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为啥没能全歼整建制美军?这个案例很典型

文:这才是美军

“水门事件”众所周知,“水门桥”事件你可知道?

严格来说,水门桥不是一座桥,而是一座大坝。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炸毁大坝的一段,断掉美军撤退的道路,欲围歼之。我军以为美国鬼子插翅难飞,结果对方这只煮熟的鸭子居然“飞”了?

美军是怎么做到的?

水门桥现地图

1950年11月21日,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经十余天长途奔袭,隐蔽潜伏到靠近长津湖的柳潭里西南,第27军则隐蔽潜伏到柳潭里和新兴里北部。11月24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的师长史密斯率部进占柳潭里(位于长津湖畔,基本处于美军整个战线的最北端,接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他战场嗅觉灵敏,隐约感觉形势并不像麦克阿瑟说得那么乐观,危机似乎就在身边。比如,山上的动物突然惊恐奔走……

时至27日,长津湖一带突降大雪,气温降到零下40余度。至27日黄昏,蛰伏在长津湖地区的第20军和第27军接到发起总攻的命令,向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发起突袭。激战至翌日,美陆战1师战斗队形被切断,被紧紧压缩在4个包围圈里。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决定:瓮中捉鳖,一举全歼。

12月5日上午,美1师开始向南突围,准备跑路。宋时轮命令第20军和27军展开围追堵截,同时电令第26军立即向长津湖地区挺进。

双方指战员同时将目光聚焦到位于长津湖古土里以南5.6公里处的水门桥。这里,一时间成为“生死桥”。

水门桥卫星俯视图

一、水门桥在哪儿?

水门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因其坐落处建有一个水力发电站而得名。日本统治朝鲜时期,为将其修建的长津湖水库引水南行,在水门建造了四条巨大管道,使得长津湖的水顺陡峭地势下山,进入咸兴、元山一带平原。在管道和公路相交处,约两座小山之间10米左右,修建了如水坝般的唯一道路桥梁——水门桥。

这一带地势由高原突然转入平原,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桥上,地势险要,桥下,万丈陡坡,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

水门桥是长津湖美军向南机动的重要通道,跨过这座桥,再越过黄土岭,就意味着美军彻底逃离了长津湖地区,而前面是平原,便于美军机械化部队后撤。志愿军就算是“飞毛腿”,也难以追上在公路和平原行驶的机械化美军。

在第9兵团全歼长津湖美军的宏伟构思中,炸断水门桥是必要的战术环节。宋时轮当即决定:即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桥炸掉,把美陆战1师继续阻隔在原地,予以全歼。

然而,美陆战1师后撤的先头部队已抢先到达水门桥,用一个营的兵力和40辆坦克严防死守。

二、志愿军三炸美军三修水门桥

一炸水门桥

12月1日,柳潭里、新兴里的美军向下碣隅里撤退。同时,第一支志愿军侦察小分队穿插到位,在风雪交加中突袭了水门桥。

尽管随身携带的炸药很少,桥还是被炸毁。

志愿军分析,天气恶劣,交通不便,美军肯定不可能在半月或一月内修好。然而,不过数小时,美军数百工兵赶到现场。仅仅一天之间,美军工兵用随车携带的材料并砍伐木料,很快修建了一座原木框架的桥梁。

炸后的水门桥

二炸水门桥

12月4日,正当下碣隅里美军准备总撤退、第9兵团第26军强行军赶往下碣隅里的节骨眼上,志愿军再次对水门桥发起袭击。他们巧妙躲过探照灯、照明弹、警戒哨,悄无声息地把炸药安装在桥上,并在四周堆积如山的工兵材料上放置了炸药。

桥,再次被炸。

志愿军以当时的知识,认定这次美军应该无力修复。

三炸水门桥

然而,志愿军再次判断错误。

美军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操作着志愿军侦察兵们见所未见的车辆和机器,卸下钢制型材,在灯火通明的峡谷间忙活。天亮时,美军在原桥残留的底桩上,搭建了一座看似简陋的桥梁,并用坦克和装甲车来回驾驶测试桥梁安全性。此外,美军步兵还在水门桥附近及主要高地修筑阵地,摆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水门桥的架势。

