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的德军兵团:最被看重却打得最差,

作者:星火彪WarOH

在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往往不是军队之间的野战,而是攻城和围城战。原因很简单,城市聚集着大量平民,他们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二战时残酷的攻城战很多,如斯大林格勒、明斯克、布达佩斯、柯尼斯堡、柏林,但是这些战役造成的平民伤亡,还不到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零头。

列宁格勒战役是人类近代以来最血腥的围城战之一,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围困列宁格勒长达900天,造成350万苏联红军死伤,以及120万以上的苏联平民死亡,其杀伤力在今天仍让人胆寒。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是被纳粹寄予厚望的战略主力。

元首曾说道:“对付苏联,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北方集团军群存在的意义就是拿下列宁格勒,但是这支军队却在开战后两年多时间里变身“隐形人”,面对列宁格勒这座孤城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

1944年,在苏联反攻的大潮里,北方集团军群更是不断后退,被围困在库尔兰地区。

那么,列宁格勒到底有何特殊,为什么是纳粹德国眼里的第一战略目标?北方集团军群作为德国战略的重心,为什么表现如此差劲?列宁格勒保卫战的900天内又发生了什么呢?

一、战争的目标:政治和经济

1940年秋天,纳粹德国的将领们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商议“巴巴罗萨行动”,国防军陆军司令部和纳粹党高层在年底拿出了战略计划,获得了元首的首肯。

巴巴罗萨计划不同于以往的陆上侵略,德军没有把兵力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而是兵分三路,分别向北方、中央和南方进军,同时瞄准苏联的列宁格勒、莫斯科以及基辅三大城市。

在欧洲历史上,灭国战争往往都是重拳出击,直接瞄准敌人的首都进攻,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首都沦陷后往往会造成国家军队的崩溃。

但是巴巴罗萨行动却一改这样的战术,德国人发挥想象力,构筑了一场现代工业国战争该有的样子。

德军这个宏大的战略,是针对苏联这个“巨无霸”国家量身定做的。

首先,苏联地域无比辽阔,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让任何国家敬畏。在苏联,打下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假设只有一支军队杀入俄国并拿下首都,它根本无法对这个巨人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而这支侵略军队反而很快会出现补给问题,当年拿破仑的征俄失败就是例子。

所以在元首的大脑中,他设想的战争是以破坏经济和政治为目的的。战争需要工业支撑,也需要政府组织,德军首先要打掉苏联波罗的海和顿尼茨的工业区,破坏工厂和矿场,夺取他们的小麦和石油;其次打击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击垮苏联在政治上的信仰,减弱布尔什维克的威信,这样才能打败苏联这种庞然大物。

在此战略下,北方的列宁格勒被纳粹党视为胜负手。它是苏联的“第二首都”,也是第一大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10条铁路线联系着苏联各地,基洛夫工厂生产的重型装备占整个苏军的20%。

二、列宁格勒:红心跳动的地方

列宁格勒位于苏联西北部,在卫国战争前,它在苏联的地位其实要高于南方的“斯大林格勒”。它和周围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大批的汽车、武器和轻工业布局在这里,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的顿涅茨是组成苏联工业的两只手。

为了消灭这个苏联人心目中的圣地,德国专门组建了北方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前身为德国国防军C集团军群,在1941年5月改组为北方军群,负责从波罗的海沿岸向北进攻,拿下波罗的海三国,然后配合南下的芬兰军队一起夹击列宁格勒。

因为这支部队面对的“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实力较弱,而且有芬兰友军配合,所以北方集团军群的体量不如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那么大。1941年6月开战时,它包含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国防军第1航空大队。

北方集团军群一共分为8个军,2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还有一个党卫军师和三个警卫师,满打满算只有29个师。就算加上后方预备军,北方集团军群共30个师80万人。

在1941年,80万德军放在任何战场都是算得上排名的陆上战斗力。北方集团军群纸面战斗力尚可,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装甲力量不足。因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地形破碎,河流较多,所以这支军队以步兵为主,摩托车、自行车、骡马是运输主力,坦克和汽车较少。这导致它的突防能力和围歼能力较差,打不出南方战场上的那种“合围战”。

但在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北方集团军群前期的进军非常顺利,在冯.勒布元帅的率领下,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被德军轻易击垮。

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是:柯尼斯堡-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特别军区改组为西北方面军,该方面军共25个师,40多万人,难以阻挡德军的80万兵力。

因此,陶格夫匹尔斯轻而易举地被曼施坦因的装甲军攻下,普斯科夫因为无险可守,苏军居然弃城而逃,大量辎重和重武器被遗弃,这让苏共高层十分愤怒。

这一路德军虽然没有打出明斯克战役和基辅战役那样的大胜,但是北方集团军群用两个月时间扫清了波罗的海的苏军,歼灭苏军20多万,在1941年9月来到列宁格勒城下。

而北方集团军群北上的时候,跟苏联有血海深仇的芬兰也在同时出兵,宣布要“夺回苏联在冬季战争中抢走的土地。”

