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掀起瓜分高潮,日本却为何提出“保全清国”
1869年3月14日,刚即位的明治天皇就发布了一篇名为《宸翰》的御笔信。
在信中,明治天皇提出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安抚尔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作为近代日本宣扬对外政策的官方文书,这个御笔信实际上标志着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确立。
1894 年,日本挑起战争,打败了清王朝。
但是战胜国日本在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一直觊觎并想割占的辽东半岛被俄德法三国干涉而强制归还中国,日本的国际环境一时恶化。
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时日本朝野泛起一种主旨为联清抗洋的思潮,“保全清国”等论调甚嚣尘上。
“保全清国”提倡者认为“支那之兴败与日本之存亡,息息相关”,主张由日本来帮助中国觉醒、改革,使中国在唇齿相依关系的日本帮助下,增强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抵抗列强的侵略瓜分。
这种“清国保全论”当时影响很大,日本国内半官方机构东亚同文会在成立宗旨的第一条中,就写明“保全清国”。
而且还通过其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提出多派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建议。
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保全清国”就是一个幌子,只不过是日本对华侵略暂时由武力方式转向和平方式而已。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教习在中国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以1898年福州的东文学堂和福州的日文学堂为代表。
1902 年,被清政府提名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东渡日本,委托日本教育界人士向日本文部省、帝国教育会提出代为选聘教习。
其后,日本政府同意派遣教习来华,清末中国的“日本教习时代”开始了。
1904年6月,中国各省学堂所用之日本教习共有159人。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统计,最盛期的1906年,有五六百名。1909年,在华的外国教习共有356人,日本人占了311 人。
这些日本教习大多是出身于日本的师范学校,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来到中国后,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成为各省兴办西学的重要依托力量。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甲午之战后的中国,经历了从抵制日本到利用日本、学习日本的政策转变,从政治上到文化教育上,都开始主张向日本学习。
康有为说:“不妨以强敌为师资”,吸取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以“收日人已变之成功,而舍其错庚之过节”。
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一书,该书明白地指出要改革,即必须实行教育改革,建立新学。
所谓新学的养成,必须由向西方学习获得。就当下的局势来说,向日本学习是一条捷径。“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
该书在国内引起了重大反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日关系的发展。从1901 年起,清政府陆续颁布“新政”谕旨,开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