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崩塌20年:北元“重返中原”之梦的最终倒掉

伴随着大都(北京)的沦陷落,原本大一统的元朝,“缩水”成了割据北方的游牧政权——“北元”。

自1368年顺帝退居漠北开始,截至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北元王朝合计存续了约二百七十年,几乎与明朝“年龄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代大汗(顺帝、昭宗和脱古思帖木儿)统治时期,北元上下不仅一直延续着元朝的政治和典章制度,还一直将“重返中原”视为终极奋斗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实现“恢复旧疆”的梦想,三代大汗都做出了哪些尝试?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一:元顺帝的不甘

1368年闰七月,自觉大势已去的元顺帝,携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离开大都。同年八月十五,大队人马正式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实际上,早在1358年,上都就一度被红巾军攻陷。不仅城内财物被洗劫一空,宫殿和民居也被焚烧殆尽。因此,此时的上都俨然是一座破败不堪的空城。要不是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献币二万匹,粮五千石”,恐怕他们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

同年九月,逐渐稳定下来的顺帝,着手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任命也先不花为中书左丞相,任命木华黎后裔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加封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为齐王,也速为梁王。

与此同时,派遣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驻守红罗山(今小凌河上游),并向“驸马国”高丽下达了征兵令。

坦诚说,这一时期的北元,实力依然不容小觑。驻守山西的扩廓帖木儿和驻守陕西的李思齐二人,麾下拥兵数十万。驻守陕甘地区的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人,麾下军队均不少于十万人。辽阳行省境内的北元驻军,同样具备较强的战斗力。

再加上不少士大夫和地主阶层,依然视元朝为“正统王朝”。因此,远居漠北的顺帝,有足够的底气向明朝叫板。不过,结合明朝史料看,北元军队的表现实在是过于不堪入目。

1)太原之战

顺帝抵达上都后(1368)不久,便命令扩廓帖木儿率兵从居庸关出发“收复”大都。值得注意的是,明军除留少量军队驻守外,主力部队己尽数南下,兵锋直指山西南部。

得知扩廓帖木儿北上的消息后,明军主帅徐达并未派兵来援,而是率军大举进攻扩廓帖木儿的大本营太原。见局势对自己不利,扩廓帖木儿只能从保安州(河北涿鹿)班师回救太原。

同年十二月,两军在太原城下狭路相逢。兵力处于劣势但以逸待劳的明军,采取夜袭战术,取得了全面胜利。据史料记载,遭受突然袭击的元军“自相蹂躏,不战而溃”,主将扩廓帖木儿“仅以十八骑”郎配逃至甘肃。太原之战结束后,明军俘获官兵4万人,马4万余匹。

得知扩廓帖木儿战败后,本想大显身手的顺帝再度心理崩溃,他不仅经常“因病辍朝”,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

2)上都破袭战

1369年初,顺帝加封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派遣也速屯兵全宁(内蒙古翁牛特旗),严密监视明军动向。

二月,他命令也速领兵四万,南下袭扰通州,并再次喊出了“收复大都”的口号。不过,考虑到大都守备森严,顺帝一再嘱咐也速“见好就收”。

四月,明廷知晓了元军侵扰通州的消息。朱元璋马上命令常遇春、李文忠领兵八万、骑兵一万火速回援。等到明军主力抵达通州境内时,元军早已全面退却。

于是,明军决定主动出击上都。据史料记载,明军先后击败了也速和江文清等部,并于六月十七日攻克上都,“俘获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以下万人,车万辆,牛马数万”,顺帝一行人逃至应昌(内蒙古赤峰市克什腾旗)。

3)庆阳会战

除了上都被攻陷之外,其他战线上的元朝军队,也遭遇到了沉重打击。

1369年五月,徐达率军攻克平凉后,直抵庆阳城下。徐达先礼后兵,打算“和平解放”,并派遣指挥张焕前往庆阳“受降”。谁知,张良臣利用诈降计,不仅抓获了张焕,并出兵夜袭明军。徐达闻讯后,即刻调遣各路大军围攻庆阳。

七月,扩廓帖木儿部将韩札儿攻克原州(甘肃镇原)和径州(径川),从西南方向逼近庆阳。见局势危急,徐达派遣右副将军冯胜等坚守驿马关(庆阳西南),“拖住”韩札儿。

八月,元将贺宗哲率兵围攻凤翔,孔兴、脱列伯率兵围攻大同。至此,双方展开了以庆阳为中心,旨在争夺陕甘地区的大会战。

由于韩札儿一直被阻挡在驿马关之外,贺宗哲也久攻凤翔不下,围攻大同的脱列伯等人在马邑(朔县东)被李文忠击败。在多次遭遇重挫后,各路元军不得不选择挥师北撤。换言之,此时的庆阳已经沦为一座孤城。

