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颖牺牲”与林彪有关么?

文/吴语

关于何挺颖烈士牺牲的情况,过去被提到的不多。以至于何挺颖烈士的亲属在解放多年后,仍连何挺颖的下落都不知晓。大概是从1971年,陈毅、萧克揭发林彪时起,这个细节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陈毅、萧克的“揭林”材料

“九一三事件”后不久,当时刚被作为林彪同伙、“二陈合流”之一批判的陈毅元帅于一九七一年十月十日,抱病写信给毛泽东揭发林彪。陈毅在揭发信中提到了何挺颖烈士:

“五、大庾战斗后,当晚在距大庾四十里的杨梅整顿队伍时,发现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在战斗中负伤。主席要我去告诉林彪要很好照顾何,设法把何抬走。我找林彪传达了主席的指示,并说明何是从三十一团调来的好同志,无论如何要照顾好把何挺颖抬走,否则会影响两个部队的关系。林贼当时满口答应,但事后何挺颖竟被抛弃。其实当时把何抬走不是不可能的何挺颖被抛弃,林贼负有很大责任。这是林贼只顾自己,对阶级弟兄、对战友毫无革命感情的又一表现。”

接着,一个多月后的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早已远离庙堂,蛰居“五七干校”的萧克将军也按捺不住寂寞,踊跃提笔给毛写信“揭发”,萧也附和了陈毅的说法:

“四、…….大庾之战,何受重伤没有派人抬,夜间从马上跌下,被马踩死。何之死,和林平常对他的态度很有关系。”

无论从揭发的时间顺序,还是行文语气来看,萧克与陈毅的说法都比较相似,这不能不说萧的揭发是受到陈的影响的。

陈、萧说法的一致处:1、何挺颖受伤后“没人抬”;2、何之死是因为林彪“毫无革命感情”所致。

陈毅还说“何挺颖竟被抛弃”,而萧克则更说何挺颖是“从马上跌下,被马踩死”。在这个细节上,萧的“落马”说,与陈的“抛弃”说本身就有些矛盾。

此外,欧阳毅(时任二十八团文书)则综合了陈、萧二人的说法,干脆说成是“被一战士抛弃路旁被马踏死”:

“当然我们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同志负伤(后因林彪未很好照顾,致使他被一战士抛弃路旁被马踏死)”。

在这里,欧阳毅虽附和了陈毅的“抛弃”说和萧克的“被马踩死”说,但仍与萧克的“落马”说发生了矛盾。

很显然,陈毅、萧克及欧阳毅对何挺颖烈士的牺牲细节并未做慎重的考证,也许,这并不是他们要说的重点。陈、萧、欧三人的一致点就是- “何挺颖烈士之死是林彪不负责任所致”。

二、谭政、邓华的回忆文章

陈毅说“把何抬走不是不可能的”,萧克继而就说“从马上跌下”,二人的说法拼接起来就是:没派担架抬何挺颖,而是让何挺颖骑马…….

但以下谭政、邓华的回忆文章却直接否定了陈毅、萧克二人“没人抬”说法。

邓华的回忆是:“何挺颖到二十八团不久,一九二九年一月下山打大庾的时候负了伤,用担架把他抬到密山敌人袭击时就把他丢了,结果死了。”

谭政的回忆是:“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同志是在大余作战负伤的,不能走路,用担架抬着走。有一天晚上在途中遭到敌人袭击担架丢了,何挺颖同志牺牲了。”

谭、邓两位将军的回忆都证实:当时,何挺颖是被“用担架抬着走”的,因为“途中遭到敌人袭击”才牺牲的。

三、萧克给何挺颖弟弟的复信

到了一九七八年,萧克就不再说“没人抬”和“从马上跌下”了。不过,萧克仍旧“锲而不舍”地要把林彪牵扯进去。萧克在给何挺颖弟弟的复信中写道:

