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的战与和——1899年的一场扩张闹剧
1897年11月中旬,3艘德国军舰闯入胶州湾,德军登陆后轻易地驱逐了清军守备队,就此,德国开启了在青岛的统治。在山东发生的事证明了清帝国的软弱可欺,显然,清帝国就像是一块未经分割的肉排,根本不能捍卫其领土和相应的各项权益。很快,俄国、法国分别侵占了旅顺和湛江并迫使清帝国承认了他们是在“租借”这些土地。原先把清帝国视为经济殖民地的英帝国为了平衡法俄影响,也开始直接侵占土地,在山东威海和广东新界占据了租借地。
目睹了其他列强国家的“成功”,意大利王国也开始蠢蠢欲动。在19世纪末,意大利政府希望在非洲开拓殖民地,然而在1896年,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被非洲人一顿暴揍,因此一部分意大利帝国主义者的目光转向了亚洲。1898年4月,意大利的议会中出现了希望“租借”清国港口的声音,国王翁贝托一世对于到远东开辟殖民地也很感兴趣。很快,意大利人的动作开始了。
以保护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为借口,意大利派出了排水量近4600吨的“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来华,其真实使命是勘探中国沿海港口,寻找一处适合占领的地方实施“租借”。
这期间的意大利政坛不太稳定,1898年春在米兰发生了军民无限制格斗事件,导致当时的内阁倒台。国王翁贝托一世命令由军人组建新内阁,卡内瓦若海军中将(Vice Admiral Felice Napoleone Canevaro)担任了外交大臣。新内阁上任伊始就开始考虑在亚洲的扩张事业,外交部选择了一名他们认为能力非凡的老外交官前往清帝国担任公使,这位新上任的公使是出身于外交世家的老牌非洲问题专家,原驻开罗公使贾科莫·马蒂诺,一个60多岁的风流老汉。

马蒂诺公使坐着“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直接来到天津下船,面对来迎接他的使馆临时代办萨瓦戈侯爵,马蒂诺对他说:“我们要立即采取占领行动!”当萨瓦戈问他要占领哪里时,马蒂诺公使却因为不熟悉情况所以无可奉告,只好说:“让‘马可·波罗’号的舰长决定。”三人抵达使馆后一起看了地图,发现浙江各港口没有其他欧洲列强的舰队驻扎,于是便决定在浙江抢占一块土地。
“马克·波罗”号巡洋舰被派往浙江勘探,调查之后,该舰的舰长向马蒂诺公使报告了适合租借的地点,舰长的意见是“三沙岛第一,宁波第二,三门湾第三”,三沙岛为首选。然而不知道为什么,马蒂诺直接认准了作为第三个选项的三门湾,他立刻向本土发报建议“租借”三门湾。接到罗马方面的回电后,萨瓦戈不解马蒂诺的选择为什么和“马可·波罗”的舰长不一致,但他此时已经联系不到马蒂诺公使,因为马蒂诺打着会见李鸿章儿子的旗号离开了使馆,后来才被揭露出来是去横滨找他的日本情妇。
百日维新开始之后,马蒂诺暂时搁置了占领三门湾的计划,静观局势变化。不过他很快就等来了戊戌政变,马蒂诺感觉他的机会来了。1898年12月底,马蒂诺公使向罗马方面发报,建议尽快夺取浙江的三门湾,因为他判断戊戌政变后的清国非常虚弱。意大利军政府立刻开始联系其他列强,争取到了英国的口头支持,其他列强的态度不置可否,只有俄国表示反对。
1899年2月底,意大利王国政府电令驻华公使马蒂诺向清帝国索取租借地,要求“租借”三门湾25-50年,其他各项权益参考德国在山东的做法。为了支持马蒂诺的行动,罗马方面又从本土派出3艘军舰尽快赶往亚洲给马蒂诺撑腰。马蒂诺随即向清政府发出外交照会。
但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直接打回了马蒂诺的照会原件,拒绝讨论这个问题。3月5日,总理衙门在给英国公使窦纳乐的信中指出:
本衙门不能接受意大利的要求,而且考虑到与意大利公使在此事上进一步理论,无非是浪费笔墨,所以将原件退回马蒂诺先生。
