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回眸|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作者|潘前芝,苏北人士,军事历史研究生,主攻二战史、近现代中国军事史。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
国际关系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国无恒友亦无恒敌,只有利益永恒。这一点,在美国和伊朗身上特别明显。曾经,美伊之间的甜蜜度堪比今天的美国和以色列、沙特。但1979年那场著名的人质危机之后,这样的蜜月期宣告终结。
一、伊朗扣留美国人质
伊朗和美国关系密切是在巴列维时期。
巴列维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代号为“阿贾克斯”的隐蔽行动,推翻了伊朗著名民族主义者摩萨台领导的伊朗左翼政府,国王巴列维走上权力前台。
在美国帮助下,巴列维相继建立宪兵部队、国家警察和情报组织萨瓦克,并进行现代化改革运动。其中,有关剥夺了清真寺土地的改革,引起宗教领袖霍梅尼不满。彼时巴列维风头正劲,霍梅尼被迫流亡海外。
此后,伊朗利用石油的优势,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出口石油所挣的美元约五分之一被巴列维用来向美国购买武器;同时,巴列维家族从中大发横财,垄断了从银行、房地产到炼油厂等多个行业。对老百姓而言,在此期间反而因为农业生产连续下降,大量农民入城,造成了城市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伊朗民间的怨愤在慢慢积攒,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爆发。
到了70年代末,伊朗国内已零星爆发一些以学生为主力的反对国王的骚乱活动。巴列维的镇压,引起了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卡特的不满。卡特在竞选时,就高喊“人权”口号。当选后,以此为由,向伊朗施压,要求其放宽政策。一向依赖美国的巴列维很听话,就放松了对反对派的镇压,并开展以“人权”为主题的运动。此举终于让一直心怀不满的伊朗人民的情绪找到了宣泄口。伊朗的形势越发不可收拾。
随着伊朗的骚乱不断扩大,左右为难的巴列维决定前往美国,搞清楚华盛顿到底是什么态度。卡特此刻似乎忘记了之前的话,欢迎酒会上称赞伊朗由于国王的伟大领导,是“世界上一个多事地区中的一个稳定的小岛”,并表示完全支持两国发展了30多年的特殊关系,重申美国将继续奉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方面与伊朗合作,满足伊朗安全需要的政策。
得到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回国后对国内之前的骚乱采取血腥镇压。然而,此时伊朗国内的革命之火已经熊熊燃烧起来了。1979年2月,流亡海外的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成功领导伊斯兰革命,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巴列维出逃国外。此时的美国政府在对伊朗问题上形成两派:一派是支持巴列维,控制伊朗国内的动乱;另一派认为要留有退路。卡特的意见居中,即作两手准备。
但伊朗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不少人对于1953年的那场政变记忆犹新,所以对美国深怀戒心。当美国宣布同意巴列维赴美治病时,这种戒心进一步加深。他们根本不认为巴列维有病,认为这不过是美国又要玩1953年的把戏。1979年11月1日,美国和伊朗应缴参加阿尔及利亚国庆庆典。会后,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与伊朗总理巴扎尔干等人私下里进行接触。当伊朗人看到电视画面时,进一步坐实了美国要策划新的政变的可能。
11月3日,霍梅尼接见激进学生代表时宣布,为纪念1978年死于国王镇压的爱国学生,“学生们有义务扩大他们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攻击,美国必须遣返罪恶的国王巴列维。”次日上午,一大群伊朗人聚集在美国驻伊朗使馆周围,高呼反美口号。随后数千名示威者冲入使馆,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了65名使馆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要求把正在美国治病的巴列维引渡回国受审。人质危机正式爆发。
二、美国人想外交解决
危机发生后,白宫立即组织了一个伊朗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人质营救工作。不过乱作一团的美国人并没想出什么高明的主意,有的说按伊朗要求交出巴列维,有的说向德黑兰扔颗原子弹。