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集中主力,对水门桥发起最后的突袭。在没有任何重火力掩护,没有打坦克的武器,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恶劣风雪中,数千志愿军官兵踩着厚厚的积雪,挪动着僵化的身躯,反穿棉袄、身负炸药,向水门桥发起攻击。

12月6日,指战员们借着夜色发起突击,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据说,第58师副师长亲往观察战果,向上级拍了胸脯保证:水门桥已经被彻底炸毁,美军决然无路可撤。

被炸毁的水门桥

意想不到的航空架桥

得悉水门桥再次被彻底炸毁,联合国军司令部在东京连夜召集工兵、桥梁、材料和战术专家,很快决定了新方案——空投桥梁组件,架设一座钢架新桥。

在抢制桥梁型材和组件的同时,美军在日本、釜山等军事基地反复进行空投测试,确定空投方案。仅仅一天之内,就完成了从方案确定、测试到机场预备空投的各项工作。

7日凌晨,美军用C-119大型运输机将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运往一千多公里外的水门桥上空。9:30,美军用巨型降落伞将桥梁直接空投到美军阵地。隐蔽在雪地里的志愿军观察哨发现,8架大型运输机缓慢飞来,在地面引导下,巨大的降落伞悬挂巨大而沉重的钢制组件,闪烁着指示灯,悠悠荡荡落向水门桥以北狭窄、平坦的沙洲。

由于河谷风大,空投组件除一套损坏,一套飘落到志愿军阵地外,其他6套组件陆续被美军工兵安全收回。美军工兵部队经过一昼夜紧张施工,于8日下午4点重新将桥架设成功,整个过程前后不过两天。

晚6点,美陆战1师幸存的1万多名官兵及1000多辆汽车和坦克,在接应部队的掩护下通过水门桥,终于撤出长津湖地区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兴南港撤退。

12月10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第9兵团因损失不小,进入长期休整状态,迟迟不能恢复此前战力。

美军通过水门桥撤退

三、双方作战力量对比

1.参战兵力

志愿军第九兵团是华东野战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兵团司令宋时轮,下辖第20、26、27三个加强军共12个师,总计15万人。

美海军陆战第1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帛琉群岛、冲绳岛战功赫赫,从未打过败仗,享有先驱师、长胜师的美誉,号称美利坚之剑,编制人数2.5万人。

2.武器装备对比

(1)炮兵力量

美军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同类口径和更大口径火炮的支援。

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或榴弹炮,团以下支援火力以82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为主。

(2)通信器材

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并且可以呼叫空军火力支援。

中国军队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器材,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团以上部队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采用有线电话,营以下通信联络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

(3)被装

美军官兵穿着全套防寒服,并可根据战斗情况进行空中补给。

志愿军第9兵团一直在南方(福建)一带厉兵秣马,11月10日被紧急通知入朝。由于时间太紧,除了最后一批入朝的第26军换上了一些冬装,大部分士兵都没有足够的冬装,有的分到一件棉衣,有的分到一条棉裤,但更多的就是穿着单薄的衣裤,戴着根本就不能抵御风寒的大盖帽,脚踏单薄的胶底鞋。同时,由于缺乏御寒经验,很多战士因冻伤被截肢甚至失去生命。战役结束时,9兵团战斗减员14000多人,冻伤30732人——冻伤人数几乎是战斗减员人数的两倍!

