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因郑成功的自私而失败

就总体而言,南明的军事力量根部不是某些清史专家说的那么弱,之所以表现差劲,是由于无穷无尽的内讧削弱、抵消了自身的实力,这种内耗导致了大批将领倒戈投降(事实上这些将领中很多人一直都是骑墙派),为满清征服自己的同胞效力;即便矢志抗清,又往往各自为战,从来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指挥中心,不能相互支援,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孙可望曾经一度改变了这种局面,抗清运动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这个也表明,满清及其附庸投降明军的实力并不比南明和抵抗实力占有多少优势。可惜好景不长,孙可望的跋扈自雄导致以原大西军为主体的西南抗清力量分裂。

相比之下,李定国不愧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战略战术家(没有之一),他不仅始终以反抗压迫、反清复明为己任,还用卓越的战略眼光分析全局。在1652年南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时刻,他积极与孙可望并力恢复湖广然后东进的计划,当时的关键在于1652年胁击毙满清王爷尼堪之威,通过孙、李合作进一步全歼或者重创打残湖南屯齐所统清军(由尼堪的八旗精锐和一些投降明军改编来的汉军组成),结果由于孙可望的私心使得这个本来完全可以实现的战略计划变得不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李定国依然是不愿意看到南明内耗,然后就避开孙可望,但仍然一心制定新的复兴战略计划,这就是另辟蹊径,联络郑成功共图复兴大业。他的战略意图是,同郑成功会师,首先收复广东,进而夺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如果这一计划实现,拥戴南明的各支抗清武装就将控制整个江南,然后分路向北推进,全国形势将大为改观。然而,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郑成功的态度。参考各种史籍,可以说李定国更多地从抗清大局出发,李定国在衡阳战役后,完全可以凭借本部兵力控制广西全境,威福自操,犯不上苦口婆心地乞援于郑氏。他在率部退入广西以后,一面委曲求全地防止同孙可望完全决裂,一面积极部署东征,希望得到郑成功的全力支持,完全是以大局为重。然而,郑成功不是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大概就是郑芝龙海盗思想的遗传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定国的战略完全正确的。首先,夺取广东将大大改变南明的地位,南明各派中孙可望、李定国控制的云、贵、广西,以原大顺军刘体纯、李来亨等为主的夔东十三家控制的川鄂交界地区,郑成功、张煌言控制的闽、浙沿海岛屿,都是生产比较落后,财赋收入不多、人才较为缺乏的地方,而明末广东一省的财赋大约相当于广西的十倍,文化发展水准也是云、贵、桂三省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收复广东对改善南明的物资、人才的匮乏状态将起重要作用。收复广东还可以让郑成功有一个坚实的后方和海外贸易基地。李、郑会师若能实现,西南和东南就将联成一片,不仅将改变呼应不灵、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而且将为第二步收复福建、江西、湖南奠定基础。其次,李定国的联合郑成功恢复广东就可能性而言几乎是稳操胜券的,这个在后面可以看到,即使没有郑成功的帮助,李定国凭一己之力(李定国本部军队4万人,进军广东后不少拥明的义军来相助,总共最多也就是10人)也几乎能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如果在加上郑成功的10万人、上千艘船只,完全可以实现。可惜的是郑成功对于李定国的多次书信苦心劝告没有响应,郑成功并不畏惧与满清打战,也不是看不到双方会师对南明的巨大影响,而是看到如果李定国来了广东和沿海省份,赶走满清后他的割据自雄的局面将难以维持下去(——事实上郑成功是没有眼观,他之所以能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乃是因为满清主力被李定国孙可望等南明主力以及内陆抗清力量拖住了,如果这些人被满清打垮了,那么满清主力就反过来对付你郑成功了,后来事实表明如此),结果李定国导致功败垂成。下面说说李定国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两次进军广东。

