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之父”曼纳海姆:游走在苏德夹缝的小国伟人

作者:段宇宏     来源:网易历史

2017年是芬兰独立100周年,芬兰从官方到民间在国内外举办了各种庆典活动。芬兰人格外珍视这一时刻,无非基于两大原因:首先,芬兰人拥有自己主权国家的历史就只有一百年;芬兰的独立来之不易,独立成果的维系一度如履薄冰,最艰难的时刻差点命悬一线。

谈及芬兰现当代史,有个人物是无法绕过的,那就是“现代芬兰之父”曼纳海姆。很多国家的独立建国领袖都拥有“国父”的名誉或地位,但不同于其他“国父”,曼纳海姆既不是独立运动的领袖,也不是开国元首,虽然他后来当过国家元首,留在这个位置上的时间并不长。

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曼纳海姆骑马铜像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曼纳海姆骑马铜像

芬兰建国以来,曼纳海姆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芬兰元帅”头衔的公民,他的名气和声望盖过历届总统和总理。

首都赫尔辛基的海边有“曼纳海姆纪念馆”,最漂亮的林荫大道被命名“曼纳海姆大街”,“曼纳海姆广场”上矗立着他骑马的铜像,他的生日是芬兰国防军的国旗纪念日。曼纳海姆获得如此尊祟的地位,不来自任何行政强制力,也从来不是他本人的意愿和举措,而是因为几乎全体芬兰人发自内心的爱戴他,他被国民评选为“最伟大的芬兰人”,这一切与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

从13世纪开始,芬兰是“瑞典帝国”的一部分,由于跟瑞典有这层历史渊源,芬兰境内除了占人口90%多的芬兰族以外,还有第二大民族瑞典族,即“操瑞典语芬兰人”。尽管人数不多,瑞典族在文化和政治上长期占据优势 。

曼纳海姆的全名为“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他就是“操瑞典语芬兰族”,但他的先祖海因里希·曼海姆是德国人,17世纪移居到瑞典,海因里希的儿子奥斯汀将姓氏更改为曼纳海姆,奥斯汀的儿子约翰为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效力,被晋升为男爵,家族跻身于瑞典贵族行列。18世纪末,曼纳海姆家族搬迁到芬兰。

俄国从16世纪开始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战争持续了三个世纪,到彼得大帝时期,实力的天秤向俄罗斯倾斜。第八次俄瑞战争(1808~1809年)瑞典败给俄国,被迫将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所以曼纳海姆家族又变成了俄属芬兰人。

沙皇为了让芬兰人感到跟着俄国混比在瑞典更幸福,在那里推行开明统治,不是把芬兰划为俄国的一个省,而是成为帝国属下的自治大公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在俄罗内部沙皇是专制君主,但在芬兰他是“立宪君主”,让芬兰按自己的法律、习俗选举政府来治理,芬兰实质获得了比瑞属时代更多的自治权。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917年,最后二十年,沙俄试图推行俄罗斯化,收回更多自治权,但遭到一定程度抵制,效果并不理想。

芬兰归属俄国后如何安排体制,卡尔·艾瑞克男爵率领代表团前往彼得堡协商,他向沙皇建议在芬兰召开议会,得到了沙皇的首肯。艾瑞克就是曼纳海姆的曾祖父,他后来成为芬兰大公国的首个政府首脑,被沙皇晋封为伯爵。

二:战争时代作为芬兰元帅、国防军司令的曼纳海姆
战争时代作为芬兰元帅、国防军司令的曼纳海姆

曼纳海姆少年时代家道已经中落,他因为不是长子,只能继承家族的男爵爵位。父亲罗伯特是个放荡不羁的剧作家,有激进的自由派观点,创办的公司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将地产转卖给自己姐姐,1880年抛弃妻儿带着情妇移居巴黎,那一年曼纳海姆才13岁。母亲带着七个孩子到自己姨妈家生活,舅舅成了他们的监护人。贵族家庭的次子通常会走上从军之路,从1809年到1917年,共有4000多芬兰人在俄罗斯军队充当军官。曼纳海姆经历几年求学的坎坷,终于实现自己理想,入读骑兵学校,成为沙皇近卫骑兵团军官。