(4)后勤运输

美军运输实现机械化,拥有充足的汽车和装甲车辆,还可通过空投及铁路、港口实现物资调运。从27日开始,美国远东空军的空运力量几乎全部投入到长津湖,以元山机场为基地的第21运输机中队,日夜不停地向陆战1师空投补给物资,仅一天时间就分别对新兴里和柳潭里空投了16吨物资和10吨弹药。几天内,美军先后出动313架C119和C47运输机,使陆战1师有了充分的后勤保障。

整个志愿军仅有1000辆汽车,空中、海上及铁路运输几乎为零,运输主要以骡马和人力为主。

长津湖战役态势图

四、几点思考

1.作战理念指导作战实践

我们常讲“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但对“仗”的认知不同,在其作战理念指导下的练兵备战效果,自然也有着迥然差异,这将直接影响战争实践中的胜败。

以长津湖战役为例,在志愿军的作战认知中,只要炸掉水门桥就能断掉美陆战1师的后路,全歼其主力指日可待。部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退路被断,身经百战的宋将军认识到水门桥的巨大战略意义,国内战争的经验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水门桥炸毁的命令,全歼美军王牌师,打出志愿军国威军威。

然而,志愿军想不到,美军的现代化工业水平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认知。美国人在远离本土上万公里的北朝鲜悬崖上,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五十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以美军当时的科技实力、物资实力以及强大的空军实力、先进的战争观念,朝鲜战争其实本无前方后方,内线外线的中国内战时期的战争概念。这一点,是刚刚赢得解放战争的将领们难以认识到的,因为朝鲜战争的环境与解放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现代战争更加注重体系支撑

显然,我军还是按照国民党军来比照美军,觉得美军就是比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强一些而已——但强多少,并无足够认知。

但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制海权,以及强大的后勤物资保障。从战争系统论角度看待这场战争,尽管志愿军占绝了人数上的优势,但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数只是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制空制海权等均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系统之间相互融合,才能生产意想不到的战斗力。

毛主席军事思想强调:从总体力量上看,敌强我弱,但在每一个具体的战役或战斗中,如果我们用三倍、四倍、五倍甚至六倍于敌人的力量包围和打击敌人,打歼灭战,就会不断消灭敌人,把敌人一点点吃掉,最终就会将局部优势逐步扩大、转变成全局和整体优势。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很好的贯彻这一战斗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态势。但美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其陆空、陆海协同作战水平已经非常熟练,远东空军每一架可投入使用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以及澳大利亚的F-51飞行中队,都奉命为陆战1师的撤退行动提供空中掩护。同时,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也不断起飞,阻滞中国军队向长津湖前线运送物资和增援部队。此外,美国海军若干航母上的“舰载飞机与美国空军为美军地面部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中保护伞,在低空严密掩护陆战1师向南撤退。由此可见,人数占优势的志愿军面对战争体系较为完备的美军,显然难以实现“包围并+歼灭”的目的。

3.以现代作战视角看水门桥战斗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抗击机械化部队,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但是,精神不朽的背后,是志愿军在作战理念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巨大差距。必要的反思和奋起直追,才是对英雄们最好的交代。

从战役结束后的伤亡情况看,假如我们在进行必要的御寒保障的情况下,再派遣部队深入朝鲜境内,会不会因此大幅减少因冻伤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部署在水门桥附近因寒冷而丧失战斗力的连队能否阻击企图通过水门桥的美军?

从炮兵火力运用效果看,假如志愿军能够集中其携带自己所有及缴获的火炮,对被围困于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集结部队及向水门桥方向行进的狭窄路上的美军进行准确及密集的火力打击,陆战1师会不会遭受重创?

从彻底炸毁水门桥的需求看,假如志愿军拥有一定数量的战斗机或拥有一定数量的防空武器,对低空飞行的美军运输机进行一定的威胁,陆战1师会不会因为水门桥没有修好,被全歼于通往平原的隘口前,战局由此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也许,这些假设在当时条件下显得有些天方夜谭,但正是这些异想天开的假设和对历史必要的反思,才使得后来人更加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参考资料:

1、《血战长津湖》何楚舞,重庆出版社,2014.1

2、《冰血长津湖》,纪录片,八一制片厂,2011

3、《American Experience:The Battle of Chosi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