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英国伦敦是如何清理贫民窟的?

来源: 米宅

贫民窟一般指城市中贫困人口居住的,由质量恶劣住房组成的拥挤住宅区,里面的居民都是贫民。不同地区的贫民窟各有特点,但一般都缺乏卫生设施,清洁供水,可靠供电,执法和其他基本服务。

贫民窟一般伴随大规模城市化和人口增多而产生,18-20世纪在美国和欧洲都普遍存在贫民窟。现在贫民窟仍然大量存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不过在发达国家,贫民窟也没有绝迹。

贫民窟通常存在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除居住环境对健康有害以外,还存在人为危险,诸如有毒工业,交通堵塞,危险违章建筑,火灾隐患。

由于低收入人群居住以及贫民区的高失业率,因此那里往往会存在非正式个体经济,诸如各种小商贩,擦鞋,裁缝,各种维修者和其他低技能的劳动者。

在巴西大城市,卡拉奇,约翰内斯堡等地的贫民窟中,非正式经济还可能包括非法物资,武器走私,毒品,卖淫,赌博等。

石油生产大国委内瑞拉,超过一半人口贫困。在首都加拉加斯东部,形成大面积的贫民聚集地。

印度孟买达拉维贫民区,估计100万人在此生活。

当今世界五大贫民窟:

1)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沃兰奇镇(Orangi Town, Karachi, Pakistan)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居民人数估计为240万。
2)墨西哥/墨西哥城店曲达德内扎(Ciudad Neza, Mexico City, Mexico)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部的曲达德内扎,居民估计120万。
3)印度孟买达拉维(Dharavi, Mumbai, India)印度孟买达拉维曾是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拍摄的地点。这里居住人口约100万。
4)肯尼亚内罗毕基贝拉(Kibera, Nairobi, Kenya)离内罗毕中心五公里外的基贝拉,居住了约70万人。
5)南非开普敦的卡耶利特沙 (Khayelitsha, Cape Town, South Africa)2011年人口普查称,这里住着40万人,但权益人士认为,这里人口应该至少有120万。

1940年代”美国住房当局”的广告就直截了当地说,”贫民窟产生犯罪”。一些专家认为犯罪是贫民窟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国家的数据显示贫民窟犯罪率更高。

英国削减福利开支,以及房价高涨导致无家可归者增加以及许多人被迫迁移

当年英国的贫民窟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19世纪在英国,随着伦敦泰晤士河码头和工业区扩大,形成了著名的”伦敦东区”,那里中世纪留下来的城市规划变成了人口稠密的穷人区。那些穷人的生活见于狄更斯的小说,如中国人熟知的《雾都孤儿》。

英国贫民窟一般和工业革命与维多利亚时期相联系,被称作”住人的牛棚”,这种状况一直存在到1940s年代,当时英国政府开始了清理贫民窟的行动,并大规模建造新的政府福利房。

英国在两次大战后都下大力气清理贫民窟,当时英国政府批准,让地方政府对贫民区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和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发起了”让英雄安居”的运动,为退伍士兵及其家人提供基本住房。这是英国地方政府住房项目的开始,最终英国的政府住房不断发展,扩及国家其余人口。

当时主要是清理改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城市化期间建造的住房和维多利亚时期建造的连排房屋和背对背的连排房屋,那些没有卫生设施的住房到了二战前已经结构老化破败,许多人家那时候就挤住在一间房里。

这个清理改造过程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二战后大批军人退伍加剧了英国的房屋紧张状况,加上战时轰炸毁掉了许多住房,使住房危机更加严重。二战后的工党政府将住房列为主要福利内容,再次让清理贫民区成为地区政府的主要任务。

在1950-70s年代的清理贫民窟涉及到3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是战后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和英国铁路并驾齐驱的大型公共项目。

向当局递交联署信的人说”驱逐外来户”违宪,还有人把当局的行为同过去迫害犹太人的历史相提并论(1943年在华沙德国纳粹军官盘问犹太人)

英国两次大规模清理贫民窟都发生在1917年俄罗斯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后。大战中英国底层民众在前线作出巨大牺牲,加上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失业和痛苦,改变了社会对底层贫困的态度,加大了促进社会公平的压力。

当时扩大穷人福利被看作是避免共产主义和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中间选择,当时甚至有流行说法是:“福利制度是对付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好防御”。

“无家可归”一样在英国发生

虽然现在英国已经见不到贫民窟那样集中居住贫困人口的建筑质量恶劣的居民区,但是英国慈善组织仍然说,许多英国家庭生活在现代的贫民窟中。

英国慈善机构敦促政府采取机构,实行福利改革,确保这些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住房。

慈善组织说,许多地方一家人住在一个房间内,几家人住在一套房子里面,需要得到社会服务帮助。有些从私人业主租房,有的无家可归,被地方政府安置在临时收容所。

例如,在伦敦的一些地方,无家可归的家庭被安置在办公楼改建的住宅中,周围是繁忙的交通和工地。那些家庭拥挤在狭小空间居住,公共空间脏乱,孩子没有可以安全玩耍和活动的地方。

一个在英格兰东南部支持无家可归学童的慈善组织指出,这些孩子被安置到上述高风险住房中面临许多问题,有时候他们被安置在不安全的小旅馆中,就会和吸毒者和有犯罪前科的人住在一起。

19世纪英国社会的底层生活见于狄更斯的小说,如中国人熟知的《雾都孤儿》

英格兰有78180个家庭在政府临时安置的住房中生活,里面包括逾12万儿童。目前这个数字仍然在增加,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从私人业主租房的低收入人口。

英国历史上一直是个产权相对清晰,执法比较严格的国家,因此英国清理和改造贫民窟与一般贫民窟问题有所不同,即很少涉及非法侵占土地,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的问题,而主要是改善住房条件或者提供政府福利住房。

相比之下,中国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存在产权和法律模糊的问题,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另外一个不同点是,中国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许多可能在农村和小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

两次大战后,英国清理清理贫民窟的同时也是建立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因此在清理贫民窟的同时,再某种程度上也在试图解决造成贫民窟根源,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福利制度仍然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原来由国家和集体负责的诸如住房,医疗和其他各项福利正在转向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加剧了中国清理贫民窟和外来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舆论的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