三:曼纳海姆在新疆考察期间与地方官员合景,右图是曼纳海姆在兰州
曼纳海姆在新疆考察期间与地方官员合影,右图是曼纳海姆在兰州

曼纳海姆与中国有过一段缘份,他曾经以“芬兰男爵马达汉”闻名于中国的西域研究学界。东西洋两大帝国在中国东北展开争夺霸权的生死大角逐时,曼纳海姆作为俄军中校参加了“日俄战争”。1905年“奉天(沈阳)大会战”,34万俄军对阵29万日军,这场决定性大战中俄军败北,但曼纳海姆因为作战英勇被晋升为上校,他一度率领一支“红胡子(参加俄军的东北响马)”进入内蒙古侦察情报。

与此同时,俄国与英国在中亚地区也在展开一场大博弈,英国力量已经出现在中国新疆附近。输掉日俄战争,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霸主地位丢失,开始忧虑被视为后院的中亚地区。考虑未来可能将与英国在新疆展开角逐,俄军总参谋部迫切想了解新疆的政治、经济情报,希望曼纳海姆能担负这个重任,进入新疆探测情报。

曼纳海姆最初假扮成民族史志研究者,参加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的考察团一同前往新疆。伯希和曾是西方汉学界传奇般的人物,他因获得大量敦煌文献享誉世界,也使法国成为汉学重镇。曼纳海姆与伯希和发生不愉快争执,他干脆带着自己的小队伍单独行动。

四:清朝喀什噶尔(今喀什)道台袁鸿佑为曼纳海姆签发的通行护照,并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
清朝喀什噶尔(今喀什)道台袁鸿佑为曼纳海姆签发的通行护照,并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

1906年8月,曼纳海姆从乌兹别克进入新疆,1908年8月结束行程抵达北京,然后前往哈尔滨乘火车返回圣彼得堡。这次“考察”耗时两年,行程1.4万公里,横跨中国八个省。曼纳海姆游历新疆各地,广泛接触官民,逐日记载了自己的见闻,拍摄一千多幅图片,向俄军总参谋部递交了170余页的报告。

曼纳海姆在新疆受到各地官员热情款待,抵达喀什噶尔(今天的喀什)时,细心地发现,当地的官员几乎全是湖南人。道台袁鸿佑为曼纳海姆签发通行护照,根据他姓氏第一个音节,帮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意为“天马行空、直达霄汉”。曼纳海姆的西域日记、报告和照片,为后世研究清末新疆政经和风土留下珍贵史料,《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已于2000年初发行了中文版。

转眼到了一次世界大战,这场绞肉机战争使欧洲三大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最先倒塌的是沙俄。曼纳海姆已经晋升为中将,指挥骑兵部队战斗在奥匈帝国与罗马尼亚战线,二月革命后沙皇体制崩溃,临时政府觉得曼纳海姆“不够革命”,免除了他的职务,曼纳海姆索性退役返乡。他没想到,自己失去了“旧祖国”,却迎来一个“新祖国”。

芬兰议会抓住这次机会,成立一个新政府,推举声望卓著的法官斯文胡伍德(民族联合党)担任总理,议会1917年12月6日经过投票表决,宣布建立独立的芬兰共和国。俄国已经发生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苏俄首先承认了芬兰的独立,紧接着德国、丹麦、挪威很快承认这个新诞生的国家。但事实证明,没有廉价的独立,不经历血与火考验无法巩固独立成果。

