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假如当年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那么整个中国历史就失败了
来源:品尝美食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170年前,中国的土地上上演轰轰烈烈的农民反抗运动,这次运动旨在反帝反封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
领导人洪秀全由金田起义开始,带领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势力范围一度大到可与清廷分庭抗礼,纵然朝廷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连成一气,都挡不住对方的来势汹汹。
然而,如此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竟由于种种内部原因以失败落幕。
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感到惋惜,毕竟该运动对当时解放人民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更多的史学家更倾向于批判该运动的先天性弊端。
他们认为所谓的反抗运动的正义性只是领导者的障眼法,所谓先进的纲领实则也是空架子,根本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反倒是对中国的文化与国力的破坏,是实打实的。
素有我国史学界“一代宗师”之称的钱穆老先生,曾这般评价太平天国: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那么整个中国历史就失败了。
钱穆老先生到底为何这般评价太平天国,而它本身的弊端又在哪里?
钱穆,江苏无锡人,是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因其学术造诣高深,被尊称为史学界一代宗师,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钱穆不同于其他三大家,他没有正经读过大学,也不是出身名门。
相反,出生在动乱年代的他,曾被迫中断学业,但他自己热爱读书,想尽一切办法饱读诗书,才使得才华终显。
十八岁那年,钱穆被人介绍去当教书先生,当时主要教《论语》,他教书时还不忘进行学术研究。
他总是主张作为中国人,最根本的要素就是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还要对其充满尊敬与情怀。
之后,钱穆在北京大学教书,在教书期间发表了多部学术书籍。
因其独到的见解与颠覆性的剖析,在学术界名声大噪,被燕京大学聘用为任教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课讲师。
钱穆一生致力于促进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与尊重,强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爱国。
明史才能爱史,他秉持着严谨的学术风格,著书无数。
他早年研究先秦诸子思想,完成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名作《先秦诸子系年》。这部著作对后世对先秦诸子年代以及对战国史的研究,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钱穆在香港期间,还相继出版了《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著作。而他所著的《国史大纲》,奠定了他国学大师的地位。
对于历史,他一直坚持看清本质这一前提,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深刻研究也是基于此。
他剥开外界对于该运动的种种评价,看清运动本身和政权的实质,最终定论,太平天国注定失败。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历朝的统治根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思想主张,思想的适用性往往比正确性要重要得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各家文化思想主张最为旺盛的时期,为秦朝一统天下奠定了思想根基。
秦朝时期,统治者崇尚武力与暴政,法家思想显示出必要性,最被推崇。
在此思想之下,产生了严苛的牢狱制度与沉重的徭役制度,并且统治者不断以此对皇权进行巩固。
残酷的治国之策,使得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秦朝不出二世便被推翻。
汉朝政权建立初期,吸取先朝的教训,主张以老子为主的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为了完善封建帝制,巩固政权,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思想一举统一了神权。
君权与父权,稳固了各社会阶级的心态,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儒学开始成为传统思想,也正式成为中国道德和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
对于君权,当时的主张为“君权神授”思想,正如当时刘邦斩白蛇一般,讲究正统的天意。
事实证明,独尊儒术的主张确实有利于社会等级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利于统治与发展。
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封建王朝推行外儒内法的双重主张,统治层有法约束,百姓方可安居乐业。
儒家思想从此开始贯穿中国的千年历史,这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确实是最适合的。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却完全背离了这一点。
在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对社会根深蒂固的情况之下,太平天国领导人执意推行“拿来主义”,将西方思想杂糅其中,且完全没有留意其本身的水土不服迹象。
太平天国的思想主张源于西方的基督教,洪秀全23岁那年,考试落榜之后,意外得到一本《劝世良言》,这是梁发所写的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书。
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深刻的教义,只是浅薄的传递书,洪秀全看到书中浅显易懂的理论,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太平天国推崇拜上帝教,由洪秀全研发并创办,以外来的神当做文化核心,与我国盛行的统治思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认为自己的王权并不依靠神授,自己就是天王,代传天父旨意。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重大决策争执不下之际,天王自然有决策权,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意见。
当时的东王杨秀清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独断专权,与反封建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自然会引起底下人的质疑,导致后期的内乱。
而权利的吸引力,也不容置疑让杨秀清成为威胁洪秀全天王地位的存在,洪秀全后期暗中派人杀他。
从这一根本性上讲,太平天国的整个信仰完全违背孔孟思想,也违背了中国这片土地。
但这还不是太平天国最致命的要点,他的致命性在于,所有领导者都对此弊端视若无睹。
“太平”不同于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富含道家思想的太平道,这一点在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会逐渐暴露出来。
它确实象征着一派繁荣平和的景象,但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假象,骗取所有人的期待而已。
“天国”一词,也同样源于西方基督教,太平天国后期还有另外两个流传的名字,“上帝天国”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兴起之势非常迅猛,客观来讲,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推动。
清朝末期军事力量薄弱,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巨额赔款,清政府下放压力在老百姓身上。
百姓被迫负担苛捐杂税,当时,几乎每一位农民身上都有三到五个人的财政税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常有农民起义,洪秀全所在的广西地区,很早就曾出现过农民起义,但由于规模小,被快速镇压。
