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
文:江城咸鱼
一
“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出现得是比较晚的。现代“东南亚”这一概念在地理上多数情况下是表示亚洲大陆上的中南半岛地区和马来群岛亚洲部分(不包括马来群岛的大洋洲部分)。其中,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在中国西南方向,与中国西南地区陆上相邻;“海岛东南亚”在中国南方和东南方向,甚至包括中国海南省,同中国大陆及台湾隔海相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1939或1937~1945)之前,欧洲国家和美国经常把这一地区尤其是大陆东南亚地区叫作“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则被称为“东印度群岛”(East Indies);地理上靠近东南亚的中国,从北宋(960~1127)到明朝(1368~1644或1662)中叶通常以渤泥国(今天加里曼丹岛的文莱达鲁萨兰国)为界,把渤泥国东边的地方叫“东洋”,西边的地方叫“西洋”;中国清代(1616或1636~1912)则基本上把东南亚称为“南洋”。直到二战时期的1943年,出于统一指挥的需要,同盟国决定成立东南亚战区,将英国蒙巴顿勋爵(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1900~1979)任命为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东南亚”(Southeast Asia)这一地理名称才正式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承认。如此说来“东南亚”这一地理概念的出现还真同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 War,1941~1945)有无法割裂的联系。
一提到太平洋战争,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南亚战场。其实太平洋战争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所涉及的主要战区有三个:东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大洋洲。此外太平洋战争还曾经波及南亚,那就是发生于1944年3~7月的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主战场在今天印度共和国东北地区曼尼普尔邦境内。此外一些英美学者提出过一种有争议的观点(我本人赞同这种观点),即认为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正式对日宣战后的中日战争也应归为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这里无法对整个太平洋战争进行完整阐述和讨论,只简单说说东南亚地区的战况。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袭击了美国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就对日本宣战。随后日军就大举侵略东南亚,西方各国(包括美国、英国、维希法国、荷兰流亡政府)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就纷纷落入日本人之手:
1940年9月,法国维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1940~1944)在日本的压力下屈服,允许日军进驻越南红河流域并控制海防港和金兰湾。从此法属印度支那联邦(L’Indo-chine française,1861~1945)进入其历史上最后一个时期——日法共同殖民统治时期(1940~1945)。日军在越南海防登陆后逐渐控制了今天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领土,1945年日本人索性软禁和驱逐法国殖民政府行政官员,独占了印支三国。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日本帝国海军远征马来半岛,在北大年港抢滩登陆,英军(其实主要是印度土兵和马来人酋长的属兵)溃败。1942年初,日军进占吉隆坡。1942年2月15日,9万多英军向侵略新加坡的1万余日军投降,这标志着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1826~1942,1945~1948)的沦陷。
1941年12月9日日军空袭马尼拉,随后派台湾派遣军攻占巴士海峡以南的巴坦群岛。12月10日,日军在吕宋岛北部阿帕里和维甘登陆。1942年1月2日,菲律宾首府马尼拉陷落,美军(包括菲律宾军队)被迫退守吕宋岛西南角的巴丹半岛。3月11日晚,为保住美国的面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将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调往澳大利亚,由乔纳森·温莱特中将(Jonathan Mayhew Wainwright,1883~1953)指挥留守巴丹半岛的美菲军。1942年5月6日,乔纳森·温莱特中将因弹尽粮绝,为保全剩余将士生命,被迫向日军投降,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少有的降将(但战后他仍因保住了很多士兵的生命而被视作美国国家英雄)。至此,美属菲律宾沦陷。
泰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当时泰国国内弥漫着“泛泰主义”情绪。“泛泰主义”用英文表述为Pan-Thaism,在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将它翻译为“大泰族主义”。“泛泰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在泰国国内极力维护泰族统治地位,实行强制性民族同化,打压泰北山区阿卡人(Akhas,即中国哈尼族爱尼人)等少数民族和泰南北大年等地穆斯林(主要是南岛语系民族);对外则以泛泰语民族是一家为号召,希望将泰族在其他国家的支系(缅甸掸族、法属印度支那泰族、英属印度阿洪姆人、中国傣族)聚居区纳入泰国版图。泰国从銮披汶·颂堪(Phibul Songkhram,1897~1964)第一次执政时期(1938~1944)起对外政策就受到“泛泰主义”思潮的影响,为此泰国在1939年将国名改为“泰国”(之前叫“暹罗”)。1941年12月11日上午,经过长期谈判,銮披汶·颂堪允许日本军队进驻泰国,并同日本签订了东南亚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日泰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对英国和美国宣战,随后出兵缅甸和马来半岛,参与了日本对英国和中国的侵略战争。二战时期,泰国一度于1943年7月东条英机(1884~1948)访泰期间将缅甸景栋等掸邦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北部靠近克拉地峡的玻璃市、吉打、吉兰丹和丁加奴纳入泰国领土(实际上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将这些地方划归泰国)。
