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道刚关于第五次围剿和长征的回忆(一)
作者: 朱爱明
一
晏道刚,1933 年何应钦任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第一厅副厅长,处理作战业务。1934 年3 月,蒋介石创设侍从室以统率其随行人员,调晏道刚为侍从室主任。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晏道刚随蒋往返于重庆、贵阳、昆明、成都、西安等地策划追堵。因此对追堵红军的内幕大体有所了解。
晏道刚
自1930年冬到1933 年夏,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第一、二、三、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被红军挫败,损将折兵30 万以上。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因第一次失败被撤换;继任的何应钦,亦以第二、三、四次“围剿”的失败,怕蒋谴责而惴惴不安。加上蒋介石只听陈诚报告不通知何应钦,听任陈诚将调去参加作战的川军张英师突然缴械,使何十分气愤,事后虽经贺国光等密告蒋介石记陈诚大过一次,以敷衍何的面子,但何终觉对陈的指挥不便,借故返回南京。蒋介石乃亲到南昌,一再改组南昌行营,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兼行营办公厅主任,行营原参谋长贺国光为第一厅厅长,行营秘书长杨永泰兼第二厅厅长;扩大职权达于粤闽湘赣浙五省,变该行营为党政军一元化的最高权力机关,与当时行政院权力冲突亦在所不顾。
何应钦
陈诚
蒋介石痛心于以往迭次失败,受到了一些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打运动战的作战原则,一面调整部署,发表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赣粤边境;一面由晏道刚和贺国光归纳各方面建议制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修稠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辅以杨永泰建议的保甲团练政策,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蒋介石大力宣传他在军官训练团所说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以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数十万兵力的军事围攻。蒋介石这些办法在1933 年10 月以前逐步付诸实施。晏道刚和贺国光还替他制订了各个阶段各种情况变化的军事部署订划。
顾祝同
贺国光
杨永泰
大约在1933 年冬,第十九路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楷等在福建组织人民政府反蒋,使北路军的进攻计划受到很大影响。当时蒋介石进到抚州指挥,深恐红军与第十九路军联合,异常紧张。每天晚餐后,蒋就找晏道刚和林蔚去问是否有红军与第十九路军联系的情报,嘱他们密切注意,并每日派飞机轰炸红军,侦察其行动方向。后来未发现红军与第十九路军联系的征候,蒋才决定亲自飞往建瓴指挥进攻第十九路军的战事。1934年2 月,蒋在解决福建事变后,以为可以专心对付红军了,乃将进攻福建的第二路军、第四路军、第五路军编为东路军,以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转头向西进攻苏区。约在3 月间,蒋又发表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何即在长沙召集有关将领开会,并请行营派员指示。蒋乃派晏道刚飞往长沙与何会商调整西路军指挥序列,督促何执行“围剿”计划,允许何在湖南发行公债作为作战经费。何键请晏道刚对在湘鄂赣边及赣江西岸参加“围剿"的湘军、杂牌军、蒋嫡系军各部队长传达蒋的意旨及对红军作战应注意事项。蒋介石恐西路所属各军指挥官不听何键的命令,要晏道刚特别注意从中协调。