张良臣多次尝试领兵突围,但均未取得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围日久”的庆阳粮饷断绝,城中守军的厌战情绪与日俱增。八月下旬,部将姚晖、熊左丞、胡知院等主动“开门纳降”,“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

总的来说,庆阳会战是北元诸路军队与明军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受限于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元军最终以全面失败告终。

4)沈儿峪决战和奔袭应昌

庆阳会战结束后,李思齐主动投降明朝,扩廓帖木儿不得不率兵退守甘肃“休养生息”,其他几支武装力量也元气大伤。

1369年年底,扩廓帖木儿率军围攻兰州,并击败了来援的明军。次年正月,他率军越过兰州至安定县(定西县),并遣兵南下四处侵扰。

于是,明军兵分两路,再度发动北征。一路由徐达率领,出陕西奔甘肃,与扩廓帖木儿寻求决战。另一路由李文忠率领,出居庸关奔应昌,旨在斩断双方的联系。

三月,徐达军队抵达定西,扩廓帖木儿退屯车道峪(安西县西北)。四月,双方于沈儿峪(定西西北六十五里车道岘南)隔沟而阵,展开决战。

在交战之初,元军一度小挫明军的攻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后援的元军开始出现颓势,最终被明军全面击溃。

据史料记载,明军俘获郯王、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平章韩扎儿、虎林赤等宗王文武官员合计1865人,俘获官兵84500人,马匹15280匹,驴骡牛羊等牲畜更是不计其数。主将扩廓帖木儿仅带妻儿等数人仓皇北逃,经宁夏最终抵达哈拉和林。

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军,接连攻克兴和(张北县)、察罕脑儿(沽源县东北西岸小红城子)后抵达上都,上都守军主动开城投降。不过,明军的两翼偏师遭遇到了一些挫折,损失不小。

在得知了“顺帝于四月二十八日病逝”的消息后,李文忠马上率军日夜兼程奔袭应昌。据史料记载,明军“俘元主孙买的里八剌和后、妃、省院官员,惟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遁去”。

得胜后的明军,在回师至兴州(滦平县西南)时,北元知院江文清等率军民36000余人投降;至红罗山时,元将汤思祖等率军民10000余人投降。一言概之,伴随着顺帝的郁郁而终,北元丧失了“收复中原”的能力。

二:爱猷识理达腊的“中兴”

顺帝去世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应昌即位,史称昭宗。客观地说,他是一位颇有能力和雄心壮志的君主。因此,在他统治时期,北元不仅一直保持着过往的典章制度,还依然能得到部分汉族士人和地主阶层的支持。

抵达哈拉和林后,爱猷识理达腊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改年号“宣光”,立意仿效周宣王和光武帝,恢复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在用人方面,他不计前嫌,不仅对在沈儿峪之战中遭遇惨败的扩廓帖木儿保持信任,还加封他为“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与此同时,他起用哈剌章、蛮子等人,大有振作之势。

但是,自应昌失陷后,形势对北元已经极为不利。在明朝的“恩威并施”之下,很多元朝宗王和官员纷纷主动降明。比如在七月到八月之间,陕西行省平章吐番宣慰使锁南普,镇西武靖王卜刺纳,驸马高昌王和尚等人,先后倒向了明朝。

可即便如此,北元并没有完全丧失重振的条件。实际上,除蒙古诸王外,还有大量色目、汉族官兵随迁于岭北、辽阳、甘肃等地,控制着岭北、甘肃、辽阳、云南四省。另外,许多主动归顺明朝的宗王和官员们,实际上对明朝并不“忠心”。

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们,依然对元朝“心存感激”。他们或为北元朝廷“献言献策”,或对明朝持抵制态度,比如蔡子英(河南永宁人),王逢(江苏江阴人)等人,便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明朝依然视北元为统治的最大威胁。在得知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后,朱元璋多次遣使至哈拉和林,劝他“顺从天命,以小事大”,但并未得到理会。于是,朱元璋决定“永清沙漠”,彻底摧毁北元政权。不过,明军在岭北之役中,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1)岭北之役

1372年,明朝派遣徐达率军十五万,分三路北征。徐达所率主力中路军,旨在一举摧毁北元主力;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军,担负着奔袭哈拉和林的使命;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主要负责牵制西北诸王,斩断其与北元主力的联系。

