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返照:1944年6月德国空军夜袭波尔塔瓦始末

1943年12月,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利用盟军的麻痹大意,成功组织实施了对亚得里亚海沿岸巴里港(Bari)的夜间空袭,以轻微代价取得了炸沉货船17艘,使港口瘫痪两个多月的可观战果,这次空袭被称为“小珍珠港”。在半年多后,驻东线战场的德国空军第6航空队复制了巴里港的胜利,通过迅速反应、周密部署,在1944年6月21日至22日夜间出动上百架轰炸机对波尔塔瓦空军基地实施了空袭,重创了驻留于此的执行穿梭轰炸任务的美军B-17机群,给盟军方面造成重大损失。波尔塔瓦空袭与巴里港空袭一样被视为德国空军在战争中最成功的空袭行动,却也是德军轰炸机部队在战争后期的回光返照。穿梭轰炸从1943年初开始, 英美战略空军部队开始联手对德国本土及占领区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行动,以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夜以继日的空袭给许多德国城市造成严重破坏,令德国本土防空压力倍增。但是,受航程所限,盟军轰炸机难以深入东欧地区,攻击位于捷克、波兰境内的德军目标,同时德国人也将很多工厂陆续疏散到盟军轰炸机作战半径以外的东部地区,以摆脱空袭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Henry Arnold)提出“穿梭轰炸”的战术构想,即从英国和意大利起飞的盟军轰炸机在轰炸德国境内目标后不再原路返航,而是继续向东飞往苏联境内,降落在苏军机场上,在加油挂弹后再起飞向西返航,途中再度轰炸东欧地区的德军目标。这种东西往返的轰炸行动类似钟摆摆动,也被称为“钟摆轰炸”。

■ 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1886-1950),他在1943年提出了“穿梭轰炸”的设想,以扩大对德战略轰炸的范围。

运用穿梭轰炸战术不仅可以扩大战略轰炸的范围,将东欧地区置于轰炸机的打击之下,还能迫使德国空军扩大防区,分散兵力,并将更多的部队从前线调回本土。在穿梭轰炸的背后,阿诺德还有更远大的设想,他希望通过此举密切与苏联方面的军事合作,从而在未来能够利用西伯利亚的基地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阿诺德的想法得到罗斯福总统的大力赞同,后者不仅看到了穿梭轰炸的军事价值,更看重其政治意义,他认为这将加深苏联与西方的友好关系,从而为战后重建世界秩序奠定基础。

■ “穿梭轰炸”的路线图,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将在英国、意大利和苏联之间往返,使德国占领区全境都处于战略轰炸的打击下。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穿梭轰炸的合作意向,然而睿智如轮椅总统也无法参透格鲁吉亚铁人的心机。苏联人乐于接受西方的任何物资援助,但对于一支西方军队进驻国土却打心底里很抗拒,莫斯科对于盟国的不信任感从未消失过。当着罗斯福的面,斯大林只是表示“原则”上同意合作,而在之后具体事宜的谈判过程中,美国人领教了苏联官僚体系的拖沓和推诿,当合作方案最终落实时已经是1944年初夏了。

■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首脑的合影。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合作进行穿梭轰炸的建议。

“狂暴”行动

美国陆航为穿梭轰炸拟定的代号为“狂暴”(Operation Frantic),整个行动成功的关键有赖于苏联的合作,但从一开始苏联方面就表现得不甚积极。美国要求获得6座机场用于此次作战,但苏联仅批准了3座,分别是波尔塔瓦(Poltava)、米尔哥罗德(Mirgorod)和皮里亚京(Piryatin)。出于保密原因,它们被美国陆航赋予550、561和560号机场的编号,其中波尔塔瓦和米尔哥罗德用于起降轰炸机,皮里亚京用于起降护航战斗机。

