李清照《声声慢》:为何如此凄惨悲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写作背景

词的创作时间,至少有如下四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作于赵明诚居住、任职青州(1107—1121)后期或莱州(1121—1124)初期,一说作于建炎三年(1129),一说作于绍兴十七年(1147)。

对这首词写作时间的认定,关系到对词意的理解:词中的凄惨悲戚,究竟是因为爱情——夫妻感情出现问题,还是因为家国——国破家亡。可见,事关重大。

词作于哪一年不容易确定,但是,季节是确定的:秋季。证据是,各种版本的词题不一样,但都有个“秋”字,《秋情》、《秋闺》、《秋词》。

2、赏析

这首词的文字,有一些版本上的差异,有必要略作讨论。

最难,一作“正难”。最字有比较意思,正字指出事情发生时间。前者更有利于把情感往强烈深沉方向渲染。

两盏,一作“两杯”。“三杯两杯”,用字重复,且“杯”字平仄不合。《声声慢》仄韵体,这一句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仄”。

晚来,一作晓来。自从梁启超提出这首词是“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见其《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现当代学者多主张是“晓来”。例如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我倒觉得,“晓来”固然讲得通,“晚来”也并非不可解。首先,如果是一整天的事,从早上调到傍晚,词意节奏太快,不如只写傍晚,更适合表现悲情。其次,晚来、黑、到黄昏,从词汇到词义都并非简单的重复;再者,即使重复,也跟词中的叠字运用相唿应。再次,近义词的重复使用,可以收到回环缠绵、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外,俞平伯先生引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作参照,称“三杯两盏淡酒”即《念奴娇》词中的“扶头酒醒”,以此证明是早酒,“雁过也”即《念奴娇》词中的“征鸿过尽”。可惜,俞平伯先生遗漏了一个重要的情况:《念奴娇》词并非写一整天的事,而是只写早上的事。《念奴娇》、《声声慢》,正好凑成一早一晚。

词的开头几句,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代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但李清照的过人之处是,一开篇即连续使用叠字。其二,这样的叠字法终究只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只可使用一次,无法效仿。

关于词意的解读,无论是因为夫妻情感出了问题还是因为丈夫病死、王朝败落,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凄惨悲戚之情都是真实、深沉的。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语言上的花样实在不少。大量使用叠字只是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一、多用俗语方言。唐宋俗语有将息(保养身体)、怎生(怎样,如何),方言有忺摘(忺,齐鲁方言,心里想)、了得(章丘方言,了结)。二、语音上花了不少心里。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指出了李清照《声声慢》用字声母上的讲究:“……用舌声的共十五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全词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古代舌音、齿音声母,对应今天北京话d、t、z、c、s、zh、ch、sh、j、q、x等声母) 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所言甚是。清彭孙遹《金粟词话》也指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处于悲惨凄戚状态的词人,作词的时候,会在语言的形式上花这么多心思,用这么多花样!因此,我甚至怀疑,这是李清照年轻时带有一定撒娇玩笑成分的作品——她这是借一点点由头,比如说赵明诚为了子嗣问题欲意纳妾时,逗赵明诚玩,拿赵明诚开涮。

李清照的悼亡词《孤雁儿》,就不是这样的路数。请看:“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抒情、写景直截了当,不耍任何花样。

5

对李清照这首词,历代词人、学者大多赞赏有加。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赞同许昂霄的意见,称其为“知言”。

以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审美标准衡量,许昂霄、周之琦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意见,不能说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