蒋鼎文
何键
1934年4 月以后,蒋介石令各路军步步向苏区进攻。晏道刚随蒋回到庐山策划指挥,并举办军官训练团统一战术和政治思想。当时,东路军李延年纵队在朋口,汤恩伯部在泰宁,遭红军反击受创,北路军陈诚的第三路军在黎川以南之团村、黎川西南之横村及南丰之王家山、五都寨等地区,也受到红军反击,南路军李扬敬纵队在粤赣边之筠门岭,受到红军反击。由于国民党军据有碉堡线,在红军迭次打击下,虽有很大的损耗,但包围的总形势仍能维持,而且国民党军官兵对修碉技术日益熟练,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不少困难。是年夏,陈诚部攻破广昌,薛岳部侵占兴国、古龙岗,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驿前构筑工事进行阵地战。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马上把重炮兵调到江西配合他的10 个纵队近30 个师兵力加紧进攻,遂于9 月攻占宁都、石城。1934年9 月,蒋介石曾对几个高级幕僚说,看来红军现已无法施展其机动灵活的战术,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已成被动之局。他于是下令各路军加紧包围,还写了许多亲笔信给高级将领勉以雪历次“围剿”失败之耻。这时蒋介石口口声声要把红军消灭在包围圈内,作梦也没有想到红军竟能突围长征。
李延年
汤恩伯
1934年9月底,蒋介石认定江西围攻的大势业已完成。他每谈论形势时,洋洋得意地说:"湘赣边红六军团是在西路军围攻下站不住脚才不得已而西移的。孔荷宠投降是红军瓦解的先声。”以此显示他的指挥比别人高明。在谈到红军历次提出北上抗日及合作抗日时,他总是说:“他们有什么力量抗日,无非是诱使我军放松包围。”他强调说:“不消灭共产党就不能抗日,因此我们更应对共军加紧包围,聚而歼之,不使漏网。“这些谈话正是蒋介石的既定政策。当时国内舆论自《塘沽协定》之后到第五次围剿后期,对蒋介石的先安内再攘外的政策颇有不满,华北尤其激烈。蒋认为这都是对共产党同情,围剿非常不利。为了便于一心对付红军,收最后之功,约在1934 年10 月上旬,蒋偕宋美龄下庐山去华北视察,杨永泰和晏道刚随行,历经北平、察哈尔、归绥、太原、西安各地,分别接见了当地军政首脑。当时北平行营主任何应钦回南京去了。蒋在北平接见的,有原东北的军政人员莫德惠、王树常、马占山、苏炳文、米春霖、邹致权(张学良之办事处主任)等,在察接见宋哲元等,在归绥接见的有傅作义及蒙旗德王、云王、沙王等,在太原与阎锡山密谈多次,在西安接见杨虎城、马鸿逵等。蒋对这些人宣传他“不是不抗日,是共产党拉住了后腿,非消灭共军不行”的理论,争取大家同情他反共,以缓和国人对他不抗日的攻击。
熊式辉
10月中旬蒋突接南昌行营转来情报,知道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前锋已通过信丰江(即桃江),蒋鼎文东路军先头已由长汀逼近瑞金。于是蒋介石匆匆赶回南昌,立即召集杨永泰、熊式辉、林蔚、贺国光和晏道刚商谈对策,议论纷纷,对红军行动方向作了如下判断:“(一)由赣南信丰入广东。蒋认为:红军利在乘虚,如进入粤境,逼得粤军不得不拼命抵抗,倘被前后夹击,是难于立足的,那是他们的不利之路,去了亦无足为虑。(二)从赣南经粤湘边入湘南,重建苏区。蒋认为赣粤湘边区是政治上的薄弱点所造成的军事薄弱点,且中央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会合之利,应加重视。(三)进入湖南后出鄂皖苏区再北进。蒋认为这是当年太平天国北进路线,政治上威胁较大,可以考虑。(四)经湘西入黔、川再北进。杨永泰以为还要考虑红军之后渡长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的可能性。蒋说:“这是石达开走的死路。他们走死路干什么?如走此路,消灭他们就更容易了。”随后蒋还对大家说:“不问共军是南下或西行、北进,只要他们离开江西,就除去我心腹之患。”又说:“红军不论走哪一条胳,久困之师经不起长途消耗,只要我们追堵及时,将士用命,政治配合得好,消灭共军的时机已到,大家要好好策划。”