震怒的马蒂诺公使立刻报告罗马方面,要求罗马方面批准他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用这种极限施压的办法迫使清帝国屈服。可笑的是,直到此时,已经上任了几个月的马蒂诺公使还不清楚清帝国海军的实力,只好跑去找德国公使海靖询问。
英国公使窦纳乐站在捍卫欧洲人优越地位的立场不愿看到有欧洲列强在清帝国面前吃瘪。为了捍卫“文明世界”在亚洲的威望,窦纳乐配合意大利公使向清政府施压,他在3月8日向总理衙门递交照会,指责清政府退回意公使照会的行为“不可接受”。同一天,罗马方面批准了马蒂诺递交最后通牒的计划。通牒内容要求清政府在4天内答复意大利租借三门湾的要求,否则意大利将直取三门湾。
然而此时英国政府却表现出与其驻华公使不同的态度,不同于把清帝国视为非洲、热衷于肆意施压的窦纳乐公使,英国政府更倾向于在亚洲保持平衡,维持一种稳定的均势。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3月9日表示,他不愿意支持意大利动武,还批评意大利缺乏耐心。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况且此时的意大利王国在远东并没有多少军事力量,仅凭一艘装甲巡洋舰很难采取军事行动,这就导致意政府怀疑是否应该采取更强硬的行动。
3月10日,意大利政府在中午12:30电令马蒂诺发出最后通牒,但他们很快就改变了主意,下午16:20又急电要求暂缓行动。下午发出的紧急电报比前一封电报更早送至马蒂诺的手中。昏头昏脑的马蒂诺没有区分2封电报的发出顺序,误以为后到手的电报是最终命令,于是就去傲慢地递交了最后通牒。这一事件被曝光之后,意政府连忙命令马蒂诺撤回最后通牒。
闹剧过后,意大利外交大臣在3月14日宣布召回马蒂诺。外交大臣卡内瓦若的表弟,时任驻华使馆代办的萨瓦戈侯爵接任公使。

1899年5月,新上任的萨瓦戈公使率领一支小舰队抵达上海。这支小舰队由4艘军舰组成,除了早已部署在亚洲的“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还有刚刚从本土赶来增援的2艘防护巡洋舰和1艘老式单层炮甲板巡航舰。此4艘巡洋舰构成了意大利在远东的全部战斗力量,是他们用来向清帝国施压的筹码。
船名 | 常备排水量 | 航速(试航) | 主要武备 | 防护 |
---|---|---|---|---|
马可·波罗 | 4583 | 17.8 | 152速射炮6门;120速射炮10门;450鱼雷管5具 | 4寸装甲 1寸穹甲 |
厄尔巴 | 2776 | 17.9 | 152速射炮4门;120速射炮6门;450鱼雷管2具 | 2寸穹甲 |
斯特隆博利 | 约3500 | 17 | 254架退炮2门;152架退炮6门;356鱼雷管4具 | 1.5寸穹甲 |
阿美利戈·韦斯普奇 | 2493 | 14 | 120速射炮4门;356鱼雷管2具 | 无防护 |
然而意大利人所不了解的是,戊戌政变之后的清廷已经是仇洋派占据上风,出于树立权威的需要,新当局对外采取了一系列相对更强硬的措施。面对意大利的威胁,清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针锋相对。意识到意大利采用武力夺取目标的可能性,清政府几乎没有迟疑于战与和的问题,几乎是直接下令浙江备战。
正当清廷开始备战之际,意大利王国的政坛却陷入了纷争,对清帝国的军事讹诈没有立刻发挥作用,再加上之前的误发最后通碟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导致了外交大臣卡内瓦若在5月14日引咎辞职。对空出的外交大臣一职,谁也不愿意接这块烫手山芋,最终只好把前任外交大臣威斯孔第·维诺斯塔请回来继续执掌外交部。
1899年5月15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接到命令,要求尽快汇报意大利舰队的部署。两江总督立刻报告了意大利舰队的部署,不过他似乎高估了意大利军舰的数量,刘坤一报告意大利舰队已有3艘军舰抵达,还有3艘军舰将至(实际上意大利人只有4艘军舰来华):
