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冰原的苏芬战争:弱小民族对强权政治的奋力一击

来源: 百姓读史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是苏联与芬兰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在芬兰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爆发的1939年11月30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苏联对芬兰的军事行动被国际普遍认为是侵略行径,国联亦于1939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将苏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背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战争

芬兰的部队当时只有18万人,其中常备兵力只有三万人,再加上后备(役)军人十万,以及妇女辅助队等等才凑出大约这个数字。所以在不对称的情形下,芬兰军普遍利用芬苏交壤地带的特性,包括森林多、丘陵多、湖泊多、以及沼泽多的特性,实行打进拉出的战术。芬兰军同时也创下“柴堆”(Motti)战术,所谓“柴堆”就是芬兰人伐木时,有习惯先将木堆集中后再留待日后处理。芬兰军利用苏联军队离不开道路的缺点,不断地进行火力侦查,先确定交火的苏军单位大小,随后依照该部队的行进方向不断制造路障,很快地就将苏军从师孤立到营,甚至连级单位。由于战况不明因此苏联部队首尾难以相救,因此苏军的连级单位就会被芬兰军两个连,甚至营级部队歼灭;苏军营级部队就会再次被骚扰、突穿、被孤立、以及被歼灭。

芬兰的部队经常穿着白色的伪装服, 并利用滑雪撬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运用的汽油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以滑雪撬突袭苏联军队的野战食堂和篝火旁,利用滑雪冲力飞跃篝火或者炉具,同时将手榴弹或炸弹投入篝火或炉具中,造成人员死伤或者瘫痪饮食供应能力。此种游击战术取得很大的成功。

芬兰军也经常利用苏联部队利用结冻的湖面进行部队运动的时候,以火炮攻击湖面,造成湖面结冰面破裂,导致苏联军的重装备与人员沉入湖水中,装备沉没,人员被活活冻死。

苏联军队也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全天保持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水箱不会冻结。苏联第44步兵师(约2万5千人)进入森林后被芬兰第9师(约6千人)分割包围歼灭,造成大约2万3千人战死,而芬兰方面只损失约8百人,并缴获43辆坦克,71架高射炮,29门反坦克炮,260辆卡车和1170匹马以及许多轻武器和给养。

也由于苏联决策人员的傲慢无知,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火炮,而苏联虽然投入了54万人和2000门火炮,以及2560辆坦克(分为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四军),但没有好好运用,反而损失惨重。

因为芬兰的装备不足,在开始时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的士兵有军服和枪支,其他参战人员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带标志,所以尽量使用俘获的武器。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加上芬兰军有时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补给车队诱导指引到芬兰军的防线去, 因此大量苏联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

较差的训练以及呆板的战术,使得苏联空军虽然数量大于芬兰空军,然而在作战效果上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不过就停战的事后背景来看,苏联在这场战役的结果算是险胜,随着三月即将到来的融雪所造成的泥泞,会进一步造成苏联部队机动力与后勤作业能力的下降。另外就是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苏联被国联褫夺会籍并且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与立场,如果再持续下去,英法等国就有理由与借口出兵芬兰助战。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损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莫斯科和平协定

根据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损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只有极少量人口选择留下加入苏联籍。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了持续战争。

“面包篮”与“鸡尾酒”

在冬季战争中,有两种武器被冠上了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名的戏称。

苏联空军于开战首日即展开了针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首的大都市的空袭,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然而,面对芬兰对苏联轰炸行为的指责,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因此之故,在整个战争期间,芬兰人都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的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另外,在冬季游击战期间,由于芬兰军战防炮数量极度不足, 因此大量使用发明于西班牙内战,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汽油、磷、铝、机油等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对苏军阵地与车辆造成极大损害,由于多以酒瓶为容器,故有芬兰官兵将之称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随成为汽油弹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