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的战争真是“村长械斗”吗

这种说法来自某畅销通俗历史读物中的一段话:“日本历史中大书特书的所谓战国时代,也就是几十个县长(个别还是乡长)打来打去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们的,竟然是个农民。”话说得虽然好玩,也迎合了某些人的特殊情感,却实在只是不了解日本战国时代真实情况的虚妄论断。

从日本古代史书记载的兵力数字看,战国时代大规模战役的参战人数十分可观:

● 1467 年,开启战国时代序幕的应仁之乱,双方动员总兵力就多达 27.75 万。——《应仁记》

应仁之乱

● 1560-1561 年,上杉与北条的小田原城之战,上杉联合军投入 8.6 万兵力。——《甲阳军鉴》

小田原之围

● 1575 年,长篠合战,是武田军 2.5 万人对阵织田德川联军 10 万人。——《武家事纪》

长篠合战屏风

实现日本政治统一的丰臣秀吉,动员的军队规模就更加夸张:

● 1586-1587年,九州征伐,仅丰臣军就动员了 20 余万人的兵力。——《太阁记》

在秀吉九州征伐中作战的加藤清正

● 1592 年,侵略朝鲜的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动员总兵力约 31 万,应该是战国时代的动员峰值。——《征韩伟略》(讽刺的是,在明朝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壤录》中,这个数字是 50 万。)

吹响进军朝鲜号角的丰臣秀吉

● 战国末期,决定日本统治权归属的关原之战,东军兵力有 7.5 万,西军为 12.8 万。——《关原军记大成》

关原合战屏风

当然,古代史书里的数据并不可信,问题在于,中国人最熟悉的群雄争霸——三国时代,印象来自比史书掺水更肆无忌惮的话本小说。如果以《三国志》为据,那诸侯的兵力比日本大名还要差点:

● 关东诸侯讨董卓,联军出动 10 余万。

● 官渡之战,曹操军 1 万余打败了袁绍军约 10 万。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 5 万余,曹操军也就 10 万余。

● 夷陵之战,刘备军 8 万余,孙权军是 5 万。

《三国志》的战争规模在中国史籍中并非孤例,《旧唐书》里的唐初历次征战更加寒碜:李家从老家出兵准备夺取关中,出兵仅仅 3 万;灭王世充、窦建德一战后,李世民带回去接受检阅的部队仅 4 万,对面的王世充在慈涧排出和唐军决战的战阵也只是 3 万人;而后来刘黑闼召集窦建德旧部起事叛唐,与唐军在肥乡决战,才只有 2 万步骑。

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之战

这么一对比,我们可以确定:原始史料中的日本战国,与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三国、隋唐等战乱时期相比,在作战规模上至少不落下风。但“弹丸之地”的日本,如果不靠过度吹牛,真的有可能跟三国、隋唐时代的中国相提并论吗?

从人口总量上看是很有可能的。据日本经济社会史专家威廉·韦恩·法理斯在其著作《日本中世人口研究:转型时代的饥荒、生育和战争》中的估计,战国时日本人口为 1500 万至 1700 万。而按照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推算,东汉三国之际因为战乱,人口一度跌到了 2224 万~ 2361 万之间的低谷;唐朝初年的人口数字虽然未作修正,但贞观十三年官方统计的 1235 万人口(属于低估)再怎么处理怕是也不会较战国日本有太大差距。

人口总量在同一个级别,日本比中国狭小得多的领土面积反而会有利于战国大名的兵力动员。因为征伐的距离不长,后勤压力较轻,征来的人力可以更多地用在战斗员方面,所以哪怕人口稍少一些,要拉出比三国、隋唐时的中国更大规模的部队也属正常。何况,日本战国时代已经发生以铁炮和足轻战法为代表的军事变革,在技术上也比更早年的中国战乱时代要方便调动更多军队。

朝鲜之役浮世绘

需要再次强调,这里仅仅是采用古书中记载的中日兵力进行对比,并不准确,只不过据此足以说明那些声称日本战国不过是“村长械斗”的段子并没有什么可靠依据。真正靠谱的数据,还是得搜集多方面证据,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算还原方能得出。但可惜的是,中国这边对于古战史研究只能说才是刚刚起步,鲜有复原战场推算实际兵力的项目,故而我们无法拿现代推算数字来对比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