五:1909年,曼纳海姆戎装照,当时他是俄国“弗拉基米尔枪骑兵团”指挥官
1909年,曼纳海姆戎装照,当时他是俄国“弗拉基米尔枪骑兵团”指挥官

那个时代芬兰社会民主党已成长为左翼第一大党,十月革命使社民党发生分裂,其中的激进派受到俄国形势鼓舞,主张通过武力推翻芬兰政府,效法布尔什维克在芬兰建立苏维埃体制。虽然绝大多数社民党人并不赞同这个主张,但激进派获得斯大林支持,一度控制了社民党中央委员会,准备采取行动。芬兰独立后,境内还驻扎着数万俄军,当中的左翼军人支持激进派,给他们提供武器,独立前一个月动乱已经在全国蔓延,激进派的“纠察队”四处抢夺财产和工厂,制造几十起谋杀案。

当时形势万分紧急,可芬兰政府刚诞生,手中没有武装力量,只有地方上带有民间性质的防卫团。直到1918年1月12日,议会才授权斯文胡伍德组建警察部队维持秩序,但没有政府军不足以应对战乱,由谁来筹建和指挥呢?斯文胡伍德认为除了曼纳海姆,没有人能担此重任,他劝说刚回到芬兰的曼纳海姆,帮助国家组建国防军,担任总司令之职。曼纳海姆临危受命,1月18日离开首都前往西部沿海城市瓦萨,在议会的授权下,以防卫团为基础筹建政府军。

1月27日,社民党激进派发动全面武装暴动夺占首都赫尔辛基,政府内阁成员纷纷逃跑到瓦萨投奔曼纳海姆,其中有些成员先躲藏起来,然后历尽惊险,借道瑞典和德国抵达瓦萨。独立才一个多月的芬兰全面打响内战,瓦萨成为战时的政府所在地和曼纳海姆的指挥中心。

当时全球左翼也把芬兰内战比喻成俄国内战的芬兰版,把两边分别称为“红军”和“白军”,双方战争期间各自的兵力都发展到十万左右。开战以后,芬兰政府军的任务相当艰难,首先要解除北方各地俄军武装,然后还要收复激进派控制的南部地区。芬兰俄军约有一万人协助激进派作战;应芬兰政府之邀,德国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派出一支万余人的远征军前去协助芬兰政府军;另外还有1000多瑞典和爱沙尼亚志愿军,1700多驻芬兰的波兰裔俄军加入政府军。

曼纳海姆最初坚决反对请求德军帮助,他认为靠自己力量可以击败叛军,甚至以辞职相威协。最终他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德军入境后必须接受芬兰军总司令指挥;第二、德国必须公开声明只是协助平叛,绝不干涉芬兰内政。兴登堡无条件答应了他的提议,双方才达成合作协议。

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人在内战中,拒绝参加激进派的武装暴动,也没支持政府军平叛,保持一种旁观者角色,于是就变成了大多数中间派和右派政党对阵社民党激进派的战争,政府军也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支持。虽然政府军也是仓促组建,但是帝俄时代培养出来的芬兰军官几乎都参加了政府军,云集到曼纳海姆麾下,他们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激进派军队节节败退同时,还要在自己控制区不断与风起云涌的反抗群体斗争(他们称为“内部敌人”和“阶级敌人”)。曼纳海姆领导的政府军,最终仅用三个月就赢得了内战胜利。直到战争胜利后,才实现了完全独立,苏俄政府同意俄军撤出芬兰。

战争促使以“瑞典-芬兰人党”为首的少数党派开始呼吁改变国体,认为共和制并不稳定,应该有个超越党派的君主充当元首。其余党派虽然反对君主制,但刚结束内战的芬兰缺乏安全感,害怕受到苏俄威胁,他们认为有一个德国血统的王子当国王,能巩固国家安全,议会1918年10月邀请德皇威廉二世的妹夫,黑森的腓特烈·卡尔亲王担任芬兰国王。结果11月德国战败,一战结束,腓特烈·卡尔宣布放弃芬兰王位,芬兰重归共和制。在选出新议会推举新总统之前,斯文胡伍德辞去“摄政”之职,议会推举曼纳海姆接替他的职务。