1934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南昌
1934年10 月18 日,红军西移前锋迅速达到赣湘粤边。从国民党东路军占领瑞金所得资料中已明确: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蒋介石在南昌当天下午召集晏道刚和贺国光谈,拟定初步追堵的计划要旨,限9 时以前发出电令。当时晏道刚正患偏头痛,勉力支持草拟计划电文,每隔十几分钟蒋即以电话催间贺国光是否拟就。贺对晏说,蒋似迫不及待,挂电话听筒之声甚重,要晏迅速草拟送去。依计划要旨发出的电令大意有: 西路军何键部除留刘膺古纵队于赣西“清剿“外,主力悉调湘南布防,依湘江东岸构筑工事进行堵截,并以有力之一部在粤湘边境堵击,该路总部移驻衡阳; 南路军陈济棠部除李扬敬纵队留置赣闽边“清剿“外,主力进至粤湘边乐昌、仁化、汝城间地区截击,该路军总部推进至韶关,第四集团军主力集中桂北,总部移至桂林; 北路军顾祝同部以第六路军薛岳率所部包括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担任追击。
二
“追剿”军前敌总指挥委何人担任的问题,蒋初意是陈诚,而陈却保荐薛岳。后来蒋同意以薛岳充任,决定抽出九个师的兵力归薛岳率领;陈诚则任预备军总指挥,集中亟待休整的嫡系部队作为机动兵团策应各方面的需要。迨11 月上旬,红军先头到达粤湘边,蒋认为何键原是西路军总司令,红军进入西路作战地境,一面明令发布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一面命晏道刚电告诉何键指明薛岳所部入湘后悉归何统一指挥。但蒋并未把这样做可将何键部调离湖南而使何键更易受控制的企图明确告知薛岳。这件事曾引起薛岳不服。晏道刚当时对调动嫡系及何键旧部队没有顾虑,只想到两广是半独立状态,不如湖南那样基本上能控制得住,蒋粤、蒋桂之间疑忌很深,粤桂怕中央军嫡系乘机入侵并不下于害怕红军。当蒋命晏道刚严电陈济棠、李宗仁全力防堵时,晏曾对蒋说:"粤桂是否依我们的计划办事乃是防堵的关键,应派员妥为联系才能贯彻命令。"蒋说:“你不要管,命令只管下。他们不照我的命令行事,共军进去了他们受不了,他们执不执行我的命令是第二步。“几句话显示出蒋对粤桂的算盘。
薛岳
11月间,追堵部署初步完毕,蒋介石即调整留在江西各“围剿”部队的部署,分区清乡,划定好几个"绥靖区”,订立各种清乡规章,采用所谓“剿抚"兼施的手法来接管苏区。军事部分由第一厅主办。政治、经济、文教部分由第二厅和办公厅主办。同时借口红军可能去西南,蒋介石把他策划已久的组织参谋团入川的计划乘机拿了出来,决定以行营参谋长贺国光为主任率参谋团进驻重庆,统帅川黔各部配合作战。粤湘桂边区封锁、追堵红军的部署和战役,自始至终都是蒋介石亲自在南昌指挥的。名义上何键是“追剿”军总司令,薛岳是前敌总指挥,事实上在派系林立下的国民党政权内,牵涉到三四个省、上十个军(粤军2 个军、湘军3 个军、桂军2个军、薛岳所率嫡系3 个军)三四十万兵力规模的行动,即令蒋介石亲自出马也不可能指挥得好,因此始终是以南昌行营这套机构在那里敷衍行事。
红军西进,于10 月下旬突破赣南余汉谋部的封锁线(即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立刻电报陈济棠、何键出兵火速在汝城、仁化间阻截(即第二道封锁线),并指示他们分兵在乐昌、郴州、宜章、临武间沿粤汉路南段利用原有碉堡加工事作防堵措施(即第三道封锁线)。当时湘军主力已来不及向粤边靠拢,只能次第集结于衡阳、郴州间,在汝城守备的只有陶广的一个旅。粤军第一、二军主力及几个独立帅原已集结于湘粤赣边,这时陈济棠令李汉魂统率独立第三师、独立第二旅及第二师赶到乐昌、仁化、汝城附近进行堵截。11 月上旬粤军和红军在延寿圩、靶子场、珊瑚岗附近激战两天,陈济棠曾向蒋告捷,虚报伤亡及俘获红军人数,发现红军第一、三、五、九等军团番号。蒋介石认为延寿战役是弄清红军情况最有意义的一仗(在这一仗以前行营命空军侦察红军动向,总是找不到真实具体的情况)。与此同时,何键以原在湘南的一个旅(旅长钟光仁)守汝城,在11月上旬也与红军打了几天,没有激烈战斗,估计红军对汝城意在牵制。何键向蒋介石告捷,无非表示湘军反共是卖力的,在湖南境内抗击红军他是舍得牺牲的。自11 月上旬经过湘粤边阻截之后,蒋介石自认为对红军情况已经比较明了。