二月,中路军“至山西境,遣都督蓝玉先出雁门,于是蓝玉军进至野马川(乌兰巴托以南),遇胡寇追至乱山,寇反兵接战、玉击走之”。三月,“都督蓝玉兵至土刺河与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遇,击败其众,保保遁去”。

值得注意的是,“遁去”正是扩廓帖木儿诱敌深入的战术。五月初六,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组成的联军,在岭北彻底击败徐达的中路军主力,明军损失过万(一说数万人)。七月十一日,汤和又在断头山(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被元军击败,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至此,中路军的两路均败。

东路军出居庸关,经口温(内蒙古苏尼特旗),至哈刺莽来(蒙古洪戈尔),击败了相遇的小股元军。抵达克鲁伦河上游之后,明军留下辎重,率轻骑兼程西进,最终在土拉河畔与哈刺章、蛮子等人率领的元军展开了激烈交锋。数日后,元军被击退,但东路军损失不小。

李文忠继续领兵追击,一直追到称海(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此时,多股元军兵合一处发动了反击。见一时无法取胜,李文忠决定退兵。

总的来说,东路军尽管俘获“故元官属子孙、军士家属”一千八百多人,但宣宁侯曹良臣及周显、常荣、张耀等数员将领战死,损失很大。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以傅友德为先锋,率5000骑兵直趋甘肃全境。在永昌(永昌县),明军击败了太尉朵儿只巴。在扫林山(甘肃酒泉北)俘虏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着等人。六月初三,守将上都驴等率所部吏民八百余户降。

攻到亦集乃路(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守将伯颜帖木儿举城投降。在别笃山口(民勤县)大败岐王朵儿只班,“俘虏北元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牲畜十余万头”。在瓜州(甘肃安西)、沙州(甘肃敦煌西北),明军再次击败岐王朵儿只班并“俘牲畜2万头”。一言概之,西路军并未遭遇强敌,并俘获了大量的居民和牲畜。

2)岭北之役的余波

同年十一月,北元辽阳行省左丞相纳哈出,袭击了明军的粮饷集散地牛家庄码头(辽宁海城),“烧仓粮十万余石”,明朝“军士陷没者五千余人”,北方的后勤系统遭遇毁灭性打击。

第二年,北元发动了全面反击。与此同时,不少明朝在沿边所设的卫所再次反叛,倒向了北元。

在正东方向,元军进犯了河北境内的永平(卢龙)、并深入骚扰了迁安、抚宁及瑞州(辽宁绥中西南)等地。

在正南方向,接连进攻了今山西境内的武州(神池东北)、朔州(朔县)、苛岚、雁门(代县西北)、忻州(忻县)以及河北境内的蔚州(蔚县)、弘州(阳原)和怀柔等地。

在西南方向,元军进攻了甘肃境内的庆阳(今庆阳)、会宁(会宁)、河州(临夏)、兰州及陕西境内的保安(志丹)等地,重新占据兴和(河北张北县)、亦集乃(内蒙额济纳旗)及元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区。

不得已,明朝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将领分往北平,山西等军事要地,并沿边修筑堡塞,将边地百姓迁入内地。

总而言之,岭北之役是北元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战不仅让北元得到了喘息之机,也让明朝不得不打消了“横扫漠北”的打算。1373年年底,明朝再一次致书爱猷识理达腊,除了劝其“知顺天命”,与明朝和平共处之外,还送还了他被俘的儿子买的礼巴刺。

三:脱古思帖木儿的崩溃

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去世,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并于次年改元为“天元”。他即位后不久,明朝便遣使祭吊昭宗,并寻求与之和解,但后者并未予以理睬。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主掌朝政的依然哈刺章、蛮子、纳哈出、阿纳失里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迫于草原游牧生活条件的限制,北元上下已出现了人心离散的迹象,再加上以扩廓帖木儿为首的重臣的先后离世,诸王权臣拥兵自重,中央权威日趋衰落。

明朝方面在得知北元内部的危机情况后,乘势加紧经营。他们决定先出击北元的两翼,切断其与中亚和高丽的联系,最后袭击北元汗廷,保证“一击致命”。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策略是极其正确的。

1)切断北元与高丽的联系

为了扼制北元在东部的大肆扩张,明朝不仅增强了辽东一带的驻军,还开始着手经略女真诸部,旨在切断北元与高丽的联系。

客观地说,这一策略是非常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很多女真部落主动归附明朝,北元与高丽之间的交通线也从鸭绿江下游压迫至上游一带。截至1384年,明朝全面切断了北元与高丽的联系。