7月10日,芬兰军队越过边境杀入苏联,7月中旬,芬兰10万大军达到了拉多加湖,列宁格勒的交通被彻底切断。7月25日,芬兰夺回了自己的全部领土。

在南北夹击下,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列宁格勒很快成为一座孤城。1941年8月,在列宁格勒守城的是几十万苏军残兵败将,以及几百万苏联平民。在伏罗希洛夫元帅率领下,他们开始抵御入侵。

此时,跟南方苏军一样,北方的苏军也被打残,截止1941年9月,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有5个集团军共22个师,但是这些军队的编制被德军打光了一半,重武器损失超过50%,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远落后于德军。

对此,苏共领袖打电话给前线:“我们的军队要撤到哪里去?难道要逃到北冰洋吗?”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列宁格勒就成为孤城,城中250万老百姓和四周退下来的几十万大军被死死围住。

困局之下,伏罗希洛夫元帅只得统筹军队和列宁格勒市民,在短时间内组织了100万市民在列宁格勒周围修筑防御工事。

三、二战中最惨烈的围城战

德军开始攻城后,在列宁格勒最危急的时刻,苏军派遣朱可夫去前线接替了伏罗希洛夫,统筹列宁格勒城防。

朱可夫将北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舰队所有力量组织起来,几乎所有男人都被征调上了前线,连海军学校的孩子都在城外跟德军进行血战。

另一方面,纳粹元首则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在9月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额,但是勒布元帅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得到支援。

于是,德军也对北方战线进行了增援,进军顺利的中央集团军群居然暂缓了莫斯科战役,第3装甲集群分了一个军北上,陆军第42军和50军也分了两支部队去支援列宁格勒。

9月10日,德军从南部进攻,他们轻易击溃了列宁格勒民兵阵地,2万民兵几乎全部牺牲。9月11日,苏军防线松动,德军打到了列宁格勒城外的乌里茨克,朱可夫将军下令所有的预备部队全部上前线。为了挡住德国的装甲兵,朱可夫让城内的高射炮全部出城,用平射的方式打击德军。

在一番血战之后,北方集团军群突防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苏军战士和民兵凭借防御工事挡下了德国人的进攻,在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的帮助下夺回了部分土地。

但仅仅在前两天的进攻中,10多万苏军士兵和民兵战死沙场,列宁格勒城内也遭到了炮击,数千平民死亡。德军伤亡数万人,为数不多的坦克战损30%,勒布元帅开始明白:列宁格勒不会轻易投降。

纳粹元首却对北方集团军群的表现十分不满,他亲自电话里训斥勒布元帅,勒布元帅最后立了军令状:4天!4天时间拿下列宁格勒!

9月15日,德军再次进攻,苏联方面为了保全列宁格勒城内的居民,开始用船只转移列宁格勒的居民。但在德国的轰炸下,大批民船沉入拉多加湖,数万平民葬身湖底。

9月16日德军全面攻城,坦克部队被全部派上前线,苏军战士缺少反坦克武器,只能用肉体和集束手榴弹拦住德军,德军一天只能前进不到3公里。

9月19日,在勒布对元首保证拿下列宁格勒的前一天,德军进行了最后一搏,列宁格勒全城被轰炸了整整一天。德军发起了进攻,苏军战士和民兵百万人浴血战斗,在牺牲了7万士兵和民兵后,终于打退了德军的最后一搏。

这时,纳粹元首已经失去了耐心,此时南方的“台风行动”迫在眉睫,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以及本部的几支精锐部队被调往南方,列宁格勒战役开始进入围城时期。北方芬兰人也到了拉多加湖畔,继续进军就能打到列宁格勒城下,但是他们却停下了脚步。

纳粹元首告诉前线德军:“列宁格勒唾手可得,它必须被毁灭,而德国是不会抚养那几百万苏联人的。”

得到命令之后,德军开始对列宁格勒的基础设施进行精确打击。1941年10月,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轰炸,俯冲轰炸机把炸弹丢在城市的重要设施上,仓库、医院、自来水厂、电厂、公路、火车站、学校受到了重点照顾,列宁格勒全城瘫痪。

在炸掉列宁格勒仓库后,这座城市的粮食只够居民食用30天,而此时城内还有上百万军民。不得已之下,列宁格勒开始进行物资配给制:高强度工作的工人和士兵一天有500g面包,普通居民300g,儿童125g,这点食物根本不够果腹,大量老人和病人死于营养不良,200万人饥肠辘辘地躲避着炮火和炸弹。

