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如果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会怎样

来自专栏架空世界若干

等待我们去完成的是怎样一个任务!未来的100年,我们都将无比欢悦。

阿道夫·希特勒

前言说明:关于纳粹德国对东欧的统治计划,除了希特勒的规划外,还有诸多详细具体的计划:希姆莱的东方计划、海德里希的东方计划和党卫队中央保安局的东方计划。纳粹德国给东欧的未来安排地明明白白地,其中一部分也的确都成为了残酷的现实。本文再脑补下,如果全面展开会是什么景象。

如果希特勒听从将军们的建议,在1941年冬天到来前成功攻占了莫斯科,历史又会怎样发展?我们不妨有点冒险精神地大胆假设,在斯大林及红军最高指挥部撤离被困首都之前或在撤离过程中,某件事情的发生导致红军意志崩溃,无法再组织起有效反抗。在仔细阅读有关的历史记载时,我们会发现,如果当时德国没有决定将希特勒信奉的露骨的纳粹种族教条与军事–经济需要相结合,很容易想象出德国在被攻占的苏联还可能会采取其他哪些统治策略。

占领者可以利用分离主义情绪,在波罗的海、白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建立一系列傀儡政府。通过解除集体化制度、恢复私有制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布尔什维克主义大厦将被颠覆。鉴于乌拉尔山地区的地形以及仍然存在的军工厂,苏联人的抵抗不可能停止,但由于认为布尔什维克大势已去,许多人会决定与德国合作,从而抵消了这种抵抗力量。这种策略显然会是有效的。

战争中的东欧

在德国进攻之前,乌克兰西部利沃夫的民族主义者在班德拉的领导下发起了一场反苏联的暴动(和大屠杀)。在各个被占领地区,当地居民都表现出很大的合作意愿。约100万苏联人与德国军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大多数都是无武器装备的预备军成员,而且当时还有超过25万人的武装军事力量与德国合作,包括卡明斯基旅(曾在1944年协助镇压华沙起义)、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自由军,和来自哥萨克人、卡尔梅克人或鞑靼人的各种小编队(不过它们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的党卫军同伴们掩盖了它们的名声)。一些民族主义者在德军里的头衔比在红军中还高。因此,那些对政治斗争有更深理解的人(比如德军宣传部里的人员)提出警告,认为不应该通过与激进的流亡分离主义者保持暧昧关系来离间大俄罗斯地区的民族,而应该以“自由,而非征服”的口号在克里姆林宫和苏联人民之间制造分裂。

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德军东部占领区首脑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和希特勒一样极其憎恶苏联,但他同时还注意到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及其战略用途。他设想建立一系列保护国,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扩张后的乌克兰、高加索联邦,以及这个包围圈之内、大大受限的新“莫斯科大公国”——德国将利用这个公国的力量转而进攻亚洲。他还草拟了在高加索或者说“莫斯科大公国”建立帝国总督区。罗森伯格及其东部专家团甚至还想象从苏联的中亚地区划出一个克里米亚区或一个广大的“泛图兰”地区,并在德国的宣传中修正对鞑靼人和土耳其人(传统的“劣等人”)的描述。正是在苏联的这一区域(准确地说,是在北高加索地区),德国在制定占领政策时,会试图通过对当地民族作出让步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些民族都不是斯拉夫人;在德国人到来之前,车臣人和卡拉恰伊人就在摆脱苏联的控制;德国需要给邻近的土耳其留个好印象;军队仍然控制在德国人手中——以上这些事实都促使德国采取了一种明显的妥协路线,这在下列军事指令中有所体现:

1.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高加索人……

2.不得给那些想要废除集体农场的山民制造任何障碍。

3.允许所有教派的宗教场所重新开放。

4.尊重私有财产,征用物品必须付钱。

5.注意行为举止,以获取人们的信任。

6.任何对人民有所影响的严厉措施都应说明实施理由。

7.尤其要尊重高加索妇女的名誉。

德国当局认可了卡拉恰伊民族委员会,并将苏联的国有企业和森林交付给它管理。巴尔卡尔的穆斯林在其重要节日宰牲节上也欢迎德国的访客,送给他们马匹以便交换《古兰经》和武器。当党卫军保安处准备谋杀鞑靼人或山区的犹太人时,当地委员会将为他们向军队求情,军队则会要求党卫军保安处取消计划。牧群再度私有化,劳动力也很少被征用。作为回报,大量牧民加入德军作战,希特勒则为此宣称“我认为只有穆斯林是可靠的”。在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这些牧民将与苏联放逐到哈萨克斯坦的约350万人一起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偏见

