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下的豪赌——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的梦碎之战!

来源:和风漫谈

如果1883年德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希费舍尔没有发明大规模研磨精密钢球的“球磨机”,奠定整个滚动轴承行业的基础,那么施韦因富特可能只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没有人会注意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轴承需求量大增,无论飞机、坦克都需要大量使用,仅德国航空业一个月就要消耗240万个。施韦因富特的5家工厂集中了近2/3产能,成为至关重要的军事中心。

羊多的地方必然有狼,所以施韦因富特也就成了盟军尽全力要消灭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2年2月4日,经过一年多的孤单抵抗后,英国伦敦迎来了一批行色匆匆的重要客人。他们来自刚成立不久的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包括轰炸机部队负责人艾拉·埃克准将和6名参谋。

他们在英国筹建作战指挥部和空军基地,第八航空队司令卡尔·斯帕茨少将则在华盛顿监督第一批飞行员和飞机准备工作。

现在他们什么也没有,但到1943年12月他们将拥有惊人的4000架飞机和185000人!

按照陆航司令亨利·阿诺德中将和斯帕茨等人的分析,摧毁施韦因富特将重创德军,有可能使战争节省6个月时间。他们都是卓越飞行员出身,也是意大利军事家朱利奥·杜黑《制空权》理论的狂热信徒。

当时随着航空科技快速发展,轰炸机的速度、防护、火力都有了长足发展,最快航速已经和战斗机不相上下。再加上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火力,阿诺德认为一支庞大的、紧凑飞行的轰炸机编队已经足以对抗敌军战斗机,可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单独执行任务。

尤其是1937年B-17轰炸机研制成功更让美国人沾沾自喜,这种优秀的全金属机身、四发轰炸机速度快(322-402千米/小时)、航程远(2980千米)、载弹量大(2.2吨),兼具强大防护力与恐怖火力(13挺12.7毫米机枪或更多),绰号“飞行堡垒”绝对名至实归。

不过他们的英国同行却有不同看法。不列颠空战后英国对德报复,初期的几次日间空袭被德军疯狂拦截损失惨重,逼得轰炸航空兵司令阿瑟·哈里斯中将只能将昼间轰炸改成夜间轰炸。

虽然夜间看不清楚目标,但对德国大城市的区域轰炸将动摇士气和民心。只是这种无差别轰炸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无数老人、妇女和儿童在烈火瓦砾中挣扎哭喊,非常恐怖。

美军认为白天风险虽高,但配备诺顿精密瞄准镜的B-17将比夜间轰炸获得更多回报,能减少平民伤亡,因此对自己的日间精确轰炸理论又多了几分坚定。

经过1942年的紧张筹备和一些规模不大的轰炸任务,到1943年中期航空队已经拥有数千架飞机,大规模轰炸基本成熟。

远在华盛顿的阿诺德将军也对埃克施加了巨大压力,他急需更大、更引人注目的战果向国会证明航空军价值,以显示几十亿美元的投入和大量士兵招募没有白费。

1943年夏天,盟军高层将摧毁战斗机工厂和轴承工业定为重要目标,埃克因此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双重轰炸”计划:

近400架轰炸机将分成两组,一组轰炸雷根斯堡的BF-109战斗机和发动机工厂;另一组轰炸施韦因富特的轴承生产中心。

大名鼎鼎的柯蒂斯李梅上校率领第4轰炸机联队(146架)先起飞,空袭雷根斯堡后越过阿尔卑斯山到北非降落。

罗伯特·威廉斯准将则率领第1轰炸机联队(230架)晚9分钟起飞,空袭施韦因富特后返回英国。

两支编队沿着相同航线飞行到德国上空再分开,然后同时轰炸两处目标(施韦因富特较近),以分散德国防空力量,让其左右难顾。

前方的李梅编队估计会遇到德军战机拦截,这样后面的威廉斯编队压力就会减小。等李梅完成任务飞入阿尔卑斯山,威廉斯也会甩掉恼羞成怒的德国空军返回英国。简单来说就是:李梅要冲进去,威廉斯要杀出来。

8月17日凌晨2点,一大群飞行员吃过早餐前往各自的联队帐篷参加简报会。

第100轰炸机大队的一名军官回忆说:“我们像往常一样闲聊,图板上画着那条深入德国的线路,当指挥官宣布进入德国后没有战斗机护航,现场死一般沉寂……恐惧完全抓住了我们,我知道有很多人不会再回来。”

更糟糕的是,盟军只知道德军大西洋沿岸有一条战斗机拦截带,但他们不知道希特勒已经从东线抽调了大批BF-109和FW-190战机回来,加强德国南部的纵深防御,使任务危险性大大增加。

清晨5点45分李梅编队应该起飞了,然而天公不作美,大片浓雾笼罩了东安格利亚地区。司令部下令推迟起飞,两支编队等了一个小时,然后又等了半个小时。

眼见时间一分一秒流失,司令部在取消任务与修改计划之间反复摇摆,最终选择了后者。

他们下令第4轰炸机联队一个小时内起飞,以便空袭后在天黑前到达北非。第1轰炸机联队继续等待,等天空放晴后再出发。

李梅整个夏天都在训练机组人员按仪表起飞,所以7点30分第4轰炸机联队顶着浓雾顺利升空,空中编组时没有一架飞机碰撞损失。

第1轰炸机联队又等了三个半小时,上午11点才从基地起飞。但是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两支编队距离很远,德军拦截完李梅编队后有充足时间加油装弹,然后再去拦截威廉斯的机群,使损失大大增加。

