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桂军立煌事变,李宗仁,李品仙消极抗战的恶果
立煌(今安徽金寨县),作为抗战时期的安徽省会。成为桂系迅猛崛起的基地。但1943年的“立煌事变”,无疑是桂军抗战最大的耻辱之一,也是桂系消极避战的标志事件之一。本文将依据权威史料,谈谈1943年“立煌事变”和背后的桂军消极避战真相。
一,桂系扎根安徽开始崛起
1938年初,由于日军逼近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故省会迁至六安。为躲避日本陆军继续进犯,同年6月又迁往更安全的大别山游击区深处,豫鄂皖三省三界的立煌县。而桂系首领李宗仁自1938年1月25日,即兼任安徽省主席起(后辞兼任改由廖磊接任)。至1949年,安徽省始终被桂系掌控。(1)
1938年徐州会战后,武汉会战进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明确指示第5战区“在以现态势确保大别山之主阵地,积极击破沿江及豫南进犯之敌”外,“应指定8个师以上兵力在大别山设立游击根据地,向皖东,豫东方面挺进游击”。按这一指示,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趁机以桂系两大主力第7军(号称北伐钢军)张淦部和第48军张义纯部及第39军刘和鼎部,加上安徽等地一些地方民团,自卫队,游击队组建豫鄂皖大别山根据地和鄂豫皖边区游击部队(后改为鄂豫皖游击兵团),改以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为边区游击总司令,并兼安徽省政府主席,省党部主任委员。安徽也迅速成为抗战中期开始,桂系迅速崛起的核心基地。(2)
国民政府曾寄望豫鄂皖大别山根据地能成为“中原反攻”的基地。而廖磊则效仿在广西的做法,以广西调来的干部为骨干就地训练国民兵团组织(以下简称民团),由县长兼团长,副团长为军人。民团分常备兵与后备自卫队,凡18岁以上,45岁下以男子,皆纳入组织,接受军训,与各正规军配合作战。廖磊还在皖东津浦路东之五河,皖北之周口店,鄂东之麻城,分设基干游击根据地。桂系势力也以大别山为中心进行疯狂扩张。1939年10月,廖磊病逝于立煌,由李品仙接任。(3)
1939年底至1940年初,桂南会战期间。桂军消极避战,全线溃败,以至重镇南宁丢失。后在中央军,粤军的帮助下,才于1940年11月收复南宁。但广西“老巢”遭到重创,更促使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等,全力经营安徽,并持续向四周扩张。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桂系扩充至正规军5个军(第7,第31,第46,第48,第84军),加上各类民团,抗日自卫军,游击队等部队,总兵力近百万。成为仅次于国民党,中共的第三大军事集团。(4)
而日军由于兵力不足,一时无法对立煌进行大规模“扫荡”。至1943年“立煌事变”时,立煌已有数十万人口,各类学校五十余所。
二,“立煌事变”导火索:冢田攻毙命
直到1942年12月8日,日军新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中将由南京飞汉口途中,经大别山麓鄂东黄梅县张家榜上空,被第48军第138师(莫德宏部)驻防部队击落,冢田攻当地毙命,同机还有高级参谋9人,并截获敌机密文件甚多。日军为报复寻找冢田攻尸骸,调集重兵围攻大别山游击区。(5)
另据事变后“豫鄂皖游击总司令政治部关于立煌冬日事变报告”中记载,“敌人此次进扰之直接原因,系为搜索12月28日在太湖县弥陀寺失事之敌机……机中有敌高级军官12人,均被焚烧,此12人中,有烟俊六或须尾寿造在内,但迄未能证实”。该报告为“立煌事变”第一手资料,表明“事变”后桂军仍不知道丧命的为冢田攻中将,且具体毙命日本官兵人数与坠机地点与《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有明显出入,但均承认“立煌事变”由冢田攻毙命而引发。特别注意的是用了“失事之敌机”,这说明当时桂军内部认为未击落冢田攻座机。最重要的是,该报告原为桂系洗白“立煌事变”所编,当时完全可以为转移“事变”后的各方攻击和关注,而制造“冢田攻座机”战功。但却明确是“失事之敌机”,笔者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
不过击毙冢田攻虽得到两岸学界部分学者认可,但日本战史未予承认,认为是飞机失事造成的。关于冢田攻毙命之谜,笔者将另刊文详述。
“敌军到达太湖弥陀寺寻获敌机残骸后,似无进攻立煌之企图,据敌俘报告,该敌因探悉我立煌至罗田,英山一带,防务空虚,始向驻汉口敌指挥机关报告,汉口敌乃派员飞至罗田降落,临时改变计划,进攻立煌,限期二周到达,并肆意焚烧,以为报复”。显然报告将“立煌事变”原因指向日军寻获冢田攻座机残骸后,发现立煌的布防空虚后,临时决定突袭立煌。(6)
