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40公里的射程,走完最快也要24分,日本海军到底图个啥?
文: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最近看到个比较有意思的讨论话题,那就是关于二战美、德、日三国鱼雷的射程对比。其中美国的代表是MK-14型鱼雷,德国的代表是潜艇用G-7型潜射鱼雷,日本的代表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三式氧气鱼雷,这玩意是日本当时潜艇、驱逐舰、巡洋舰搭载的主要鱼雷。而其中无论是最大射程还是最大航速都是日本的九三式氧气鱼雷,首先我们先看看它们的数据。
首先,是美国潜艇和驱逐舰用的MK-14型鱼雷,它的弹径(粗)533毫米,长6.25米,重1.49吨,最高航速46节/4.1公里的射程,如果以31节航速走的话能打8.2公里。德国的G-7鱼雷弹径(粗)533毫米,长7.18米,重量为1.52吨,最大航速41节/6公里射程,如果以30节速度走的话能打14公里。而日本的九三式氧气鱼雷粗610毫米,长9米,重2.8吨,最高航速48节/15公里,如果以36节航速走的话最远可以打40公里。从以上数据来看,鱼雷越大打得越远,重量也就越重,其中日本的鱼雷最远能打40公里,比大多数战列舰的主炮射程还要远。
但是鱼雷的航速都比较慢,1节的速度等于1.852公里/每小时,如果按2公里来算的话上面鱼雷最快的速度也不过96km/h。如果日本鱼雷设置36节打40公里距离的话,要走完这40公里的路程最快也要24分钟,这对于在海面上进行机动航行的军舰来说,如果提前发现鱼雷的话完全可以进行机动躲避,毕竟24分钟的时间给你躲也该躲完了。所以如此长的距离发射鱼雷就只能是看缘分了,谁运气不好就中谁,不过一般鱼雷战都会控制在10公里以内,甚至是5公里左右。
那么,日本搞出如此长射程鱼雷的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它到底图个啥?
其实这和日本海军本身的发展有莫大的关系,从传统的实战总结意义上来说,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都用鱼雷重创北洋海军和俄国太平洋舰队,所以对鱼雷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用户体验,所以对鱼雷的发展一直很关注,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日本后面对美设想的“九段渐减邀击战”来说,水雷战队要通过鱼雷消耗美军的主力舰,为营造对马海战式的决战创造条件。
所以日本驱逐舰在海军假期期间不断大型化,甚至后面的设计趋于巡洋舰化,驱逐舰大型化的文章我以前也有写过,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回去淘一下宝。
也正是以上日本海军的战略要求的日本驱逐舰必须大型化,和其他国家驱逐舰趋于通用化相比,日本驱逐舰更强调反舰火力,特别是在鱼雷的配置上,不仅装上大威力大射程的鱼雷。而且还装有二次装填机构,可以在打完第一波鱼雷后又迅速进行再装填进行第二波鱼雷攻击,这玩意也就日本有。在驱逐舰舰炮火力上同样是第一个采用双联装炮塔的国家,要得就是着重强调单舰的火力。
这样的设计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可能是符合它自己的国情,毕竟设想的是整个联合舰队要和美国舰队进行大决战,所以全部重心都得围绕如何有效对付美军军舰进行设计。
但这种过分强调单舰火力的做法却不一定合适其他国家,因为驱逐舰的作用在远洋舰队中的定位主要还是巡逻、外围侦查、护航,像雷击、防空反潜作战只是次要的辅助。所以驱逐舰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并进行大批量建造,像日本那种单纯堆装备强调反舰火力,不仅限制其他方面的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不好控制。所以对照同样是岛国的英国海军,虽然后期的驱逐舰也开始大型化,但早期的驱逐舰设计都强调功能的均衡,所以在火力上是弱于日系驱逐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