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号事件:黄海上的“三国演义”

来源: 各界导报

1894年7月25日,一艘由中国政府租借、载有近千名中国陆军的英国商船,在朝鲜附近洋面遭遇日本海军。沟通无果后,日舰不顾中日尚未宣战和该船悬挂英国国旗、由英国水手驾驶,悍然发射鱼雷及大炮,击沉该船,船上950名清军只有246人逃生,74名船员中仅12人得救。中、日、英三国为此事件随后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外交和法律角力,上演了更为波澜壮阔的新版“三国演义”。这就是国际战争史和司法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小个子把天捅破
小个子的东乡平八郎知道,他只要一挥手,就能立马把头顶的天捅开一个大窟窿来。此时他指挥的巡洋舰“浪速号”,已经升起了即将攻击的红旗,所有的右舷炮和鱼雷发射管都对准了不远处的目标。而那个被日本人舰炮牢牢锁定的猎物“高升号”,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畏惧和恐慌,桅杆上依然骄傲地飘扬着大英帝国的国旗。
在那面大英帝国国旗下,由英国船员驾驶的高升号装载了近千名全副武装的中国精锐部队淮军和大量的军饷,尽管所有人都知道用步枪对抗军舰是徒劳的,但这些李鸿章的嫡系子弟兵,照样骄傲地拒绝了日本人的投降命令,并将吓得试图弃船的英国船员们牢牢地看管了起来。
对峙已经在这个名叫丰岛的黄海要冲持续了四个小时,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都陷入了僵局。面对面的沟通进行了两轮:日本人要求俘获这条船,英国人先是表示抗议,然后表示服从,但被满船的中国人愤怒地否决了;英国人和中国人随后要求返回出发的大沽港口,理由是出发的时候,中日并未宣战。但是,日本人显然不想放过这个聚歼中国精锐部队的好机会。东乡下令开火,天终于被捅破了!
步枪对抗军舰
继元朝军队远征日本失败后,中国军队对外作战史上最大的海难开始在黄海上演。浪速舰上早已上膛的鱼雷被发射出膛。一发炮弹命中船中央煤库,煤粒和各种碎片随着烟雾一起纷飞,四处弥漫。英国籍的轮机长高登面部中弹当场身亡。几发炮弹击中了机舱,导致锅炉爆炸,舱内不少人被活活烫死。

东乡的日记表明,轰击仅半小时后,高升号就迅速沉没。在高升号的所有乘客和船员中,最引起日本、中国和英国三国关注的,就是以“私人乘客”名义搭乘该船的德国人汉纳根。汉纳根是日耳曼贵族。1879年,24岁的汉纳根从德国陆军退役后,由父亲的好友、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牵线来华。

(李鸿章与汉纳根合影)

来华不久,汉纳根被德璀琳招为女婿。德璀琳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汉纳根在李鸿章眼中遂地位日重。1880年,李鸿章奉旨筹办北洋海军,汉纳根得以进入其幕府,担任军事顾问。

在日军开始攻击后,汉纳根纵身跃进了大海,奋力向丰岛游去,并成为少数获救者之一。

在高升号事件这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斗”中,船上清军以步枪还击日本军舰的勇敢形象,通过著名电影《甲午风云》而被广为流传。汉纳根的证词对此进行了证实:“那些可怜的人知道没有机会游水求生,勇敢地还击。”

谁杀了落水者
部分船员和清军落水后,这一事件中扑朔迷离的罗生门般的故事开始了:日本海军是否对落水的中国官兵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士兵牟庆新指证浪速舰在高升号沉下去后,还向小船及水里的人开炮。但抱着消防水桶跳海的舵工伊万杰利斯特则说:“中国人以五六支步枪同时从舷窗对我射击。我勉强地避开了可能的死亡。后来一发子弹击穿了我的颈部,我立即昏迷过去。”