早在1939年2月10日,日本人就侵占了中国海南岛海口港,这是日本人第一次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南亚。1942年初,日本驻海南岛的第16军对荷属东印度群岛(Holland East India,1799~1811,1816~1942,1945~1949)发动猛烈攻势。因为得不到苏加诺(Bung Sukarno,1901~1970)等印度尼西亚本土民族主义者的支持,荷兰军队节节败退,先后丢失了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婆罗洲)、帝汶岛、马鲁古群岛和爪哇岛。1942年2月12日,荷兰殖民政府宣布投降,荷属东印度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趁机侵占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和所罗门群岛大部分地区,并且空袭了澳大利亚大陆,至此大洋洲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
1942年1月4日,日本第55、33师团大举入侵缅甸南部土瓦、毛淡棉地区。根据1941年12月23日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于1942年2月16日派出由杜聿明(1904~1981)率领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由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和盟军(英军、中国远征军)内部缺乏有效配合,加之缅甸气候的恶劣(当时已经是2月,接近缅甸热季),盟军战败溃退。英军、印度土兵和孙立人将军(1900~1990)率领的中国新38军向西北方向退到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1858~1947)东北部曼尼普尔地区;杜聿明统率的中国远征军大部向东北翻越高黎贡山退守中国云南省(杜聿明本人后来退往印度雷多)。日军迅速出兵追击,占领了除缅甸最北端(今缅甸克钦邦)外英属缅甸(British Burma,1936~1942,1945~1948)全境,并向东北攻占中国云南省西部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等地。更可悲的是,缅甸的民族主义精英、“我缅人协会”领导人、也是缅甸当代政治明星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将军(Aung San,1915~1947)可耻地选择了同日本侵略者合作,组织缅族民族主义者武装力量配合日军一路追击英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并大肆屠杀齐智人(在缅甸的印度婆罗门种姓和地主、高利贷者),为此还引发了战后缅甸同印度、孟加拉国的冲突。
至此,日本已经侵占了几乎全部东南亚地区,并且将战火烧到了英属印度东北地区、澳大利亚和中国西南滇西地区,此外还有一支日本海军向东北攻入北美洲西北角的阿留申群岛(属于美国阿拉斯加州)。这时的日本帝国确实是不可一世的强国,几乎已经把西太平洋地区全部收入囊中,眼看就可以同它的盟友纳粹德国(Nazi Germany,1933~1945)分霸欧亚、瓜分世界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途岛海战(1942)、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1943)的惨败和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大将(1884~1943)的死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主动转为被动,盟军(主要是美军)开始由防守转入反攻。
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攻首先开始于中南半岛西北部的缅甸。1943年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越过印缅边界向缅甸北部反攻,随后英军也携英帕尔战役胜利余威参与反攻,不久美军也加入反攻行列。在中国、英国和美国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兵力不足的日军被迫放弃缅北,最后甚至丢失了密支那。1944~1945年,中国远征军经1年激战收复了滇西领土,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本来同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昂山将军见势不妙,赶紧反戈一击,加入了英印军战斗序列。1945年5月2日,蒙巴顿勋爵率领的英印军收复仰光,日缅甸派遣军彻底崩溃,几乎死亡殆尽。
稍后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西北部的反攻,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也迅速对日本帝国海军采取了猛烈攻势。1944年6月,美国海军进入马里亚纳群岛,引发同日本海军的菲律宾海海战。此战日本海军惨败,损失航母3艘、舰载机404架和潜艇20艘,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菲律宾海海战是东南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不过这一记录没保持多久就被莱特湾海战(Battle of Leyte Gulf,1944.10)刷新了。莱特湾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此战打掉了日军最后4艘航空母舰,日本还损失了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由于日军在莱特湾海战中大量派出“神风特攻队”对美国海军进行自杀式攻击,导致日本空军在此战中也遭受难以想象的重大损失。莱特湾海战的重大历史意义除了摧毁日本帝国海军最后的力量之外,还在于印证了美军“跳岛战术”(Island hopping)的有效。1945年3月4日,美国人收复了马尼拉,菲律宾群岛终于脱离了日本人的魔爪。