意舰现到三艘,二泊淞,一泊沪。据闻其海军提督即日内到,并另有三舰调遣东来。已饬陈旭调集兵轮数号,会同陆军相守御。以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所部驻扎镇江之江胜军三千人,为预备策应之师。
5月17日,清廷发给刘坤一的命令中允许他自主安排“相度策应之事”,朝廷“不为遥制”。换言之,就是授权他在必要时采取一切他认为有必要的行动,允许他在遭遇突发事件(意大利动武)时立刻做出决策(迎战)。命令指出,“意大利无端索地,衅自彼开”,即朝廷认定战争责任在意方,所以一切迎击皆符合道义。考虑到海上力量对比不利,清政府要求两江总督尽快部署陆上防御。
水师固难争雄,陆防不可不筹先着。万一有事,一切相度策应之事,朝廷不为遥制。意大利无端索地,挑衅自彼开,与其动辄相让,不如力与争持。

此时南洋水师最新的装备是1895-1896入列的几艘鱼雷艇,但这些小艇显然不适合出海与意大利巡洋舰对峙。南洋水师的当家主力是6艘无防护巡洋舰,5艘“开济”级和1艘“保民”级都是1888年之前建造的的旧舰。5艘“开济”为2200吨无防护巡洋舰,有2、3门大口径架退炮和7-8门120毫米架退炮,试航时可以跑16节左右但到了1899年航速大幅衰减。“保民”则是江南船厂仿“超勇”样式建造的无防护巡洋舰,航速只有13节,亦没有速射炮。更何况南洋水师在1896年之后裁减了上述各舰人员以节省开支,仅勉强维持而已。在1899年,这些军舰有没有足够的水手操作都是个问题。

刘坤一对双方海上力量对比的评估非常不乐观,在他看来,“南洋兵轮六艘皆系木壳旧式,钢板不过数分”,而来犯的意大利舰队有“钢厚六寸者一艘,三寸者两艘”,利钝悬殊。只能依附炮台,不敢轻易尝试。
刘坤一报告中的“钢厚六寸者一艘”即为4583吨的“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有4寸装甲和1寸穹甲,装备6门152和10门120毫米速射炮。“三寸者两艘”指的是两艘防护巡洋舰,2776吨的“厄尔巴”有2寸穹甲,装备有4门152和6门120毫米速射炮;3500吨左右的“斯特隆博利”只有1寸穹甲,装备2门254毫米炮和6门152毫米炮。除3艘较新的巡洋舰以外,意大利舰队还有1艘毫无防护的老式巡航舰“阿美利戈·韦斯普奇”。南洋水师的旧式巡洋舰若是去和意大利人的旧式巡航舰掰一掰手腕倒也不是不行,但显然不足以抗衡那3艘现代化巡洋舰。因此,刘坤一命令南洋水师的舰艇分散把守各港口,不许轻举妄动。
现令陈旭率二舰驻扎吴淞,默察动静,一舰赴镇江,余舰并雷艇蚊船,驻扎江阴。
刘坤一向朝廷建议把防御重心放在陆上,浙江巡抚也赞同这一观点。浙江巡抚刘树堂向朝廷建议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但清政府无端地认为浙江民众缺乏抵抗意志,所以反对采取这种诱敌深入的方法。5月底,清政府命令集结至少1万军队依托海岸线防守,在舰炮火力所不能及之处层层设防,一旦意军登陆则毫不迟疑地立刻发动反击,避免意大利军队利用守卫者的迟疑占领目标并形成既成事实。显然,清政府吸取了章高元总兵在胶州湾的教训。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十九日(1899年5月28日)廷寄称:“意舰在淞运船不图进口。显有索租不允,即欲强占之意。以彼海隅小国,辄敢无故称兵。若不力挫其锋,何以惩前毖后?前据刘坤一与刘树堂电商,南洋水师太单,势难争雄海上,均主陆防,以守为战。不为无见。惟陆军扼要驻守,兵力不可太单。能调集万人,庶敷策应,仍须择敌人石滟驳弹不及之处,层层布置,静以待动。如果登岸,即便并力迎击,毋得稍涉观望,致堕狡谋。
意大利并没有为这次行动专门调遣陆军部队,所以他们能动用的陆战兵力只有4艘巡洋舰上搭载的陆战队员,再抽调部分水兵,至多不过3、400人,不会再多。清政府已经了解到,意大利在远东并没有可供兵力集结的殖民地作为基地,只能从万里迢迢的本土调兵前来,所以,他们现在只需要对付意大利的一支分舰队及其搭乘的兵力。