三,桂军保存实力避战,日军轻松攻陷立煌扫荡大别山
1943年12月18日,日军精锐第3师团第68联队三四千人,在第44,第68,第116师团各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4旅团佯攻配合下,采取分进合击老战术,向立煌进攻。(7)
第68联队突然绕过桂军布防的松子关等重要关口,并击溃小股抵抗后,一路烧杀直取立煌城。而时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正奉命赴西安参加军事会议,由副总司令张义纯代省主席。据安徽省秘书处著《安徽政治》记载:1943年元旦,省城立煌正在庆贺新年,“立煌飞机场仍然举行盛大的庆祝会,集合民众公务员学生一万多人,张副总司令骑着一匹高大的火红马驰过人群,走上主席台……跟着就宣布在罗田僧塔寺行松子关方面,发现敌人第三师团数路进犯,我军现正抵抗……他向着民众说‘立煌是我们中原抗战根据地,我们决心要死守’,千万人挥着手,高呼响应着。一切都很镇定,店铺照常营业,满街国旗飞扬”。该段史料所称张副总司令,即指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代主席张义纯,自然也是桂系高级将领。
然而,实际日军已逼近立煌城郊外。就在张义纯发表演讲当天中午一时许,突然决定放弃立煌撤退。“夜来临了,各机关职员和民众扶老携幼向麻埠和叶集方面退去”,立煌机关学校商店众多,仓促间撤退,“人多路窄,沿着史河的高岸,崎岖难行,一点钟走不到三里路”。(8)
第二天(1月2日)下午,日军在飞机配合下冲进立煌,一连烧杀两日,“将25里长街,付之一炬,火光触云,哀鸿遍野,未及逃出的黎民百姓,尽遭杀害”。但由于兵力少害怕被中国军队合围,故1月4日撤离立煌县城。然而坐拥兵力绝对优势的桂军并未组织任何反攻。至1月12日,日军几乎毫发无损的穿越大别山,进入豫南。河南震动。(9)
据事变后安徽省临时参议会报告记载:“敌骑所经纵线约达七八百里之遥,沿途烧杀淫掠惨绝人寰,就大别山内围公务员工学生民众等被残杀约千余人,房舍被毁约万余栋”;(10)“公私财产无法统计,有人估计达数百亿法币”。(11)
虽然,日军此次行动有一定偶然性,但桂军并非一无所知;在战事初期,进行轻微抵抗。而攻入立煌的日军第3师团第68联队只有三四千人,加上其他掩护部队,总兵力不会超过两万人。反观桂军在大别山附近的部队有第39军,第48军,第7军三个军正规部队共七八万人,还有很多游击部队,民团,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其中第48军,第7军为桂军主力,特别是第7军号称“钢七军”,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有优异表现,号称桂军头号主力。而“立煌事变”中,第7军,第48军不仅未能有效抵抗,甚至始终避战,致而敌从攻破立煌到撤离,几乎未遇抵抗。还穿越了大别山,进入豫南,以致第1战区被迫紧急调兵应对。
“立煌事变”后,引发了全国舆论和民众的哗然。在重庆的CC系,原皖籍人士和媒体纷纷痛斥桂军消极避战。事后,在李宗仁,白崇禧的力保下,主要责任人李品仙脱罪。因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代省主席张义纯为安徽人,而非广西人。故被李品仙拿出来顶锅,并将立煌警备司令丘清英,立煌县长杨思道撤职查办。(12)
四,史料来源
(1)(4)安徽省政府秘书处《抗建中之安徽(戊编文化)》1940年版第34-35页。
(2)中国台北“国防部”史政局《中日战争史略》(下)第449页。
(3)蒋纬国著《抗日御侮》第6卷第148-155页。
(5)(7)秦孝仪等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作战经过(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158-159页。
(6)安徽省档案馆收藏《豫鄂皖游击总司令部政治部关于立煌冬日事变的报告》,安徽省档案馆1995年版。
(8)安徽政治《立煌无恙》1943年版第43页。
(9)安徽省六安市党史研究室《红色六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10)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关于日寇窜扰大别山的报告》,安徽省档案馆1995年版第30页。
(11)《侵华日军暴行总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页。
(12)李品仙《李品仙回忆录》,中国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75年版第209页。
文章来源:抗战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