为了挽救自己在东南亚的败局,日本人也采取了很多不得已的手段,例如允许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在日本帝国保护下实现“独立”等等,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拉拢东南亚各国民族主义精英,不过这一切无济于事。
泰国被认为是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铁杆盟友,可是最终泰国也背弃了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1945年,看到美国节节胜利,泰国立刻转变态度,宣布对英国、美国的宣战无效,甚至为讨好同盟国将国名改回了“暹罗”(1949年再次改成“泰国”)。英国一度打算报复泰国,但美国杜鲁门总统(Harry S. Truman,1884~1972)出于建立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国际关系新秩序的考虑,对泰国持宽容态度。最后在美国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泰国签订《英暹条约》,泰国将1941~1945年占领的领土交还英国,泰国西南部同缅甸、马来西亚的边界再次恢复到1909年签订《英暹曼谷条约》时的状态,此外泰国还给了英国150万吨大米作为战争赔款。
1945年下半年,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已经转到东北亚地区,这一时期有两场战役值得一提。一场是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千岛群岛、南萨哈林岛和朝鲜半岛北纬38°以北地区,另一场是美日冲绳战役。由于这两次战役并不发生在东南亚地区,这里就略过了。
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从1941年12月8日进军马来半岛开始,仅仅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南亚全境。如果从军事史的角度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奇迹。此前此后,东南亚从来没有统一过,甚至连大陆东南亚都没有被完整统一过。
古代东南亚各国文化差异极大:除越南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外大陆各国都是印度化国家,主体文化是古印度佛教文化;越南是汉化国家,属于东亚儒家汉文明圈;马来半岛和海岛地区印度尼西亚群岛大部分属于伊斯兰文明圈,只有巴厘岛以印度教文化为主;菲律宾群岛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还是“巴朗盖”社会,处于史前时代(原始社会时代)后期(或者说是父系氏族社会)。东南亚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东南亚各地尤其是新加坡、东帝汶和菲律宾迅速西化,欧美文化成为东南亚的主流文化。正是由于东南亚各国在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东南亚地区成为了国际地缘政治学上所说的“版图破碎”地带。近代西方各国殖民东南亚,将这一地区分割成好几块:英国占据了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并控制了文莱,法国吞并了越南、老挝、柬埔寨,西班牙和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荷兰长期统治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只有暹罗(泰国)依靠高超的外交手段、对地缘政治局势的精确把控以及主动的现代化变革(朱拉隆功改革)在英国和法国之间保持了半独立地位。直到现当代,虽然东南亚各国(除东帝汶外)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但是同样是邦联制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却无法像当代区域一体化的典范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那样实现经济联盟、迈向政治联盟并制订统一经济政策、发行统一货币,东盟的一体化程度始终只能是建立自由贸易区、保持高层对话(部长级对话机制)。这一切都足以说明统一东南亚是极其艰难的一件事,几乎不可能成功。在高棉帝国吴哥王朝(Angkorian Period,827~1237)极盛时期,曾经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南半岛,但由于其自身政治体制的弊病(分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分离主义势力抬头和吴哥王朝对中南半岛北部控制力度严重下降)最终分崩离析;缅甸雍籍牙王朝(Alaungpaya Dynasty,又称“贡榜王朝”,1752~1885)也差点完成了大陆东南亚的统一,并且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南亚和东北亚,却最终因强邻中国清朝的打击而失去了统一的机会并走向衰落。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国(1206~1634)虽然多次出兵东南亚,但是也只得到了中南半岛各国和满者伯夷帝国(Majapahit Empire,1290~1518)名义上的臣服,或者说把它们纳入了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又称“贡赐体系”、“藩属体系”),并未将这些地方变成元朝直辖的行省。
