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槍隊及“戈登”其人

作者:樂浪浦江渡

戈登的长胜军因为在平发匪的战斗中有功,1863年,同治皇帝特地赏给他一件黄丝绸马褂。

備註:(上海的江宁路在解放前被称为【戈登路】)

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但造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中兴名臣”
,还造就了几位来自西洋的名人,戈登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鸿章建议学习外国利器

戈登是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官方正史里,戈登是帝国主义的刽子手,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屠夫,中学历史课本这样叙述戈登的结局:“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
如果倒退一百年,在晚清的历史里戈登是平定长毛之乱的大功臣,授提督衔,赐黄马褂、孔雀花翎,戈登死后清庭专门派人去吊。在英国的历史里,戈登是“英雄中的英雄”(语出英国首相格拉斯通),维多利亚时代的楷模,戈登死后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他家中慰问。

1. 平凡的早年

戈登(Charles GeorgeGordon)生于1833年1月28日,父亲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位中将。戈登幼年就读陶顿公学,15岁进入皇家军事学校,成为一名士官生。军校里老生常常欺侮新生,一次晚餐后,一个高年级士官站在楼梯口挡住新生去路,不让他们通过,戈登径直上前,低头猛撞此人腹部,这个士官一路滚下楼梯,摔出门外,为此戈登几乎被开除。戈登早年表现出的这种宁折不弯的强梁个性,伴随了他的一生。

1852年戈登军校毕业,进入皇家工兵部队,军衔少尉,派到威尔士潘布卢克(Pembroke)修建海港设施。20岁的戈登正处於建立人生观的阶段,在一个名叫德鲁(Drew)的好友影响下,戈登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神学著作,在和他姐姐的通信里表现出强烈的宿命论观点:“上帝掌握世事发展的方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好像马背上的骑士决定马的前进方向,无论马乐意还是不乐意。一个人想要快乐,就得象一匹俯首贴耳的马一样,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有上帝安排。”

1854年,戈登自告奋勇加入英国远征军到克里米亚参战,先参与修筑冬季营地,然后到前线去测绘俄军的战壕。做这项工作需要经常从己方战壕探身眺望,然后描绘下来看到的俄军战壕走向,许多工兵因此被俄军狙击手射杀。戈登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按步就班地完成测绘工作,最后却毫发无爽。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以后,戈登被派去测量土耳其和俄国的边界线,1859年返回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跟随英军后续部队,于当年9月到达天津。由於来得晚,戈登错过了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重要战役,只赶上了火烧圆明园。戈登在日记里记述英法联军官兵“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

战争结束以后,戈登随英法联军在北京驻扎了一年多,然后移驻上海。这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兵势正盛,对上海形成包围之势,於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出现在30岁的戈登面前。

2. 常胜军

李秀成后来在狱中写“回忆录”,这样反省江南战事的逆转:“苏、杭之误事,洋兵作怪,领李抚台之银,攻我城池。洋兵见银,打仗亡命。”

1860年3月,李秀成率军从皖南进入浙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杭州,引清军江南大营分兵来救,然后退回皖南,会合陈玉成回师天京,大破江南大营。5月,李秀成领兵东征,连克常州、无锡和苏州,兵锋直指上海。当时清朝上海守军薄弱,上海官绅惊恐万状,谋求自救。他们先乞求上海的英法联军“派兵助剿”,由於英、法两国正和清政府交战,拒绝援手。两江总督何桂清即令江宁布政使薛焕和上海道台吴煦筹饷募勇,保卫上海。

吴煦靠捐纳起家,先任嘉定知县,后署理松江知府,曾联络英、美、法等国,镇压小刀会起义,赢得西方人的信任。现在大难临头,吴煦首先想到的便是洋人。他找到在一艘商船上任大副的美国人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从上海租界的酒吧里招募了数百西洋盲流,组建了一支“洋枪队”。

