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446?——527年),字善长,家中长子。
父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祖父郦嵩,天水太守。玄祖郦绍,曾在慕容氏燕国当太守,后降北魏,授衮州监军。
郦范在北魏太武皇帝公元424——451年间,任东宫给事。公元452年,文成帝继位,赐封永宁男爵位。后接连升为子爵、伯爵,至青州剌史,进侯爵,封冠军将军,及至尚书右丞。公元471年以后,孝文帝执政时,卒于京城。
郦范任职期间,郦道元经常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父亲很注意河山的记载文章,并经常考查各地的地理情况。郦道元也跟着父亲考查国家的山河流水,并认真记载,为今后整理成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记载:
郦道元在北魏孝文帝时,世袭北魏永宁侯。后因朝廷调整官制,由侯爵按例降为伯爵。
郦道元为官时,因其生姓忌恶如仇,必然对邪恶不容留情。史料中说他“执法清刻”(执法清正刻苛),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选作书侍御史。后因李彪被孝文帝罢免,郦道元因连坐被免职。
北魏宣武帝继位后,于公元502年左右(景明中),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并代行刺史。《北史》载:“道元行事三年。后来他又调任作鲁阳太守,崇劝学教,周边山蛮之人不敢为寇。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宣武帝延昌年中(公元514年左右),任东荆州剌史。依然是“威猛为政,如在冀州”。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当地一些蛮人在前任官员怂恿下,向皇廷告状请愿,要求撤换郦道元,再用前任刺史,于是郦道元再次被免职。
在魏收修撰《魏书》中,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中。似乎当时,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公元516年,小皇帝孝明帝元诩继位时,灵太后执政。郦道元先任河南尹,后来,朝廷诏郦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八九年后,在孝昌初年(公元525年),灵太后经历了几年的禁锢生活后,重新执政。南朝梁军对北魏发起进攻,又逢北魏彭城刺史叛变。郦道元临危受命,诏持节、兼侍中、摄任行台尚书,节度诸军。在北魏军队的有力打击下,南朝军败后撤,郦道元挥军追讨,斩杀很多敌人。
由于郦道元不惧权贵,很多犯过事的高官受到他的惮劾,也因此受一些大官僚的忌惮。很多大官僚都与他作对,使他的命令得不到执行;官僚们却反告郦道元,说他的不是。
皇叔元悦有一个男宠叫丘念,胆大妄为,因犯事被郦道元抓入牢中。元悦去求灵太后赦免,郦道元在灵太后的敕令到达之前,抓紧时机杀掉了丘念。他这样处理事件,引来一些皇亲的不满。
尽管朝庭中有很多人反对郦道元,灵太后一直没有再像以前的朝廷那样撤掉郦道元的职,才使郦道元最后完成了《水经注》这部大作。
当时,南朝逃难过来的萧宝寅在雍州当剌史,因他无能,屡吃败仗。朝廷上下对他有很大的反响,他也知道自己在北朝不得人心,怕朝庭怪罪就想造反。一些皇亲大佬们看到了萧宝寅的危险,更想除掉郦道元,就极力推荐郦道元去雍州监察萧宝寅。胡太后也知道其中厉害,劝小皇帝说,文官不能担任这样的职位。但小皇帝不听灵太后劝阻,答应了元悦等皇亲的计谋。萧宝寅听说此事,岂能容忍?派手下将官装扮盗匪,在半路的驿站中,截杀了前往上任的郦道元。包括郦道元的弟弟和两个儿子及一家人,都死在萧宝寅的手里。郦道元面对凶恶暴徒,死而不惧,一直怒骂暴徒,不屈就义。事后,萧宝寅装作好人收敛郦道元遗骨,上报朝庭,说是匪患,还得到了皇上的嘉奖。但不久,萧宝寅就举兵反叛,自立为帝,最终被北魏朝庭镇压。
郦道元从小就和父亲一起外出考察,进入仕途之后,先后走过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他曾跟随孝文帝巡幸长城、阴山等地,在各地都记载许多的文字资料。在当剌史以后,也曾各地调查,写出《访渎搜渠》等记录。这些文字的原始资料,都为郦道元写《水经注》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水经》
三国时期出现的《水经》,内容非常简略。《唐六典》注中称,全书只有8200多字,共载水道137条。每一条所写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流程、入海或汇入什么河。例如:“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一条河流,十几个字就再没有内容了。
《水经注》
因其为《水经》作注而得名,也是一部独立的古典名著。这本书对中国的水文、地理、历史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书共40卷,30余万字,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内容。《水经注》将河流等补充为1252条。如果包括全部的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实际记录有2596条。《水经注》中的文字,超过《水经》二十多倍。
有意思的是,《水经》和《水经注》,都以“昆仑”开始。卷一之中有“昆仑墟”、“昆仑虚”、“昆仑丘”、“昆仑山”等。看似,《山海经》对这两个作品的影响很大,但《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不是我国现在的昆仑山,应该是在巴颜喀拉山一带。
有关资料说,“昆仑”是外来语。“昆仑”一词,在各种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不同的解译。在《水经注》中,《河水》篇中有“昆仑”,都作为地名。但《温水》篇也有一个“昆仑”,却是作为族名的。
在《西域记》中有:“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说明“昆仑山”在梵语中称为“阿耨达太山”。
另外,有:“三成为昆仑丘: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之说。
《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三成为昆仑丘。”
晋代郭璞说:“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说:昆仑山有三级,所以叫昆仑丘。
《山海经》把“昆仑”作为一处“方八百里,高万仞”的仙境,《淮南子》也奉合这种说法。
对《山海经》中的一些说法,历史学家司马迁与我们的观点一致。他在《史记》中指出,他不敢认同《禹本纪》和《山海经》之中的神话,但对其历史和地理等内容是认同的。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写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的书。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记录了很多碑刻、墨迹、渔歌、民谣等内容,文笔精粹,语言华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所记述的时间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前后约2000多年。包括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真可谓是中国6世纪的百科全书,无所不容,也是倍受今人喜欢并重视的历史巨著。