1385年9月,明朝正式册封王禑为“高丽国王”,并削去岁贡,准许他们3年进贡一次。1387年,高丽以明朝制度制定百官朝服(拓展阅读:理性讨论:元明更替后,为什么高丽还与蒙古“眉来眼去”?)。

2)纳哈出归附明朝

一直以来,辽阳行省都是北元军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伴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当地大量的军民纷纷主动南下,归附明朝。与此同时,身为最高行政长官的纳哈出,因为一直与朝中其他大臣不和,因此一直处于孤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局势变得愈发微妙了起来。

尽管形势对自己极为有利,但是明朝依然不敢怠慢。为了备战,从1386年开始,明朝先后征调民夫20余万,先后筑大宁(老哈河河源的黑城)、宽河(宽城)、会州(平泉县南的察罕城)、富峪(平泉县北)四城作为前哨阵地,并屯积了超过123万石的粮饷。

1387年,明朝派遣大军发兵辽东。正月,主将冯胜率二十万大军北伐。二月,先出兵庆州(巴林右旗境内的察罕城)探虚实。三月,出师检亭关(喜峰口外)。慑于明军声势的纳哈出,主动放弃了金山(吉林怀德一带)一带的防线,选择北撤。

五月,明军主力向金山方向开进,辽东都司的明军也向北推进。六月,镇守一秃河(伊通河)的元军将领高八息帖木儿投降。

在双方交战之初,纳哈出想通过派遣使者与明军谈判,迟滞对方进攻,但未能奏效。不久,明军主力越过金山至女真苦屯(吉林双辽县一带),纳哈出部将全国公观童投降明朝。

眼见大势已去,纳哈出被迫亲自来到明军掌中商讨“约降”。冯胜派蓝玉率轻骑前往受降,蓝玉用酒招待纳哈出,饮得正欢时,蓝玉脱下衣服给纳哈出穿。纳哈出不肯穿,并企图逃跑。冯胜的女婿常茂见状,挥刀向纳哈出的手臂砍去,纳哈出受伤逃脱。

据史料记载,“纳哈出所部妻子将士凡十余万,在松花河闻纳哈出被伤遂惊,余众欲来追,胜遣前降将全国公观童往谕之,于是其余亦降,凡四万余,并合爱马所部二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轴重亘百余里….”。纳哈出投降后,明朝封他为“海西侯”并赐以丹书铁券,以示抚慰。

辽阳行省的丢失,成为了北元急剧崩溃的转折点。一言概之,北元不仅彻底失去了东部屏藩,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军事和经济力量使得“小老弟”高丽彻底倒向了明朝怀抱。至此,北元汗廷直接暴露在明朝的兵锋之下。

3)捕鱼儿海之战

纳哈出率军投降之后,北元形势岌岌可危。可即便如此,脱古思帖木儿依然驻牧于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并未继续向西迁移。由此可见,他与西部蒙古宗王的关系并不密切。

1388年三月,趁北元汗庭立足未稳之际,蓝玉率军十五万发动了突然袭击。明军自大宁进至庆州之后,得知北元斡耳朵在捕鱼儿海(贝尔湖)一带,兼程急袭。四月,明军抵达捕鱼儿海,一举摧毁了北元汗庭。

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脱古思帖木儿麾下最得力的大臣蛮子战死,太师哈剌章下落不明。战斗结束后,明军俘获宗王与大小文武官员合计2994人,官兵男女合计77037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软、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 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 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两”,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妃子以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公主等,均沦为明军俘虏,北元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侥幸逃脱的脱古思帖木儿向西逃窜,在行至土拉河畔时,遭到了阿里不哥后裔宗王也速迭儿的袭击,部众溃散,本人“率十六骑逃走”。尽管在途中遇到了前来护驾的丞相咬住和太尉马儿哈咱率领3000人马,但很快便遭到了也速迭儿军队的二次袭击,“也速失儿遣大王火儿忽菩孙、王府官李罗追袭之,获脱古思帖木儿,以弓弦缴杀之”。

四:结语

脱古思帖木儿的殒命,可以归咎于纳哈出的投降和也速失儿的背叛。但深究下来,本质上是北元混乱政治形势所种下的恶果。在统治阶级内部,大汗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抵抗派和投降派之间矛盾重重,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崩盘的结局也实属“情理之中”。

更令原本骄傲的“黄金家族”后裔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悲惨命运的转轮,此时才刚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