华尔曾经效力于法国外籍军团,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当时各国武器贩子云集上海,出售的武器良莠不齐,华尔慧眼识珠,购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洋枪队,比如美制夏普后膛步枪(Sharpe
Breech-loading Rifle) 、德制德莱塞撞针步枪(Dreyse NeedleGun)和美制寇尔特左轮手枪(TheNavy ColtRevolver)等等。8月,洋枪队协同清军首战青浦,西洋盲流一触即溃,太平军胜利克服松江,进抵徐家汇,离上海县城仅9公里之遥。这时英法联军为了自己的利益武装干涉,出动海军陆战队和军舰夹击太平军,迫使其退回松江。

青浦战败以后,华尔痛定思痛,遣散了西洋盲流,以一批菲律宾雇佣军为骨干,招募了大约三千中国人,组成三个团,着西式军服,以西法操练。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英、法等国开始改变以前的“中立”政策,帮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军。华尔洋枪队得到大批新式榴弹炮和臼炮,战力大增。1862年2月,华尔洋枪队在松江附近两败太平军,被清政府命名为“常胜军”,华尔官封四品,后来又娶了吴煦的女儿为妻,并加入中国籍。4月,李鸿章率领淮军乘英国商船抵达上海,立刻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以后常胜军和淮军并肩作战,接连攻占了南翔、嘉定、青浦、南桥、柘林、奉贤等地。青浦被清军攻克以后,李秀成领精兵一万从苏州赶来,连续击败常胜军和淮军,收复青浦,但没有继续前进,而在上海城外30英里和淮军、常胜军对峙。

1862年9月,华尔在宁波附近阵亡,美国人白奇文(HenryBurgevine)继任常胜军统领。白奇文显然并不称职,洋枪队官兵军纪败坏,李鸿章大伤脑筋,请求英军司令斯塔夫利(C. W.D.Staveley)为常胜军任命一位统领,斯塔夫利挑中的人就是刚刚升任少校的戈登。这个任命有裙带之嫌,因为斯塔夫利是戈登的嫂兄,而且两人曾经在克里米亚共事过。由於这个任命必须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戈登一直等到次年3月才走马上任。

戈登上任以后,很快用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征服了常胜军。戈登治军公正严明,他严肃军纪,建立刻板的操练制度,禁止士兵掳掠,而代之以优厚的军饷和奖金。戈登虽然严厉,但通情达理,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决不强求士兵去做。为了鼓舞士气,行军时戈登走在队伍的前面,除了一支手杖并不携带任何武器。部队行军时常遭到伏击,戈登每次都安然无恙,很快被部下敬为神灵。

此时李秀成在苏南一线分散兵力,固守星罗棋布的据点,消极防御。太平军的要塞堡垒对付寻常的绿营乡勇绰绰有余,在常胜军和淮军新式火炮面前则不堪一击。1863年5月,常胜军进攻太仓,戈登先以榴弹炮进行四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将太平军的防御工事彻底摧毁,然后再命令冲锋,常胜军、淮军士兵和残余的太平军激烈肉搏,经过苦战才攻克太仓。此战太平军阵亡两千人,是常胜军的十倍。

接下来攻昆山,戈登和淮军将领程学启考察地形,发现昆山被水道包围,唯一退往苏州的道路建在河边。戈登於是率军乘炮艇迂回西南,断敌退路。昆山太平军溃逃,常胜军的铁甲炮艇沿河追击,在十几码的距离上以密集的霰弹猛烈轰击,太平军伤亡惨重。苏州太平军守将谭绍光率兵来援,和淮军、常胜军发生激战,被击退。昆山之役太平军阵亡三千,而常胜军也伤亡五百人。

洋槍隊

戈登在1864年春天给他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想,如果我能活下来,圣诞节之前应该能回家。我承受的损失惊人,100名军官伤亡48人,3,500名士兵伤亡1,000人。不要说我脾气倔强,但我真是不在乎提升或荣誉。我知道当我离开中国时,我会和来时一样穷。但是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数十万人的生命能够得救,我就心满意足了。”挽救生命云云,大概指尽早结束战乱,使老百姓不至於长期流离失所。戈登以后的所作所为,证明他这封信并不是在唱高调。