洪秀全看准时机,果断组织一批人发起金田起义,以事先包装好的拜上帝教,作为思想主张,宣扬众人平等,推出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土地所有权交回到农民手里。
如此迎合百姓需求的起义,果不其然,一时间聚集了大批农民。毕竟,农民起义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只想要回土地。
所以,可以说,他们的加入是完全盲目的。
再加上太平天国的领导层都是贫苦人民,这让农民有了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洪秀全曾在《原道醒世训》中,这般描绘美好生活的蓝图: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篇末还重点赋语:“各自相安享太平”。
太平就是当时底层人民的需求。
太平天国的发展势头迅速壮大,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17个省份,掌握清朝的一大半税收。
甚至当时不少被起义推翻的官员,也统统投奔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打着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吁大家积极抗敌,深得民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百姓对于政府的不满日益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小农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钱穆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文化支撑。
他认为“太平天国”的国号极其不正式,是最明显的文盲特点。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国号都是一个字,而这却是明晃晃的四个字,是所谓的中西合璧的结果,当然也是统治者的无知。
洪秀全的策略存在很大的问题,他目光短浅,1853年3月定都南京之后,突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他随意开展东西向作战,导致军力严重分散,补给不足,而最重要的北方作战,他只派出两支孤军去应战,结果被轻易镇压。
而且,洪秀全当初选择定都南京,也是极为冒险的做法。南京较北方较为落后,此前从未有过以南统北的局面,这是他战略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场漫无目的的农民运动,农民的诉求也很简单,因此,一旦实现安土重迁,便已知足。
随后便有很多人迅速退出运动,这也是太平天国在短时间内,总是出现大批人员流失的原因。
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几年后,太平天国的本质也开始逐渐暴露。
领导者在运动还没有完成之际,急着定都,建立政权,提出政治主张,表现得急功近利。
他们曾经主张的男女平等,均田制度等都被戳破谎言。
太平天国管理层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约束,不知不觉中,竟然又搞起了封建主义的那一套。
他们重利益,层层庇护“自己人”,欺压百姓,慢慢失去民心。
洪秀全过起了以前皇帝的日子,他住在宫里,宫女,太监与妃子全数照之前的一样,所谓的平等只是曾经的忽悠而已。
并且女性反而被约束得更加严重,儒家推崇的三纲五常再次被推行。
其实这也难怪,洪秀全本就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二十多年的中国人,他的思想总会不经意靠向儒家思想。
所以,所谓的思想先进性,根本就是不中不西的主张。他所推出的治理体系不仅不够完善,还全都是清廷的影子。
政权尚不稳定之际,已经开始忙着为领导层封王拜疆,他们的本性也开始暴露,只顾享乐,不管运动。
而那些官名,也是不明所以地乱叫,东西南北王尚能说得过去,但底下的官名就稍显随意了,比如王长兄,王次兄,天宫丞相等。
百姓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自己被利用了,压榨他们的还是封建主义。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国虚悬许太平,洪杨一意坐龙廷。上层追逐王侯位,下级废除男女情。自谓救民于水火,但知加彼以刀兵。荒淫腐朽重新论,应是南京胜北京。”
不过此时的百姓再想反抗,已经再也没有合适的运动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洪秀全当初布的局。
但是权利与欲望,既然开始被衡量了,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满足,太平天国的管理层之间已不可避免地生出嫌隙。
基于太平天国自身的种种弊端,内部矛盾日益明显,不久后,天津事件爆发,太平天国开始分崩离析。
洪仁轩试图提出《资政新篇》以图挽留天国,但鉴于其中的主张完全不适合当时的中国,统治者也没有心思好好理政,所以并没有实施。
这部著作确实是先进的制度主张,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甚至完全相悖,如果当时开始实施,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起义数不胜数,绝大多数也都是以失败告终,从来不至于对整个中国的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但太平天国不同,他破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这就是钱穆那样评价太平天国的原因。
洪秀全执掌政权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破坏文化。
他下令打击孔教文化,毁坏孔庙及相关文物,焚烧四书五经,破坏一切与传统礼教相关的物件,而且,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毁坏。
洪秀全此举就是为了统治农民的思想,巩固自己的主张,打压并斩断中国的文化联系,进而宣传自创的粗浅信仰。
太平天国内部的读书人很少,农民就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纷纷为破坏中国文化“出力”。
但是,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可是不容易被动摇的,人们很难转换意识,因此,洪秀全此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洪秀全曾把封建社会的各种罪恶,都悉数归结到孔孟身上,声称他们的思想从来都是错的,自己要“拨乱反正”。
他在自己的《太平天日》一书中这样写道:
“天父上主皇上帝因责孔丘日,尔因何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睁孔丘始强辩,终则默然无词,天父圣主皇上怒甚,命天使鞭挞他。
孔丘跪在天兄基督前,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
洪秀全以上帝的名义批判千年文化,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力求蛊惑民心。
洪秀全也在他的著作《劝世良言》中批判孔子,但是说到底,他又摆脱不了孔孟的思想束缚。
他的其他很多著作,如《幼学诗》,《天父诗》中的很多思想都是来自孔孟思想,就连他自己其实都根本分不清自己究竟在主张什么。
那些年,洪秀全一直试图转移文化意识,却都没有成功,他无奈之下在后期又转回到儒家文化中,重新主张儒学,试图再次笼络民心。
其实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中,洪秀全已经公然开始应用孔孟的思想。
在此期间,那些曾经被打压的读书人,连成一气反抗他,形成湘军,淮军。就连左宗棠也曾向他建议正确对待读书人,只不过不被认可。
最终,这部分读书人也成为反抗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太平天国遭到中外联合势力绞杀之下,默默使力,太平天国得以被消灭。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天国部队在贵州阵亡,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毫无疑问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为几十年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其近乎疯狂的否认与破坏自身的文化根基,将整个中国历史置之不顾,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国内损失大量人口,还得花更多的精力去恢复社会秩序。
这使得中国的国力整体倒退了几十年。
毛泽东曾有言:“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文化在于有效传承,思想在于适时转变,如今社会,中国人的思想较之古代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翻天覆地的转变。
但是从古至今存在过的优秀文化,都没有过半点暴力损坏,有的只是自然消散而已。
而太平天国一意悖文化而行,以破坏文化建立文化,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