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武器一:16万挺捷克式轻机枪的来源和充足的抗战轻机枪供应

陈天刑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和大家通常认为不同的是,抗战时期国军部队的轻重机枪供应十分充足,其实足够满足需要。但是在实际装备中,因为国府在武器分配使用上亲疏有别,和不少部队损失过大,导致各部队装备良莠不齐,有的部队是土豪到流油,有的部队则是低劣的令人发指。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史实上中国的轻机枪数量是非常充足的。

第一部分:捷克式轻机枪及其仿制型15.5万挺

捷克式轻机枪是抗战时期用得最多的轻机枪。关于它的来源,主要是原装进口的捷克ZB26/30,国内仿制的捷克式,和进口的英式布伦机枪三种。

一、原装进口捷克ZB26/30轻机枪3万多挺

中国进口捷克式轻机枪是极早地,而最早大规模列装的用户,是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捷克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就高达4483挺。各批次数量分别是:

1928.8.6,1000挺

1929.9.4,1000挺

1930.2.24,500挺

1930.4.18,1200挺

1930.6.11,58挺

1930.6.24,1挺

1930.7.23,4挺

1930.10.25,20挺

1930.12.29,200挺

1931.6.26,500挺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供给张学良的东北军。而九一八事变时,在沈阳厂仓库、北大营第七旅、卫队统带部等地,合计至少有2046挺捷克式轻机枪被日军缴获。

截止到37年前,运到中国的原装进口捷克式是17956挺。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一共运送给中国的原装捷克式总数,到1939年前是30249挺。

不过虽然买了这么多,可捷克人为了多卖自己的产品,一直没有转让捷克式的生产技术。根据1934年兵工署技术司年度工作报告:

轻机关枪决定采用捷克式。查英国曾向捷克厂购得该枪仿造专利权在英制造,其价值可知。此项轻机枪,国内各处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为佳,但因无图样样板,故零件尺寸,不甚准确,不能互换,所用之钢料亦不适宜。前年财政部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五千枝,本司曾请孔部长向该厂商索工作图及样板等件,惟因订购数量仅五千挺,该厂只允赠送验收样板(检验样板之一部分)一副,屡经交涉,未有结果。

嗣由本司派技术员二人,工匠一人,前住该厂监造,即密令其注意制造,现所派监造员,业已返国,于两个月前开始自行绘制全套工作图,除一部分尺寸,系参照已取得验收样板,规定公差外,余概系自行规定,该项图样,业于完成,拟交巩厂筹备制造,预计一年后,可有出品。

但是计划归计划,国府做事情向来是拖拖拉拉,原定一年要办的事,三年能完成就不错了。巩县厂1934年拿到了图纸模板,慢吞吞搞了三年,到37年七七事变时总算搞出了东西,开始小规模生产了。不过呢,其后不久巩县厂就被轰炸,这量产计划就泡汤了。那么,大量的国产捷克式轻机枪是怎么来的呢?

二、全面抗战前国内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2.5万挺

原来,当年的进口捷克式轻机枪有个特点,就是每挺都带有备用枪管。而在实际使用中,很少有军阀舍得给机枪组配备第二根枪管。这些备用枪管的实际用途,往往是被拿去兵工厂制造第二挺轻机枪了。

因为难度最大的枪管被解决,枪身部分又可以用机加工的方式慢慢刨出来,导致捷克式轻机枪可以被国内工厂大量仿制。当时你只要有一挺进口捷克式,就可以用备用枪管生产出一挺国产捷克式。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仿制捷克式轻机枪的工厂有30多家之多。

其中在1937年前,生产规模较大的是大沽厂、21军修械所、太原厂。

1.天津的大沽厂捷克式

大沽厂仿制捷克式是国内最早,质量也是国内最好。该厂曾经多次被东北军控制,而因为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前进口了4000多挺捷克式,大沽厂也就拥有了生产同样数量国产仿制型能力。据《中国近代兵工史》记载,在九一八事变以前,该厂拥有月产300捷克式的产能,也就是最高年产量是300*12=3600挺。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产能,其实就是建立在大量的进口备用枪管的基础上的。从理论上来说,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可能拥有的捷克式轻机枪,最多可能是4483*2=8966挺,其中半数国产、半数进口。

按照东北军国防旅每班一挺轻机枪,每个旅需要324挺轻机枪计算,这些捷克式能装备27个东北军国防旅。而当时东北军国防旅总数,也恰好是27个!这个数字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是经过东北军高层精心计算过的:他们是要用进口和国产捷克式,对其最精锐的一线部队进行全军大换装!