3. 苏州杀降

李鸿章初见戈登,眼前一亮,心中顿生英雄相惜之情。此前李鸿章接触的西方人,大多是盲流和武器贩子,和他们相比戈登真是鹤立鸡群。(作者按:下面引用的李鸿章对戈登的评价,译自英文史料,李鸿章原话暂时没有找到,留待以后弥补。)

李鸿章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对戈登的第一印象:“这个英国人戈登的到来,真是天赐。他的言谈举止比我所见过的西洋人强过百倍,那些人大多傲慢自大,令人生厌。”

几个月以后,李鸿章陪同戈登的常胜军进行一次军事行动,他对戈登更为欣赏:“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鸿章对戈登的看法逐渐改变。7月,李鸿章在日记中写道:“不管戈登将军心中有多少狂想,他必须管住他那张嘴。”

这句话事出有因。由於戈登禁止常胜军攻陷城池后大肆掳掠,他必须保证充足的军费来源。李鸿章供应淮军已经捉襟见肘,於是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大概是想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自给自足。不想戈登坚持原则,绝不松懈军纪。由於欠饷,常胜军几次哗变,都被戈登以铁腕手段镇压下去。戈登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和淮军将领营私舞弊,截流常胜军的军费。9月,李鸿章对戈登的评价开始变得客观许多:“(戈登)有不少缺点,他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没完没了地要钱…虽然我对他颇有微辞,但他的确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我依然很欣赏他…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较难相处。”

本来李鸿章和戈登可以相安无事直到战争结束,但“苏州杀降”事件使两人的关系到了决裂的边缘。1863年10月,常胜军和淮军开始围攻苏州。常胜军火炮犀利,苏州外围石垒、长城相继被破,太平军守将郜云官等人失去抵抗意志,通过淮军营官郑国魁联系,和程学启、戈登在洋澄湖密会。郜云官同程学启定下降约,戈登居间做保,因为双方都认为戈登最讲信用。11月29日,苏州守军投降。四天以后,郜云官等降将被杀,这就是“苏州杀降”事件,事情始末在谭伯牛的《战天京》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根据李鸿章的记录,杀降当天上午戈登被调往昆山,因而并不在场。事实上,戈登自己的备忘录记载,他杀降时仍在苏州,只是被入城的淮军以保护他的安全为由软禁了一个小时,而降将们就在这段时间被砍了头。戈登在得知杀降以后,留了一封短信给李鸿章,然后才乘汽轮回到昆山。李鸿章的不实之辞,大概还是想为戈登开脱责任。

种种迹象表明,杀降早有预谋,戈登显然是被利用了。洁身自好的戈登怒不可遏,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拒不参战。据说盛怒的戈登拎着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李鸿章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一方面向朝廷表功,戈登赫然位列程学启之后,接着重赏常胜军白银六万两,其中一万两奖给戈登;另一方面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的前因后果,强调杀降纯粹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不久朝廷的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式样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

戈登到昆山以后,向英国公使提交辞呈,但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一万两白银的赏金,还打算拒绝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但在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还是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戈登回到英国以后,将纯金奖章熔掉捐给了慈善机构,只保留了黄马褂。这件黄马褂至今依然存放于英国的戈登纪念馆。

1864年3月,戈登终於抛弃前嫌,面见李鸿章商议战事,两人都避而不谈“苏州杀降”一事。接下来常胜军又攻陷数座江南城池。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常州克服以后,太平天国的灭亡指日可待,於是常胜军在昆山解散,戈登随即返回英国。