在浙江,巡抚刘树堂奉命集结重兵驻守“宁台一带三门湾等处各要隘”以及“叙浦、乍浦沿海各海岸”。他还命令部下对海岸进行测量,对于深度允许军舰驶入的近岸区域 , 在岸边紧急修筑了防御工事和兵营,各地组建了大量民团作为正规军的辅助力量。不只是浙江,临近的省份也接到了备战命令,两广和闽浙总督统区内的5个省份的总督和巡抚接到命令整军备战。

南洋水师固然无力迎战,但清帝国在北方还有一支装备不错的舰队。重建的北洋水师有从德国购置的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还有2艘鱼雷炮艇及福州船厂建造的无防护巡洋舰“通济”。德国建造的2680吨“海容”级防护巡洋舰有3寸穹甲,装备有11门速射炮,航速19节。比较单舰的战斗能力,“海容”的战斗力胜过没有速射炮的“斯特隆博利”,约等于“厄尔巴”。
然而,“海容”级难以抗衡拥有16门速射炮和4英寸装甲带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之所以设置大面积的4英寸装甲带,其目的就是防御6英寸级别速射炮发射的通常弹和半穿甲弹,“海容”级巡洋舰装备的15厘米S/K L40主炮难以打穿“马可·波罗”的装甲。考虑到这一优势,“马可·波罗”即使是一对二单挑2艘“海容”级也未必会吃亏。双方现代化巡洋舰数量是3对3,清军实力稍逊。如果再加上2艘鱼雷炮艇、4艘航速超过30节的德制驱逐舰,北洋舰队的实力或许略胜一筹,前提是北洋水师全力以赴。

2艘从英国订购的“海圻”级防护巡洋舰在1899年春季已经完工,但此时还在英国。不同于只有中口径速射炮的“海容”级三等巡洋舰,作为二等巡洋舰的“海圻”级排水量达到4300吨,配备了阿姆斯特朗工厂生产的8英寸/45倍径加农炮。一旦她们抵达,清海军将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整备完毕的“海天”由英国人驾驶已于5月22日从英国启航,一个月之内就会抵达。另一艘“海圻”此时还在海试,还需要再等几个月。
在2艘“海圻”级巡洋舰就位之前,清廷暂未打算让北洋舰队南下直接阻拦意大利舰队,但也不能让北洋舰队坐视不管。5月30日,清廷电令直隶总督裕禄,要求他管辖下的北洋舰队所有舰船尽快准备出港巡航。
北洋所有兵轮应饬令出海,常川巡哨。
清廷的这一做法显示了他们在运用北洋舰队时的矛盾心态。此时北洋舰队的巡洋舰实力稍逊色于来犯的意大利舰队,而北洋舰队的优势在于拥有不少雷击舰艇,这是来犯的意大利舰队所不具备的。显而易见,让北洋舰队主力直接开往长江口附近在开阔水域与意大利舰队对峙是不恰当的做法。清军实力占优的雷击舰艇不适合这种面对面对峙的冲突模式。
因此,朝廷只是下令北洋舰队所有舰艇尽快整备出海巡逻,在北方处于待命状态。按照清廷的视角,5月下旬随时有与意大利开战的可能。由此大胆猜测一下,朝廷或许是想等意大利人主动开战后再命令北洋舰队南下增援,一旦意大利人发起登陆行动,其舰队可能会为了掩护实力非常有限的登陆部队而停留于某处港湾,从而失去交战选择权,北洋舰队则可以趁机从背后突袭意大利舰队,雷击舰艇将在这些港湾中的交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面对清廷毫不屈服的态度,意大利驻华公使萨瓦戈侯爵向罗马方面要求立刻采取军事行动。然而更理智的外交大臣维诺斯塔指出,议会和公众舆论现在都不支持侵占三门湾。外交大臣建议萨瓦戈,让他争取说服清廷出让一个岛屿给意大利占领,让意大利政府有台阶下。
5月31日,意大利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他们“无意在中国推行一种侵略政策”。
萨瓦戈对新任外交大臣的指示大为不满,他认为此指令与他亲自率舰队来华的强硬姿态不合拍,而且在他看来,占领一处远离陆地的岛屿缺乏意义,这种租借地很难维持。萨瓦戈向外交部力争按原计划行动,并为此继续增派舰队,他认为浙江缺乏抵抗海上攻击的能力。外交大臣否决了他的提议。萨瓦戈公使在上海赖了一阵子,耗到6月中旬,最终在外交大臣的命令催促下赴京就任。萨瓦戈在给外交部的报告中故意采用挑衅性的语言,试图刺激意大利政府采取积极行动,事实上外交部此时已经在重新调查他的前任马蒂诺搞出来的一系列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因此没有被萨瓦戈轻易挑逗成功。