问题在于,以上与少数民族合作的建议提出者在政治上都缺乏影响力。作为对比,希特勒本人的言论很清楚地表露出,从政治上分析德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的各种可能结果,将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希特勒的《席间谈话》中收录了他对雅利安人的耶稣、恺撒军团的素食主义、史前的狗的评论,以及诸如“鞑靼人喜欢偷猎”的只言片语等。由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希特勒在被“东方”吸引的同时,又表现出厌恶之情。他称苏联为“一片荒原”,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讽刺的意思,他认为他发动的这场战争将让这个国家成为历史。大量的道路会沿山而建,这样风会吹走路上的积雪;这些道路将穿过德国的城镇和村落。克里米亚将成为德国的里维埃拉。

很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对这番图景的另一面有更清楚的认识,即将“当地人”纳入一种极为野蛮和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这种统治是惨无人道的,就像他读过的某本书里所描写的那样耸人听闻。他自己更偏爱将这种统治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作一种拙劣的对比:“我们在苏联的角色和英国在印度的角色差不多……苏联就是我们的印度。我们会像英国人那样,让少数人来对这个国家进行统治。”他计划将苏联这个“空间”留给德国的“农民兵”(即服役12年的老兵)安居,虽然波罗的海地区也有很大的空间,但这些空间留给了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的移民——而这种所谓的“特殊安排”,并没有什么针对性,显得很古怪。德国殖民者将享有大片的农场、气派的官员宅邸和地方总督的“豪宅”。这个德国殖民地社会无论从实际来看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说,都将称得上是一个“堡垒”,不容外人侵入,原因则在于“我们最不济的马夫也比任何当地人优越”。当地人“天生就是一群奴隶,他们感到需要有一个主人”。外来者(即德国人)让当地人有了组织性社会的概念,而他们原本只会像“野兔”一样违反社会法则地行动。健康和卫生问题都将成为过去:“不得给苏联人种牛痘,也不要给他们用来清洁身体的肥皂……不过,酒精和烟草就让他们尽情享用吧。”

1941年10月17日,希特勒冷漠地说道:我们不会扮演小孩的保姆,我们对这些人也绝对不需承担什么责任。消灭肮脏杂乱的住处、驱赶各种各样的虫子、提供德语教师、出版发行报纸——我们可不会做这些……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看懂公路的标志,免得他们被我们的汽车碾死!如果苏联人发动反叛,“我们将不得不在他们的城市上空投放炸弹,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经济方面则充满了剥削的味道: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会在所有重要的地区中心建起市场。我们将在市场上收购所有的谷物和水果,再把我们自己生产的没什么用的东西卖出去……我们的农业机械厂、运输公司和家用品生产商,都会在那里找到巨大的市场。便宜的棉制品也会有极好的市场。这些棉制品色彩越鲜艳越好。我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人对亮丽色彩的向往呢?

至于乌克兰人,头巾、串珠“以及殖民地居民喜欢的任何东西”,都将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

希特勒这样的情绪(他的将军们也同样如此)为德国在苏联的占领政策确定了基本方向,完全没有利用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不满(尤其是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斯大林掌控的地区),也没有利用苏维埃内部潜在而深刻的民族宗教裂隙。希特勒不愿意仅仅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支持而撇开纳粹专横的意识形态。(所以我研究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区别的时候提出,希特勒就是一个被困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中的笨魔鬼;而斯大林则是利用意识形态为自己服务的政治家,所以他们俩结局大不同。)他关于德意志种族的优越性意识,使得对任何民族自治区的让步都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纳粹不愿意移居的地方,或该区域居住有大量穆斯林或土耳其人。

这对罗森伯格及其支持者来说,有着直接的政治影响。罗森伯格在他那广大(只是概念上)的封地上,对高级官员的任免竟没有决定权,因此他不得不容忍埃里希·科赫被任命为乌克兰行政长官(他和希特勒一样蔑视斯拉夫农奴)、欣里希·洛泽被任命为奥斯兰行政长官(为向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下放极有限的自由权,罗森伯格百般努力,但都被他否定了)。实际上,分离主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政治地理的重新划分)的活动受到德国严格控制,而且不允许出现丝毫的自决因素。各种各样的法西斯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或宗教流亡者,都狂热地想要利用德国人的入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大多数都计划落空。他们被拉拢、被忽视,有时甚至被监禁、被杀掉,他们中很多人后来在伺机报复的苏联人民内务委员部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要经济还是种族?