德国人在战场上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禁止任何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列宁格勒,连红十字会给儿童和妇女的给养都被炸碎,最终造成大量的妇孺饿死。

到了1942年1月,原来的配给食物再次减少20%,列宁格勒正式进入了大饥荒时期。全市所有的公用设施瘫痪,燃料全部运到前线,没有取暖设备的市民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中冻饿而死。

这座城市仅靠拉多加湖上的公路运送补给,这条公路被称为市民“生命公路”,苏军则称其为“死亡公路”。因为德国的轰炸频繁,冰面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很多司机和士兵都命丧冰湖。

仅在1941年的12月,寒冷的列宁格勒非正常死亡5万人,超过了1941年一年死亡人口总和。最严重的的大饥荒从1941年末到1942年夏,1942年5月列宁格勒人口减少了一半:城内40万人疏散,部分死于路上,全城饿死70多万人,加上附近的郊区损失人口,总共近120万人死于饥荒。

四、高开低走的北方军群,到底差在哪?

在死亡的阴影下,列宁格勒还要防御德军的进攻。

德军曾在1942年从克里米亚调集重炮来到列宁格勒,配合北方集团军群开展“北极光”行动。但是苏军此时正好发起解围行动,德军被迫由攻转守,没能发起对列宁格勒的总攻战。在列宁格勒的北方,芬兰友军这时候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他们居然拒绝继续进攻。

芬兰人声称:“自己是为了恢复被苏联夺走的领土,不是为了侵略他国。”芬兰人就这么看着德国人攻城,甚至连一些铁路都没有切断,这让纳粹德国非常不满。

在南方战事吃紧后,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全被调走,只剩下第16和第18两个集团军,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总共47个师,但是一个装甲师都没有!这样的部队完全是阵地部队,配置接近一战,根本无法对大城市发起进攻。

列宁格勒就这样挺过了最黑暗的1942年上半年,在付出上百万人的惨重代价后,列宁格勒补给线渐渐开始复苏。

此时,德军依然对列宁格勒进行炮击和轰炸,但是见效甚微,城内的“基洛夫工厂”24小时不停工作,源源不断地生产大炮和坦克。到了1943-1944年,列宁格勒仍然被围,但是北方集团军群早已经处于劣势,北进计划完全失败。

北方集团军群被当时南方的德军嘲讽“毫无作为”,它在1941到1944的三年时间里没有实现战略价值,连列宁格勒的工业生产都没有停止。北方集团军群的表现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1941年夏天被寄予厚望的那支军队,却在整场苏德战争中贡献寥寥。

重新研究巴巴罗萨行动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北方集团军群的失败其实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它自身的重武器短板很严重,根本无法啃下列宁格勒这种大城市。

而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少得可怜,导致它没有打出杀伤苏军有生力量的围歼战,这让苏军得以撤到北方;

其次,德军的轰炸机实在是乏善可陈,轰炸能力很差,无法彻底摧毁一座城市。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曾说:“我们的元首只会问军队有多少轰炸机,而从不问轰炸机的质量如何。”

二战时对城市杀伤力最大的攻击应该是轰炸,但德军的轰炸机载重跟盟军的无法相比,不能完成美国对日本那样的地毯式毁灭性轰炸,导致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三年内都在工作,围城的战略目的只流于形式。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国空军没有对苏联后撤的军事工业进行毁灭性的空袭,这也是它最后战败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列宁格勒在1944年1月解围,同时苏军开始发起反击,这次轮到德军一溃千里。北方集团军群的20多万人没跑掉,最后被苏军包围在库尔兰地区。这支军队被改称“库尔兰集团军”,在库尔兰口袋里被苏军重重围困,不能南下参与战斗,也难以转移。

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原北方集团军群改组的库尔兰集团军向苏军投降,这些战俘大部分被送到西伯利亚战俘营,迎接他们的是寒冷的气候和繁重的劳动。

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的围城以残酷著称,他们无视人道主义的围城手段导致100多万平民死亡。这支军队之所以在后世变成“隐形人”,是因为他们既无视军人荣誉,也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使命,连德军自己都对他们很不满:

“帝国南方战区的士兵杀得昏天黑地,而北方集团军群的士兵却在战壕里打牌。”

“库尔兰集团军毫无用处,他们只是个武装战俘营。”

1945年后,德军战俘们将在西伯利亚亲身体验到列宁格勒市民们经历的痛苦和绝望,他们大多数人没能挺过前几年的战俘生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德军战俘能活着回到德国。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围困——对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的口述实录》,王宗琥

2、《二战德国集团军群概况》,文锋

3、《英雄城市列宁格勒》,李声全

4、《包围列宁格勒的秘密武器》,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