余汉谋
陈济棠
蒋介石为了对付红军长征的行动(当时称为突围)虽考虑了几个方案,而在他心目中最害怕的是红军在湖南重建根据地,怕中央红军与贺龙所部红军会合,将来在鄂湘川黔建成一片苏区。故当11 月中旬红军主力先后行进至郴州、耒阳、衡阳之线后,蒋认为红军已经“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指红军放弃根据地),不难就擒",乃以在湘江以东(即第四道封锁线)围歼红军为指导方针,令何键、薛岳在衡阳开军事会议。当时蒋指示何、薛的部署要旨有如下几点:(一)以第二十八军刘建绪率章亮基、李觉、陶广、陈光中四个师,即开广西全州依湘江东岸布防,与灌阳夏威所率的第十五军获取联系,进行堵截。(二)以吴奇伟率第四、第五两军主力韩汉英、欧震、梁华盛、唐云山、郭思演5 个师(这5 个师是归薛岳直辖的),沿湘桂公路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红军北上(怕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三)以第三十六军周浑元率所辖谢溥福、萧致平、万耀煌师尾追红军,取道宁远进占道县加以确保,防止红军南下进入桂北。(四)以第二十七军李云杰率王东原师及其所兼之第二十三师,取道桂阳、嘉禾、宁远,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五)以第十六军李韫珩率所兼之第五十三师,取道临武、蓝山,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
周浑元
这个5路进军的湘江追堵计划,蒋介石是很用了一番心机的。他处处从人地相宜着想,认为何键与李宗仁、白崇禧有私交,以湘军入全州,彼此不会猜忌,必能合力封锁湘江,堵住红军去路。桂北设有民团,亦可使过境红军遭到一些困难。李韫珩、李云杰都是湘南人,所部多系嘉禾、宁远子弟兵,跟踪追击地势熟悉,可收地利人和之便。蒋介石认为,以精锐之周浑元军抢占道县,压迫红军西进,吴奇伟军沿永州西进,阻遏红军北上,企图逼使红军强渡湘江,形成在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之下于湘江东岸进行决战的有利形势,必能造成红军最大伤亡;如果红军不渡湘江则只有转入粤北或桂北,当时陈济棠已有好几万人集中粤湘边,红军欲仓促建立苏区亦不容易。当蒋在南昌决定这一计划时,他身边众人也认为红军在战略上已陷入不利态势,是否能渡过湘江、潇水这一条地障,的确是红军成败的一个大关键。蒋介石在下达命令时,怕他的部属不认真贯彻执行,叫晏道刚引用古代兵家尉缭子的四句话“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写进电令中。他希望部下能够依照他的计划行事,依托有利地形,发挥优势兵力,上下同心,追得上,堵得住,好好打一个歼灭战。
李汉魂
当红军先头部队越过粤汉铁路宜章、临武地区,蒋在指示何键、薛岳部署的同时,曾电陈济棠派兵进占连县、星子防堵,并指定李汉魂(由于延寿战役见重于蒋)率两三个师编一个纵队进至蓝山、江华地区防堵红军入粤。那时蒋为利用粤军参战,在电令措词上尽量客气,特别是对粤军仁化、延寿之役一再嘉勉。红军进入湘粤边时,蒋只命白崇禧在桂北防堵,当红军进据湘南后,蒋即电白崇禧集结桂军主力于灌阳以北各关口,与湘军合力在湘江东岸“消灭“红军,并要白崇禧至灌阳指挥。这时蒋介石为了利用桂军,特别发了一笔相当大的军费(具体数字记不清)。总之蒋介石是挖空心思策划湘桂军联合作战堵击红军,唯恐不达目的。湘桂边的追堵战役进行的时间将近两周(由1934年11月21日至12月2日),真正苦战的时间约为一周,使用兵力二三十个师。这个时期,蒋介石是聚精会神,行营则函电交驰。陈诚自调预备军总指挥后,基本上是呆在蒋介石身边,赞助策划。由于薛岳唯陈诚之命是听,因此第六路军的行动多由陈直接秉承蒋的意旨行事。有时蒋陈密议的问题,作为待从室主任的晏道刚,也不知道。在11月下旬会战开始后,蒋介石曾亲笔写信给第六路军薛岳以下各军师长,说红军为“流寇",认为这次向西突围已"势穷力蹙",规定该路军9 个师以穷追为首要任务,信中且有“毋容红军再度生根”等言语。