不过,反对罗森伯格政策的不仅仅是希特勒。罗森伯格和洛泽都发现,他们在当地的权力都受到了经济特工的威胁,这些特工直接由柏林独立部门调遣,罗森伯格对之无权利干涉;更重要的是,希姆莱的党卫军高级官员和秘密警察头子也插手地方事务。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让任何企图通过改革布尔什维克社会经济秩序来迎合当地的想法都无法实现。正如前文所述,希特勒对未来德俄经济关系的构想完全以赤裸裸的剥削为基础。出于现实需要,他会对集体农庄作一些徒有其表的改变。取消集体化制度必然会带来混乱,这就会大大增加军队粮食供应的难度。对党卫军来说,将集体农庄转变成领地比农场私有化后的“合理化改革”要简单得多。正如农业部长巴克所说,如果布尔什维克没有建立集体农庄制,德国人自己也会发明出来。德国宣传海报声称:“集体农庄被消灭了!农民重获自由,重获自己的土地!”同时还用漫画表现了德国士兵用步枪枪托将苏联农民肩上正在豪饮伏特加的官僚推翻的场景。而事实正好相反。罗森伯格在1942年2月15日的《农业法令》原本可以以个人农场为基础建立“公社经济”,但半封建的“工作日制”和什一税式的上缴义务和之前几乎没什么不同。在工业经济中,所有权之争在德国人之间进行,涉及各类行政部门、个人派系等,而诸如弗利克、克鲁帕和曼内斯曼等公司则充当起其在苏联分公司的“养父母”。有一点是很有趣的,可以想想,如果这种经济剥削也像德国在西欧的政策那么有效,又会怎样。然而,现实情况是它并不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对被占领地区的政策决定权逐渐被揽到纳粹最邪恶的继任者党卫军首领希姆莱手里,而他最先考虑的不是经济,而是种族问题。

实际上,希姆莱对东欧的计划或许能让我们推断出德国人一旦取胜,最有可能实行怎样的统治。

希姆莱的东方计划

希姆莱相信东方“属于”党卫军,党卫军可以将那里所有人驱逐出境、遣返回国,甚至是尽数消灭。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党卫军已经在被占领的波兰赢得了这种特权。

1939年10月24日,在获得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帝国委员的头衔后不久,希姆莱就对波森省的党卫军头脑们作了有关德国人在波兰如何安顿的演讲。每个安顿区域都要有一个由士兵–农民构成的领导核心(从党卫军中挑选),围绕它的是从“旧帝国”过来的移民者的农庄,外围是一圈德国人,而波兰人会成为他们农场中的雇工和劳工。这位党卫军元首还颇卖弄学问地制定了农场砖墙的厚度,坚持要求“为了那些汗流浃背地从农场回来的农民”在地下室安装浴缸和淋浴器,还禁止在农舍内“看低级趣味的作品或出现城市里那种喧哗”,因为农舍应该“既不奢华也不粗俗”。

1940年5月,希姆莱在一份重要的备忘录《关于如何对待东方异民的一些想法》中,概括了当地波兰人此后的命运。根据当地的确存在的或者被想象存在的那些种族,波兰将被分解为相应的几个部分。他还带着恶意地、故作庄重地说道,如果“一个人认为物理上消灭一个民族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是非德国的、不可行的”,那么一些被认为不适合被重新德国化的(亦即那些在“这个大杂烩”里“被剔除出”的)人将被贬低为农奴。农奴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即“最多到500的简单算术,怎样写自己的名字,还会明白对德国人的顺从是上帝的命令,要诚实、勤劳、循规蹈矩。我认为没有必要教他们阅读”。在占领地区的“总督府”里也会存在这样“残存的下等人”,属于没有领导者的劳动阶层,为德国的大型工程(比如采石场、公共建筑和公路)提供劳动力。

1940年6月24日,希姆莱提到了波兰农民劳动力的问题。波兰人可以被用来建立城镇、乡村,改善基础建设,此后他们中有“7/8”的人会被转移到占领区的政府,在那里他们会成为一支季节性的后备劳动力队伍,进入采石场工作或是在收获季节进行劳动。德国人和波兰人之间不会有任何深交,关系则“无异于我们与黑奴之间的关系”。波兰人如果与德国女人发生性关系,将“受到折磨并被处以绞刑”;德国人如果结交波兰人,将被送到集中营。

