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如何成为晚清锁国自保的最后闸门
作者|冷夜寒星,甘凉人士,客居豫章,攻读中国史硕士。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
六百多年前的河西走廊边地,急促的驼铃和奔腾的战马掩映着北去的蒙古部族,年轻的明帝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征服了这里的故元势力,一举拿下了肃(甘肃酒泉)、瓜(甘肃瓜州)、沙(甘肃敦煌)三州。而一座旷世闻名的边城,便在这肃州城外的嘉峪山西麓开始初建。嘉峪关,一座兴起于古代丝路贸易尾声中的边城,它目睹了六百年来中国西北的繁荣与衰退,统一与动乱,开放与封闭。边关贸易的丰腴财富,战争前线的残酷杀戮,衰败岁月的寂寞苦楚,都在的它的年轮里被一一镌刻。
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
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东起长安,西至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便逐渐兴盛起来。河西走廊地区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在汉唐时期凭借丝绸之路的东西贸易一度繁荣。
但是唐朝灭亡至元朝建立的三百多年里,中华大地没能形成大一统的中央政权,传统中国农业社会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纺织品、茶叶和瓷器等商品贸易因南北政权分立的内部形势而受阻减少。而当时的欧亚大陆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使西亚、中亚和南亚广大地区在文化和宗教上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文明的排他性和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开始取代中国古代的商业地位,拦截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
13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繁忙的泉州港与西北敦煌相对落寞的边贸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西北边疆各民族竞逐又加速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衰败,敦煌莫高窟的修建终因丝路财富的萎缩而终结于元末的历史风尘当中。面对气数未尽的蒙古铁骑和伊斯兰文明影响下的新疆,望着阻隔重重的昔日丝路,明朝建国的开疆步伐也不得不止步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而收缩的西部边疆成就了嘉峪关的诞生和兴起。
在嘉峪关兴建以前的汉唐时期,内地进入西域的重要边关是敦煌城外阳关和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耳熟能详的写照,反映的正是当时人们的对萧索边关的悲观认识。元代以来,由于蒙古四大汗国间早期紧密的亲缘关系,原来汉族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所设的边关逐渐荒废。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其中明朝开国名将冯胜为征西将军,统率西路。冯胜出金兰,在西凉(甘肃武威)、扫林山(甘肃山丹)等地连败元军,最终驻扎在河西走廊和元军守将悉数投降。
征服整个河西走廊后,冯胜由瓜、沙回肃州,相度地形,认为古阳关和玉门关所处的地势相对开阔,过去的夯土长城防御体系在一定上程度上尚能阻挡匈奴等少数民族,但是面对如今战术更加先进、骑兵更加精良的蒙古大军,这样的防御工事的抵御便有些捉襟见肘了。而肃州西70里(实为26公里)的嘉峪地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这里地势险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南北相距最宽处30里,最窄处16里,势如酒泉盆地之瓶口,此处布防的优势十分明显。冯胜决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余脉、九眼泉岗源上建关筑城,扼控咽喉。当年七月开始筹备兴建,于次年筑成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余、宽厚丈余的有关无楼的土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初修嘉峪关时,建置还很简单,有关无楼,也没有与长城的边墙相联结。此时的明朝尚在嘉峪关外置有哈密、沙州等关西七卫。但是随着土鲁番的兴起和扩展,弘治五年(1493年),关西七卫相继被土鲁番所破,包括丝路重镇敦煌在内的广大地区被明廷所弃。嘉峪关成为明朝在西北边疆的边关前线,明廷开始增建嘉峪关。在城堡西门外建筑坚固的重关和关楼上层,将旧城墙加高为三丈五尺,增修外围罗城,添筑了堑壕等防御工事。正德元年(1506年),王振住持修建了嘉峪关东西二楼,并添筑角墩6座、敌台2座,同时在城内有修建了官厅、夷厂、仓库等建筑。
《肃州新志》记载当时的人们称赞这座关城“望之四达,足壮伟观,百外了然在目”。嘉峪关作为西北边贸的关卡得以兴起。正德十一年(1516年)土鲁番屡屡犯边,明廷不得不关闭嘉峪关以预敌。这期间,明廷还先后修建了肃州北长城和西长城,南连讨赖河,北连黑山,为嘉峪关形成了左右两翼的军事防御屏障。至此以嘉峪关为中心的长城西端建筑防御体系封闭了整个河西走廊西部。