波尔塔瓦是乌克兰东部重镇,在1943年9月以前,波尔塔瓦机场一直是德国空军在东线南部的重要基地,当德军在1943年秋季从这里撤退时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从跑道到各类附属设施都需要重建。从1944年2月到5月,大量建筑材料、车辆、燃油、弹药等行动所需的物资或通过海路运抵摩尔曼斯克(Murmansk),再由铁路送到波尔塔瓦,或通过空运从德黑兰(Teheran)运来,仅铺设跑道使用的带孔钢板就多达12000吨。根据合作协议,苏联方面提供人力,让美国人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参与工程的苏联劳工都是妇女,她们对于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十分友善。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波尔塔瓦等三座机场在1944年5月底初具规模。一支来自美军第325侦察机联队的分遣队率先进驻,并以波尔塔瓦为基地实施了临战侦察行动。基地的防御由苏联承担,为此部署了防空军第210歼击航空兵师,该师装备了先进的雅克-9战斗机,在三座机场周边都设置了高炮阵地,但是苏联人拒绝美军飞机参与防空作战。

■ 1944年夏季苏美两军战机在波尔塔瓦机场同框,近景处是苏军的雅克-9战斗机,背景中是美军的B-17轰炸机。苏军战斗机和高射炮将负责基地的防御。

1944年6月2日,“狂暴”行动正式揭幕,首次行动由驻意大利的美军第15航空队组织实施,代号为“狂暴的乔”(Frantic Jeo),也称为“狂暴I号”。美军出动130架B-17和69架P-51,由地中海战区盟国空军司令艾拉·埃克中将(Ira Eaker)亲自带队,轰炸了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的铁路编组场,然后向东飞抵波尔塔瓦基地群,仅有1架B-17被击落。飞机着陆后,埃克中将和他的部下们受到美国驻苏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驻莫斯科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约翰·迪恩少将(John Deane)和其他苏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来自英、美和苏联的新闻记者围着他们采访、拍照,营造出一种苏联与西方盟国亲密团结的友好氛围,实际上斯大林本人并不喜欢这种渲染西方援助的报道。

■ 1944年6月,一架B-17轰炸机在2架P-51战斗机护航下飞向波尔塔瓦机场。根据苏美两军的协议,从1944年6月开始,美军第8和第15航空队将以苏军机场为中转执行穿梭轰炸任务。

■ 1944年6月初,地中海战区盟军空军司令埃克中将(左二)在抵达波尔塔瓦机场后与苏联空军军官在一起。埃克中将在6月2日带队进行了首次穿梭轰炸。

为了配合诺曼底登陆,埃克带队在苏联驻留了10天,并在6月6日轰炸了罗马尼亚的一座机场,直到6月11日才启程返回意大利,在途中再次轰炸了罗马尼亚机场。“狂暴I号”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然而这也是整个“狂暴”行动的顶点。当美军飞机下次造访波尔塔瓦时,迎接他们的将不再是镁光灯和麦克风,而是德国人的炸弹。

■ 从空中俯瞰米尔哥罗德机场,摄于1944年夏季,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数量很多的美军B-17轰炸机。

■ 在执行穿梭轰炸任务期间,苏美两国军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闪电逆袭

当美国人为首次穿梭轰炸的成功而欢欣鼓舞时(苏联人倒是未必真心高兴),德国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实际上,德军始终非常担忧来自东方的战略轰炸行动,他们很清楚,1944年的苏联空军早已不是三年前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那支空中力量,它在战争中几乎按照德国空军的模板涅槃重生,成为一支具备强大攻击力的战术型空军。不过,苏联空军的缺点也与德国空军一样,缺乏重型轰炸机对纵深目标实施战略轰炸。苏联的航空工业尚无法大量制造重型轰炸机,苏联空军获得战略进攻能力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由英美盟国提供诸如B-17、B-24等现有机型,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像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等支撑德国战争机器的最后根基将被彻底动摇。

■ 这幅画作表现了美军B-17轰炸机在苏联机场着陆的场面,而这一场景是德国人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德国情报机构四处刺探情报,分析预测英美重型轰炸机部署在东线的可能性。在1943年12月,德国空军情报部门向最高统帅部提交了一系列情报,包括题为《英美军事代表团与诺维科夫元帅的会晤》(诺维科夫是苏联空军总司令)的报告,美军轰炸机出现在伊朗和伊拉克的情报等等,各种迹象都表明一场旨在攻击东欧战争工业的作战行动正在策划中。虽然,德国人对于穿梭轰炸早有戒心,但是在1944年6月2日“狂暴I号”行动期间,德国空军并未采取积极的反制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后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德国人不可能无视这一严重威胁,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亲自指示驻东线的空军部队必须实施有力回击。当“狂暴II”号行动开始时,德国空军的反应速度犹如闪电。