希姆莱“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的规划人员(尤其是39岁的康拉德·迈耶教授,一个野心勃勃的农学家和党卫军区队长)将这些零散的想法整理成为冰冷、现实、专横的政治计划,比如1940年2月的“东方地区重建计划要点”,其中提出要“毫不迟疑”地放逐340万波兰人和犹太人。这个团体的成员都是多少有些古怪的学者,从种族关系、种族生物学到适合寒冷天气的农作物,他们为党卫军提供各种各样的专家建议。很明显,希姆莱认为和这些人在深夜里交谈是繁忙事务之余的一种放松形式。

1940年10月22日,希姆莱在马德里宣称,在波兰的重新安置工作正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向前推进,将带来革命性的成果”。2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整个地区都将得到彻底的重建——这个“总计划”将在1941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实际上,当时很可能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计划,但四处宣扬这样一个概念是很有用的,它能够帮助希姆莱在竞争对手之前进行整个人口的迁居工作,而这些人的确也被迁移了。

到1940年底,瓦尔特兰地区驱逐波兰人约261517人,上西里西亚驱逐17413人,但泽——西普鲁士地区驱逐31000人,泽西瑙驱逐15000人,总数近325000人。只有由于巴巴罗萨计划规定的运输优先,在1941年才没出现更大规模的驱逐行动。

1945年以前,在被吞并地区有超过40万波兰人被迫不断改变居住地,以便为德国人腾出空间。而在地理分界线的另一边,苏联人的命运也同样如此。入侵苏联将使希姆莱的活动获得一个潜在的巨大区域。因此,入侵苏联的两天里,他让迈耶教授在3周内提交一份德国在这片占领地区的安置计划大纲。即使在党卫军内部,对于该如何计划也是众说纷纭。

海德里希的东方计划

1941年10月2日,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新任长官赖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对占领军政府高级官员发表就职演讲时,也概述了自己关于东方安置工作的计划。他的计划以两种不同的道德体系为基础。

第一种体系中,德国人将对与自己同源的民族,比如荷兰人、佛兰芒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相对宽容。

而远在东方,(“如果极端地说”)“农奴们”将受到德国上流军事阶层的管理,他们将成为主要工程的劳动力。随后将形成某种由人构成的圩田。最外围一层是农垦兵,他们会“永远”阻挡住“亚洲洪水般的”人潮。

在这第一道防线之后,是起于但泽——西普鲁士和瓦尔特兰的一大圈辅助性“堤坝”,它将确保在一个又一个“空间”里德国人能够安全地定居下来。

党卫队中央保安局的“东方总计划”

1941年下半年,党卫队中央保安局制订了自己的“东方总计划”。

在罗森伯格东部占领区政府中负责种族政策的官员埃哈德·韦策尔,在1942年4月对这个计划提出了重要批评,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该计划的内容。如果从战争结束后就开始实施该计划,到计划全部完成需要30年。它涉及到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部分地区、“英约尔曼兰”(列宁格勒周边地区)以及“哥德高”(克里米亚)。制订计划的党卫军成员设想让1000万德国人在被占领的东方定居下来;当地4500万居民中将有3100万人被驱逐至西伯利亚。韦策尔在这一点上的数字作出了仔细的纠正。这4500万人中似乎还包括有五六百万的犹太人,在驱逐前就应该将这些人“清除掉”。而且,如果考虑到出生率等因素,当地人口实际上应该在6000万到6500万之间,其中应该“被重新安置”的则是4600万到5000万人。计划建议按照不同比例对目标人群进行驱逐。因此“80%~85%”的波兰人(或者说2000万到2400万人)应该“被撤出”。韦策尔认为这只会让波兰人在流放中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波兰,因此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尤其是波兰人的出现会与西伯利亚人发生冲突,而韦策尔希望能拉拢西伯利亚人对抗大俄罗斯地区的民族。至于如何处理波兰人(既然“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能像清除犹太人那样清除波兰人”),韦策尔提出了另一种策略,即“鼓励”波兰人中的知识分子阶层移民至巴西南部,以便让当地的德国人回国。波兰的下等阶层可以被迁至西伯利亚,在其他民族也“被推到”那里之后,他们可以形成一个非天然形成的、“美国式”的大杂烩,与他们的俄罗斯邻居有着显著区别。65%的乌克兰人与75%的白俄罗斯人将与波兰人一起向东迁移。韦策尔严厉地批评党卫军计划中没有提到俄罗斯人。相比之下,他提供了大量有关如何抑制俄罗斯人口繁衍的建议;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是未来战争可能的诱因。除了要求工厂大量生产避孕用具以外,他还建议将助产士重新培养成堕胎医生和训练不足的儿科医生。此外,他还提出自愿节育、终止一切避免新生儿死亡的公共卫生措施等建议。在评论的最后,他提到该计划中涉及地区的某些气候并不适合让日耳曼民族定居,建议在乌克兰干草原上种植树木以改善气候。中央保安局计划中明显的数据错误和逻辑缺陷使得希姆莱(他负责向希特勒面呈计划)将这项任务委派给了更为专业的迈耶。