按理说,劳苦功高的曼纳海姆当选第一任总统应无悬念。1919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战争期间的“旁观者”社会民主党肃清了党内参加暴动的激进派,重新参加大选,回归主流政治,获得200个议席中的80席,又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左派对曼纳海姆这样一个帝俄时代培养出来的贵族将军十分反感,而且曼纳海姆本人也经常质疑以政党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他认为民主制下的政客们会为了党派利益忽视祖国利益,左派和中间派对他这个观点嗤之以鼻。

7月份议会推举总统时,曼纳海姆以独立候选人身份与民族进步党的斯托尔贝里教授角逐,后者政治立场中立,是民族主义自由派,社会民主党全力支持斯托尔贝里,使他以143票:50票胜过曼纳海姆,当上了首任总统。

坦然面对败选,两战期间多数时候曼纳海姆也不再担任公职,领导芬兰红十字会从事公益事业,建立自己的儿童福利组织,顺便开展最热爱的环球旅行活动,从亚洲到欧洲一路拜访老友,欣赏风光。1929年的大萧条席卷世界,导致欧洲国家社会动荡,意识形态冲突日趋激烈。极右翼政党曾拜访曼纳海姆,希望他出面组建一个军事独裁政府,曼纳海姆拒绝了。他虽然是偏右的保守主义者,有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始终坚持只为国家利益服务,而不被党派和意识形态驱使。

到了三十年代,芬兰才迎来独立后最严峻的考验。国际关系中有个术语叫“芬兰化”,指冷战时期芬兰离自己喜欢的,价值观相近的英美法等朋友太遥远,但离自己视为“恶邻”的苏联又太近,自己太弱小,恶邻太强大,所以不得不在外交内政上事事迁就和屈从于恶邻。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芬兰的境况比冷战期间还恶劣,不省油的恶邻从一个变成两个。

芬兰内心对这两者都不喜欢,但哪一个都惹不起,而两个恶邻互相敌对,跟其中一方友好就得罪另一方,跟任何一方发生冲突都没有朋友来救自己,最不坏的选择只能是保持“中立”。“中立”也很困难,两家都想拉拢芬兰,不接受拉拢就容易被贴上“敌对”标签。当芬兰声明“中立”时,德国好歹还能表示理解,拉拢时语气也较温和;苏联一直想吞并芬兰,经常提出非份要求,找借口要发动战争,拉拢时也大有“霸王硬上弓”的凌人架势。

苏联动武唯一担心的就是德国介入,当苏联太过欺凌自己时,芬兰只能借助德国威慑苏联,但跟德国也不能走得太近,否则又会被英美法误解,这完全是危险的走钢丝行为,但是既无奈也没有选择。波兰同样面临芬兰的困境,它的地理位置远比芬兰重要,是德苏必争之地,波兰坚持中立,不愿倒向任何一方,没想到最后是被苏德联手做掉了。

斯文胡武德1931年当选第三任总统,他非常尊敬曼纳海姆,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主席,授予陆军元帅头衔,并要求曼纳海姆承诺,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必须再度担任总司令指挥芬兰军队,为国家效力。

1939年9月1日德军从西面进攻波兰,16天后苏联也从东面侵入波兰,当时的芬兰还感到这些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当苏联势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逼迫他们签署屈辱条约置于苏联控制之下,芬兰人发现局势并不乐观。10月份接到苏联通知,要芬兰派代表到莫斯科“商讨政治问题”,苏联如法炮制,向芬兰提议签署“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要求,芬兰必须同意苏军进驻,租借军港和割让领土给苏联,并拆除边界的防御措施。在关涉国家基本安全方面,芬兰人不敢让步,但在次要问题上同意妥协,比如割让几个岛屿给苏联,但苏方认为没有满足自己要求给予拒绝,谈判没有成果。

芬兰人根本想不到苏联会发动战争,因为对方满口都是“和平”。11月30日噩梦终于来临,45万苏军、2000多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越过边界,大举进犯芬兰。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冬季战争,苏联先后总共动员90多万军队,但推进不如想象的顺利,遭到芬兰军民英勇抵抗,当然严酷的寒冬也给苏军造成了诸多困难。