戈登和程学启并肩作战,结下莫逆之交,两人以兄弟相称。“苏州杀降”事件以后,戈登憎恶程学启背信弃义,手捧郜云官的首级痛哭,发誓与程绝交。不久程学启去世,戈登又悲不自胜,将两面“程”字战旗带回英国,留作永久的纪念。戈登临走时向中国同僚赠言:“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又说:“中国海军利於守,船炮之制,大不如小。”这些预言后来都一一实现。

在《曾国藩》书中,戈登曾力阻李鸿章苏州杀降,表现出强烈的军人荣誉感。戈登是基督徒,非常虔诚的那一种。基督教带给近代中国的就是血和泪,换到戈登身上也差不太多。当中国人被这个基督徒当野蛮人看的时候,戈登参加火烧中国的万园之园一点也不手软。1860年,戈登参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并直接指挥了圆明园的大烧杀、大抢掠。

终于,老大帝国屈服了,新出来的安徽人李鸿章在上海组织洋枪队,又看上了戈登。这是戈登真正成名的时候。

戈登是个“不可腐蚀”的人。从来不收贿赂,也不主张杀降,他活在自己造出来的一个精神境界里面:信仰犹太人的神耶和华,象英国亚瑟王的园桌骑士一样希望“SEEK
ADVENTURE  INTHE  DARKWORLD”,与群下共甘苦,是个好演说家,而且有一些“革命的人道主义”–在和李鸿章合作剿灭发匪的过程中,因为反对李鸿章杀降,险些和李鸿章火并。他的长胜军因为在平发匪的战斗中有功,1863年,同治皇帝特地赏给他一件黄丝绸马褂。

被赏黄马褂。从此戈登经常穿着中国的服装,在英国人民心里面他就是个殖民时代不复有的古代骑士,立功于异域,GET
RID  OF THEEVIL,并被当地的KING感谢。如同英国的保护神圣乔治在埃及消灭了龙一样,戈登在中国的传奇是个个人的传奇,和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无太大关系。英国人称他为“中国的戈登”。

1819年,埃及的改革者和实际上的统治者阿里用经过西洋训练的军队,征服了苏丹。然而埃及在苏丹的统治并不太平。因为埃及人太恶,对当地人太坏,终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苏丹各个部落的起义开始了。

埃及的“李鸿章”们慌忙应付之余,想到了戈登。这是戈登在中国建功立业后的不久。埃米尔对戈登一让再让,最后封戈登作全苏丹的总督。于是,中国戈登改换上了埃及服装,带着埃及军队进苏丹平叛。一切基本顺利,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戈登平定了苏丹各部落的争斗,中止了万恶的奴隶交易,很受苏丹人民好评。他的清廉也受到埃米尔的赏识,于是让他去掌管埃及的财务。就在这一年,埃及政变,戈登失望之余,辞官而去。在伦敦受到了广大英国人民暴风雨般的欢迎。就连维多利亚女王都可能在精神上爱上了他。总之,戈登是英国十九世纪末的亚瑟王童话。

然而一个惊雷却在苏丹广大的伊斯兰土地上酝酿者。

在戈登回到英国的这几年,苏丹的情况严重恶化了。奴隶贩子重新从埃及政府手里面领到了许可贩卖奴隶,埃及人也开始任何抢夺苏丹人的土地。于是,出了马赫迪。

【马赫迪】是个伊斯兰的圣者。如幽灵一样,他从一个部落飘流到另一个部落。希望他们不要再互相乱打了,要“跟我来”。历史上乱世会出高尚的宗教狂,如果贞德算第一个的话,马赫迪在规模上恐怕算第二个。他告诉苏丹人他是真主和穆圣派来的,真主会给他奇迹–只要苏丹人跟者他。苏丹的部落首领将信将疑,最先跟者马赫迪的全是穷人。他们组成了马赫迪军的核心:DERVISH。

开罗一开始只是隐约的听到沙漠里面出了个圣人。然而当狂热的马赫迪军连下数城以后,埃及的埃米尔发现马赫迪可能不只是个宗教的疯子。于是,一万五千名埃及的军队,全部英式装备,在英国的军官带领下,沿着青色的尼罗河去镇压叛匪。他们的对面,是处于原始时代长矛武装的伊斯兰士兵。