书中,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详细地写明了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有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有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书中还记载有: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包括有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坨、水门、石逗等。包括有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记载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
记载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
《水经注》“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其中,仅引几段为例:
《水经注·江水注》中巫峡部分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的缺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春秋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巇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期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中“黄牛滩”中写岩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说岩石“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真是写得维妙维肖。
在《河水注》中写黄河:“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
在《济水注》中写大明湖:“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在《滱水注》中写两岸民生的情景:“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
……,……。
——真是千古佳句,绝妙好辞!
郦道元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朝代的更迭,部族迁移,城邑兴衰,自然变故,河道和山川的变迁,名称交替等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和完善。他说:“山水有灵,亦将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为写此书,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采录了众多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地写作。
《水经注》中详细地说明:《水经》说浿水东流,但郦道元没有按人云矣云的方式,顺势抄上去。因公务繁忙,他不能亲去浿水考察。于是他找到当时在北魏出使的句丽国使臣,与那个使臣一起落实他们国内的浿水情况。得到了准确的浿水流向,更正了《水经》中的差误,说明了东北地区浿水向西流的理由。
正如王先谦先生说:郦道元注《水经》,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
应该说,在郦道元之前,写中国地理的书籍很多。其中,《山海经》过于虚荒纷乱,《禹贡》、《周礼·职方》除去轮廓不剩什么实质内容,《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等记述更不详备,甚至只有名称,……。后人也有写这类作品的,如:地理学家徐霞客等所写作品,都侧重于某个方面。唯有《水经注》,不愧为中华民族地理类的百科全书,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等。郦道元写景用词十分得当,文采精湛,“词组只字,妙绝古今”。
历来研究《水经注》者,都称之谓“郦学”,郦学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唐代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人的诗中,都吸收了《水经注》的文学精髓。在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文章中,到处可见汲取于《水经注》艺术灵魂的地方。
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有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刘熙载亦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先导也”
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郦道元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在各朝各代都有多种版本。在《隋书·经籍志》中,有完整无缺的本子。在《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中,均有记载,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在明朝的《永乐大典》中,也被钞录在内。清朝以后的各种版本印刷物,不尽其数。
《水经注》一书的最后完成,应该是在公元525年至527年间。因为:
郦道元于北魏孝文帝期间世袭永宁侯,在此之前一直跟随父亲到处考察,即使有作品,也一定是不成熟的半成品。袭官以后,虽然他也去了很多地方,但因执法清刻,肯定是公务为主,无暇写作。孝文帝后期,郦道元第一次被免职。到北魏宣武帝再启用,大约两三年时间,到公元514左右第二次被免职。不过,这两段被免职的时间都很短。又过两年时间,北魏孝明帝继位,再被启用,但是郦道元一直是闲职。到525年再被重用,应该有十年左右时间可以用于他的写作。
特别是,根据郦道元自己所持,地理类作品必须不断修正完善的观点;《水经注》这本书,一定是在他人生后期封笔的。应该是郦道元一生不断修改,至死才撂笔。他临死的时间,估计是在公元526年左右。既525年到527年被害的时间内,应该是《水经注》最后定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