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何要烧纸?流传数千年的传统,仅仅只是迷信吗?

文:舒然小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一直得到统治阶级和思想家极大的重视,所谓“事死如事生”就是说,当父母离世之后,对父母的孝敬要像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一样。

大部分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都会通过烧纸的方式,一般认为这样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有钱用,不过许多人批评这是一种迷信行为,事实究竟是怎样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也大量流失,导致我国的乡村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除了人员的减少,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逐渐消失,比如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曾经非常流行,过去还有以人殉葬的传统,不过由于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后面统治阶级就不再使用活人殉葬了。在目前发掘出来的古墓中,可以明显看到,主要用来殉葬的,都是一些金银器皿和日常生活用品。

当然,这是属于上层阶级的墓葬,一般下层百姓的墓里,通常只有一些廉价的日用品。除了殉葬品之外,每逢忌日百姓还会通过烧纸钱,点香烛,摆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那么,烧纸钱真的像百姓所说,是用来给逝者在九泉之下使用,还是像有关专家所说是单纯的封建迷信呢?这就需要了解下这个习俗最早如何出现了。

目前关于烧纸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蔡伦的弟弟蔡莫见兄弟蔡伦,凭借发明的“蔡侯纸”名利双收而眼红不已,在妻子的撺掇下爬墙偷师。不过,蔡莫没有完全把这门造纸技术给学明白,就急急忙忙地买了一大堆材料回家造纸,结果失败了,造出又黑又粗的纸张,相比于“蔡侯纸”是远远不如。

蔡莫的妻子看见自己的丈夫浪费这么多材料,一时急火攻心晕了过去,蔡莫以为妻子一命呜呼了,就把妻子入了殓,在妻子灵前把自己造的纸给烧了。在烧纸的时候,产生大量浓烟,惊动附近邻居。

邻居过来看热闹的时候,已经醒转过来的妻子灵机一动,从棺材里出来,还说全靠蔡莫烧的纸钱,才让阎王爷放了自己一马。淳朴的乡民,第一次看见死人复活的奇迹,都被吓了一跳。

后面蔡莫烧纸,妻子复活的事情被越传越离奇,蔡莫的纸也被大家抢购一空,这就是最初的纸钱。虽然,后来烧蔡莫纸没有再出现死人复活的情况,不过烧纸这个行为,本身确实能够寄托人们的哀思,后来就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固定的风俗。

第二个说法则是,和古代的盗墓行为有关,由于古代统治阶级和地方官绅在下葬的时候,会有大量的陪葬品,一些走投无路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就通过盗墓的方式去发掘财富。

据说在三国时期,由于打仗需要大量财富,曹操还专门成立摸金校尉这个隐秘部门,专门用来盗掘坟墓中的财宝,充作军资。为了防备这些盗墓贼,统治阶级和有钱的官绅,一般都会通过遮掩墓地的位置,或在墓室里设置机关,给盗墓贼盗墓造成困难。

普通百姓并没有这样的人力和财力,去保护自己的坟墓,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死后不被人把墓挖了。因此,百姓就把陪葬的瘗钱换成纸钱,盗墓贼明知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自然不会花费大力气盗墓了。

从上述的两种纸钱起源的传说,不难发现,纸钱主要是一种寄托哀思或者防备盗墓贼的作用,并没有太多的迷信色彩。在人类早期,墓葬的文化还十分原始,那个时候主要是通过将树枝、藤条之类的东西作为“引路幡”,并悬挂纸钱来纪念死者。

后来,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佛教思想中认为火有特别的作用,可以联通人、鬼、神三界,也就是说通过焚烧祭品的方式,可以把祭品送到逝者那边,这个时候烧纸钱的方式就流行了起来。

或许佛教思想中的三界观,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种迷信的思想,但对于失去亲人的老百姓而言,若是知道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自己的亲人能够在那个世界继续生存,对他们是有巨大的安慰作用的。

况且,烧纸钱相比于过去的人祭,明显要进步许多。现代社会,随着火葬的流行,逝者存留的最后痕迹也消失不见,通过烧纸来寄托哀思,是百姓感情上的必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许多传统习俗都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不过许多行为都是有着社会需求的,适当的保留对于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