1899年6月中旬,“海天”号防护巡洋舰经过3周的航行后抵达远东,交付北洋舰队。该舰的到来显然给清廷增添了与意大利人较劲的勇气。“海天”装有2门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203毫米/45倍径速射炮。中方史料中没有找到这款炮的性能记录,但日本资料《海军掌炮学问答》记录了“安式四十五口径八尹速射炮”在0距离/1㎞/2㎞的穿甲数据,分别是660/536/432毫米锻铁装甲。432毫米锻铁装甲可以折算为346毫米钢面装甲或者207毫米哈维装甲,这意味着“海天”的主炮可以轻松凿开“马可·波罗”的乌龟壳。
双方现代化巡洋舰数量的对比变成了4比3。清帝国有1艘4300吨的“海天”和3艘“海容”总计4艘防护巡洋舰,而意大利在远东只有3艘现代化巡洋舰,分别是4500吨装巡“马可·波罗”以及2776吨“厄尔巴”、3500吨“斯特隆博利”2艘防护巡洋舰。对比其他船只,清国还能拿出7艘无防护巡洋舰(2艘“南琛”级、3艘“开济”级、“保民”,“通济”)、4艘驱逐舰还有不少鱼雷艇,意大利只能再拿出1艘无防护巡洋舰。
船名 | 常备排水量 | 航速(试航) | 主要武备 | 防护 |
---|---|---|---|---|
海圻 | 4300 | 24 | 203速射炮2门;120速射炮10门;450鱼雷管5具 | 5寸穹甲 |
海天 | 4300 | 24 | 203速射炮2门;120速射炮10门;450鱼雷管5具 | 5寸穹甲 |
海容 | 2680 | 19.5 | 150速射炮3门;105速射炮8门;356鱼雷管3具 | 3寸穹甲 |
海筹 | 2680 | 19.5 | 150速射炮3门;105速射炮8门;356鱼雷管3具 | 3寸穹甲 |
海琛 | 2680 | 19.5 | 150速射炮3门;105速射炮8门;356鱼雷管3具 | 3寸穹甲 |
通济 | 1900 | 11.6 | 152速射炮2门;120速射炮5门; | 无防护 |
6月底,意大利外交大臣告诉萨瓦戈,意政府已经放弃了在亚洲开展殖民活动的打算,让他设法谈下来一个海军加煤站,给罗马方面一个面子。然而清廷的备战工作已经逐步展开,更不可能在这时选择后退。
1899年7月,萨瓦戈不得不遗憾地报告意大利政府,建立一个加煤站的请求也被清政府拒绝。然而此时的萨瓦戈公使自作主张,继续向清政府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他甚至还打算为意大利资本争取在浙江修建铁路的权力。萨瓦戈的回忆录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承认,他这种行为几乎已经是在违抗国内的命令(这也算是帝国主义外交官在殖民地常见的“开拓”精神)。

8月,北洋舰队接收了第二艘从英国开来的“海圻”级巡洋舰,“海圻”号。北洋舰队保有的现代化巡洋舰数量增至5艘,对意大利人构成了数量5比3的优势。没有装甲带的“海天”单独对抗“马可·波罗”或许稍有劣势,但2艘该型舰(4门8寸炮)足以压倒“马可·波罗”;3艘“海容”级可以压制意大利的2艘防护巡洋舰和1艘老式巡航舰,这还没计入其他舰艇。单单一个北洋舰队就足以压倒意大利舰队。
意大利海军部通知外交部,在华采取军事行动不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不现实,如果一定要开战,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准备。对于萨瓦戈侯爵来说更不妙的是,罗马方面宣布召回“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让侯爵的计划无以为继,失去了唯一的装甲巡洋舰,其余3艘军舰更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8月27日,“马可·波罗”从上海启程返回本土。尽管意大利政府仍希望萨瓦戈谈下来一个海军加煤站,但萨瓦戈手中能够威慑清帝国的力量正在被削弱而非加强。