1,肇庆战役

李定国在发动肇庆战役以前同郑成功约定了会师广东的作战计划,当时郑成功也是答应。1653年2月,李定国率部从广西贺县出发,师出广东。3月14日经封川县攻占开建和德庆州,25日进抵肇庆城下。26日,定国亲临肇庆城外,指挥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强攻,同时分兵占领四会、广宁。李定国大军入粤,使两广地区的抗清力量受到鼓舞,纷纷起而响应,配合作战(广西岑溪的宋国相、韦应登部出攻广东罗定、东安、西宁,广东沿海的抗清义师派出战船二百余艘由新会、顺德境内河流直入九江口。。。。等等)。肇庆战役打响后,满清肇庆总兵许尔显据城顽抗。李定国见强攻无效,改用挖掘地道透入城中的战术,命令将士用布袋盛土堆积为墙,栽木成栅,辅以挨牌作掩护,利用鸟枪狙击清军,暗中组织人力开挖地道。由于李军势大,许尔显觉得难以持久,向广州呼吁急派援兵。广州的大汉奸尚可喜率领平南、靖南(耿继茂)两藩主力赶赴肇庆。到达肇庆后,尚可喜登上城墙仔细观察了双方战守形势后,觉得肇庆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他带领的广东清军主力到达之后,己方兵力和对方差不多,李定国军攻下该城的可能性不大。尚可喜忧虑的是广州清军主力既然调到了肇庆,李定国派人同已经反清的满清潮州总兵郝尚久(潮州位于广东东部与福建接境郝尚久原为李成栋部将,1648年随成栋反正,1650年叛投清方——典型的南明将领特征,他自以为在广州杜永和等未下之时先行降清,又有击退郑成功军之功,会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可是,事与愿违,满清不信任他,1652年8月,清政府决定派南赣副将刘伯禄接任潮州总兵,调郝尚久为广东水师副将,不仅剥夺了他的兵权和地盘,官职也降了一级。郝尚久拒不遵调,开始了反清的准备工作,李定国攻入广东后就宣布反清,并与李定国联系共同攻击广东的满清军队)联络,然后命郝部破釜沉舟趁虚西攻广州,那么,他就将在肇庆重蹈孔友德桂林之战的覆辙。因此,尚可喜通知留守广州的耿继茂派出铁骑扼守三水县西南面的木棉头渡口,切断李定国同郝尚久之间的联系通道。耿兵果然遇到李定国遣往潮州联络的一支小部队,清军乘这支李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格杀数百人,挫败了李定国的战略意图。可见大汉奸尚可喜在此时还是有些战争才能的,也许是对满清死心塌地的原因,这个老汉奸在后来玄烨撤销三藩时期,居然不敢反抗——不过你不反抗也没有用,后来满清还是把你列为贰臣。

这里说一下,郝尚久其实没有接到李定国联系时,也已经准备出击广州,但由于其兵力有限,东面有受到相邻的福建漳州清军牵制;西面惠州总兵黄应杰又效忠于满清,清总兵吴六奇(别被金庸大侠忽悠了,在真正历史上此人一直忠于满清,并非鹿鼎记里面的反清复明分子)驻兵于大埔、镇平(今广东蕉岭县)、程乡(今广东梅县),从北面威胁着潮州。因此,郝尚久凭借本部兵力同李定国会师恢复广东的可能性不大,他只能派出密使请郑成功出兵,只要郑成功践约遣主力西上,广州清军势难两顾,东西合击收复全粤颇有把握。郑成功的按兵不动,使这一计划无从实现。

尚可喜解除后顾之忧后,即着手全力对付李定国军。4月8日,他通过高额悬赏(能出城者赏银五十两)让清军士卒出城拼死卖命,蜂拥向前,夺取了李军的地道口,随即放火熏燎地道内隐藏的李军,熏死不少人,李定国被迫离城五里下营。尚可喜初战得胜,趁明军立足未稳之际,派主力由西、南两门出攻李定国设在龙顶冈的营垒,双方激战。此时,李定国看到强攻肇庆已经无望,原寄希望的郑成功、郝尚久军又杳无消息,审时度势主动撤回广西。第一次进攻广东的战役就此结束。按清方记载,李定国在肇庆战役中虽然未能得手,兵员损失并不多,每次战败捐躯者都只有几百人。然而,尚可喜、耿继茂在李定国开始进攻肇庆时胆战心惊,惟恐落到孔有德的下场,向满清请派援兵。满清随后命驻防江宁昂邦章京哈哈木为靖南将军与梅勒章京噶来道噶率军往广东增援。援军到达时,肇庆战役早已结束,遂转用于镇压潮州郝尚久部。