三
在堵截红军作战过程中,战报雪片飞来,晏道刚阅后凡属重要的即交给蒋的机要秘书汪日章摘要转给蒋看。陈诚、薛岳见重于蒋,蒋对薛的来电比较重视,因此薛岳的来电在当时是不能积压的。晏道刚回忆当时的作战情况,(一)薛岳所率吴奇伟部及直辖部队,由于红军不是由永州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该部在湘南境内没有战斗。但薛对何键的湘军及白崇格的桂军这样摆长蛇阵未阻止红军通过湘江,曾向蒋表示他的不满,对白、何等怕中央军抢地盘的处置也有所揭露。薛岳所率周浑元部,这次也没有大的战斗。惟该部抢先占领道县,使红军行动受阻,达成战略任务,曾受到蒋的嘉奖。(二)湘军刘建绪部在全州觉山堵击红军两天。红军主力是从觉山以南的文市向界首渡湘江的。刘建绪及何键向蒋告捷,虚报伤毙红军人数。他们为逃避湘江失守之责,曾指控桂军撤出文市以南各关,私自转移兵力并未通报友军之罪。何键、刘建绪作战一贯耍滑头,对他们这种所谓捷报,侍从室很清楚。但之后蒋介石未曾追究湘江失守的责任,还给何、刘两人嘉奖。非何键嫡系的湘军李韫珩部由于进入湘南时间迟,沿途没有和红军接触。湘军李云杰部在宁远天堂及湘江东岸的下灌、水车附近与陈光中部合力对红军后卫作战,蒋介石对李云杰也有嘉奖。(三)桂军白崇禧所指挥之夏威、廖磊两军在前线的部队,为保全实力,未照蒋介石的指示扼守灌阳以北完成堵击任务,自动撤至灌阳、兴安间新圩附近占领侧面阵地,阻击红军掩护部队,打了两天,红军主力即安全渡过湘江。事后白崇禧亦来电虚报战果。这件事却大伤蒋介石的脑筋,既不敢责备, 又不愿嘉奖。
廖磊
湘江战场所在地广西兴安界首渡口
战役最紧张的时刻,蒋介石在南昌心神焦急,随时查询部队到达位置,计算红军实力。当时行营综合各方来电,估计红军渡过湘江向贵州前进途中实有兵力不过三四万人,认为红军牺牲、损耗很大。惟蒋介石意犹未足,责怪桂军避开正面,以致功亏一篑。自从红军突围后,蒋介石身边的一些亲信闲谈时,总说追堵部队谁也不愿猛追强堵,怕挨近红军被红军反击挨打,采取的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
1934年12 月红军突破湘江向贵州前进时,蒋介石担心中央红军会走萧克的老路与贺龙会师,除电王家烈率黔军在黔东堵截外,一面电何键、李宗仁派兵尾追,一面电薛岳率主力经武冈、芷江入黔以防阻红军会合。1935 年1月,红军主力击破黔军渡过乌江解放遵义,蒋乃将防堵红军会师的任务交给刘建绪,令刘部进至黔东石阡、印江沿乌江东岸布防,并电原在鄂川边的徐源泉(第十军)派兵进至酉阳、秀山与刘建绪部联防。当时湘西红军正在沅陵以北进行反攻,策应入黔的中央红军。何键深恐湘军入黔后他自已失去控制,乃借阻击湘西红军为由,苦苦要求其亲信部队李觉、陶广、章亮基等师回洲西,蒋介石允其所请,于是刘建绪只带4 个师布防黔东。这时蒋令薛岳率所部8个师不顾王家烈是否愿意,乘黔军新败之余,以急行军长驱进占贵阳,沿途并未与红军发生大的战斗。在政治上,蒋介石早已定下乘追堵红军的机会,完全掌握西南的一个双管齐下的计谋。当红军于12 月进入黔边时,蒋在南昌对陈布雷说:“川、黔、滇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从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入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薛岳进占贵阳,正是这一计划的具体行动。
王家烈
土城战斗所在地