1942年5月,迈耶交出了备忘录《东方大计划:东方发展的法律、经济和空基础》,这项计划只是一个概要,提出要建立三个广大的“边界定居地”(英约尔曼兰、梅梅尔–纳雷夫、哥德高),其中将包括50%的德国殖民地和36个“定居据点”,这36个据点的居民有25%是德国人,彼此相隔100公里;“边界定居地”就通过这些据点与德意志第三帝国连接起来。计划从实施到完成需要25年的时间,将涉及500万德国拓殖者,将耗费660亿马克。“边界定居地”将是党卫军的控制范围,东部占领区行政长官无法在这里发号施令。希姆莱对整个计划的大方向非常满意,尽管他希望完成时间能缩减到20年,将阿尔萨斯和洛林或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地区也纳入计划,并且加速“总督府”、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国化进程。于是迈耶开始着手制订一个“大安置计划”,吸收以上希姆莱提到的意见对之前的计划进行修正。

从胡思乱想到残酷的现实

早些时候,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计划不过是学者在书斋里的胡思乱想,不过现在很多德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些计划的制订都是严肃认真的。纳粹在占领区东南部的扎莫希奇的活动证明了这种看法。

1941年,希姆莱命令地方党卫军和秘密警察头子奥迪洛·格洛博奇尼克开始实行该地区的“德国化”。希姆莱之所以选择这个地区,除了作为“莱因哈特行动”背后的组织者格洛博奇尼克能够有效忠实地执行他的命令之外,还有很多理由。首先,扎莫希奇是通往乌克兰和黑海地区的门户之地,同时,德国人定居地从波罗的海到特兰西瓦尼亚环环相扣,而扎莫希奇是其中第一个环节。当地土壤肥沃,德国人众多,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有利于对“当地人”分而治之。其次,对武装党卫军来说,卢布林是通往苏联东南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补给点。

关于党卫军控制的城镇,其发展计划中包括了建设可供三个武装党卫军团的营房和党卫军控制下的各种工厂(这些工厂将由附近马伊达内克集中营中的劳动力修建和运转)。1941年11月,格洛博奇尼克同意先安置8个村庄的人口以试验计划的可行性。东线的局势使得试验行动被推迟,直到1942年11月才再度开始。当年秋天,党卫军制定出“挑选”标准,将安置人口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第二等级由5%被认为拥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组成。第三等级为14到60岁的波兰人,他们将被驱逐并成为第三帝国的劳动力,而他们那些“无法被雇佣的依附者”(即他们年幼或年长的亲属)则将被集中到附近犹太人腾出的村庄里慢慢死去。第四等级(包括扎莫希奇21%的人口)将被直接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乌克兰人则会被集中到赫鲁别舒夫,然后被重新发配到新的德国定居地,作为“减震器”转移

当地波兰人对德国人的憎恶。扎莫希奇地区的重新安置还有一个最终目的。1943年冬天,火车在把第三等级的人从扎莫希奇运至柏林后,又在柏林装载上他们的家属和所谓的“武装犹太人”,这些人随即被用船运到奥斯威辛杀害。然后,火车返回扎莫希奇,再将第四等级的波兰人送往奥斯威辛。新来的德国定居者坐的不是这样的运畜车,他们坐的是正常的客车。

1942年11月28日到1943年8月,两次大的清扫行动从300多个村庄驱赶出超过10万波兰人。天刚破晓,村庄就被包围了,村民只有几分钟时间收拾行李。关于这种做法的传言很快传播开,造成许多人产生恐慌而逃走,因此第一次清扫行动中,德国人“仅仅”搜到了1/3的人,其中许多都是老人、病人和孩子。约有4500名儿童被从父母身边夺走并送往德国以供领养。年轻点的男女都逃进树林,参加了游击队,这意味着1943年夏天的第二次清扫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平定”行动——摧毁整个村庄,杀掉所有的居民。因此,尽管扎莫希奇驱逐计划在执行上有一定缺陷,但证明了大面积的“种族清洗”是可行的。