就在意政府逐渐退缩的同时,清政府依然保持高度警惕。离开上海之后,意大利舰队来到北方巡弋,这引起了清政府对意大利舰队在山东袭取某个地点的担忧。有传闻说意大利舰队可能想要突袭庙山群岛,也有可能袭击登州。盛宣怀发来密电说意大利人在2日内发了10余封电报,怀疑他们可能有大动作。此时,北洋舰队主力就在直隶、山东部署,海上力量对比占优。但意大利军队上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清帝国北方各地开始整顿陆上防务。
直隶总督裕禄接到了备战指示。山东巡抚毓贤命令各地严加戒备,严防意大利人以考察、游览为名进入山东境内。为了对抗意大利军队可能的登陆行动,军机处密令袁世凯,让他负责的新军以训练的名义秘密向山东地区开进。

萨瓦戈公使仍然希望用武力施压,他向罗马方面请求,希望再派来3艘军舰和4艘运输舰增援。意大利海军实力雄厚,总体实力在欧洲可以排到前五,仅次于英、法、俄,与德国不相上下。铁甲舰/战列舰不下20艘,包括10艘超过1万吨的一等主力舰。即使不愿派战列舰,意大利还有为数不少的巡洋舰可供派遣,除了新服役的2艘排水量6千多吨的“维托·皮萨尼”级装甲巡洋舰,还有十几艘3、4千吨的防护巡洋舰,可以说,此时的意大利海军只需要拿出1/5的力量,就可以打倒清帝国海军。
但意大利国内的局势不支持派遣更多军舰来亚洲,尽管他们有不少军舰可以出动,但这种行动意味着相当大的一笔开销,又没有十分确定的经济上的收益。既然清帝国拒绝屈服,若要占领港口则必需调集一支地面作战部队以武力夺取。一旦决定开战,意大利只能从本土调集陆军,乘船经过漫长航程来到亚洲,在没有基地支持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其他列强也不愿意支持意大利的行动。况且就在不久前,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扩张遭遇失败让他们在“文明世界”颜面扫地。因此,罗马方面对于前往亚洲打一仗开拓殖民地缺乏信心。
10月,外交大臣告诉萨瓦戈,“海军部已放弃在华海军行动的任何计划”。意大利政府指示萨瓦戈,放弃进一步行动。
11月,叶祖珪统率的北洋海军主力南下至长江口训练。
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1899年11月20日)的廷寄称:现因意大利兵船在沿海一带,不时窥伺。曾经传谕叶祖圭豫行布置,妥筹万全,朝廷不为遥制。惟是各省沿江沿海石滟驳台,与兵轮相为表里,必须先事联络一气,始免临时紊乱之虔。兵轮通语、日用旗号、夜用灯号、各式旗灯,具有成书可考。闻南洋各台,于此事不甚谙晓,必致呼应不灵。各国兵轮大约相似,北洋所购新船,各石滟驳台亦未经认识。万一辨别不真,为害非细。至石滟驳台攻船之法,必须将石滟驳表度数、船行速率,推算定准。各省石滟驳台,恐未能悉精此艺。且建有石滟驳台地方、岸上各要隘,固应严密扼堵。又须紧防抄袭后路。以上各节,皆系吃紧关键,必有制胜之将,熟练之兵。石滟驳台、兵轮,互相犄角。纵不能出洋攻敌,守口尚属有余。现在吴淞、镇江、长门三处,暨沿江一带石滟驳台,统领为谁,是否得力,守台兵数各若干,著该督抚先行具奏。此次叶祖圭率船南下,并著南洋闽浙等省督抚接见该统带,面商一切机宜。即令会同各石滟驳台统将,周察形势,讲求布置,总期事出万全,不准稍存畛域之见,误事机。其各该省应如何先事豫防之处,朝廷仍不为遥制。将此谕知各该督抚,并由北洋大臣传谕叶祖圭知之。
至此,三门湾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以下简要介绍意大利海军在三门湾事件中涉及的4艘军舰。
1、“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