然而,日本人确实短暂地成功了。他们不仅统一了大陆东南亚地区,还征服了海岛地区,几乎将英国人、美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完全逐出了东南亚。那么,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前期(1941.12~1943.6)能在东南亚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个人认为,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日本人巧妙地利用了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精英同西方殖民统治者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First World War,1914~1918)后,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西方人出于更好地控制东南亚的目的,将大批东南亚本土知识分子送往欧美留学。但这些东南亚社会精英留学欧美后,反而受到了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包括纳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于欧美帝国主义霸占自己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极其不满,视驱逐白种人、恢复本国主体民族的统治地位为自己的历史使命。1929~1933年发源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各国大力向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转嫁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民族产业受到沉重打击,很多东南亚各国私人企业家的公司纷纷破产,这又激化了东南亚私人资产阶级同西方殖民者的矛盾。就这样,我们看到,在日本人侵略东南亚的时候,东南亚各国民族主义者没有同宗主国一道奋起反抗,反而视日本人为本民族的救星,印尼的苏加诺、缅甸的昂山都一度可耻地采取了同日本人合作的态度。最可耻的当然是以銮披汶·颂堪为首的泰国政府,太平洋战争时期泰国不仅投靠了日本,还打着“泛泰主义”的幌子参与了侵略缅甸掸邦和西马来西亚北部的军事行动,掠夺缅甸和马来西亚领土,制造了屠杀缅甸人民的惨案。可以说,没有东南亚本土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日本人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其二,日本人利用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胜利和盟军“先欧后亚”战略留下的空隙。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轴心国的领袖德国依靠“闪电战”战术迅速席卷了欧洲大陆。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领导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40年5月10日闪击荷兰,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迫使荷兰投降;在德军猛烈攻击下,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毫无招架之力,1940年6月贝当元帅(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1951)出任总理组织了维希政府,6月22日向德国投降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此后荷属东印度群岛被逃往英国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控制,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则落入法国维希政府手中。荷兰和法国在二战初期的惨败和投降极大地打击了它们派驻东南亚殖民地官兵的士气,摧毁了两国官兵抗击日寇的信心,也使荷军、法军在东南亚对日本的抵抗行动失去了后方得不到来自本土的支持;此外英国尤其是时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对荷兰和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投降心存怨恨(参见丘吉尔《二战回忆录》),故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大英帝国对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后来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时英军进行了支援但爪哇海海战甫遭失利就抛弃了荷兰军队。在东南亚战场上法国、荷兰的无心抵抗和英国的不作为还直接诱使泰国銮披汶·颂堪政府倒向日本。另外,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和英国一直奉行“先欧后亚”战略,即先集中力量对付霸占欧陆的纳粹德国再回过头来收拾在亚太地区称王称霸的日本军国主义。从1944年英帕尔战役的战果来看(英印军损失4万人左右且大部分伤亡都由印度土兵承担,日军仅死亡就超过6.5万人)当时大英帝国的军队战斗力远在日军之上,只要英国人稍稍发威日军就完全无还手之力。可新加坡战役中,9万英军竟然向1万日军投降,缅甸仁安羌战役中7000多英军丝毫不同中国远征军配合只顾自己逃命,这一定程度上是英国“先欧后亚”战略思想所致。应该说,在东南亚战场上,英国人没有被日本人逼入绝境,打不过还可以逃到印度,英国兵也贪生怕死不愿牺牲性命,这才是英国人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到后来英国人被逼得逃回“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英属印度时,他们已经退无可退,被迫为生存而战,这时英国陆军战斗力才爆发出来;一旦战斗力爆发出来,英国军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其三,日本人采取偷袭战术,盟军措手不及。在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日本帝国海军就向美国、英国、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发动了突然袭击。面对日本人的攻势,一开始盟军显然缺乏必要的准备。