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一级行政区中,绝对主体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现在说到“省”,大家都知道这是行政区划的名称,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义。
但是,这个“行省制”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个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但是,细心的读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称为“行省”,而现在则只称“省”,不会再称为“行省”,那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行省制”对中国究竟有何意义?
其实,在东亚地区,“省”最初并不是一种行政区划名称,而是一种政府机构的名称,一直到现在,东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国的政府机构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务省(外交部),这源于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体系——“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三个单位的合称,这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其中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则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中书省”实际就相当于“中央政府”,从唐朝开始,三省制就开始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而这“一省”,就是“中书省”。
而元朝的“行省”,事实上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说到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这“中书省”不是中央机关的名称吗?怎么成立“行政区划”名呢?
这其实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机构“由虚到实”有关了。
“行省”的“行”到底是何意呢?这“行”其实就代表这中央派出的意思,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为了统一指挥战事和调度战区人力、物力,就在州之上设立“某某道大行台”,集中行使军事、行政权力,但这种机构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有事情(主要是军事)设置一下,事情办完了则废,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其实元朝的行省也有类似的,比如大家不熟悉的缅中行省,交趾行省,这种行省就不是行政区划,而是专门为了负责战争事务准备的,仗打完了就废了。
元朝和之前的历代王朝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军事征服意味很浓厚,所以最初在打仗的时候,因军事政治行动的需要,就在各地广泛设置“行中书省”,为什么要这样?大家知道,战争期间和治理期间的规则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战时,那中央权力是不便太过集中,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须分权给前线的军区,集中统一进行物资调度,行政管理,军事指挥等权力;但同时,军事等事务是中央政府直接指挥的,所以实际上这些军区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元朝最初的行省就是这样,1262年(此时元朝还没有正式建立国号),中国第一个省份建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
这个省份很大,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5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等地区,这种粗犷的划分显然不是正常的行政区划算,而是出于军事需要,所以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分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政府一共有:陕西四川,云南,江淮,江西,福建,湖广六个行省,加上一个直属中书省的广大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中央派出机构虽然一开始仅仅是代表中书省执政的临时行政机构,但古代的交通很不畅通,这临时临久了就“由虚到实”,变为相对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名称也由xx行中书省,变成xx等处行中书省(元朝稳定后,行省的正式名称,比如: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而到了元中期,由于局势稳定,按照之前军事需要划分行省显然过于粗糙,所以就形成了现在教科书中表示的“一中书省(中书省直辖的地方成为“腹里”),加十个行中书省”的结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张元朝地图。根据钱穆的说法:行省是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所以,元朝的“行省”很怪,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不是地方政府,名义上它就是是中央政府,可以看成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分部,元朝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和中书省一样,也是丞相。
而久而久之,“行省”在民间也成为了“一级行政区”的俗称。
其实,“行省制”并不是简单的将一级行政区改个名称而已(将汉朝的州,唐朝的道改成省),它其实象征着中国正式走向三级行政区的时代,汉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实际上并没有太完整的行政权力,不能说是正式行政区,而是一种“监察区”,一直到元朝的“行省”才有完整的行政权。
事实上,在封建时代,中国仅仅元朝有正式的行省的称呼,明朝和清朝都是没有行省的,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皇权,很快就将“省”废了,洪武九年,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政务(明朝一级行政区其实没有正式的名称,承宣布政使司是管辖机构名称),同时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负责刑狱和军事,“三司分权”,但由于元朝的英雄,民间仍然俗称为“行省”、“省”。
清朝其实也一样,一级行政区正式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司,但清朝在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而布政使则成为巡抚属官,这样事实上和元朝的行省已经很接近了,所以清朝的一级行政区不仅在民间俗称中,即使是官方简称中仍然是“行省”,有时也简称“省”,但清朝简称“省”的情况显然更多了,不怎么叫“行省”了,为什么?因为“中书省”这个中央机关早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废除了啊,“中书省”都没有了,还有啥“行中书省”啊!
清末有“台湾建省”,“新疆建省”等历史事件,这其实只是设置了总督而已。到这个时候,“省”显得更单纯了,仅仅是沿用了行政区划的名称而已。
而“省”正式成为中央行政单位是什么时候呢?这还是民国时期(当然,不算太平天国),民国当然不可能使用“承宣布政使司”这类皇权浓厚的名称作为一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既不体面也不简便,理所当然使用民间俗称的“省”(不是“行省”,这个“行”已经没有意义了)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