现今的嘉峪关关城由外城、内城、瓮城和城壕组成、外城设有闸门,内城设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华门,西为柔远门。东西两门内北侧设有宽阔的斜坡马道可直达城顶。城头楼阁林立,气势壮观。柔远、光华二门顶各筑阁楼一座,均为木制三层三间式结构。内城四角建有角楼,南北城墙建有敌楼。瓮城门上也建有阁楼。城内还尚存有游击将军府、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台等建筑。
清中期以后,随着清廷对蒙古准噶尔部诸汗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平息,丝路之路的东西贸易有所恢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流通货物的税收,嘉峪关逐渐成为清廷控制东路贸易的主要关卡。新疆准噶尔等部的皮毛等贸易都集中在毗邻嘉峪关的肃州进行,嘉峪关也因此成为仕宦商旅出如入关的必宿之地。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望着长风隔壁上关山相连的壮观景象,就曾作诗称赞:“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和西北过去历史上的其他边关一样,嘉峪关的繁荣得益于商路的通畅,而嘉峪关的衰落也同样归咎于战争铁骑的威慑。强盛时期的清朝,骁勇的清军几出嘉峪关,先后平息了蒙古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大小小的叛乱。而近代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当时肃清陕甘回民动乱的压力下,面对新疆动乱的形势,清廷在“海防派”一度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只得一度任由其发展,而嘉峪关则只能紧锁大门御敌侵入。
清同治年间,先是新疆回部发动叛乱,后又遭受中亚阿古柏入侵,整个新疆地区安宁稳定的局面被打破,战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不仅商路不再畅通,新疆各族人民与河西地区贸易的物质条件也大打折扣,肃州和嘉峪关的边贸严重萎缩。后来,为了防止阿古柏的侵入,嘉峪关最终闭关。
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最终采纳左宗棠等“塞防派”的意见,决定收复新疆失地。二年(1876年),左宗棠进驻肃州,以此为大本营,出嘉峪关,在两年的时间内歼灭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广大地区。而如今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的大古柳正是当年左宗棠所率部队一路行军时所植的道柳之一。这些“左公柳”如今仍顽强的生长在甘肃、新疆的一些地区。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嘉峪关于光绪中期以后恢复开关,尽管商业贸易有所恢复,但是面对战争摧残后的西部边疆和外国商品的倾销,这里的边贸状况也是江河日下。光绪七年(1881年),根据中俄签订的《伊犁条约》之附件《中俄续议陆路通商章程》中“亦准在肃州及吐鲁番两城设立领事”的规定,俄商和俄货贸易进而由嘉峪关进入河西走廊。但是整个河西地区的商业在落后而脆弱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面对外国商品的倾销,却陷入了停滞和衰败的泥潭当中。
1890年,俄国人格鲁姆·格尔日麦洛在其《中国西部旅行记》就称“(肃州)城内没有气派的建筑”,“商人们对商业停滞局面的抱怨由来已久……这是中国西部的一种普遍现象”。1910年,英国莫理循开始了他为期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在肃州逗留期间,他用相机记录了嘉峪关这个内陆边关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残破影像。
在新疆设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的情况下,面对开放的国际形势,嘉峪关的关隘职能被新疆近代以来兴起诸多口岸所取代。
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年间,尽管甘肃的对苏联的国际贸易空前繁荣,但是嘉峪关这个不在当时边境口岸的古代边关早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只得作为历史遗迹而矗立在时间的一隅,回望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今天的嘉峪关关城,在“钢城”嘉峪关市面临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的困窘下,为它撑起了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新天地。丝路的清脆驼铃,关城的巍峨门楼,蜿蜒的悬臂长城,但愿不会被时代定格。
参考文献:
1.武沐:《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宋仲福、邓慧君:《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贺茹:《丝绸之路衰落因素新探》,《兰台世界》,2013年3月上旬。
4.皮坚:《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走向衰落研究》,湖南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马国邦:《嘉峪关关城游击将军府修建年代考证》,《丝绸之路》,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