整整一个月过去了,进入沙漠的埃及军队没有任何消息。两个月过去了,从苏丹的沙漠里面终于爬出了几个孤魂野鬼,给埃及人带来了最坏的消息:西式武装的埃及军队全军覆灭!所有REGIMENT建制以上的军官全部被马赫迪军杀死。开罗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不出半年,埃及丧失了它征服的苏丹的几乎全部领土,只残存着埃及在苏丹的总督府喀土穆还在控制之内。如果喀土穆陷落,那么阿里对苏丹的征服就告结束。埃及政府在一愁莫展之中先祈求自己实际的宗主国英国帮忙,在遭到拒绝以后,又想到了住在伦敦的老骑士戈登来了。有人吹嘘说“光凭他的名字就会发生奇迹”。

如果戈登是个殖民时代的英国外交官,他一定会拒绝这送上门来的埃及邀请。苏丹实际上已经“局势糜烂,不可收拾”了。整个苏丹各民族被马赫迪的“奇迹”所感招,都已经加入到了这场狂热的伊斯兰教运动里面来。通往喀土穆的道路已经断绝,只有尼罗河上埃及的炮船可以向喀土穆运送补给。然而戈登是个骨子里的骑士–荣誉感比生命更重要。所有尽管英国首相告诉他英国不会支援他一兵一卒,他还是匹马前往喀土穆上任。

这以后的悲剧是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他太天真,以为上帝会给他中国一样的奇迹。第二,英国的政府出奇的PROFESSIONAL,居然能在英国举国要求挽救戈登的情况下见死不救。1884年1月18日,戈登乘汽轮从开罗抵达喀土穆。他离开英国的时候和到达喀土穆的时候到处欢声雷动,喀土穆的士气也的确大涨了很多。近八千人的守军,数万的埃及居民,背后是青尼罗河,又有着很强大的炮台保护。要是换成太平军,恐怕马赫迪也打不下来。糟糕就糟糕在守城的是不中用的埃及人,包围的是宗教狂热分子。

戈登很快致信马赫迪并送去一件红色礼仪长袍和一顶高官毡帽,劝说马赫迪,如果停止暴动,他可做科尔多凡的君主。没想到,马赫迪立即退回了戈登的礼物,还回赠给戈登一件阿拉伯大袍,要求他改信伊斯兰教。

马赫迪在知道大名鼎鼎的戈登到了以后,开始了喀土穆之围。双方小打一场,不分胜负,各自回营。两个人大概都有了很强烈的见见对方的愿望。于是戈登被请到了马赫迪的军营里面。你可以想象两个极为虔诚的教徒见面时候的奇妙景象。戈登很友好地将中国皇帝赐的黄马褂送给马赫迪,马赫迪非常客气地问:中国皇帝承认真主的大能么?不?那么等他信了真主以后我再收下吧?然后马赫迪告诉戈登,抵抗是没有用的,因为穆圣告诉他,他必须要去喀土穆的大清真寺作礼拜。戈登回答:如果上帝要让你进喀土穆的话,那么你踏着我的尸体进喀土穆。马赫迪非常理解地看着戈登说:真主为什么要让你来阻挡我啊……中国人说英雄惜英雄,这场会面大概是教徒惜教徒。

会面以后戈登就断绝了和马赫迪打仗的念头,因为他看见马赫迪军人的宗教狂热不是他手下埃及人可以比拟的。与其出城崩溃,不如守城等待英国的自己人。因为有一点消息他知道,那就是英国的报纸已经把喀土穆之围吹上了天。不仅英国人天天都在看关于喀土穆的消息,在游行示威,就是女王也要求格莱斯顿首相救救戈登。人们在傍晚的时候,会看见戈登坐在总督府的屋顶上向远方眺望。然而他总是在被围的城市里面面不改色。

