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曾国藩圈套!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是巨大失误

文|王永魁

1860年3月,太平天国集中兵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攻破杭州,调动清政府江南大营的军队驰援。然后趁江南大营空虚,于5月上旬一举击溃江南大营,天京再次解围(第一次解围是1856年)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形势图

不少学者对这次战役的研究,大多是阐述其积极意义。从解除天京被围困的局面这一点来看,该战役的确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从当时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两方面的战略全局来看,该战役的积极意义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方面的一次战略失误。

首先,当时太平天国面对的最大威胁并不是江南大营的清军。

自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江南大营就建立起来,虽然1856年江南大营被攻破,但天京内讧之后很快又重新建立。数年时间里,江南大营并没有对天京造成实质性影响。加上当时江南大营中“将骄兵惰,终日酣嬉”,只要保证天京的粮草供应不断,太平天国中枢政权就是安全的。当时江北大营已被击溃,九洑洲也控制在天平军手中,天京的粮草供应是可以保证的。

其次,当时太平天国高层制定这次战役的指导思想有偏差。

表面来看,这次战役中太平军攻城略地,调动清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取得了解围的战果。但如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次战役只图解围,不图歼敌,致使耗时数月的战役成了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后来,李秀成在自述中也说,这次战役仅使江南大营的清军“死者三五千人,散者多也”。

《李秀成自述》手迹之一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时太平天国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天京上游的湘军。

虽然湘军在1858年的三河之战中遭到失败,损失惨重,但从1859年开始,曾国藩和胡林翼就决定以主力进攻安庆。而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门户,安庆的存亡决定着太平天国的命运。

在这个关键点上,曾国藩的战略眼光要深邃得多。他明确说:“欲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以去金陵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指陈玉成)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之所必救。诚能围攻两处,略取旁县,该逆备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窜齐豫,并不敢一意东顾江浦六合。”

曾国藩画像

当太平天国高层谋划“二破江南大营”的时候,湘军已经完成了针对安庆的战略部署,并于1860年6月20日攻陷枞阳,彻底合围安庆。而此时,太平军主力还在苏州上海一带活动,到1860年9月,洪秀全才召集陈玉成和李秀成商讨解救安庆的措施。由于措施不当,安庆最终于1861年9月失守。

综上所述,1860年上半年,太平天国高层没有集中力量经营天京上游的安徽腹地,巩固后方,反而集中兵力用于威胁并不太大的江南大营,导致后方相对空虚,客观上给湘军合围安庆创造了机会。同时,太平天国集中用兵于长江三角洲,虽然开辟了财源,但也把易攻难守的地方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了兵力分散,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这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失误,是安庆失守的原因之一,也是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茅家琦 方之光 童光华:《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沈渭滨:《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研究》,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