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知识分子;韩复榘从不拖欠教育经费

在许多人印象中,历史上的韩复榘不过是一介武夫,似乎与文化无缘,更与文化人格格不入了。然而,当研究者们走近真实的韩复榘时,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当代山东知名学者徐北文曾撰文称:“韩复榘在西北军以擅书法发迹。他在山东主政后,把一些术士、僧道统统赶出衙门,却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赵太侔等新派文人。韩与张宗昌的不同,是由于文野之分。”文中提到的何思源等3位“新派文人”究竟与韩复榘有过哪些交往呢?

“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

何思源,山东荷泽人,青年时代先后毕业于山东省立六中、北京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后又去德国、法国留学。有人把他的学历简单概括为八个字:“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何回国后先在中山大学任教授,旋即参加北伐军,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何随军到达山东,蒋介石对他面授机宜说:“华北情况复杂,我留你在山东任教育厅长。”

韩复榘由河南省政府主席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新省府班子基本上都是他由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只有何思源与南京方面关系密切,又是蒋介石点名安排在山东的。起初,韩对何怀有相当戒心,态度也十分冷淡。

韩、何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是因省财政要削减教育经费引起的。何思源愤而面见韩复榘,态度强硬地表示:教育经费不但不能减少,以后每年还要增加。他还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事关后代青年。主席要我干,就得这样,不叫我干,我就走路!”不成想韩非但没有被“触怒”,反而起身对他说:“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你放心吧。

正是不打不成交,韩复榘与何思源从此反倒成了朋友。韩非常赏识何的耿直和勇气;何则发现“和韩复榘相处很容易,向韩直攻是有效的,对他要爽快些,说话不要转弯抹角。韩复榘虽然好明杀人、暗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

尽管如此,韩复榘周围的人还是不能容忍何思源的存在,非要把他从山东挤走不可。几位省政府委员联袂面见韩,强烈要求将何撤职。韩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某一个人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
不能容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韩复榘主鲁7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为搜罗韩的罪名,曾召见何思源,开口先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何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请梁先生替我们改革吧”

梁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儒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中国乡村建设派”的创始人。

北京大学的教授梁漱溟是怎么认识韩复榘的呢?梁先生说:“这得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往事谈起。这一年,我应邀到北京南苑冯玉祥部,给部队官佐讲学,宣传我的主张,主要是儒家哲学……我的讲学一共进行了五次,每次一个旅,由旅长带着全旅官佐前来听讲,地点在当时南苑的青年会讲堂……这次我在冯部讲学,韩复榘还是团或营长一级的官职(当时韩任团长)。当然他认得我,我不认识他。后来他先后在河南省和山东省政府任主席,我去河南、山东搞乡村建设,特别在山东时达7年之久,才和他有了直接的接触和交往。”

韩复榘听了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便有了后来在山东鼎力支持梁的乡村建设计划。梁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计划,旨在进行政治及行政改革。韩说:“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余个人对此迷信甚深。在济南曾办‘村治学院’,现在山东又办有邹平之‘乡村建设研究院’。”他又说:“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乡村建设研究院’。因为它是集合知识能力分子在救济农村,一方(面)培养农民知识,一方(面)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

韩复榘直言不讳地说:“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所以他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重,称之为“梁先生”。凡梁所提建议,韩多采纳。

起初,韩复榘划邹平、菏泽、济宁3个县为乡村建设实验区,以后扩展到2个专区(菏泽、济宁)共19个县,所有专员、县长和保安司令都由乡建派人士担任。仅菏泽几个县就训练约5万人的地方自卫武装。

抗战爆发后,韩将菏泽一带的自卫武装编成一个4000人的补充旅。以后这个旅又被何应钦补充到中央军,编入炮兵。何高兴地说:“山东人身高体壮,可以当最好的炮兵。”

由于“乡村建设研究院”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当时人们称其为“第二省政府”。

梁漱溟出于一个学者的理想主义,提倡乡村建设,韩复榘不但充分理解,而且划出19个县供其进行社会改革实践,并将地方军政大权一并交他作主。在那个时代,一个职业军人能有此胸襟和雅量,殊为难得。

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韩复榘作战英勇,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离冯投蒋,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直到抗战爆发,被蒋介石杀头。”“他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韩复榘的京剧情结

徐北文所说的赵太侔是一位戏剧家,由他创办的“山东省实验剧院”(江青曾是这所戏院的学员),在韩复榘主鲁前已解散,原教务长王泊生与部分学员返回北平组织剧团。时值“九一八”事变,赵为该剧团取名“晦鸣社”,取《诗经》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勉励剧团在国难当头之际,唤起民众抗敌救国。

王泊生以爱国历史人物为主角,改编京剧,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当“晦鸣社”又回到济南演出时,其推出的爱国新剧受到韩复榘的关注。

此后,韩复榘对该社新编京剧情有独钟,加之当时的教育厅长何思源与赵太侔又是北大同学,受赵之托,也从旁美言,韩于1934年拨出专款,恢复剧院,定名为“山东省立剧院”,仍由王泊生任教务长,后来中国不少戏剧名家均出自这所学校。

毕业于该校的当代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曾在香港《大成》杂志上发表长篇回忆文章《我见过韩复榘》。他说:“韩复榘是山东省立剧院的支持者。”“我倒是见过韩复榘。他很喜欢京剧,常来省立剧院视察。他中等身材,很魁梧,由王泊生陪着到处看,也到我们的剧场看戏,主要是看京剧。”

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余叔岩、张伯驹、陈半丁等在北平创立“北平国剧学会”,后因经费问题而一度停办。韩复榘在济南闻讯后,鼓励齐“务必把‘国剧学会’再恢复起来”,并赞助他4000元的开办费及每月400元的经常费。“北平国剧院”很快又重新开展工作,直到抗战爆发。

不久,齐又拟筹办“国剧陈列馆”,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馆址,韩复榘又将他在北京东绒线胡同的一座三进深的大宅院(张学良赠送给韩的)无偿提供给他使用。齐非常兴奋,立即带领家人与朋友将宅院打扫粉刷一新,把多年搜集的300多件京剧乐器、各种年代的戏箱、名伶照片及抄录的许多梨园名人之碑文墓志一并展览出来。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日寇以“敌产”名义将韩宅“没收”,“国剧陈列馆”才告关闭。

毋庸讳言,韩复榘是民国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而有关他的种种荒诞不经的“戏说”已使人们很难看到其真实面目了。韩身为割据一方的军阀,确有其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一面,但他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韩复榘的一生是多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