红军于1935 年1 月中旬由遵义西进时,蒋介石认为红军已威胁川南,可能北渡长江,急电驻川参谋团贺国光及四川刘湘组织“川南剿总",派潘文华任总指挥,进驻泸州,集中第二十一军可能抽集的兵力在赤水、古蔺、叙永地区布置堵击,封锁长江。又令滇军龙云派兵入黔堵击,封锁横江;令黔军王家烈部渡乌江尾追红军;急调上官云相部由豫鄂入川集结于川黔边之松坎(蒋一度计划调第三军王均部滇军入黔,后来怕龙云误会而中止);令薛岳以周浑元部渡乌江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侧击;控制主力吴奇伟部在贵阳待命。1 月底,川军旅长郭勋祺率兵9个团在土城附近与红军激战两昼夜。蒋据报后认为郭勋祺"鏖战有功",立即升郭为模范师师长,同时以守乌江的侯之担作战不力,令参谋团拘押查办。2 月间红军进入滇东行动情况不明时,蒋介石从贺国光、薛岳送来的情报中,知道有遵义会议,从此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行动,引起他很大注意。他一方面认为红军内部意见有分歧,幻想红军会不统一,会各据一方,一方面觉得更应加紧围攻,不可轻敌。蒋随即调整战略部署:以何键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负责对付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以龙云为第二路军总司令,薛岳为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兼贵阳"绥靖“主任,负责对付中央红军。以朱绍良为第三路军总司令,杨虎城为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负责对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及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在贵州的第二路军作战序列也重新划分,以吴奇伟部编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编为第二纵队,滇军(第十路军)孙渡部编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编为第四纵队,湘军李云杰部编为第五纵队,川军郭勋祺部编为第六纵队,湘军李韫珩部编为第七纵队。蒋介石妄想将红军压迫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和以西地区聚歼。正当蒋介石打着这个如意算盘时,不料2月下旬红军挥戈东向,击破王家烈在鳛水前线部队,势不可当。蒋得此情报,研究对策,认为红军北渡西行均遭阻拦,黔北穷困,不可久留,回师向东一定是再图去湘西与该地红军会师。于是急命薛岳拿出吴奇伟部由贵阳驰援王家烈坚守遵义、娄山关,令上官云相部驰援桐梓,令刘湘督促郭勋祺部尾追,并令第一路军何键注意黔东防堵。虽然是仓卒应战,但以为围攻军队已处于绝对优势,这样就可扼阻红军。哪知到了2 月26 日左右,红军竟乘胜再度攻取遵义城,击破了王家烈直接指挥的好几个团。吴奇伟部赶到遵义城外接战,不到一天就被红军打败,狼狈退回乌江南岸。事后得知吴、王两部,伤亡损耗在万人以上(柏辉章、韩汉英、唐云山3 个师均被歼过半,郭勋祺师在温水尾追的损失不计在内)。这是蒋介石布置川、黔、滇围攻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他在指责薛岳的电文中认为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红军挥戈东向,二渡赤水,打了国民党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是蒋介石最初意料不到的。
红二六军团领导人
在遵义战败后,蒋介石坐立不安。两三天后(1935年3月2日)他就飞往重庆,住在范庄(范绍增之家),陈诚和晏道刚随行。遵义失败的真情,陈诚为掩盖薛岳,不敢如实向蒋报告。晏道刚当时也有顾虑,因为薛岳部队一向归陈指挥,薛部失败,陈不说而他说,不仅陈不满于他,蒋会以他有嫌隙于陈,也对他不满。蒋到重庆后,不仅因前方打败仗恼火,另外又因何应钦在北平受到国人责难,且遭日寇的过分侮辱,赖在南京许久不回北平军分会,使他更加大发脾气,责骂何应钦“怕死就不要穿军服”。晏道刚委婉建议蒋作出处置,稳定一下华北局面。蒋生气地说:"拿什么处置?抽部队去?你看抽什么部队到华北去和日本顶?共军把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耗了,拿什么打日本?“薛岳、吴奇伟在陈诚庇护下没有受到蒋介石的惩处,王家烈丢失桐梓、仁怀、遵义等地,蒋一时也不便追究,只针对这一教训下了一道命令,大意是:今后在前线作战,不论是追是堵,是攻是防,如不与阵地、城池共存,未奉命即逃避者(指王家烈逃离遵义),一律治以失土纵敌之罪。蒋在重庆不久,约在3 月中旬,亲笔写了一封长信给吴奇伟,勉吴“雪遵义失败之耻",指示对飘忽无定之共军作战要极慎重。蒋写后,面交贺国光火速派飞机空投给吴。