郝尚久获悉李定国兵败西撤后,急忙派使者请郑成功出兵相救,甚至表示愿意投靠郑成功,希望接应。然而,郑成功却可以说是没有行动,这年5月他在海澄、厦门地区击败清固山额真金砺的进攻,8月就返回厦门了。而此时正是郝尚久生死存亡之际,郑成功亲统大军进入潮州府境,筹集了粮食之后就扬帆满载而归,给郝尚久的只是一纸带有命令口气的空文。从8月开始,经过一个月的拚死搏战,清军终于在9月14日夜攻陷潮州,郝尚久和他的儿子郝尧自杀,清军“屠城,斩杀无算”(《揭阳县志》卷七《事纪·附兵燹》)。有历史专家说什么郑成功曾经有过接应行动(证据是派部将陈六御援潮州),但是迫于满清势大而没成,事实上郑成功驻师揭阳时与潮州府城接壤,若有同郝尚久合力迎击广东清军之意或者接应行动,何必在关键时刻撤回福建。郑成功的撤兵回厦主要原因是耽心影响和谈(以前一个帖子谈到过)。派陈六御援潮州不过是一种姿态,在郑成功麾下陈六御只是二等将领,兵力根本不足以接应或者挽救郝尚久。潮州一府是郑军粮食的主要补给基地,郑成功受制于和谈,只顾眼前捞一把,而缺乏长远之计。

2,新会战役

李定国在肇庆战役失利后,正确地总结了第一次入粤作战的经验教训,肯定东、西夹攻,恢复广东是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他认为受挫关键在于郑成功迎战金砺部清军,无暇西顾。因此,他在酝酿再度发动广东战役,并多次派使者前往厦门同郑成功联络,详尽商讨了战役部署和出兵时间。此时时机也非常好,首先,因为尚可喜、耿继茂等击败李定国、郝尚久后,靖南将军哈哈木所统满洲援军于1653年10月班师回京,广东驻防清军相当单薄。尚、耿耽惊受怕,联名向清廷诉苦,说两藩兵、孔有德部下兵加上广东绿营兵总共不超过5万之众,并请求满清抽调蒙古兵或者满八旗兵来,但福临拒绝了——毕竟蒙古兵要防一直不遵从满清的漠北蒙古各部。南明可以投入广东的军事力量要强大得多,李定国部约为4万人,其中许多将士参加过桂林、衡州战役,富作战经验,且无畏清若虎的心理压力,足以为入广作战的主力。郑成功自称兵员,各种资料表明应该有10万,拥有大小战舰船只上千艘,机动性很强,如果他肯派主力西征,李、郑联军对广东满清军队无论在兵员数量上,还是在军士素质、器械装备上都占压倒优势。其次,由于尚可喜、耿继茂吸取了孔有德分兵镇守导致覆亡的教训,两藩兵力全部集中于广州,其他各府、州则由绿营兵驻守;从而导致广东许多地方的拥明义师还相当活跃,他们凭借海岛、港湾、山区等有利地势坚持抗清。第三,明、清双方争夺广东在后援兵力上的比较,李定国和郑成功的大军都与广东接境,主力可以在短期内集结,后方支援也比较容易;清方正好相反,清兵赴援往返动辄数月,1653年肇庆之役,尚、耿紧急呼救,3月明军已撤退,5月清廷才令江宁驻防满八旗兵赴援,抵粤时只赶上收拾残局。因此,李定国致郑成功的信中谆谆劝告万勿“愆期”,原因正在于利用清方增援困难,以绝对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广东全省。

