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沭阳安峰山事件始末
一
1946年,汤恩伯集中15个旅12万兵力大举进攻我苏中解放区,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指挥下,根据中央“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 的战略方针,奋起还击。在先后取得苏中七战七捷,两淮、涟水、盐城、宿北战役后,实行大踏步战略转移,进入山东境内与敌人周旋。不久,淮阴、涟水、沭阳相继失守,淮海区大批干部也开始向北转移,在这批北撤队伍中,不仅有来自宿迁(时划为宿北县)、沭阳(时划分潼阳、潼北、潼南等县)、泗阳(时划泗沭县)、灌云、东海等地地方干部,还有淮海中学学生,后勤和干部家属等等。
1947年初,面对敌人围追截堵和重兵压境,陇海铁路又被敌人严密封锁,这批北撤的非战斗力队伍,无法随大部队行动。上级决定凡地方干部和家属一律返回苏北各县,疏散潜伏就地坚持斗争。
在返回的淮海区各干部大队,拖家带誊,行动不便,况白天行军,极易暴露行踪,整支队伍既缺乏战斗力,又缺乏统一指挥,唯一保卫队伍转移仅靠军分区一个警卫连。南返干部大队负责人罗清渠(时为淮海区民兵副司令)对敌况分析失误,片面认为“过陇海铁路万事大吉”,导致南返干部大队在安峰山地区酿成重大惨案。
2月底,北撤的队伍分批陆续到达沭阳境内的安峰山(1953年11月安峰山划入东海县),安峰山地处沭阳、东海、新沂三县交界处,海拔60多米,山脉呈西北往东南坡形走向,逶迤绵延20多里,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带队负责人对地形不清,敌情不明,没有及时疏散人员,也没有主动和各县地方武装联系,自认为这里“太平无事、万事大吉”, 便轻率地决定集中就地休息。
由于罗清渠的失误,数千人的干部家属队伍集中居住,没有加强岗哨布置和严加防范,犯了兵家战略转移之大忌,导致遭到国军整编28师和沭阳保安队突袭合击。
二
驻守沭阳的国民党军队是整编28师,计9000多兵力,且配有许多美式重型武器。少将师长李良荣是黄埔一期学员,曾参加过北伐等战役。李良荣足智多谋,善于调兵遣将,深受蒋介石器重,在军队改编时,蒋介石有意将28军主力和70军80师合并,设28整编师,辖52、80、192旅。28整编师和占领涟水的张灵甫74师一样,均是蒋家嫡系部队。
28师占领沭阳一带的任务,主要是封锁苏北与鲁南的交通线,确保该路运兵补给通畅,也是蒋介石精心设计在陇海线南堵住我华野退路的一支伏兵。
李良荣不愧老谋深算,他不单将新安(沂)到淮安260多里长沿线布岗设哨,还利用沭阳还乡团熟悉地形,冒充地方百姓,四处打探情报,协助28师围剿我地方干部。
李良荣从各地反馈的情报来分析,安峰山一带情况异常,初时认为是潜伏一支华野部队,后经侦察人员报告,在安峰山聚集的是南下共产党地方干部大队。遂于2月19日中午,李良荣在沭阳县城召开军政联席会议,参加会议不仅有28师团以上军官,还有国民党沭阳县长汤仪南、县党部书记潘儒林等人。会议拟定分三路合击安峰山我党地方干部大队的计划,调遣一个旅兵力,加上沭阳还乡团-保安大队,共计5000余兵力,兵分三路,一路向庙头、阴平、高流调动;另一路进入万匹、桑墟;第三路在陈通口、贤官亭待命。
李良荣这样布兵设点,声东击西,给人的错觉是加强兵力重点保护公路交通,实质上已运兵对安峰山地区呈包围状。
针对敌人突然调兵到阴平一带封锁公路线,沭阳县委接获情报,怀疑敌人有不可告人目的,便速派潼北工委书记李铁民赶赴安峰山,向沭阳县委副书记舒汉润报告,说明蒋军28师正沿公路运动,要北撤队伍注意防范。
舒汉远等人立即向淮海宣慰大队和南下带队负责人报告,但带队领导对此情报没有认真重视,片面认为敌军调防不过是加强沿线交通保障,不会派兵来这偏僻的安峰山。
由于罗清泉不在安峰山,其他带队负责人都机械地行事,麻痹大意,没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结果,一份重要情报被忽视搁置了。
三
2月20日深夜,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蒋军一个旅和沭阳还乡团悄悄对安峰山展开扇形包围。凌晨,当山上哨兵发现敌情时,敌人已接近南下队伍驻地,哨兵立即呜枪报警。正在熟睡的各分队人员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惊慌失措,顿时大乱。由于敌情不明,与大队相互联络不上,各县只得自行组织反击和突围。
敌军一步步收紧包围圈,将各县分队切割围剿。紧急之中,潼阳县长(抗日战争时沭阳的地方区划,后撤销并入沭阳县)江剑农镇静自若,遇事不慌,冒着敌人猛烈火力,指挥人员竭力抵抗,率队冲破重重包围,占据有利山头,经过激烈战斗,终于从山西薄弱点突围成功。经事后清点人员,沭阳干部队200多人,仅剩下60多人,大多数干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宿北县(时为宿迁的地方区划)干部队警惕性较高,晚上住宿全不脱衣服。听到外面枪响,迅速集合队伍冲了出来,宿北武装连在连长王树林指挥下,边打边撤。脱离了敌人第一道包围圈。但敌人第二道包围圈又围了上来,王树林率队与敌人展开激战,吸引大批敌人,掩护其他干部队冲出敌人重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宿北武装连伤亡了四分之三,冲出只有二十多人。