何应钦与白崇禧
四
红军在遵义获胜后,约在1935 年3 月9 日左右复全师西进,这一着又出乎蒋介石意料之外。当郭勋祺率部首先到达遵义时,蒋介石还认为是胜利,再度犒赏该部。虽然这次郭师尾追红军只是扑空,在蒋介石看起来川军还是十分卖命的。正当蒋介石捉摸不定之际,红军巳三渡赤水。这时蒋在重庆范庄和部下讨论时认为:红军战力仍未稍减,不可轻视;贵州西北地瘠民贫,大军行动不仅米粮困难,就是柴草也不易得,红军徘徊于此绝地,乃是大方针未定的表现。这一段长江两岸多系横断山脉,山势陡峻,大部队无法机动,今后红军只有化整为零,在乌江以北打游击。因此,决定严密封锁,再把碉堡政策拿出来。于是他指示薛岳令各纵队尾追侧击,采取在江西修碉围攻的办法,步步向赤水包围;并调李韫珩部由黔东开遵义,在该城周围修碉;调上官云相(第九军)在桐梓、遵义间修碉筑路;电告刘湘加强泸州上下一带长江防线,并挺进至长江以南叙永、赤水、土城、古蔺地区修碉封锁;电龙云以孙渡部进至大定、毕节以东地区防堵,修碉封锁,并切实加强封锁横江。3 月下旬各方来电,碉堡大致完成,乌江南岸各渡口, 乌江北大定、黔西、金沙、仁怀、遵义、桐梓一线都已初步形成砚堡线。蒋介石当时认为碉堡战术,是“消灭共军的可靠法宝”。
1935年3月24日蒋介石扬言"督师”,偕宋美龄由重庆飞抵贵阳,随行的有蒋的顾问端纳、陈诚和晏道刚。随后何成濬、吴稚晖、陈布雷也专机飞来。当时蒋抱定与红军一决雌雄的战略企图,野心勃勃,一抵贵阳即对党政军人员发表了一篇乐观的训话。他说:“共军已是强弩之末,现今被迫逃入黔境,寻求渡江地点未定,前遭堵截,后受追击,浩浩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在他看来,红军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他的决策是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决战。他当即督促薛岳尽量把部队向川南紧缩包围阳,以为红军再无回枪之力。
遵义会议旧址
长征中的毛泽东
但没有几天,约在3月底薛岳转据周浑元来电:“该军在仁怀以南之鲁班场、枫香坝附近防线被红军袭击,打鼓新场也发现红军。”蒋还以为这是红军的战术行动。接着得报在4 月1日左右红军先头在安底坝将江防部队击破,巧渡乌江。红军这一出乎点料之外的战略行动,使蒋介石惊惶失措,手忙脚乱。从得悉红军渡乌江之日起,蒋实际上就以战场指挥官自任,撇开了薛岳的贵州绥署和前敌总指挥部,亲自打电话调动部队。薛岳变成了一个侍从参谋,等于一个高级传令军官。蒋有时还耳红脸赤骂个不停。每一道调动指挥部队的电令,薛岳非经请示不敢作主。约在4月2日左右,蒋介石召陈诚、薛岳、何成濬和晏道刚一起商谈。大家判断红军这个行动,一是乘虚袭击贵阳,一是仍图东进与湘西红军会师,两案之中以后者可能较大,但前者威胁贵阳的安全,当前应以确保贵阳为急。蒋介石随即作出决定,严令前线各部队衔尾疾追,调遵义李韫珩纵队迅速南移至息烽堵截,调李云杰纵队由黔东西进占领黄平、余庆地区堵截,调大定孙渡纵队限期东进集结贵阳,另外电刘建绪、徐源泉等部布置东西防堵,廖磊部在南面布置防堵。薛岳奉命之后,即用加急电报和电话下达命令。当时贵阳只有郭思演的第九十九师所辖4 个团的兵力,而且这4 个团的大部在外围担任守备,城防兵力包括宪兵在内不足两个团。原来在遵义打败仗的唐云山、韩汉英两部分驻息烽、清镇,一部守乌江南岸,犹如惊弓之鸟,根本没有战斗力,蒋也知道这些部队不能再作战。其中只有驻在黔西的唐师陈金城团比较完整,薛岳限令该团昼夜兼程赶到贵阳警卫。
上世纪30年代的贵阳
