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杨应龙造反,在历史上被称为播州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并且还是三大征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役。其出兵规模,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抗倭援朝之役。

一、播州和杨氏家族

杨应龙是明朝万历时期的播州宣慰使。虽然他是朝廷册封的地方官,但却可以世袭。用俗话来说,他也就是所谓的土司,土皇帝。由他管理的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省遵义市一带。明朝的时候不归中央直辖,而是叫播州宣慰司。

所谓宣慰司,即介于省与州之间,一种偏重于军事,掌管军民之事的地方监司机构。用俗话说,就是天高皇帝远的半独立王国。

杨应龙并非是播州的统治第一代土皇帝,如果归根溯源,他们家族在播州的统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后历经两宋、元朝,杨氏家族一直都是播州的实际统治者。截止明朝万历时期,杨氏家族在播州统治时间已经超过了七百年。比大明朝的历史要悠久的多。

二、蜜月期

播州杨氏和大明朝廷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时候,杨氏非常配合,没有给明军捣乱。元朝被明军干趴后,杨家是第一批去南京表示效忠明朝的地方土司。

其后,历经成祖、仁宗、宣宗、宪宗、孝宗等数朝,杨家与明廷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跟地方官吏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们在大明朝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靠着贩卖珍惜木材赚了很多钱。而明朝的诸多地方官由于都跟杨氏有灰色交易,因而当时很多地方官跟杨家的关系也非常好。

所以,起码在万历之前,杨家是没有想过要造反的。而诸多明廷官员也没有想过杨氏会造反于朝廷。毕竟没人会跟钱过不去。杨家要是没有了,很多人会损失一大笔收入。

这里跑个题。提到土司,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形象很土,如果头上不戴个羽毛,身上不穿个豹皮,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司。但其实,明朝时期的土司,普遍都是汉化很深的。特别是像播州杨氏那种汉化很深的大土司,其在文化方面早就跟内地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明廷官员虽然歧视土司,但也没把土司视为蛮夷,朝廷允许土司享受半独立的地位,其实也是想减轻朝廷对边远地区的财政管理压力而已。

三、矛盾激化

明朝中前期,由于社会稳定,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因此播州杨氏和明朝地方官员的关系都比较融洽。但是,明朝进入晚期后,这种融洽的关系急转直下。

由于中原地区的经济不行了,杨家的木材生意受到了影响,其收入一年不如一年。没了稳定的收入,杨家就只能去抢,靠打仗和劫掠周边少数民族,维持财政稳定。

明朝派到贵州和四川的地方官,因为需要利用杨家的武装力量,因而对杨氏的种种不臣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抗倭援朝时,四川需要出兵,但是四川军务空虚,无兵可派,四川地方官就找到杨家,让杨家帮忙出兵。求人矮三分,杨家势力既然还有利用价值。因此,四川、贵州的地方官也就假装没看到了。

但是,窗户纸总有捅破的一天。由于杨应龙渐渐发现,跑去那些大山沟里抢少数民族同胞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路远不说,还没有油水。于是,他就开始抢汉人的城市。结果这一下就闹大了。

闹大了之后,朝廷怒了,打算惩罚他。但朝廷仍然顾忌他,并不愿意出兵。只让他缴纳罚款了事。这个罚款的额度非常大,等于是让杨应龙把之前洗劫的财宝全部吐出去。杨应龙一看罚款数额,非常恼火,这相当于他打劫,最后全便宜朝廷那帮贪官。于是他就一直跟朝廷周旋。拖延时间。

杨应龙这么闹,底下的人慌了。因为底下的小土司并不想得罪朝廷,结果杨应龙就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小土司。于是,他就跟底下的小土司闹掰了。

备注:明朝的宣慰司,通常并不是只有一个土皇帝。在最大的土皇帝之下,往往还有小土皇帝担任次一级的土司官职。这些大小土司官职都是世袭的。

四、造反

杨应龙和外部州县,以及播州内部的小土司闹掰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谋反。这些小土司本来就讨厌杨应龙,觉得他做派张扬,手段残忍。因此就对他是痛打落水狗,把很多有的没的事情全部一股脑的捅到了朝廷。

朝廷收到奏报后,自然是大怒,但是由于杨应龙统治播州期间,播州的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盛况,而且他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朝廷这一次又忍了,让他缴纳一笔比先前更高的罚款。只要交了,这事就算两清了。

杨应龙面对此情此景,他个人认为朝廷是要抄他的家,于是他就扯起旗造反了。

造反后,杨应龙号召苗人跟随他一起杀地主分田地,只要跟着他就有钱有地。于是播州九溪十八洞的苗人群起响应,个个是踊跃参军。杨应龙的队伍因此迅速壮大,兵力高达16万人之众。顿时吓尿了四川、贵州两地的地方官员。

在这种情势下,播州和朝廷的最终决裂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

不过前面说了,万历时期的川黔地方官都是渣渣,杨应龙准备造反,如果朝廷那边没有镇压的打算,这仗肯定还是打不起来的。所以当杨应龙扯旗造反后,贵州巡抚压根就没有派兵镇压,而只是派了三千老弱病残的官军去播州抓捕杨应龙,打算做做样子,然后背地里跟杨应龙谈判,让杨应龙把罚款交了,最后帮他把这件丑事掩盖过去。

毕竟,天高皇帝远,万历那种宅男哪里管得到贵州的事情。

结果谁都没想到。杨应龙也是疯了,他直接命令土司兵围攻官军,把三千老弱病残的官军全给歼灭了。

五、平叛

杨应龙的行为,终于把事情闹大了。三千官军被歼灭,换谁也不敢隐瞒。于是,这事报到朝廷。当时也是巧了,由于抗倭援朝正好刚刚打完,十二万精锐明军回朝。万历皇帝一看,你们也别休息了,直接开到播州去平叛吧。

十二万大军,而且还是刚刚从朝鲜跟倭寇血战了几年的精锐。再加上八万地方部队,一共是20万大军。这帮人一去,杨应龙的16万土司兵在抵抗了114天后,被打跪了。

根据当时担任川、湖、贵三省总督李化龙编纂的《平播全书》一书来看,当时平叛的明军简直就是猛虎扑食。哪里是去平叛的,简直就是去打劫的,平叛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手的事情。

于是,在播州当了七百多年土皇帝的杨氏家族就这么悲催的被剿灭了。

六、总结

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看,其实杨应龙叛乱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杨应龙不是一个有政治城府的人,他没有受过任何民间疾苦和江湖锻炼。他这种人只能下顺风棋,形势好,才玩得好,但碰到重大危机或挫折时,就会一错再错,自以为是的以为能对抗朝廷。

其次,明朝的地方军队太虚弱,完全镇不住地方土皇帝。杨应龙多次洗劫周边府县,对明军的战斗力很了解。明军的地方部队但凡是有点战斗力,像杨应龙这种厅局级别的土地帝,断然是不敢造反的。

第三,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危机,也是杨应龙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前期,全国的经济形势比较好,播州杨氏靠贩卖木材能赚到大笔的钱,压根就没想过造反。但自从中原经济不景气后,播州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杨应龙叛乱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播州的经济不行了。他后来数次惹恼朝廷,就是因为没钱。而如果他的财源不出问题,他是不可能造反的。谁会跟钱过不去?

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播州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贵州和四川两省。到了清朝时期,雍正帝加大改土归流的力度。至清中晚期时,贵州已经没有土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