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消失之谜: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一封信件,终于揭开谜团

比利时传教士古尔文来到了内蒙古地区传教,他和当时众多来我国传教的洋人一样,都是披着传教的外衣来盗取我国的文物。

这年6月,古尔文听说当地盗墓贼挖出了一座辽代的古墓,他顿时兴奋异常,便趁着当地政府不注意,偷偷溜了进去,盗取了大量的财宝。

不过,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此行最大的发现是在一块石碑上见到了失踪几百年之久的契丹文字,一时间对契丹文化的研究成为了热点,直到今天专家们仍然研究着契丹这个失落的文明。

原来,就在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灭亡后,足足有超过150万契丹人突然像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到底去了哪里,成为众多专家研究的方向……

一只鸟加速了灭亡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有着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承,一同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曾经赫赫有名的契丹族却不在其中。

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在之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辽国一直统治着黄河以北的广大土地,作为皇族,上百万契丹人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就在1125年,辽朝还是被后来居上的金朝灭亡,而要想得知150万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还要从它为何被灭开始讲起。

辽代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登基以后,逐渐沉迷享乐,荒废政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但他依旧我行我素,导致社会出现了动荡。

契丹人自幼善骑射,天祚帝也不例外,他整日进行田猎,而在打猎时往往随身带着一只名为海东青的猎鹰,这种鸟凶猛异常,速度奇快,是打猎的好帮手,天祚帝对其十分喜爱。

可海东青却十分稀少,且栖息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当时这是女真部落的营地。

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海东青,天祚帝竟然派出了一批使者前往女真部落索要,这时的女真部落还远没有成势,因而也只好将象征地位的海东青拱手相送。

按理说完成任务后,辽朝使者就该原路返回,却不料他们却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发现貌美的女真女子,就公然对其进行侮辱,这让敢怒不敢言的女真人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随后几年时间里,女真部落开始秣马厉兵,暗自发展壮大,最终发动了对辽朝的战争,建立了金国,不过即便如此,在战争初期,70余万的辽朝军队相比于仅有2万余人的女真部队来说,无疑还是庞然大物,就连天祚帝也认为不会战败,便受到大臣蛊惑,御驾亲征。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天祚帝在前线与金军对峙的时候,后方契丹的一个部落首领耶律章奴因不满他的统治公然叛变,威胁了辽朝首都的安全,天祚帝无奈之下只好匆忙回师。

金国军队抓住机会一鼓作气,对天祚帝的军队发动了猛烈地进攻,撤退匆忙的辽军瞬间阵形大乱,一触即溃,随后,金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捣黄龙府,不久,天祚帝也被捕获,辽朝灭亡。

就在辽朝灭亡前,辽国仍有150余万契丹人,可之后的史书上却没有了关于他们下落的记载,直到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里也没有契丹族,如此庞大的族群突然消失,不禁成为了考古专家急需破解的任务。

有人推测是女真人为了报仇,残忍地将契丹人赶尽杀绝;也有人说契丹人西迁到了中亚甚至更远的东欧;还有的认为他们藏于深山老林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不过这些都有着各自的漏洞。

在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的众多专家学者竭尽全力尝试着追寻契丹人的踪迹,他们想尽办法,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渐渐地,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个族群的存在。

原来,不仅是没有文献记载,就连曾经契丹人生活过的地区也没有了他们的印记,直到开篇提到的古尔文的发现,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族群才终于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契丹人到底去了哪里

古尔文拿着火把照亮石碑时,对眼前的景象十分震惊,作为一名中国通,他对中国的一些文字和符号十分了解,但当他看到石碑上奇奇怪怪地符号时,却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不过,古尔文还是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发现了一座十分罕见的古墓,因为他清楚我国古人在石碑上刻的内容往往是墓主人一生的功绩,于是,几天后,他就将自己的这一发现带回了国内,并且公开发表,一时间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开始对这块石碑上的符号进行调查。

最终,专家们经过论证得知这上面刻的就是失踪已久的契丹文,但紧接着又一个问题摆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原来,专家本以为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契丹人失踪的原因,并且找到他们的下落,可由于契丹文字也早已失传,导致无人能够认识这些文字,只知道是契丹文但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契丹人的失踪之谜仍然没有解开。

但古墓的出土更加佐证了契丹人确实存在,所以,寻找他们的下落就成为了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研究契丹文化的专家开始涌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刘凤翥学术功底极深,被国外的同行誉为“契丹文字的首席学术权威”,对契丹文化有着数十年的研究,他曾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契丹人的踪迹。