虚拟历史小说中的苏联

在哈里斯-罗伯特的著名的虚拟历史小说《祖国》中,德国已经胜利了。在写道德国征服苏联后的情景时是以下这样描述的:

– 1943年4月,苏联投降!这全要归功于元首在战略方面的天才!头一年夏天国防军发动“蓝色战役”,夺占了高加索和巴库,斯大林的战争机器因为没有石油而干涸了。接着,克莱斯特率领四个强大的装甲集团军挥师北上。秋天,莫斯科沦陷。冬天, 列宁格勒沦陷。讲和。割让乌拉尔山以西全部土地。1943年6月22日,夏至节那天,国防军的120 个师在柏林举行了盛大的凯旋祝捷游行,300万市民全部出动。

– 1946年。10月3日。美国同意停战!这全要归功于元首在科学方面的天才!当年夏天,美国用原子弹击败了日本,但是元首向美国本土发射了一枚A10型洲际导弹,在纽约市上空凌空爆炸。在那之后,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被美国集团和德国集团之间的冷战所代替。只有在乌拉尔山的东方,由于残存的苏联不断派出游击队袭击新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才导致德国重新对其发动“惩戒”战役,最后变成20年来无休无止的边境游击战。死亡、胜利、战争、报复。一次次新攻势:秋明、阿克纠宾斯克、库尔干、车里雅宾斯克…… 但是战争结束之后还是有这样的新闻广播。1951年帝国元帅戈林的去世和他的国葬仪式,当时电视里播放了一整天哀乐;1962年希姆莱也得到了同样的最高规格待遇。他出访芬兰时,座机在波罗的海上空1万米处神秘爆炸。

– 四十年代结束之后,欧洲的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波兰、立陶宛、拉脱维 亚和爱沙尼亚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在东方,帝国领土被分为党卫队控制之下的四个总督区:奥斯特兰,乌克兰,高加索和莫斯科。克里米亚半岛和伏尔加河德意志人聚居区是其中的“样板殖民 区”。

– 讽刺的是,德国公民去帝国东方腹地的那些城市需要获得内政部的特别许可,因为东方属于 “军管区”,依然处于绥靖不休、暴动不止的准战争状态。由于惧怕肩扛地空导弹的俄罗斯游击 队的袭击,汉莎航空甚至取消了从柏林飞往乌法和叶卡捷琳堡的航线。

– 东方的战争,”他说,“在柏林,我们只听到胜利的消息。不过国防军每天晚上都用专列从乌拉尔那边运回一口口棺材。所以没人知道在那边到底死了多少人。”

– “我在哪儿读到过,五角大楼估计,从1960年之后已经有将近10万德国人死在了那边。苏联人死得更多。德国空军日复一日地轰炸苏联的城市,不过他们还是不断从你们身后冒出来。日丹诺夫和贝利亚说得对,他们已经没有别的地方可退了。你们不敢使用核武器,因为五角大楼早就宣布,对苏联的核攻击就是对美国的核攻击。你们的领导人不敢引发一场全世界的核大战。”

– 到1960年,我们在东方有两千万拓居者。希姆莱的宏伟计划。到世纪末大概会有九千万。很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往东边送那些家伙。麻烦的地方在 于,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想跑回来。想想看这其中的讽刺性,我们好不容易在东方赢得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可是谁也不愿意生存在那里面。为什么?恐怖主义。”“我用不着向一位刑警官员描述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到了什么 地步。中央情报局给他们提供钱,武器,还有训练。克格勃提供人员,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源源不断地渗过战线,在我们的后方搞破坏。二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而我们德国人呢?年轻人不想去打仗,年纪大的不想去工作。国家社会主义已经蜕化成了国家官僚主义。这样下去,我估计最晚到1990年,德国和欧洲就会被拖垮,美国人那一方将不战而胜。”

在虚拟历史小说中,我仿佛看到的不是德国的胜利,好像胜利的不过是现实中的苏联,正如之前我突然意识到的,人们一直想象纳粹德国胜利后的景象,其实苏联某种程度上,不也正是另一个版本的希特勒德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