南明复兴的第一次希望在1652年取决于孙、李合作全歼湖南屯齐所统清军,由于可望妒贤忌能坐失良机;这以后的可能性就是李、郑会师收复广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复江南之地;此机一失,南明再无复兴之望。关键一着失误,那就是全盘皆输。李定国不愧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家(没有之一),他的高瞻远瞩,实在是同时诸雄根本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这次机会又由于队友(郑成功)的自私不配合而丢失。李定国为此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且反复同郑成功说明厉害之处,可以说李定国广东战役方案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成功的主力,来与不来,大致决定广东战役的成败,更与南明能否复兴直接相关。
1654年2月,李定国从广西柳州领兵约4万,南下横州(今广西横县),攻廉州府(今广西合浦),清总兵郭虎逃走。在3月3日亲至高州,广东各处义师群起响应;满清平、靖二藩和督抚标兵不敢迎战,集中兵力防守广州地区,向清廷紧急呼救。李定国一面派使者前往厦门再次督促郑成功率主力来粤,他考虑到郑军在水上的优势,从海道来助可以不受潮州、惠州清军的阻击,因此确定两军会师地点为广州南面的新会。同时他派自己的军队会合广东义师王兴等部向新会进发。李定国因为在4月间患病,直到8月间才治愈,结果未能亲统大军东征,但在养病期间仍积极作大战准备,在高州地区筹集粮饷和作战物资,并派使者去联系郑成功,邀请其共同出兵。结果,使者到达厦门时,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议”,郑惟恐李定国使者返回后洩漏消息,将来使稽留于厦门,拖了一段时间才派李景携来书信复命。郑成功的回信未见,但从李定国的回信中可以推知其主要内容:一为声称已派部将随张名振北上江、浙;二是应允遣水、陆师入广攻潮、惠,连出师日期也未坦诚相告;显然郑成功的态度模棱,说明他无意于同定国会师,李定国对此深表不满。但李定国仍然苦口婆心的劝告郑成功,多次去信邀请其出兵。并且透彻地分析了战局态势,就战略而言,指出攻克广东全局皆活,福建、浙江、南直隶(指江苏、安徽)可势如破竹,从此中兴有望;从战役而言,恢复广东关键在于攻克新会,即所说“逆虏以新会为锁钥枢牖”,“不谷之意,欲就其地以芟除,庶省城可不劳而下,故亦合力于斯”。但新会地区水道纵横,是广州南面重镇,李定国没有把握在该地击溃广东清军尤其是清军有水师帮助,乘势攻克广州,只要成功率主力相助,即可大功告成。并且委婉的责备郑成功,说其既然遵从南明就应以南明的中心为最大责任和目标。可以说,李定国在多次的信中把会师的战略意义、会师地点和日期都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新会战役从6月开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满清平南王尚可喜也看出新会的得失直接关系着省会广州的安全,在5月间先后派参将由云龙、右翼总兵吴进忠率部入城协助防守。8月间,李定国手下陈奇策带领所部水师入西江,攻占江门(今江门市),击毙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不仅控制了广州地区的出海口,也切断了广州同新会之间的通道——可见是为了让郑成功的军队从海上能来支援。

尚可喜、耿继茂见形势危急,亲自带领官兵于9月12日前往江门,加强广州南面和西面的防务,但不敢同李定国主力决战。10月3日起,李定国亲统大军猛攻新会。明军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进行强攻,都因守城清军负隅顽抗,未能得手。11月10日,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再次统兵从广州来援,顿兵于三水,不敢与李定国主力决战,等待清廷所遣满八旗军队——可见尚可喜对李定国有多恐惧。

新会被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竟然屠杀居民为食(《新会县志》记载)。12月10日,清廷委派的靖南将军朱马喇等率包括满八旗精锐在内的满汉联军长途跋涉到达三洲时,新会已危在旦夕。朱马喇部休整3天后,14日会同平、靖二藩军队在新会城外向明军发起总攻,经过四天激烈战斗,由于满清方面总兵力明显超过李定国的兵力,到18日定国的军队抵敌不住而撤退。清军趁胜追击,李定国所统明军主力在24日退到高州,26日晨撤回广西;留部将靳统武领兵数千镇守罗定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阻滞清军,到次年正月也被迫撤回广西。明军收复的广东州县和部分广西地方重新沦入清方之手。李定国精心筹画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这次战役李定国损失较大,而且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再也没有力量和机会进入广东了,南明复兴的希望从此可以说基本上是化作泡影。

总结李定国两次入粤之战,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广东清军主力当时全部集中在广州,定国的用兵不是直攻该城,而是把广州南面近海的新会选择为主攻方向,证明他始终盼望郑成功海上之师能够在决战之前到达,东西会合,兵力和士气倍增,广东的局势必将大为改观,可以稳操胜券。无奈郑成功私心自用,一味拖延,空言应付,致使定国所云“许大机宜”功亏一篑。然而有文人墨客、以及战胜者所写历史是多么不公正;那个非常愚蠢、畏惧满清八旗兵一路逃跑,最后因为来不及逃跑而不愿意投降自杀的史可法到现在还被人吹嘘成“抗清英雄”;那个多次处于私心、乃至于采用不惜在关键时刻内讧消灭自己盟友(政敌的手下)而导致功亏一篑的何腾蛟也被吹嘘成“南明顶梁柱”;那个虽然多次抗清,但更多是基于自己郑氏家族利益而抗清,在关键战略时刻置盟友于不顾的郑成功也被说成“抗清英雄”(不过郑成功比起前两位来,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而事实上真正的反抗满清民族征服和压迫的真正抗清英雄李定国却远远名气没上述三人大,仅仅就因为李定国曾经是农民军、因为饥饿而反抗过明朝的苛捐和腐败,历史材料一再宣扬史可法而不去宣扬真正英雄李定国,实在是对李定国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