6月21日,驻英国的美军第8航空队出动163架B-17开始第二次穿梭轰炸行动,它们以柏林以南鲁兰地区(Ruhland)的合成燃料工厂为主要目标,在完成轰炸后有124架B-17在65架P-51护航下飞向苏联境内。在经历了德军战斗机的拦截后,最终有114架B-17抵达目的地,其中73架降落在波尔塔瓦,41架降落在米尔哥罗德,有63架P-51降落在皮里亚京。然而,美军机群身后还带着一条不祥的“尾巴”。

■ 1944年夏季,一群苏联军人站在波尔塔瓦机场的跑道边,注视一架正在降落的B-17轰炸机。在6月21日,执行“狂暴II号”行动的美军机群遭到德军飞机的跟踪,从而暴露了机场位置。

早在华沙上空,美军机群就发现一架孤单的Bf 109战斗机远远地跟在编队后方,当美军战斗机前去驱逐时,它立即遁入云层,德军飞行员将美军机群的方位通报给地面指挥所。不久,另一架He 111轰炸机接替了跟踪任务,它盯住一架掉队的B-17,终于成功发现了美军机群的着陆地点。很快,一架远程侦察单位的He 177轰炸机飞临波尔塔瓦上空,将机场上整齐排列的B-17机群摄入镜头,航空侦察照片以及从一架坠毁的B-17残骸中找到的文件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驻明斯克的德国空军第6航空队司令部,由航空队司令罗伯特·冯·格莱姆空军大将(Robert von Greim)做出决断,这位一战时期的老飞行员很清楚眼前的战机,他立即下令连夜实施空袭,消灭波尔塔瓦的美军机群。

■ 1944年6月21日德军侦察机拍摄的波尔塔瓦机场的侦察照片,可见机场上整齐排列的B-17机群。

■ 德军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他在一战时期曾是一名飞行员,后长期在德国空军中担任高级职务,1945年4月晋升空军元帅,并接替戈林成为德国空军末任总司令。

夜半雷霆

在1944年春夏,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上已经完全处于劣势。据统计在1944年5月底,在东线作战的德军第1、4、6航空队总共拥有2392架飞机,根本无法抗衡同期苏联空军高达13000架飞机的庞大规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线的德国空军部队丧失战术反击的能力。负责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作战的第6航空队在5月底时装备有917架飞机,其中水平轰炸机部队仍保有较强的实力,拥有369架轰炸机,主要是He 111和Ju 88。

格莱姆大将决定将突袭波尔塔瓦的任务交给由鲁道夫·迈斯特空军上将(Rudolf Meister)指挥的第4航空军执行,当时第6航空队的主要作战联队都在该航空军编制下。在接到格莱姆的命令后,第4航空军的参谋部立即高速运转起来,以德军参谋体系惯有的高效迅速拟定出作战方案,准备调动KG 4、KG 27、KG53和KG55四个轰炸机联队的大部分兵力,由明斯克-比亚韦斯托克地区(Minsk-Biatystok)出击,预计在6月21日午夜后抵达目标上空。实际上,在1944年春季,第4航空军多次出动轰炸机对苏军战线后方的铁路枢纽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夜间空袭,以破坏苏军的后勤运输和兵力调动,而空袭波尔塔瓦的行动与之前的夜袭作战并无太多差别,参战各联队的飞行员也对夜间飞行驾轻就熟。

■ 直接策划和指挥波尔塔瓦夜袭行动的两位空军指挥官:第4航空军军长迈斯特空军上将(左)和KG 55联队长安特鲁普空军上校(右)。

根据作战计划,目前部署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Brest-Litovsk)的KG 27、KG 53联队和驻登布林地区(Deblin)的KG 55联队应转场至明斯克-比亚韦斯托克的前进机场,驻比亚韦斯托克的KG 4联队将担负引导任务。迈斯特计划同时对波尔塔瓦和米尔哥罗德实施攻击,在目标分配上KG 27和KG 53将轰炸波尔塔瓦,KG 55则轰炸米尔哥罗德。整个作战行动由参战各部联队长中最资深的KG 55联队长威廉·安特鲁普空军上校(Wilhelm Antrup)指挥。为了节省时间,需要转场的轰炸机在起飞前就挂载了炸弹,并且只加注了足够飞抵明斯克的燃油,在落地后立即加满油待命。