虽然二战时期的美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陆、海、空三军实力远不是日军可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代号“虎虎虎”的空袭中,停泊在夏威夷群岛瓦胡岛珍珠港的美国4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被击沉,2艘战列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被重创。当日军越过巴士海峡大举入侵菲律宾群岛时,美军情报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反应极其迟钝,麦克阿瑟将军在慌乱中犯了很多低级错误,美菲军前线指挥一片混乱,结果马尼拉很快失守美菲军被迫退守巴丹半岛。以美国的实力本不应该遭受如此惨烈的失败,美国之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被打得节节败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警惕性,战前准备工作做得严重不足。而反观日本方面,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已经针对是“北上”(攻击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还是“南下”(攻击以东南亚为主体的亚太地区)进行了长期反复争论,远征东南亚的计划可谓是蓄谋已久。一个精心谋划多年的狡猾之徒突然对麻痹大意的对手发动袭击迫使对方仓促应战,战争的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三
虽然在二战东南亚战场上,日本人确实依靠先发制人的战术优势,取得了在他们自己看来十分辉煌的胜利,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后日本人败了,而且败得非常凄惨,不仅丢失了整个东南亚和大洋洲,连本土都被炸成一片废墟,广岛、长崎两个城市还分别领教了“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子”(Fat Man)两颗原子弹的厉害。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占领了东南亚全部领土的日本帝国会败亡得如此迅疾?对此历史学家争论不休。这里我只说说我对日本在东南亚失败原因的一点看法,不过多涉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其他战场(包括后期中国战场)失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国内很多历史学家总结的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是非正义一方所以它必然失败的观点有失偏颇。“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是很多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但这种观点其实不具有任何逻辑性,也无法被世界军事战争史上的实例所证实。如果非正义战争必败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请问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和古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The Macedonian Empire,BC338~BC323)东征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蒙古西征和亚历山大东征毫无疑问都是侵略战争,但最终侵略者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疆域辽阔的帝国。抛开这些遥远的事件不说,就拿二战时期的实例来说,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9~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大陆都是典型的侵略战争,但法西斯侵略者都凭借强大的实力获得了成功。如果真是非正义战争必败,那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占领整个东南亚?
日本最终失败的原因,我想有这几点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点,日本自身实力极其有限,完全不是美国人的对手。二战时期,日本兵力动员到极致参战总兵力也只达到600万人,而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动员了1200万大军,而这还远未达到美国动员能力的极限,两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差距可见一斑。据北京大学美国史专家何顺果教授的统计,从1941年7月到1945年7月,美国战时经济总量达到1860亿美元,生产了坦克86338辆,飞机29.7万架,登陆艇6.45万艘,军舰和运输舰数千艘,美国的生产能力岂是日本蕞尔小国可以相比的?据美国和日本两国人口普查结果,1945年美国人口数量达1.32亿,日本人口约7200万,这体量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日本人在战术上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善于运用偷袭战术不宣而战,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通过偷袭丰岛重创了大清帝国,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又通过偷袭旅顺港重创了俄罗斯帝国,一战时期日本对德国在山东半岛、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攻击实际上也属于偷袭。不过应该看到,二战时期的美国和日本相比强大得太多,靠制造“珍珠港事件”这种小聪明可以夺取一时的战略优势,但无法改变两国国力对己方极其不利的对比,从而也无法改变整场战争的战略态势。