战争爆发前,曼纳海姆主张发展军工,强化军备,与瑞典建立军事联盟,但意见与内阁发生冲突,他屡次递交辞职信。听说与苏联谈判失败,曼纳海姆立即撤回辞职信,战争爆发以后他遵守承诺,以72岁高龄的带病之躯再度出任总司令,指挥卫国战争。

六:冬季战争中的芬兰士兵
冬季战争中的芬兰士兵

芬兰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英法虽然表态支持,也同意送去援军和物资,但首先不知这些支援何时能真正到来,他们内部还在没完没了地吵架和讨论;其次,当时苏德结成同盟,瑞典和挪威不同意英法的支援借道本国前往芬兰,生怕触怒德国。尽管芬兰军队英勇抵抗,苏军损失惨重,“曼纳海姆防线”名声大震,但这是国力过于悬殊的战争,持续下去芬兰必亡,芬兰政府竭尽全力在国际上寻求调解。苏联在卡累利阿地区一个小村庄,扶值流亡苏联的芬共领袖库西宁组建了“芬兰民主政府”。初期,苏联拒绝一切国际调解,声称自己并未与芬兰发生战争,只是应“芬兰民主政府”的要求前来“帮助”芬兰人民。

随着英法美的态度日趋激烈,整个西欧对芬兰表达出极大的同情,苏联起初牛皮吹太大,但推进不顺处于尴尬之中,加上担忧英法武装介入,才愿意跟芬兰签署“和约”,战争以苏联惨胜告终。芬兰在屈辱条约中同意了苏联苛严的条件,割让约10%领土和30%的资产给苏联,几十万被占领土的居民内迁,给芬兰造成严重经济困难。

条约签订并不意味着和平,苏联以“人民带着财产迁走造成苏联损失”为由,还要芬兰赔钱;此后苏联经常对芬兰内政横加干涉,甚至对内阁人事安排都要发号施号,稍不满足即给芬兰扣上“破坏和约”帽子,以战争要要挟。周边国家惧怕苏德,无一敢给予支援,芬兰的处境相当孤苦。

直到德国开始秘密部署对苏战争时,芬兰人才察觉到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可以实施“借德制苏”战略。1941年6月25日,德军进攻苏联后3天,芬兰军队也开始发起进攻,展开收复失土的“继续战争”,仍然由曼纳海姆担任最高军事指挥官,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44年9月。

德国是芬兰孤立无助之下,试图摆脱苏联威协,收复失土的唯一外援,但“借德制苏”同样是走钢丝的危险战略。第一、跟德国走得到太近,很容易被英美法误解为“轴心国”成员;第二、芬兰内心同样不喜欢德国,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直想尽办法拒绝德国的结盟要求,但既要借德国力量帮助制衡苏联,又要保持距离不让外界误解,实质上相当困难,操作不慎就可能既得罪英美法又开罪德国。

苏联把芬兰的继续战争定性为跟德国同样的侵略行为,但芬兰却一直向国际社会声明,他们的军事行动只是冬季战争的延续,其性质与目的与德军完全不同,仅限于收复失土。战争期间,希特勒不断要求芬兰政治和军事上配合德国,这些要求超出芬兰定位的战略目的时,芬兰总是想尽办法拖延和拒绝,但仍免不了经常被英美法批评。战后由苏联和英美主导的二战史宏大叙事,经常忽略了像芬兰这种东西方弱小国家和民族在当时无奈的艰难处境。

七:1942年6月4日,希特勒突然要求访问芬兰,要为曼纳海姆庆祝75岁大寿。曼纳海姆非常尴尬,但又不能不接待
1942年6月4日,希特勒突然要求访问芬兰,要为曼纳海姆庆祝75岁大寿。曼纳海姆非常尴尬,但又不能不接待