而汉纳根的证词,则指控不仅是日军要对屠杀落水者负责,正在下沉的高升号的清军士兵也要对此负责。汉纳根在接受英国驻仁川副领事务谨顺取证时说:“日本军舰卸下坚固的小艇,艇上士兵向高升猛烈射击,落水的清军也向高升射击。”照此说法,当时基本上是一片混战,不仅是日本人在继续扫射船上和水中的清军,船上和水中的清军还在互相射击。汉纳根的大部分证词得到其他幸存者的支持。

(高升号)

根据各方公布的幸存者证词,客观公正地看,日本人和清军扫射落水者都完全有可能。对清军来说,扫射落水者的最主要原因是要发泄对弃船跳水的欧洲船员的不满,这和清军阻止欧洲船员乘坐日军小艇离开是同一想法。

清廷希望拉英国抗日 
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噩耗传到北京后,震惊了紫禁城,总理衙门大臣奕劻等紧急约见英国驻中国公使欧格讷。双方对本次重要会议各自做了记录,但在某些关键细节上有所出入,反映了不同的关切点。

根据总理衙门的记载,当奕劻追问:“日本如此无理,西国素讲公法,当作何办法?”欧格讷说:“此时我不能出断语,当听政府之命。既日本将英船击沉,或竟调水师前往,亦未可知。”

另一个在总理衙门的记录中被完全忽视的细节,却在欧格讷的报告中被重视:“我告诉亲王……如果他允许我以个人名义坦率直言,我要问一下,一旦真的爆发战争,假使中国决定迅速出击,他认为是否有对敌手施行沉重打击的力量。亲王犹豫了数分钟,在环视同僚一周之后,咕哝了一声,对他们目前是否能同日本进行成功竞争,表示怀疑……”
日本大本营首先从上海电讯,而非海军报告中得知高升号事件。获得消息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极为愤怒,担心因此遭到列强干预,尤其担心引起英国的报复。

而高升号的悲剧传回英国后,舆论一片沸腾,要求政府对日进行报复。在中日冲突中,英国舆论一致认为“抗日援华”既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又符合英国的道义责任。

三国展开一系列调查
从事件发生到8月2号日本官方的初步报告出台,日本走了两步重要的棋:首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长末松按照“文明国家”的程序对事件进行调查。从7月27日到正式宣战(8月1日)的一周内,日本进行了大量的证据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日舰浪速号军官、获救的高升号船长和大副的调查笔录,以及其他一些获救者的证词,于8月2日形成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这份根本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单方面报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的两次海事审判听证会上大派用场。

(陆奥宗光)

同时,陆奥宗光对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机外交”的具体指示。一方面,要求青木控制好对媒体发布消息的节奏和分寸。同时,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强明确表态,日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

据西方历史学家研究所得,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楚了活跃于英国的媒体哪些是可以被收买的以及收买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周,陆奥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600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以这样强力的“新闻策划”为支撑,青木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

1894年8月12日,长崎的第一次听证会结束,结论对日本相当有利。8月20日上海举行第二次听证会后,英国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而中国的观点被英国粗暴地驳回了。

1902年4月,英国政府提出和中国做笔交易:如果中国能在草案中放弃对日本的所有指控,则英国同意放弃对中国的所有指控。但此时,双方却突然取消了仲裁安排。

中国赔钱了事
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事件,随后是八国联军入侵,与此军国大事相比,高升号的善后事宜显得有点渺小了。1902年5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萨道义与包括新任驻英公使张德彝、庆亲王奕匡等在内的中国官员举行了会谈,根据萨道义的记载,中国官员说,大家何必为了高升号这样的小事纠缠不休呢?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可以给予高升号船东“慈善性”的补偿。几经周折,讨价还价,中国政府与印度支那航运公司终于商定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1903年3月此款交割。此时,距离高升号沉没正好10年差四个月。

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际事件,最后却以民事事件收尾。

高升号事件中,日本不宣而战却逃脱谴责和惩罚,令日本人看到了偷袭的巨大成效和微小代价,并成为推动日本军事冒险的原始雪球,在此后的对俄战争(偷袭旅顺港)、对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及七七事变)及对美战争(偷袭珍珠港)中,频繁不宣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