第二点,法西斯轴心国内部各怀鬼胎,配合不力。在二战的东南亚战场上,我们看到日本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美、英两大强国和不怎么强大的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及比自己弱很多的中国。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日本已经拿下了东南亚,空袭了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势力已伸入印度洋;同一时期,希特勒德国军队耀兵高加索山脉,已经占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Elbrus Mountain),打到了高加索山脉南麓的格鲁吉亚。当时如果高加索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再增加30个师,亚洲乃至世界的局势将不堪设想,或许整个中东地区都会被德国人拿下。如果已经打进西南亚的德军占领西南亚,已经打进印度洋的日军继续西进印度洋,那么德国和日本这对法西斯盟友有可能在印度洋上会师。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德国在日本进军东南亚期间对日本的有力配合,当然也没有看到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日本对欧陆战场上德国的配合。既然德国、日本双方同床异梦,那就只能面临被盟军各个击破的命运了。反观反法西斯同盟这一方,虽然苏联和英、美在国家利益、战略规划、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双方在二战时期基本上都能以大局为重,以合作为主旋律。英国和美国给了苏联很多物资上的援助,并且最终开辟了欧洲西线的第二战场,苏联对英国、美国远征欧洲大陆的“霸王行动”也给予了有力配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哪方该胜哪方该败实在没有太大疑问。
第三点,日本对待东南亚人民的残暴政策最终导致东南亚大多数社会精英和民众导向了英美一方。日军打着驱逐欧洲白种人和解放东南亚人民的幌子进入东南亚,一开始确实吸引了很多东南亚本土民族主义精英,但很快日本人就暴露出侵略者的嘴脸。日本口口声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疯狂掠夺越南的大米,导致200~400万(具体数字不同资料统计结果差异很大)越南人被饿死,被越南人斥为搞“大东亚共穷圈”;日本人对南岛语系民族(广义上的“马来人”)搞奴化教育,强迫马来西亚、文莱、印尼人学习日语和听日语歌,不允许当地教师向学生教授本国语言文字,企图毁灭马来文化;1942年的“巴丹死亡行军”残酷虐杀了大量美国和菲律宾战俘;为修建415公里长的泰缅铁路,从1942年6月到1943年10月日本人强征6万盟军战俘和大量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老挝、越南劳工参与修筑铁路,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和极端惨无人道的待遇造成1.6万盟军战俘和9万东南亚劳工悲惨死亡,从现在留下的图片资料来看简直是惨绝人寰,泰缅铁路因此成为“死亡铁路”;缅甸战役中,日本人生吃活人的肉,吃人肉从缅北吃到了滇西和滇西南;至于日本人强征东南亚各族女性做慰安妇更是司空见惯的暴行,在东南亚各国均有发生。经过如此对比,受过基督教仁爱思想洗礼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和日本人相比简直像天使,对待东南亚民众实在算是十分仁慈了。虽然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美国人在东南亚也是殖民者,在东南亚也有一些令人发指甚至是骇人听闻的罪行,但是和日本人相比他们对待东南亚土著的确是相当人道、相当文明的,他们的那些罪行和日本人的兽行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经同日本人合作的印尼苏加诺、缅甸昂山等人之所以会反水,固然有因国际局势变化而投机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待自己同胞的暴虐行径而幡然醒悟。日本人当初打着“大东亚共荣”的旗号伪装成解放者进入东南亚是他们能够轻易摧毁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旧殖民体系的重要原因,他们暴露出侵略者的真实面目也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东南亚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根本原因。在后来英军、美军的反攻行动中,饱受日军荼毒之苦的东南亚人民显然把英国人、美国人当成了救星。其实英国能成为二战的战胜国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最终争取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支持。按照《世界历史十五讲》的说法,二战期间大英帝国各殖民地、自治领民众为英国提供了500万以上兵力。日本人一开始能利用东南亚民族主义精英和欧洲人的矛盾驱逐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最终却因为自身的残暴无法得到东南亚民众的支持,就这一点来说日本人真的算得上是优秀的民族吗?
总而言之,日本人在战术上确实有过人之处,否则他们也无法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横扫亚太地区,终结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旧秩序;但日本人在战略上实在是一塌糊涂,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摧毁东南亚西方殖民旧秩序却无法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东南亚国际关系新秩序。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东南亚各国民众的幸运。二战之后,西方人试图恢复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却发现已经无法做到了,东南亚各国最终迎来了独立。但用法国“年鉴学派”(Annales)“长时段”的视角来看,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东南亚是东南亚人民所遭受的最大灾难,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倒退。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可反过来说,历史的进步一定要以巨大的历史灾难作为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