曼纳海姆从内心既讨厌斯大林和苏联,也讨厌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但有意思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从私人层面,都很敬佩曼纳海姆。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生日,总统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头衔,德国通知芬兰,希特勒要亲自访问芬兰,给曼纳海姆庆祝75岁大寿。希特勒的目的,除了想获得曼纳海姆的友谊,主要是想借机敦促芬兰在军事行动上配合德军,而不只限于收复失土。面对突如其来的尴尬事件,既不能欢迎也不能拒绝。曼纳海姆不愿在首都赫尔辛基和自己的军事指挥部与希特勒会面,这样会使人们误以为是官方行为,他最终把会面安排在芬兰东南部小镇,弄成一场低调的私人会晤。

进入1944年,德国已现颓势,苏军开始反攻,并在6月份重新进攻芬兰,芬兰东部防线纷纷失守,全国再度告急。德国提出条件,除非芬兰跟德国签一个协定,承诺不寻求单独媾和,德国才提供军事援助,总统里斯托·吕蒂最终被迫答应德国要求,但导致美国宣布与芬兰断交,英国年底对芬兰宣战(实际上没有真开战)。7月份,在德国支援下,防线暂时稳住,苏联的攻势减弱,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波兰战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国即将输掉战争,苏联若再度发起进攻芬兰必然亡国,而且苏联背后还有英美两大强国支持,芬兰必须谋求新的生路。吕蒂成为牺牲品,辞去总统之职,议会8月推举曼纳海姆担任总统,他成为芬兰史上唯一一个无党籍总统,由于无鲜明意识形态色彩,还曾经有帝俄将军的背景,方便芬兰下一步的国际斡旋,尤其便于向苏联乞和。曼纳海姆就职后宣布废除与德国的协定,以向盟国示好,新一届政府在总理哈泽克尔领导下开始谋求与苏联谈判。

苏联的战略重心不在芬兰,争夺东欧和南欧利益忙得不可开交,加上顾忌已进入西欧北欧的英美盟友态度,再次同意芬兰用屈辱条约换回“和平”,但芬兰好歹没有像波罗的海国家那样悲惨,总算基本保住了国家主权,此后始终执行以满足苏联要求为首务的内政外交,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根据苛刻的和约,作为被侵略一方,损失惨重的芬兰反倒要割让领土,支付战争赔款,削减国防军数量。

据说斯大林同意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处理芬兰,也跟他敬佩曼纳海姆有关,他曾说过:“你们芬兰人亏欠你们元帅的太多了!”苏联的另一个要求是驱逐芬兰境内的德军,当年9月曼纳海姆下令芬兰军队发动“拉普兰战争”,历时半年多把德军驱逐出境。为了安抚希特勒情绪,曼纳海姆给他写去一封措辞委婉的信件。

国际形势骤变,芬兰再度面临生死危机,曼纳海姆本来不愿担任总统,但他为了国家渡过险境才勉为其难上马。应付盟国管制委员会,在英美苏德之间斡旋,处理战争事务,他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苏联为了羞辱芬兰战时的内阁成员,搞了一个所谓的“战犯”审判,从总统罗蒂到社民党主席坦纳等人都被起诉,虽然英国反对这个做法,但这些政治家被判了2年到10年不等的刑期(后来的总统把他们赦免了)。通常认为出于斯大林个人因素,起诉名单中删去了曼纳海姆。

总统任期本来有六年,1946年3月,审判结果宣布之后,国家已渡过最危险时刻,曼纳海姆辞去总统之职。当时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即便过去对他有偏见的左派政党此时也充满了敬意。曼纳海姆于病痛中渡过了最后时光,在身边军官们的帮助下撰下回忆录,1951年1月28日,回忆录还未完成即与世长辞,整个芬兰沉浸在悲痛之中,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

八:曼纳海姆辞世以后,芬兰为他举行国葬
曼纳海姆辞世以后,芬兰为他举行国葬

曼纳海姆似乎是《冰与火之歌》里雪诺一样的人物,他是贵族出身的军人,坚守一些不合时宜思想或价值,军政生涯中珍惜荣誉,看重责任,从事公务不掺杂党派偏见,他获得的职位和地位也不是他刻意追求的,当国家与族人需要自己时迎难而上,当不需要自己时悄然退去,不在乎个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