马赫迪正在喀土穆城外一步步地收紧包围。沿河的大炮台陷落了,埃及人和苏丹人不断地翻城投降马赫迪。坐在总督府屋顶上的大清提督戈登看不见尼罗河上任何船的影子。感觉到城陷将近,戈登往河上发出了最后一条船,上面载有法国人,英国人和埃及人,包括他多年的老助手史迪文特。临行戈登把自己的翡翠戒指送给史迪文特,说:你是俺最后的希望了。此去开罗,事成则可,不成就此永诀。

孤帆远影以后,戈登回到自己的屋子,开始祈祷,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事情可作了。

两天后,一个傍晚,喀土穆城下马圣人的使者再次出现。说圣人想再见戈登一面。戈登穿上马褂赴约,看见油灯下马赫迪坐在一个大桌子前面,上面有两个大水箱子。圣人的脸色在灯光下有些黑暗。戈登向马赫迪问好,马赫迪很悲闵地对戈登说:你还是投降吧。穆圣告诉我明天我就要去喀土穆作祈祷了。

休想,戈登回答说,我的助手史迪文特正带者大军前来。

是吗?马圣人站起身,从一个大水箱子里面拎出了一个英国军官的脑袋:这是你说的援军的指挥官。戈登叹了一口气,不再言语。马圣人又走到第二个大水箱子前,从里面拿出了一只手,手上戴者一个翡翠戒指……

戈登终于在精神上崩溃了,出于骑士的荣誉,他告诉马赫迪:我会在喀土穆殉道。然后离开了马赫迪军营。望着戈登远去的背影,马圣人长叹一声:他没有告诉戈登一个消息──此时英国大军离喀土穆只有80里了。格莱斯顿首相,经不住英国人不断的街头抗议和女王的哀求,终于下令驻埃及英军全线开进苏丹去“拯救戈登”。

第二天,1885年1月26日,苏丹马赫迪军四万人对喀土木发起总攻。戈登已经没有心智组织任何抵抗,他穿上总督的服装,在总督府的台阶上被一根长矛刺死。兴奋的马赫迪军把戈登的首级挑在长矛上去向马圣人报喜,没想到马圣人的反应大失常态。“不,不,我没有允许你们这样对他……”据说这是马圣人面无血色说的话。

1月28号,在戈登52岁生日这一天,英国援军的炮舰出现在喀土穆的江面。然而那儿已经没有戈登了。失去了拯救的目标,英军从苏丹全线撤退。

戈登的死讯传到伦敦,成了英国的国殇。维多利亚女王写信给戈登的妹妹说:戈登的荣耀,是我们英帝国的荣耀。他的死,是我们时代的悲哀。然而第二年,苏丹的大救星,马赫迪也死了。随着苏丹马赫迪运动最伟大的两个人物的去世,这个运动也逐渐失去了色彩。

又过了13年,英国人再次征服苏丹。年青的温斯顿.丘吉尔也参加了这次战争。马赫迪军的主力DERVISH,对具有彻底武器优势的英军发动了最勇敢的无效攻击。战后丘吉尔看着数万马赫迪军人的尸体,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战场上到处是一片脏呼呼的尸体,你可能看不见所谓壮烈牺牲的场面。可是我回想到他们刚才的英勇和视死如归,虽历史上最勇敢最珍爱荣耀和自由的人们所作的战斗,也不能过也。”

苏丹,从此成为一片英国统治下被遗忘的地方。以至于大侦探福尔摩斯在躲过了和莫里亚地教授同归于尽以后躲躲藏藏寻访西藏之余,也来到过喀土穆,“看看那个伟大的戈登葬身的地方”。

苏丹赠送给周总理马赫迪军杀死戈登的长矛。这杆长矛,被总理送给毛主席,现在就放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面。而大清赠给戈登提督的黄马褂,则长睡于苏丹哈里发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