机群向东南方飞行,一路上高射炮火猛烈射击。喷火和P-47战斗机接力只能将他们送到比利时欧本小镇,然后返航。这里距德国边境10英里,编队将独自完成到雷根斯堡的300英里和更远旅程。

护航战斗机刚走,德军200多架BF-109和Fw-190就蜂拥而至,旋风般地冲入编队,专挑后方和下方的防御薄弱处下手。

这里缺少相互火力掩护,被称为“棺材角”,是一个充满死亡气息和荣获紫心勋章的好去处。

弹雨在天空纵横交错,火光四射的场景令第一次出战的小贝尔尼·莱中校刻骨铭心。他在报告中写道:“我想我会送命,还包括其他许多人。我的双眼本能地想闭上,我努力抑制才克服了冲动。”

德军也同样惊恐,一名中尉回忆说:“我从未见过那么多轰炸机,空中到处是,我们慌了手脚。”

盟军正在深入德国腹地,德军飞行员异常紧张,因此战斗格外激烈。攻击如潮水般持续不停,距雷根斯堡还有100多英里时李梅编队已经损失了14架轰炸机。

几乎所有轰炸机都挂了彩,他们顶着巨大损失向前冲,终于在上午11点43分向目标投下第一枚炸弹。

大量厂房被炸毁,包括37架刚下线的战斗机。德国几个月后才恢复全部产能,估计影响了800-1000架的飞机产量。

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摧毁了正在秘密研制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关键部件,使这款先进战机服役时间大大推迟。

轰炸完成后,李梅编队转向南方向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拼命飞去。德军战斗机在后面追了一段,因航程受限无奈返航。他们飞了5个多小时,降落在北非沙漠中。

李梅逃出生天,威廉斯可就惨了。

第1轰炸机联队仪表起飞能力差,等天气转好升空时李梅已经在德国投下炸弹了。愤怒的德国战斗机加好油装满弹再次起飞,冲着第1联队乌压压袭来。

威廉斯估计大概有300多架敌机,比李梅遇到的多了近一倍。空战以意想不到的激烈拉开序幕,子弹乱飞炮弹乱舞,20多架BF-109排成一排从后方用可怕的20毫米机炮撕裂机群。

轰炸机射手疯狂还击,把飞机变成一只火刺猬,地上的弹壳迅速堆到脚踝处,机舱里弥漫着呛人的硝烟。

一架架轰炸机被击中起火,在空中炸成一个红色火球。从欧本到莱茵河,德军27分钟内击落了21架B-17。大量机组人员跳伞,以至于从地面上看不像一场空战,而是一场“伞降”。

敌机一路撕咬直到法兰克福才返航,第1轰炸联队暂时喘了口气。寒冷的高空机组人员汗流浃背,心脏狂跳,仿佛经历了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

下午2点53分联队到达施韦因富特投下炸弹,然后向北再向西返回英国。

大家知道回去和来一样艰难,刚到德国中部迈宁根血战又开始了。11架飞机被击落,机群奋力突围下午4点越过莱茵河,距欧本护航会合点还有20分钟。

人们望穿双眼,拼命搜寻P-47的影踪。远处出现一群黑点,美军还没开始高兴就傻眼了——飞机散开占据德军惯用的正面攻击位置,人们又一次陷入为生存而战的苦战中。

另一边第56战斗机大队也在极力前行,几乎耗尽了每一滴燃料。在第1轰炸机联队崩溃前P-47终于赶到战场,与德军混战在一起,从欧本一直打到安特卫普。

下午5点47分,伤痕累累的机群终于返回英国。许多飞机摇摇欲坠,只能降落在看到的第一个机场。地勤人员一遍又一遍地数着飞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6架B-17坠毁,27架严重损伤报废,95架有不同程度损伤。再加上第4联队损失24架,到北非后缺乏维修设施遗弃60架,第八航空队一天之内损失了超过40%的战力!还有565名机组人员阵亡、失踪或被俘,短时间内再也无力进攻。

为减小巨大伤亡造成的恐慌影响,他们在宣传中隐瞒了己方伤亡,同时谎称击落了300多架敌机。实际上德军只损失了16名飞行员和47架飞机。

德国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暗自庆幸,施韦因富特在德国人的高效努力下几周后又恢复了生产,损失不算太大。

惨烈的战果验证了日间无护航轰炸理论的失败,但阿诺德等人仍坚持己见。经过2个月的休养,10月14日再次轰炸施韦因富特。

这次损失更惨,291架B-17有60架被击落,17架报废,另有121架不同程度损伤。2900名机组人员中有650人伤亡,史称“黑色星期四”。

军方不得不中止了无护航轰炸行动,第八航空队近4个月都没有恢复元气,暂时失去了对德国的空中优势。

直到1944年初能全程护航的P-51“野马”大量登场,日间精确轰炸才迎来曙光。盟军轰炸机从此在欧洲上空肆意徜徉,德军失去了天空优势,并再也没有赢回来,直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