灌云县干部队40多人,在突围中慌不择路,糊里糊涂钻进敌人口袋,伤亡损失惨重,负责人赵明、陈儒柱当场被俘,并丢失大批枪支和文件。文教科干部朱克带剩下10余人奋勇冲出成功脱险。
东海县干部队在组织部副部长赵立人率领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抢登安峰山山头,从敌人包围圈空隙中安全冲出。。
潼北县(抗日战争时沭阳的地方区划,后撤销并入沭阳县)干部队和县大队三连共300多人,在县委书记李铁民、三连指导员张徳超、连长张少鼎指挥下,边打边撤,集中火力掩护非武装人员向东山突围,突破敌人三道火力防线,成功脱围。潼北联防大队300余人,在县敌工部长周镜涵率领下,向山北转移,跳出敌28师包围后,又遇到外围还乡团的两次进攻。最终与房山区武装会合,打退还乡团武装。
战斗打响时,负责保卫南下干部队的军分区某连,迅速采取应变紧急措施,抢占安峰山有利地形,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打死打伤了大批敌人。牵制敌人主要力量,掩护各县干部队乘机突围。敌军见我方火力猛烈,便调两个营兵力进攻,动用十几挺重机枪封锁我退路。
军分区某连顽强抵抗,击退数倍于我的敌军多次进攻,子弹打完了,便与敌军拼刺刀,刺刀折断了,就用枪托砸,与敌人肉博,浴血安峰山。最终100多名指战员除10多人突围,其余均壮烈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从敌人包围圈冲出去的300多人,他们又受到敌军和还乡团的追击和搜捕。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安峰山的群众纷纷掩护我突围干部和伤员。在敌人面前,有的群众将干部认作家人:有的群众将干部藏起:有的群众将干部混入盖房瓦工之中:有的群众将干部隐入吊孝队伍之中。使突围人员在关键时刻得到保护,化险为夷,从而为我淮海区各县保护了一批干部。体现了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
四
安峰山事件,我方损失惨重,有500多人血洒战场,被敌军俘虏800多人。被俘人员中年青力壮者被敌军强迫充入当兵,其他人员被押往沭城,关押在“沭阳感化所”。经敌人威逼利诱,王震东、芦瑞伍等8人公开叛变投敌,向敌军指认出区长、科长级干部10余人,遂被押往徐州绥靖署关押审讯后杀害。其余30多名地方干部,被28师上校处长李文开杀害于沭城北乱岗。
被关押在敌“沭阳感化所” 内的470人,经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不向敌人投降。关押期间,敌人采用打毒针、用水灌、绳勒、沙袋压、活埋、石头坠井、饭里掺石英粉等手段,被酷刑折磨致死者100多人。被俘人员中还有100多名女干部和家属,部分亦被敌军奸污和杀害。剩余妇女被押往新浦,逼她们做敌军官女佣。
为围剿我地方干部群众,进行反攻倒算。沭阳还乡团又配合敌28师,重回安峰山。一个星期内,敌人四出扫荡,烧杀抢掠,残害我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搜出大量隐藏的枪支弹药和文件档案。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遭到敌人沉重打击,个别党员、干部自首、叛变,安峰山地区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五
安峰山事件后,中共华中局和淮海区委指出,这是继皖南事变后,我党地方组织和武装又一次遭到重大损失的事件。根据突围人员的反映,对南下干部队的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和严肃处理,责成作出深刻检讨,并对牺牲人员表示哀悼,对遭到敌人迫害的人员和家属表示慰问。
针对后来突围人员的反映,对怀疑有内部人员向敌人通风报信的疑问,为彻底查清安峰山事件来龙去脉,淮海区委专门组成调查组调查,了解部分突围者,对带队负责人进行询问调查,审问了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28师军官,查阅敌人在沭阳溃逃后丢失的大量文件,认定安峰山事件主要原因为我方南下行动保密不严,行踪暴露,且带队负责人思想麻痹大意,疏忽管理,没有分散休息和加强戒备,让敌人谍报队钻了空子,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
六
双手沾满安峰山事件我烈士鲜血的国军整编28师中将师长李良荣,在我淮海战役中,遭到我军毁灭性打击,兵败后逃往台湾。在撤出沭阳城时,下令处决被关押在“沭阳感化所”内的我方被俘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李良荣也没给叛徒王震东、芦瑞伍等8人留条活路,将他们杀死在程(震泰)家大院内。
李良荣逃往台湾后,被蒋介石任命为金门前线总司令。197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遇车祸死亡。结束其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