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中国海盗,凭什么跑到法兰西去?

文:CriAngel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一本《世界未解之谜》上读到了“神秘的海盗藏宝图”,年幼的小脑花立刻被诡谲离奇的故事吸引住,忍不住幻想自己是个传奇海盗,劫富济贫好不快活!

长大后才知道当初自己太天真,真实的海盗可不是武侠故事,而是一股“海上霸权”。

看到《奇异人生》中的海盗情结,不禁会心一笑

可能不会有人想到,清朝中国海盗竟然成了世界海盗史上的一段传奇,最著名的竟是一位女海盗。她甚至作为一个符号,在众多文艺作品中打到英国去、打到法兰西去,成为海盗文化中绝无仅有的遗珠。

没有越南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清朝海盗的强盛

这位成就“海上霸业”的女海盗就是郑一嫂,她的生平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人生三个阶段的名号也不尽相同:作为妓女的石香菇、作为海盗的郑一嫂、招安后被封为诰命夫人。

清朝海盗虽名为海盗,但他们不仅在海上劫掠,也在陆上作歹。清朝时期的广西紫荆山处于两省交界处,穷山恶岭、交通不便。于是广东、湖南等地的山贼逃到此处,翻山越岭躲避官兵围剿。

海盗郑一也曾在紫荆山一带逃窜,期间遇到容貌娇好的妓女石香菇,于是掠走当做夫人。石香菇嫁给郑一,改名郑一嫂(又称郑石氏)加入海盗行列,作为普通百姓的生涯至此结束。

郑一出身海盗世家,在清朝海盗群体中的地位显赫。1805年前后在郑一的带领下,不同帮派的海盗组成了海盗联盟,在南海上形成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庞大势力。

海盗联盟可不是加勒比的专利

海盗联盟的成员以旗帜颜色划分帮派,分成红、黄、青、蓝、黑、白六个,领头的海盗被称为“旗主”。郑一统领的红帮势力最盛,逐渐发展成人数近万的庞大组织,让清廷头痛不已。

海盗的强盛武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771年,郑氏家族的海盗作为雇佣兵活跃在越南战场上,这段历史也为清朝海盗的实力打下基础。

当年,越南的阮氏三兄弟发动民众起义,推翻腐朽的广南国,建立西山政权。仅凭越南人自己的军队,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大批清人卷入这场战斗,陆军中有“忠义军”、“和义军”两只清人队伍,海军中也包括大批清朝海盗雇佣兵。

急需海上作战的西山政权笼络郑氏家族的海盗,组成自己的海上部队。本来势力分散的清朝海盗迅速汇集到一处,短期内组成了6艘战船、200人马的力量,并有权利调动西山军的16艘战船。

在西山政权的庇护下,清朝海盗从草寇脱胎为武装团体,不仅能混到官职,而且劫掠来的赃物只用上缴一小部分给西山政权,一举多得。

这种行为类似英国王室给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

海盗们并非不思进取之辈,他们从西山政权那里学习如何建立组织架构,有了成熟的指挥和后勤体系,海战策略也不断翻新。最重要的是,海盗舰船的装备在此期间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强于清军舰船的作战能力。

虽然1802年西山政权灭亡,但郑氏家族的海盗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回到清朝南海后,郑一才有本事与其他海盗帮派结成海盗联盟。这以后,郑一嫂的海盗传奇逐渐拉开帷幕。

电影《屏风后的歌声》里的郑一嫂形象

女海盗想出名,靠的是老外畅销书

假如郑一嫂空有容貌,是不可能铸就传奇的。

1807年郑一在台风中坠海身亡,郑一嫂果断出手,电光石火间掌控了红帮海盗,并嫁给麾下的养子张保仔以巩固统治。

张保仔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智勇双全,擅使火器,不断改良海盗使用的舰炮

海盗联盟在郑一嫂的带领下逐渐壮大,强盛时期帮派人数过万,且不依靠背后的政权资助还能存在十余年,这样强大的海盗力量是西方海盗不可企及的高度。

盛极而衰是难以避免的,清廷用计招安了“六旗”中的黑旗,让海盗联盟的势力大幅削弱。发展到1810年,海盗联盟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郑一嫂决定接受招安,让这段海盗经历落下帷幕。

招安后的郑一嫂被封为诰命夫人,30年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据说郑一嫂凭丰富的海战经验,为林则徐出谋划策,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上留下了身影。

但为什么如此传奇的女海盗,在国内大众认知领域里却没什么存在感?

可能当代大部分国人听说郑一嫂的名号是电影《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的清夫人(Ching),名字来源于郑一嫂的郑(Cheng)

原因很简单,因为正史不记载。不管海盗经历如何传奇,这种行为本身会扰乱正常秩序,所以正史选择性忽略这一主题,导致史料缺失,后世难以挖掘。

对这段历史记述最详尽的是清代袁永纶所撰《靖海氛记》,然而此文本在国内失传

并且因为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就算有史料记载,也大多偏重张保仔的经历,轻视郑一嫂的作用,所以她只能活跃在野史里。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社会,其资本积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私掠海盗”,于是海盗情结也成为西方文化里的重要主题,几百年来催生出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也为郑一嫂在西方扬名立万打下基础。

1881年的小说《金银岛》被迪士尼改编成《星银岛》,但郑一嫂的故事比两部作品都要早

郑一嫂在西方社会出名的契机是一本畅销书。

西方世界重视版权,一旦有作者写出畅销书,就能原地躺平,下半辈子靠版权收益不愁吃穿。所以有大批不入流作家绞尽脑汁写阴谋论畅销书,罗斯威尔事件和51区就在此列。

然而这里要说的畅销书可不是廉价的阴谋论,而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传记。

1809年,东印度公司的 Richard Glasspoole 被郑一嫂手下海盗劫持,之后被赎回。Richard 随后写了一本回忆录性质的《可怕的海盗》(The terrible Ladrones),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

海盗作为私自结社的一种,其组织结构、纪律守则并不为外人熟知。但因为 Richard 在郑一嫂的船上困了3个月,有了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他才能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西方人见所未见的东方海盗世界。

养尊处优的 Richard 一开始忍受不了海盗船上的生活:海盗们吃的是硬饼,船舱里的老鼠是蛋白质来源;平日里扔骰子打牌,上班(抢劫)之前会往酒里撒点火药,一口闷之后“哇啦哇啦”大叫着乱跑……

后来Richard 发现,看似松散的海盗,实则纪律严格。海盗联盟不同帮派之间早已签订契约,每一艘船都要编号登记,联合出海劫掠,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分配财物,严禁私下争夺战利品,竟相当高效。

最让老外Richard感到惊讶的,是海盗联盟里最强势的“旗主”竟然是一位女性。

柯定利的《海盜》收有一幅罕见的“抢掠中的郑一嫂”

当时西方海盗都是以男性为绝对主导,不仅没有女性头领,甚至船员也不能有女性加入。所以当西方人读到这本《可怕的海盗》,大多对异域女海盗头领的故事啧啧称奇。这本畅销书在西方世界打响了郑一嫂的名号,让她“文化出海”到欧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