“马可·波罗”号巡洋舰(Marco Polo)属于“马可·波罗”级(Marco Polo Class)装甲巡洋舰,该型舰仅一艘。
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口径速射炮的普及,意大利决定建造一艘装甲巡洋舰,即“马可·波罗”。不同于之前的甲带巡洋舰,该舰采用了装甲带与穹甲相结合的防御模式,水线的垂直装甲带下缘与覆盖船体全长的穹甲斜面下缘相连形成封闭的防御体系,外侧的中等厚度竖甲用于抵御高爆弹和中小口径穿甲弹,煤仓和穹甲用来抵御穿透竖甲的大口径穿甲弹。但由于吨位限制,该舰的穹甲非常薄弱,难以发挥抵御大口径穿甲弹的作用。
“马可·波罗”于由R. Cantiere di Castellamare di Stabia造船厂建造,1890年1月7日开工,1892年10月27日服役,1894年7月21日交付。
“马可·波罗”为艏艉楼船型,长106.65米,宽14.67米,吃水5.88米。常备排水量4583吨,满载排水量4900吨。该舰的推进系统包括2台立式三胀蒸汽机,4座火管锅炉,双轴推进,设计额定功率10000马力对应19节航速,然而在海试中功率达到10663马力时该舰的航速也只有17.8节。携带610吨燃煤,能以10节航速行驶5800海里。乘员包括22名军官和378名水兵。
该舰装有大量速射炮,包括6门1891式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10门1891式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152毫米主炮分布于艏楼和艉楼甲板、主甲板前端和尾端两侧的4座耳台总计6处;舯部两侧有6门120毫米炮,其余4门120毫米炮分别装在艏楼和艉楼甲板下两侧的炮廓。小口径枪炮包括9门57毫米机关炮、4门37毫米机关炮和2挺0.45英寸机关枪。除此之外,该舰还拥有5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两舷水上各有2具,舰首水线下有1具。
“马可·波罗”拥有101.6毫米厚的水线装甲带,从前主炮尾端延伸到后主炮尾端的水线长度,船体上部也有101.6毫米装甲延伸至干舷甲板。穹甲厚25.4毫米。指挥塔厚50.8毫米。炮位有50.8毫米炮盾。
2、“厄尔巴”号防护巡洋舰




“厄尔巴”(Elba)号巡洋舰属于“地区”级(Regioni Class)防护巡洋舰,该级舰也被称为“翁布里亚”级(以其首舰命名)。该型舰共6艘,“厄尔巴”是该型舰的5号舰。
1887年,意大利设计师爱德华多·马斯戴设计了一级防护巡洋舰。此前意大利一直在引进英国设计,向英国购买“乔万尼·鲍桑”(Giovanni Bausan)并在本土仿制4艘“埃特纳”级(Etna Class),之后又向英国了购买“道加里”(Dogali)。19世纪80年代后期,意大利开始尝试自主设计这类舰船,“地区”级是意大利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防护巡洋舰,用于巡航殖民地。考虑到预算有限,设计者在较小的船体上布置了尽可能多的武备,防护性能不佳,更尴尬的是该型舰航速低于同时期意大利建造的“翁贝托国王”级战列舰,显得不太“巡洋”。
“厄尔巴”由R. Cantiere di Castellamare di Stabia造船厂建造,1890年9月22日开工,1893年8月12日下水,1896年2月27日入役。1898年1月被派往远东,5月驶入长江访问,之后一直部署在亚洲,1899年3月参与挑起三门湾事件。
“厄尔巴”为平甲板船型,长88.2米,宽12.72米,吃水4.86米。常备排水量2776吨,满载排水量2997吨。“厄尔巴”的推进系统包括2台卧式三胀蒸汽机,4座圆形火管锅炉,双轴推进,实测最大功率7471马力,实测最高航速17.9节。携带430吨燃煤,能以10节航速行驶2100海里。乘员213-278名。