■ 1944年6月21日至22日夜间,德军空袭波尔塔瓦机场的路线图。

关于此次行动德军出动的飞机数量,目前尚无准确数据。有资料显示四个联队总共有374架轰炸机投入作战,但这个数字显然偏多了。根据5月31日第6航空队的兵力统计,上述四个联队共有飞机357架,其中280架可以作战。考虑到战损及补充,到6月下旬其可用兵力应该在250架到300架之间。在21日傍晚时分,明斯克-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德军机场一派忙碌,各联队均做好出击准备。不料一场骤雨降临KG 27所在的前线机场,导致跑道松软,飞机无法起降,该联队只能遗憾地退出行动,但德军编队规模依然保持在220架左右,其中180架来自KG 53、KG 55,40架属于KG 4。此外,根据后来的作战记录,还有来自其他部队的少数Ju 88参战,第100远程侦察机大队的He 177负责侦察和战果评估。

■ 参与波尔塔瓦夜袭行动的德军轰炸机联队的队徽,自左向右分别是KG4联队、KG53联队和KG 55联队。

晚上20时45分,德军轰炸机开始升空,在机场上空完成编队后向东南方向的目标飞去。当德军机群飞越战线时,地面上的苏军清晰地听到了引擎轰鸣声,但并未引起足够的警觉,毕竟在过去几个月中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喧嚣,除了例行拉响警报外,苏军没有采取更多的防御措施。波尔塔瓦机场也接到了警报,由于不清楚德军飞机的具体目标,警报不久即解除了。在夜空中,德军机群沿着预定航线飞向目标,但KG 4的引导机发生了导航错误,原本飞往米尔哥罗德的引导机错过了目标,飞到了波尔塔瓦上空,结果KG 55的轰炸机群跟着搞错了目标,由此波尔塔瓦机场遭到了KG 53和KG 55的集中攻击。

■ He 111型轰炸机编队,这种飞机从战争爆发就是德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在波尔塔瓦空袭行动中,德军出动了超过200架He 111。

6月22日0时30分,第一架德军引导机飞临波尔塔瓦机场,在盘旋一圈后丢下带有降落伞的照明弹,后续的攻击编队在照明弹的指引下进入轰炸航线,10分钟后第一枚炸弹的爆炸声将所有人惊醒了。在随后的大约两个小时里,先后有75~80架轰炸机向波尔塔瓦机场投下炸弹,除了常规的高爆弹外,德军轰炸机还携带了燃烧弹和带有延时引信的小型人员杀伤炸弹,以加强破坏效果,并阻碍修复工作。德军轰炸机编队的命中率极高,大部分炸弹都落在了集中停放B-17的停机坪上,充分表明了德军此次突袭的主要目的。

■ 1944年6月22日凌晨,波尔塔瓦机场遭到空袭时的现场照片,可见夜空中纵横交错的高射炮弹道,探照灯的灯光和火光映衬出B-17轰炸机的身影。

在持续两个小时的空袭中,德军机群遭遇的抵抗微不足道。返航的德军飞行员报告说,在机场上空只有散乱的高射炮火和2~3具探照灯的光柱,也没有遇到夜间战斗机。参与作战的德军轰炸机无一在目标上空被击落,全身而退。当22日凌晨2时30分,德军轰炸机的引擎声从波尔塔瓦的天空中消失时,机场陷入一片火海,停机坪已经变成了堆满飞机残骸的垃圾场,跑道附近的油库和仓库都被点燃,火光熊熊,染红夜幕,弹药殉爆和德军延时炸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慌乱的人群四处奔跑,整个基地乱成一团。

余波重重

毋庸置疑,德军第4航空军对波尔塔瓦机场的夜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一位KG 55联队的飞行员在返回机场后的感慨足以代表德国人的喜悦之情:“自从‘巴巴罗萨’行动以来,我们从未干得如此漂亮,仿佛回到了旧日时光。”6月22日天明后,三座机场上能够飞行的飞机被紧急疏散到更东面的哈尔科夫(Kharkiv),这一举动很快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就在6月22日至23日夜间,德军轰炸机又袭击了米尔哥罗德机场,破坏了机场设施和物资储备仓库。