“(何挺颖)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在赣南大余与敌作战负伤,在由大余向东转移的一个夜行军中,在乌迳附近(属广东境)牺牲。时间大概是二十六日。我当时在营工作,另走一路,次日才听到同志们说的。林彪那时就是有严重军阀主义的人,他对政工人员和你哥哥的态度,我在揭发材料里已讲到,如果他当时对革命战友采取爱护的态度,你哥哥是不会牺牲的。由此可见,林彪的堕落为叛徒卖国贼,绝非偶然”。

作为烈士亲属,何挺颖弟弟写信是向萧克“打听何挺颖牺牲的经过”,重点并不是“打听”(或“追究”)何挺颖烈士牺牲的原因。因为,何挺颖烈士是“被敌人袭击致死”,这远比所谓“因林彪(战友)照顾不周致死”要有价值得多。

可惜,萧克连“遭到敌人袭击”这个对于烈士亲属来说非常关键的话都没提,提到的“经过”也极其简略,而且都是“听到同志们说的”。

至于萧克后面的大段话,尤其是萧克言之凿凿的“如果他当时对革命战友采取爱护的态度,你哥哥是不会牺牲的”,则明显属于“个人揣测”了。

而何挺颖的弟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在意的只是这个评价:“著名红军将领肖克将军从北京专门给家属复信,称何挺颖烈士是一个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牺牲的太早了,太可惜了。”

看来,萧克显然只顾自己的好恶,而漠视了烈士亲属的感受。

四、官方的结论

中共党史编研部门并没有采纳陈毅、萧克的说法。官方(新华社)对于何挺颖烈士牺牲一节的标准评述是这样的:

“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下旬,何挺颖在江西大庾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途中又遭敌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即便是1980年11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英烈小传(第一集)》(西北师范学院政治系中共党史研究室),也没有照陈毅、萧克的说法,将何挺颖烈士之死与林彪联系在一起:

一九二九年,何挺颖同志在江西大庾战斗中,光荣负伤。由于当时环境险恶,作战频繁,在一次夜间行军中,不幸牺牲。”

五、目前最详细的是张际春回忆资料

何挺颖烈士牺牲时,陈毅、萧克乃至欧阳毅都不是在场者,都是依据当时的“听说”,“九一三”后再加上个人的“揣测”得出的。重点是“揭林”,而并非真的怀念烈士

其实,关于何挺颖烈士牺牲前后的情况,早在五十年代,当时在二十八团党委的张际春就曾在回忆文章《向赣南、闽西进军》中就提到过这个细节。张际春的回忆文章大概算是迄今关于“何挺颖之死”的是最详细的资料了,这或许连何挺颖烈士的亲属也未留意到:

“部队在大塘铺集结休息,抬着何挺颖同志的担架亦随队到达了。这时已经天黑,我和几个同志走进一间屋子,在烛光底下见到何挺颖同志。我们看了他的伤口,扶他坐起来,给他喝了开水,还略略谈了几句话,他当时精神还好,很清醒。不久,军部副官处通知伙食担子和担架集合,先行出发,但是第二天天亮以后,跑回来的炊事员同志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他们昨晚走错了路,遭到敌人的袭击,何挺颖同志牺牲了。”

张际春是在何挺颖牺牲前探望过何挺颖的几位同志之一(张际春当时在二十八团党委工作,是何挺颖直接领导下的政工干部),而且又是第二天直接从“跑回来的炊事员同志”那里得知具体情况的-“他们昨晚走错了路,遭到敌人的袭击,何挺颖同志牺牲了”。

这篇不长的文字里提供了一下关键点:

1、何挺颖在负伤后是被担架抬着的。这是张际春亲眼所见,也就直接否定了陈毅、萧克“没人抬”的说法。

2、夜行军前的行动命令是军部下达的,即“军部副官处通知伙食担子和担架集合,先行出发”。

3、张际春是直接从“跑回来的炊事员同志”那里得知详情的,炊事员同志是现场目击者,而张际春算是所有回忆者中,最直接的了。

4、由于“伙食担子和担架”在夜行军时“走错了路”,导致“遭到敌人的袭击”。

从上述回忆来看:1、“伙食担子和担架”的行军行动是军部通过副官处安排的,并不是指挥主力部队作战的林彪安排的;2、军部安排行动缓慢的“伙食担子和担架”“ 先行出发”也不能说照顾不周;3、导致遭遇敌人袭击是偶然事件,原因是由于“走错了路”。