“厄尔巴”拥有4门1891式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6门1891式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舰首和舰尾分别并列布置2门152毫米主炮;6门120毫米副炮分布于舯部两侧。小口径枪炮包括10门57毫米机关炮、6门37毫米机关炮和2挺机关枪。该舰还装有2具45厘米鱼雷发射管。
“厄尔巴”有50.8毫米穹甲。指挥塔有50.8毫米装甲板。
3、“斯特隆博利”号防护巡洋舰



“斯特隆博利”(Strumoboli)号巡洋舰属于“埃特纳”级(Etna Class)防护巡洋舰,该型舰共4艘,“斯特隆博利”为该型舰的2号舰。
1882年,意大利向英国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订购了一艘防护巡洋舰“乔万尼·鲍桑”,设计者是穹甲防御模式的开创者乔治·伦道尔(George Rendel),该型舰的设计基于英国为智利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防护巡洋舰“艾丝美拉达”,“乔万尼·鲍桑”成为意大利海军装备的第一艘防护巡洋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一批防护巡洋舰。同时,意大利在谈判中说服了英国人出售图纸,获得了在本土仿造4艘同型舰的权力,仿制的4艘称为“埃特纳”级。
“斯特隆博利”由Arsenale di Venezia造船厂建造,1883年9月27日开工,1886年2月4日下水,,1888年3月21日入役。之后的9年该舰一直部署在地中海,1898年被派往远东。
“斯特隆博利”采用平甲板船型,长86.4米,宽13.0米,吃水5.8米。该级舰4艘各自的排水量数据没有分别记录,常备排水量3427-3530吨,满载排水量3797-3950吨。该舰的推进系统包括2台卧式三胀蒸汽机,4座圆形火管锅炉,双轴推进,实测最大功率6252马力,最高航速17节。携带630吨燃煤,能以10节航速行驶5000海里。乘员包括12名军官和296名水兵。
“斯特隆博利”的主炮是2门254毫米30倍径后膛炮,首尾各1门,每门炮有240度射界;副炮为6门采用瓦维瑟尔炮架的1887式152毫米32倍径后膛炮,装于两舷6座耳台。小口径枪炮包括5门57毫米炮、5门37毫米单管炮、1门37毫米5管炮以及2挺0.45英寸机关枪。该舰还拥有4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舰首水线下有1具,其余3具分布于水线上舯部两侧和尾部。
“斯特隆博利”有38.1毫米厚的穹甲,首尾的主炮设有50.8毫米厚的炮盾和用于掩蔽装填机构的防护装甲,指挥塔有12.7毫米装甲。
4、“阿美利戈·韦斯普奇”号巡洋舰

“阿美利戈·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号巡洋舰属于“阿美利戈·韦斯普奇”级(Amerigo Vespucci)巡洋舰,该型舰仅一艘。
“阿美利戈·韦斯普奇”由威尼斯造船厂建造,1879年12月9日开工,1882年7月31日下水,1884年10月1日服役。
该舰为单层炮甲板巡航舰,长84.5米,宽12.8米,吃水5.8米。常备排水量2493吨,满载排水量2751吨。该舰的推进系统包括1台往复式蒸汽机,8座锅炉,单轴推进,功率3000马力,航速13节。通常携带500吨燃煤,续航力行驶10000海里。乘员有268名。
“阿美利戈·韦斯普奇”建成时的武器包括8门149毫米27倍径后膛炮、3门75毫米21倍径后膛炮以及4挺0.45英寸机关枪。1893年该舰更新了武器,原有的武备被撤除,取而代之的是4门1891式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4门哈乞开司57毫米机关炮和以及2门37毫米机关炮,还增设了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