4 月4 日蒋接李韫珩电告,该纵队在息烽县的黑神庙与红军遭遇,打了一仗,得知红军先头已过息烽的情况。蒋介石立即传令嘉奖李韫珩并给犒赏,同时立即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当时众人认为,红军距贵阳仅百余里,判断红军急求东进,估计在优势兵力跟踪尾追下,疲兵攻坚难免受挫,可能不致进攻贵阳城,即使有靠近贵阳的行动,也只是虚张声势,掩护主力东移。在贵阳的守城部队只要坚持一天,追击部队即可赶到。但当时贵阳兵力单薄,援军(指孙渡部)尚在向贵阳急进途中,必须妥为安定人心,并加强城防工事。此外,则命令刚抵清镇之空军第三队,必须持续侦察敌情并探明追击、增援各军位置。为了保障蒋个人安全,令韩师组织有力部队确保清镇飞机场不得有误。4月5日左右,在贵阳东南几十里地区不断发现情况,贵阳人心惶惶。蒋心神不安,竟步出行辕查勘城区工事,申斥郭思演督责下属不力,玩忽职守。(事后陈诚深悔过去不该提拔郭当师长,认为太不替他争气,随后即予以撤换,由傅仲芳接任。)蒋每当军情变化时总要表示其临危不怯以示其大将风度,蒋的侍从们要晏道刚劝蒋不要疏忽,晏只好写纸条交宋美龄请她规劝。
孙渡
4月5日夜,贵阳外围风闻有红军游击队活动,蒋又问黔灵山、东山、螺丝山、照壁山、图云关、大小关等处的工事及城防守备兵力强度,特别关心清镇飞机场的情况,彻夜不安。约在4月6日(或7日),滇军孙渡纵队先头急行军三四天走了400多里路终于到达贵阳。蒋真是喜上眉梢,嘉奖他们动作迅速,作战勇敢,对该纵队及各旅长均有犒赏。孙渡在贵阳周旋不到一天即奉命率部向龙里前进,途经黄泥哨(距贵阳三十里)即与红军便衣队接触,随进至观音山乃与红军先头遭遇,激战整日。蒋为此电龙云嘉奖孙部忠勇善战乃龙云训练之功。这时蒋亲自命空军侦察并轰炸红军。空军人员发现红军在离贵阳东三四十里外转向西南急进,把所有东追的国民党军甩在龙里以东地区。到这时,蒋介石才算初步解除警报。从此红军调开了云南的堵截军队,甩开了后面的追军,坦行无阻,大步前进。当时蒋介石大肆宣扬他用兵如神,指挥若定。可是追击部队师长万耀煌在贵阳时曾悄悄地对晏道刚说:“共军转个弯,我们跑断腿。“这话真是一语道破真情。
搞垮贵州省主席兼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是蒋介石布置追击红军的时候顺便收拾川、滇、黔的计谋之一。贵州军阀王家烈所部在西南四省军阀中力量比较薄弱,所部号称五个师,其中犹国才、蒋在珍、侯之担三个师均割据一方,名义上归第二十五军,实际上王指挥不了。王所能掌握的只有何知重、柏辉章的第一、二两师十多个团。在薛岳进入贵阳的3 个月中,早已把王的罪状向蒋揭露,并向何、柏两人进行了分化收买工作。1935 年4 月前,红军尚在贵州时,以情势紧张,蒋对王还有所利用,所以迟迟未动手。至4 月上旬,红军主力入滇, 4 月中旬黔境战事已近尾声,由黔军编成的第二路军第四纵队留在大定、黔西整理。当时黔军非王嫡系的各师已完全脱离王的指挥,薛岳取得蒋之同意吞并了侯之担师。犹国才的吴剑平师得力于龙云的支援,蒋在珍师得到刘湘的支援,都保存了番号。蒋决定将王部何、柏两师并入中央建制,给以第一O二、第一O三师的番号,将14个团缩为6个团,由南京军政部直接发饷。
蒋介石决定先让王家烈在所任“主席”和“军长”两个职务中任选一个,逼王交出贵州军政权力,并着晏道刚去大定与王商议。4月20日左右,晏由贵阳出发经过黔西,适遇第六纵队(川军)与第四纵队(黔军)为驻地问题闹纠纷,经晏劝解停止下来。晏道刚到大定见王向其传达蒋意。王最初表示两个职务都不愿放弃,理由是:“军长不兼主席就军费无着,主席不兼军长就无有保障。”晏只好对王说:“你想两者都不丢,恐怕两者都不保。“王于是借口要与两师长商量再决定,意在求援于何知重、柏辉章两人。晏道刚乃与何、柏两人秘密会晤,诱以利之所在,说明不要军这一级,可编为直辖师,可以领十足军饷,再不会受王家烈从中克扣。何、柏两人听这样一说,都表示赞成王辞第二十五军军长职专任主席。王找两人商谈时,表示如两者不可兼得时,愿辞主席干军长。何、柏两人不便当面反对,却在暗中纵容部下包围军部闹饷。王再与晏道刚会谈时,表示愿干军长辞去主席。晏把何、柏两人向我讲的话如实告王,并询王是否知道有士兵包围军部闹饷之事。王遂改变主意,表示还是干主席辞军长,以免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