为此,刘凤翥曾根据辽代历史的一些片段,走访了辽代的都城和曾经契丹人的聚居地,但都一无所获,不过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

刘凤翥查阅金代的史料后发现,女真人对契丹人恨之入骨,所以在辽代灭亡后便开始对契丹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有时竟持续一个月之久,这就使得契丹人的数量急剧减少。

当然,女真人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屠杀150万契丹人的,不过那些幸存的契丹人也人人自危,刘凤翥认为他们很有可能做出了以下三种决定。

第一,金人灭亡辽朝的时候,军队的数量相对于辽军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于是,为了发展壮大,他们还是会主动吸收了一大批主动投降的契丹人士兵,这些契丹人之后跟随金军南征北战,或战死,或流落他乡,久而久之就没了踪影。

第二,女真人对契丹人十分憎恨,契丹人自然也与女真人不共戴天,毕竟是女真人灭亡了辽朝,于是,相当一部分契丹人在亡国之后向北迁移,主动与北方的蒙古人混居在了一起,因为蒙古人与女真人很不对付。

第三,对于一些普通的契丹老百姓来说,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活命,面对金人的屠刀,他们人人自危,而能够活命的唯一办法就是隐姓埋名,刘凤翥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些契丹百姓很有可能迁居到了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人混居通婚,由于几百年的民族融合,也就逐渐淡去了契丹族的痕迹。

事实上,这三种推测都很合理,只是刘凤翥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加以论证,就在他苦苦追寻的时候,一封来信终于让他找到了契丹人的下落。

一封信件解开谜团

信是在1996年由一位名叫熬拉·丘志德的达斡尔族人寄来的,他时任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自治旗达斡尔协会秘书长一职,他向刘凤翥说道:“我们族人很有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

刘凤翥听后大喜,他顾不上对方是如何联系到他的,而是直接按照信中提到的地点,驱车前往了那里。

莫力达瓦自治区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风景优美,因这里的人们普遍喜爱曲棍球运动,有着“曲棍球之乡”的名号,更为关键的是,这里的位置与刘凤翥推测的契丹人定居的地方相距不远。

来到地方后,刘凤翥没有急着去和熬拉·丘志德谈话,而是随便走访了当地的几家住户,在向导的帮助下,刘凤翥与当地的达斡尔族居民进行了简单地交流。

他惊奇地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他们不记得自己的四代以外的先辈,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光辉的历史,就连他们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刘凤翥觉得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当初那批躲避灾祸的契丹人的后裔。

紧接着,刘凤翥找到了写信的熬拉·丘志德,丘志德的一番话更加让刘凤翥对生活在这里的达斡尔族人产生了兴趣。

他说:“我们族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不远处有着一座类似于长城建筑的边堡,据说是契丹人修建的,而我们都是他们的后裔。”

丘志德的话与刘凤翥的第二个推测不谋而合,他觉得修建边堡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挡金人的进攻。

为了印证这里的达斡尔族人究竟是不是契丹人的后裔,刘凤翥在当地居住了一段时间,他充分地了解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发现这些都和古墓出土的辽代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很是相似,他更加坚信他们是契丹人的后裔了。

不过,这也都只是推测而已,为了得知真相,还必须经过科学的检测,而检测的方法就是进行DNA比对。

或许有人会问,DNA鉴定是需要鉴定双方都提供检测样本的,而契丹人已经失踪了几百年,该如何去获取他们的DNA呢?这点对于对契丹文化有着充分研究的刘凤翥来说不在话下。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土了不少的辽代贵族墓葬,其中很多经过论证都是契丹人无疑,于是,刘凤翥便从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契丹人尸体上提取了DNA样本,并与达斡尔族人的样本进行了比对。

经过多次的数据对比,结果发现达斡尔族人的DNA和契丹人的DNA序列几乎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断定达斡尔族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两者的DNA很像,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刘凤翥解释道:“这是由于当时的契丹人来到这里后,与当地人进行了通婚,以掩盖自己的身份,时间一长,属于契丹人的基因就逐渐地淡化了,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当然,这里的达斡尔族人或许只是当时幸存的契丹人后代的一部分,另外的契丹人很有可能分别迁往了不同的地方定居,并各自与各自地方的居民混居,最终在隐姓埋名和民族融合中淡化了自己民族原有的痕迹。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契丹人后裔被人们发现。

来源:Talk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