五、由此引出的“萧克弃党代表于不顾”

萧克言之凿凿地说“如果林彪当时对革命战友采取爱护的态度,何挺颖是不会牺牲的”,而欧阳毅在附和萧克(“后因林彪未很好照顾,致使他被一战士抛弃路旁被马踏死”)时,却不经意又爆出萧克的糗来,欧阳毅接着就说起:

二十八团二营党代表胡仕俭同志也负重伤,被放在一个地方,后来不知下落……可是找到时已牺牲了。”

胡仕俭同志是二十八团二营党代表,而二营的营长恰好就是萧克。那萧克对此是怎么说呢?萧克的回忆是:

“胡世俭上火线才个把钟头就负伤了。我令人扶他下去黄昏时我们撤退了,但没有找到他。次日,全军反击,将敌人完全击败,纵队党委组织委员高静山在山上的茅草丛中找到了他他已牺牲了。”

同样作为军事主官(二营长)的萧克,在叙述自己的搭档,营党代表胡世俭“被放在一个地方”而牺牲这一事件时,是那样的淡定。丝毫不见批评林彪团长对待其搭档党代表何挺颖时那样的“义愤填膺”。

萧克营长想必是没有“军阀主义”的,不知为何,竟没有对革命战友,他的搭档,营党代表胡世俭采取“爱护的态度”,以致于第二天,才被上级(纵队)的干部在草丛中找到早已死去的胡世俭,而营长萧克竟懵然不知……

如果,胡世俭烈士的亲属也写信给萧克将军,萧将军是否会象把何挺颖牺牲归咎于林彪一样,将胡世俭牺牲揽于己身?-“如果萧克当时对革命战友采取爱护的态度,你的亲人是不会牺牲的!

不同的是,何挺颖负伤后,是被救了下来,而且用了担架抬着的。

而胡世俭被萧克置于“一个地方”后,自己率队撤离时,竟没人估计躺在“一个地方”的党代表(至少萧营长没有顾得这么多),直到党代表死去隔日,才被找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写过小说的萧将军是否常记起这句古训?

六、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

陈毅元帅在揭发林彪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儿时,着重强调“我不是因为他死了才这样说的…….”。

但事实是,几十年来,陈毅元帅对林彪的这些“重大历史问题”却从不曾揭发过。而且就在他老人家揭发林彪的一年多前还信誓旦旦地在大会上说“我要跟着林副主席去战斗(指与张春桥)……”。

直到林彪已经不可能再“危害”党、国了,陈毅元帅才毅然决然地将已不会再说话的林彪的“重大历史问题”,向主席报告。

萧克将军,大概是中共里唯一写过小说的将军,同时,他可能也是小说家里,唯一的将军。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萧将军在写着小说;在和平的晚年,萧将军又开始关注历史。

萧将军常对一家他老人家非常钟爱的某杂志说:

搞历史研究的同志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 研究历史要“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

萧克将军自己并未做到,但至少,他对“研究历史的同志们”所提的这些治史原则却是万分正确的。

连《陈毅传》也没有采用陈毅、萧克的说法:

这一仗,三十一团营长周舫、独立营营长张威牺牲,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负重伤用担架抬着行军

部队越大余岭,向粤北南雄方向撤退,按规定到达乌径。在乌径宿营不久,接到当地中共组织的报告:敌追兵逼近。

部队紧急撤离,重新进入赣南,但又遇敌情,部队仓促奔走,重伤的党代表何挺颖在混乱中不幸牺牲

毛泽东传》:

战斗力比较强的李文彬第二十一旅三个团悄悄地逼近大余城,突然发起猛攻。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一部在县城东北高进行阻击。但因事先没有得到报信,仓促应战,兵力未能集中,战斗失利,受到不小损失。

第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受重伤,不久牺牲

朱德传》:

未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