这也是在东北军沈阳厂仓库,一次性就被日军缴获2000挺捷克式轻机枪的原因所在——这恰好是东北军在准备全军换装捷克式轻机枪过程当中,没有分发下去的数量。而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第七旅半数捷克式、半数哈奇开斯轻机枪,和卫队统带部半数捷克式、半数歪把子的情况,正是这种换装正在进行的证据。

至此我们就很清楚了,日军正是借着东北军进行武器更新换代的时机,发动九一八突袭,来打断东北军的现代化换装进程的。而这桩沈阳厂2000捷克式来源的无头公案,就此也严丝合缝,铁证如山!

但是在此之后,大沽厂因为不断更换主人,原装捷克式枪管供应并不稳定,导致其生产也断断续续。而在宋哲元的29军接管该厂以后,靠着大量进口捷克式的补充,该厂产能也逐渐恢复起来。

截止到全面抗战以前,大沽捷克式除大量装备东北军和宋哲元的29军以外,在七七事变时大沽仓库尚有2000多挺库存,同样没有来得及分发到部队。不过29军吸取了东北军的教训,张自忠将军专门率军抢出了这些珍贵的武器。后来这些轻机枪装备了张将军的第38师,让其火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远远超配的大沽厂捷克式轻机枪,也是该部在抗战前期奋勇冲杀、纵横无敌的物质基础之一。

综上所述,大沽厂捷克式累计产量,估计在6000-8000挺左右。

2.四川刘湘的川造捷克式

另外当时仿制捷克式轻机枪的大头,是四川刘湘的21军修械所。该厂最高月产量也有300挺之多,累计生产了2000-6000挺(对外公开2000挺,据戴笠情报还有数千挺隐藏)。

而川造捷克式的这个数量,无疑也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枪管之上的。只不过由于21军修械所设备和技术所限,该厂生产的枪身较粗糙,性能比不上大沽造。

3.山西阎锡山的6.5毫米捷克式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后改名壬申制造厂、西北制造厂)也生产捷克式轻机枪,月产能600挺。为了和晋造65步枪通用子弹,他们把口径改为了晋绥军的6.5毫米口径,枪管也用自己的太原钢铁厂配套的电炉生产。该厂的产能很大,从晋绥军的规模来看,累计也有至少7000挺以上。

4.广西边防枪炮修理厂

该厂是属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建设的一系列兵工厂之一。1932年夏天起,该厂开始仿制捷克式轻机枪,月产量15挺。到了1935年,该厂又开始生产美国可而特(柯尔特)重机枪。前后生产轻机枪2700余挺,重机枪500余挺。

而其余杂七杂八的小厂虽然生产数量不详,但是由于当时主要是依赖进口枪管生产,总生产规模,应该是少于1937年前原装进口17956挺的数量,如果加上有钢铁厂自产6.5毫米枪管的太原兵工厂,推测合计在2.5万挺左右。

三、全面抗战后生产近6万挺

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的兵工厂开始大量搬迁到大西南。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没有摆脱使用进口枪管的限制。后来在21厂和41厂的努力下,逐步在1940年之后解决了捷克式轻机枪的国产化问题,并于1942年达到了零件互换,从此彻底摆脱了利用进口枪管的历史。据小编陈天刑统计,在八年的全面抗战期间主要的捷克式轻机枪生产厂有:

1.第21厂的捷克式

当时21厂先是在1938年年底接收了第20厂的机枪厂(原刘湘的华兴机器厂,该厂原有年产2000挺启拉利轻机枪的产能),后来又在1939年4月接收了刘湘的修械所的捷克式轻机枪生产设备(最高月产300挺捷克式),全部转产捷克式轻机枪,在抗战期间共生产了9833挺。