一份盟军内部的报告披露了德军突袭的战果:“43架B-17被炸毁或严重损坏而报废,3架C-47运输机和1架F-5侦察机被炸毁,26架B-17、2架C-47和1架C-46被炸伤,但可以修复,……超过45万加仑航空汽油、500加仑润滑油、3200枚炸弹、26000枚炸弹引信和136万发机枪弹药被毁。”换而言之,21日在波尔塔瓦机场降落的73架B-17中仅有4架完好无损,而过去数月间美军为“狂暴”行动积蓄的物资也几乎毁于一旦。另外,苏联空军在空袭中损失了15架雅克-9、6架雅克-7、3架运输机、1架飓风和1架DC-3要员专机。相比装备物资的严重损失,人员伤亡要轻微得多,美军方面仅有2名飞行员身亡,数人受伤;苏军方面有25人死亡,在随后的清理工作中,德军的延时炸弹造成了更多的伤亡。

■ 一架在空袭中被完全炸毁的B-17轰炸机,在波尔塔瓦空袭中有43架B-17被炸毁。

经历了波尔塔瓦夜袭后,第8航空队在苏联机场上可以作战的B-17数量下降到73架。由于缺乏燃油,它们无法完成直飞英国的回程,只能在6月26日飞往意大利,途中轰炸了波兰的一处铁路编组站。之后,这些飞机暂时归第15航空队指挥,从意大利起飞参与了几次空袭行动,最终在7月5日才飞回英国,为“狂暴II号”行动画上了凄凉的句号。

波尔塔瓦的悲剧发生后,美国方面严厉批评苏联方面疏于防范。战后,在西方流传着一种说法,当时苏联人为波尔塔瓦基地群提供的防空武器仅仅是搭载了高射机枪的卡车而已,而且无论机枪还是卡车还都是美国货。然而,事后迪恩将军发往华盛顿的报告直接反驳了这种说法,他写道:“俄军高射炮和战斗机的防御完全失败,尽管高射炮在探照灯的协助下发射了28000发大中口径炮弹,但没有一架德军飞机被击落。还有大约40架雅克战斗机被用于夜间防空,但只有4~5架升空。在缺乏雷达引导的情况下,无论高射炮还是战斗机都无法有效作战。”

■ 一名苏军士兵守卫在被炸毁的B-17残骸旁。美军认为波尔塔瓦的悲剧完全归咎于苏联方面的疏忽。

苏联方面并不接受美国人的指责,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说,苏军飞机已经攻击了德军机场,并将德军飞机消灭在地面上了!美军要求将一个中队的P-61夜间战斗机派往波尔塔瓦,也没有得到苏联人的同意。实际上,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成功袭击波尔塔瓦,与半年前巴里港空袭的经验相仿,关键在于盟军及苏军方面的轻敌和松懈,他们没有料到实力虚弱的德国空军敢于采取大规模行动,突击己方纵深腹地的目标。

波尔塔瓦夜袭令“狂暴”行动遭受了严重挫折,直到7月22日才恢复作战。从7月到9月,美军又实施了5次穿梭轰炸行动,因为波尔塔瓦基地群的修复工作迟缓,其中前两次仅有战斗机进行了穿梭飞行,而后续的轰炸行动也没有达到“狂暴I号”的规模。

■ 一架在波尔塔瓦机场上被炸成碎片的B-17轰炸机,这次空袭使得“狂暴”行动遭遇严重挫折,中止行动达一个月之久。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地面上推进迅速。就在波尔塔瓦空袭次日,苏军发动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宏大攻势,彻底摧毁了盘踞在白俄罗斯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随后趁胜追击,将德军全部逐出苏联国土,并将战线推进到波兰、罗马尼亚境内,而波尔塔瓦基地已经距离前线相当遥远了。战局的迅速变化使得穿梭轰炸的价值大为下降。由于在对待波兰华沙起义的问题上,苏联与西方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狂暴”行动在1944年9月宣告中止。此后,仍有少量美军人员留在波尔塔瓦基地直到1945年6月,他们唯一的角色不过是作为西方盟国的代表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胜利阅兵式而已。

■ 两位苏军士兵和一名美国地勤人员一起观看美国杂志,这种友好场面在穿梭轰炸期间经常出现在波尔塔瓦机场上,但并不能弥合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分歧和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