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大多数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本不是农民

来源:历史大学堂  作者:飞扬
熟话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上有九个大一统王朝,每个王朝国祚有长有短,短的秦朝只有15年,长的两汉有四百多年,有新朝建立也必有王朝覆灭,王朝更替,必然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古人说过:“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代历代王朝的消亡总离不开农民起义,贫苦百姓成了推翻封建王朝的主力。

正常来说,农民起义应该是农民领导的,但纵观古代的十二次农民大起义,其中的领导者却没有多少个是农民,之所以叫做农民起义,是因为起义的主体是农民,那么,为什么农民起义中领导者很少是农民?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又有哪些人?

农民起义

农民是处于封建王朝中最底层的阶层之一,同时又是赋税最重的一个阶层,可以说封建王朝都是靠农民“一口血,一把泪”支撑起来的。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农民阶层一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什么知识文化,要拉起一支队伍,特别是一支干部队伍,必须要能说善变,收获人心,不然周围的人不会服你,就像今天的传销一样,得用一套理论帮别人洗脑,不断壮大队伍。最关键的是古代推崇儒学,基本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注重君臣之道,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每一代君王无不例外给臣民灌输儒家思想,天子代表的是天,古代农民愚昧,几乎只有服从,所以要想起义,首先要搞一套方法,让农民认为你才是未来的天子,从思想上颠覆农民的认知。

古代农民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影响力有限,要想同一阶层的人服你,得拿出点本事,犹如今天的职场,要想一个和你同级别的人为你办事,你得先帮他洗脑。古代农民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盛行,农民往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孤独终老”。

相反,古代农民起义中领导者最多的是吏。

吏是级别最低的古代公务员,麻雀虽小,但却五脏俱全,吏虽然地位低,但相对于农民,吏官掌握的信息更多,更了解国家的情况,尤其是底层人员的生活状况,把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顾炎武称吏官为“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胥吏也”!

吏官如同今天基层公务员,是连接官民的纽带,古代征粮、征税、征徭役都是属于吏官的工作,一来二去,认识的人自然不少,这方面的佼佼者自然要数汉高祖刘邦,刘邦原为秦朝时的泗水亭长,任亭长期间,结交了不少地方豪杰、文人,连吕公之女也被他娶到了,在基层工作中也颇有名声,以至于秦末在沛县起义时,一呼百应。

除了刘邦,吏员作为起义领袖的还有不少,具体有宋江、瓦岗军的翟让、窦建德、红巾军的刘福通、李自成等,这些人都是当过小吏。吏之所以能比农民搞革命更出色,一是因为吏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山高皇帝远,甚至能成为地方一霸;二是吏更容易有群众基础,吏比农民毕竟多读过几年书,政治眼界自然要长远,善于利用身边的力量,一些正直的吏官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刘邦、宋江、王匡、王凤等之所以能在起义时能快速壮大力量,得益于平时仗义疏财、为民办事,要知道古人最注重德,德为尊,其次,吏对百姓的需求和心理更加清楚,综合这些,吏能成为领袖也就不难了。

农民起义领袖中排行第二的是商人,而且是盐商。

由于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在我国古代的地位很低。商人的地位虽然低,但闹起革命来可谓是财大气粗,这是农民阶层不可比拟的,最著名的是撼动大唐根基的商人黄巢,黄巢原是一个贩私盐的黑商,盐在我国古代是个政府垄断的暴利行业,贩卖私盐是个很严重的罪名,但因其暴利,很多人都宁愿脑袋系在裤头带上也要去干,正所谓,“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吃三年”正是这个理。

历史上的张士诚也干过盐商,消灭了大半梁山好汉的方腊也是一名商人,据记载他还是一名“农场主”。商人有大量财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钱,没有大量金钱如何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盔甲?所以在财力上农民输了一大截,再者经商的脑子亦比较聪明,胆子也比较大。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领袖中还有一些就是军人。

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是屯长,明末的张献忠是戍边兵士,作为军事人员,他们具备一些军事素养,在资质平凡的农民中自然能起到挑大梁的作用。真正的农民出身的只有三人,但也是助手或者是继任者,具体是南宋接过钟相指挥棒的杨么,清朝末年的杨秀清和萧朝贵。

农民作为封建王朝的“支柱”,封建社会的主体,统治者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地主阶级要想永远当地主就必须牢牢控制好农民阶级,尤其是思想上的控制,因此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世面见得少,即使是科举制的实行,给了农民翻身的机会,但所学的内容是儒学思想,忠君爱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时期规定八股文,清朝则兴文字狱。

所有没有群众基础、财力和专业能力的农民阶级很难成为起义的领袖,总不能把锄头一扔,就起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