2.第51和53厂的捷克式

第51工厂成立时,原来是为了生产麦德森轻机枪的,当时购买了设备1000余部,设计产能是年产6000挺。但是后来因为大部分机器在滇缅公路被日军炸掉,只能利用运到的少部分设备转产捷克式轻机枪。

经过努力以后,51厂于1941年4月试制成功,这一年共生产捷克式是450挺。在42年1月1号,51工厂和22工厂合并组成了53工厂,该厂其后共生产捷克式14920挺(一说15100挺)。

3.第41厂的捷克式

当时生产捷克式的最主要大厂,其实是原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41厂)。该厂搬迁贵州桐梓后,巅峰时拥有员工3200人,设备1032部,可月产捷克式轻机枪260-300挺,全面抗战时期累计生产了21600挺之巨。

4.第40厂捷克式

其余小厂,如40兵工厂(原广西的三个兵工厂)还生产捷克式轻机枪484挺。

5.第11厂的捷克式

另外巩县兵工厂搬迁后,改为11兵工厂,这次生产总算是慢慢正常了,累计仿制捷克式1970挺。

6.浙江铁工厂的七七式捷克式

浙江铁工厂(浙江保安司令部修械所)的名牌产品,是浙造七七式步枪和七七式轻机枪,其步枪总产量过万,轻机枪具体生产数量不详,只知道月产量为20-50挺左右。1942年该厂迁到龙泉安仁镇,员工减为300人左右,月产轻机枪10挺,20响驳壳枪20支。从38-42年的时间推算,浙造七七式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也在2000挺以上。

7.转移后的太原兵工厂

因为太原失陷太早,该厂很多设备都没有来得及搬迁,导致其生产一度中断。转移后其城固分厂捷克式轻机枪月产能50挺,广元分厂月产能150-200挺。按照三年生产期计算,该厂抗战时期产量仍然有7000挺以上。

因此全面抗战时期的捷克式轻机枪总数,是至少9833+450+14920+21600+484+1970+2000+7000=58257挺!而据《中国近代兵工史》的统计,当年的轻机枪总产量在68000挺左右。除去原华兴机器厂的约1900挺启拉利,和少量的麦德森以外,可以说捷克式轻机枪有6-6.5万挺之多!

四、英式布伦轻机枪4万挺

除此之外,因为考虑到国产轻机枪精度不足、生产供应也跟不上损耗,国府还大量进口了捷克式轻机枪的表兄弟——英国布伦轻机枪。当时根据租借法案,国府向英联邦政府下达了40000挺“勃然机枪”的超大订单。

这勃然机枪(英国布伦式轻机枪),其实也是捷克ZB26轻机枪的改进型。该枪在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后,于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在根据英国军方进行了改进,以其母亲——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公司(Brno)、和父亲——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合并命名为“布伦”(BREN)轻机枪。

该枪和原版捷克式最明显的不同,是将枪管口径改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用于发射英国军队的7.7×56mmR标准步枪弹。另外该枪由通常的20发弹匣,改为30发弹匣供弹,这位于机匣上部那大大的弧型弹匣,也成了它区别于捷克式的最明显特征。

当时国府饥不择食,紧急订购了7.7毫米型号的18000挺,命名为“七七勃然”轻机枪,到1943全部交付完成。

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主要武器是德国7.92,这英制7.7mm口径的布伦轻机枪子弹不好找,给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从1944年起,加拿大开始向中国提供7.92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这种“七九勃然”累计订购19000挺,抗战胜利前运到14000多挺。也就是说,抗战中仅成功到达中国的布伦系列轻机枪,就有大约3.2万挺之多。

杂七杂八加起来,抗战时期中国拥有的捷克式系列轻机枪,累计大概在15.5万挺之巨!而捷克式轻机枪的优良性能,也让日军非常羡慕。他们不仅改进生产了自家的96和99式轻机枪,还在1939年订购了2310挺原装进口货,日本人称“捷克式”为“チ式7耗9軽機関銃”。

抗战中国战场上这双方的16万挺捷克系列轻机枪,确实是当年的一大特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