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赵家楼往事:谁先冲入曹宅?
“火烧赵家楼”是“五四”运动起始。赵家楼据说在明代为穆宗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文隶宅邸,因后花园假山上亭似楼状,故名。但我印象中清人朱一新《京城坊巷志稿》似乎对赵家楼并未注解。
何时成为曹汝霖公馆?
据曹氏差人回忆,他于1918年9月至曹公馆当差,可见成为曹宅至少不晚于1918年。赵家楼是条小胡同,总长还不到400米,位于长安街东端之北,原为前后U字形走向,故分别称前、后赵家楼胡同。
火烧曹宅后,京师警察厅曾绘制草图,可窥建筑中西合璧,有东、西、中三院,共有4个门。西院是西式建筑风格,东院则为中式,分别各有花园;中院有书房、客厅、小楼、餐厅等,约有各式房屋五十余间,十分阔绰。
被烧院落主要是曹汝霖之父所居东院,被焚11间。1948年,参加过“五四”游行的何思源任北平市长,专往赵家楼,看到曹宅“已成为一块空地,尚未盖房”。上世纪50年代后原址建楼成为招待所,后改为赵家楼饭店,东院墙上嵌“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遗址”铭牌,于2002年5月1日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过去谈“五四”,很少涉及是哪一位学生首先进入曹宅,很多当事人回忆也语焉不详。因为游行的学生们不同校,即便同校也未必相识。而且说法不一。罗家伦是“五四”参与者,后来做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他在回忆录中言之凿凿说:“首先进去的人,据我眼睛所见的,乃是北大的蔡镇瀛,一个预理科的学生,和高等工业学校一个姓水的。”许德珩的回忆则说:“……高师的学生名叫匡日休,他的个子高,站在曹宅向外的两个窗户底下。……踩上匡日休的肩膀,登上窗台,把临街的窗户打开跳进去,接着打开了两扇大门,众多的学生蜂拥而入。”匡日休即匡互生,字人俊,“日休”是他的别号。金毓黻则回忆“当有东北籍学生某君为首,从旁面厨房破窗而入”。陈荩民回忆是他自己“踩在高师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范云回忆是“一个陕西口音的同学上前打破了窗户,钻进去打开了大门”。
匡互生自己也写过回忆文章,只说“而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把铁窗冲毁”,进入曹宅。后又说是“五人”。尹明德回忆“有五个学生不避危险,由后门旁的窗子爬进去,把门打开,大队学生即一拥而入”。
何思源回忆说“一位高个子同学在学生人梯支撑下爬过墙,跳进院内,打开了大门”。“高个子”则符合匡互生的特点。罗章龙回忆“派几个人搭人梯从事先探明的窗子里爬进去”。张国焘回忆说是“北大同学钟巍所预先约集好的十几个同学,率先翻越窗户进入曹宅,打开大门”……回忆中以周予同最为肯定:“一位数理科四年级同学匡日休,也就是毕业后以字行的匡互生同学,他首先用拳头将玻璃窗打碎,从窗口爬进去,再将大门从里面打开。关于谁首先打开大门,后来社会上有不同传说,但就我的了解,确是匡互生,因为我们傍晚回到学校,我在学生洗脸室碰到他,看见他的手上流着鲜红的血。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敲玻璃敲破的。”而且他指明是从大门旁边,上角两扇子小玻璃窗门进入,窗是供门房采光用的。但匡互生是湖南邵阳人,与“东北籍”、“陕西口音”有出入。“大门”、“后门”,描述亦不相同。
这些经历者的回忆各有不同,大多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所写,时间流逝,有所误记,情有可原。现在来看,“五四”运动非自发,而是事先有预谋、有组织。罗章龙回忆:“在关于五四运动的书中,我看过一本日文书《昭和八年年鉴》,书上写道,五四运动的指导者是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书附有年表,我认为他的话是有根据的”,“……从思想上同时也从组织上领导和发动了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当时虽无校学生会,但各班、系、院皆有学生会组织存在。其它各校均有各种学生组织,以北大为中心,渐成核心组织。据罗回忆,事先已拟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卖国贼”等口号,并一致认为“要采取暴力的行动,制裁卖国贼”,“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拟定了负责人匡互生等具体部署工作”。其后分别探明曹宅行动进出路线,曹、陆、章三人相貌等,还从北大扩展到其它八校进行动员。行动小组还具体规划了游行的各种措施,“除了小组外,谁也不知道这次游行主要去打赵家楼”。周予同则回忆:少数同学“分别带些火柴、小瓶火油”。
现在看来,游行路线最终拐向赵家楼曹宅,也并非一时激愤,而是事先早已规划好了。匡互生记述在五月三日工学会全体会议上,大多数人主张采取激烈手段,“伴大队游行至曹、章、陆等的住宅时候实行大暴动”。次日游行总指挥傅斯年“极力阻止勿去”,但已“毫无效力”。谁第一个从窗户翻进曹宅打开大门?当事人回忆有蔡镇瀛、陈荩民、匡互生等不同说法。而匡互生自己未谈,可能不便明说。但综合当事人回忆,匡互生首先跳窗进入曹宅而后打开大门的过程甚为详细,比较可信。而匡互生出生地邵阳,竖立“邵阳历代名人塑像”,其中有匡互生,在塑像下嵌有人物介绍:“……五月四日凌晨,他第一个冲入曹汝霖住宅赵家楼……”是否根据周予同的回忆,不得而知。
匡互生后来随毛泽东在湖南从事驱张运动,1933年病逝。如假以天年,他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再写回忆文章,就不会有所顾忌了吧?
匡互生是值得一书的人物,出身贫苦农民之家,爱国而忧心时事,在作文中曾抨击军阀丑行,老师李洞天为掩护他逃匿被杀,对他震撼极大。在上中学时,参加学生军攻打巡抚衙门。与杨明轩等组织进步学生团体“同社”、“健社”、“工学会”,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与日本,匡互生彻夜难眠,决心为国殉身,以遗书托友人:“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战而死,虽死无怨”,其悲壮之气感人极深。他逝世时年仅42岁,是很令人惋惜的。
匡互生是“五四”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学生领袖,赵家楼这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胡同,也同样值得后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