这些扯淡的建议反映的是美国政府内心的茫然。中情局此前的报告说,没有理由对伊朗的局势表示严重关切,伊朗“不处在革命或于是要发生革命的状态。”报告认为,那些反对力量,不管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他们的本领除了制造一些骚乱之外,在过渡到任何新政体的过程中,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包括卡特本人都没认识事态的严重性,他低估了伊朗人的反美决心,乐观地认为没有理由为在伊朗的美国人的安全担心。更要命的是,由于对伊朗社会深层次矛盾方面情报的缺失,特别是对宗教及其霍梅尼之于伊朗的影响缺乏了解,在危机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人判断不出伊朗权力中心在哪,也就是不知道谁在伊朗说了算。
一开始,美国人基本上是按套路出牌,首先祭出的手段是孤立和制裁,如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财产,停止同伊朗的石油贸易,禁止华盛顿的伊朗学生举行示威,对在美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不符合手续的疑虑驱逐出境。同时,还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
霍梅尼当然有自己的打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伊朗社会政治其实并不稳定,一些不信奉伊斯兰教的青年人、妇女和知识分子对霍梅尼的统治并不买账。他认为,利用人质危机,以美伊国际危机掩盖国内的危机,转移人民视线,同时,利用民间仇美情绪,在随后的立宪、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可以削弱温和派的力量。基于此,伊朗根本不惧美国的制裁,霍梅尼态度强硬的将卡特派过去的两名特使拒之门外,对美国的一系列制裁也针锋相对,决定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禁止在伊朗境内放映美国影片,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进入伊朗领空和领海。
期间,双方关系一度缓和,霍梅尼下令释放了被扣使馆成员中的13名妇女和黑人。卡特立即表示对美国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表达了希望同伊朗建立正常关系的愿望。然而,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一种错觉,美国显然没有认识到人质是霍梅尼手里一张重要的牌,事实上,美国人对人质事件越关注,越是千方百计想要释放人质,人质对于霍梅尼及伊斯兰分子的价值就越大。
因此,在人质事件初期,美国政府处于被动应付境地。霍梅尼根据国内形势,时而提出移交人质给新的权力机构伊朗革命委员会时,时而又宣布暂不移交。几番角逐,美国人逐渐失去了耐心。1980年4月7日,他们宣布断绝同伊朗的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关闭驻美大使馆和领事馆,所有伊朗外交人员和领事馆人员必须在8日午夜之前离开美国,同时吊销发给尚未去美的伊朗公民的全部签证,并不再发给伊朗人新的签证。
此举表明,外交努力失败。
三、军事营救损兵折将
军事干涉计划在人质危机发生不久之后就被提出,但当时美国主要致力于谈判解决问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质迟迟得不到释放,卡特政府面临的国内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批评他优柔寡断,软弱无力。恰好又正值总统中期选举,民意测验表明,选民对卡特的信任和支持正在迅速下降。这个结果对旨在谋求连任的卡特来说是个打击。卡特决定放弃外交努力,采取军事行动。
国务卿万斯对此持反对意见。在万斯看来,只要人质未受伤害,未处于刻不容缓的危机状况,就不应采取任何形式的武力行动。万斯认为,当霍梅尼认为一个伊斯兰共和国的所有机构都已建立,换句话说,当霍梅尼认为他已经完全并且稳固掌握了伊朗政权之后,他就会释放所有人质,美国当前要做的就是持续保持压力即可。
万斯基本切中霍梅尼的真实想法。但卡特显然已经等不及了,4月24日,他乘万斯周末去佛罗里达度假时,下令进行代号为“蓝光”的营救行动。
根据计划,首先,使用C130运输机,将突击队员及所需燃料、通信设备、武器装备从美国本土运到德黑兰东南约180英里的一处沙漠盐碱地;同时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母上抽调8架直升机,赶往降落地。会合后,突击队员在一名秘密作战专家率领下,潜入德黑兰,袭击美驻伊使馆,抢出人质,再坐上飞机逃出伊朗。
行动前,美国政府先进行了情报准备,美国特工扮成商人或新闻记者进入德黑兰,派人对人质被关押的地方,夜里守卫的卫兵以及人质的每天的活动规律,看守卫兵的警惕程度等都了解清楚。通过卫星拍下的大使馆及其周边院子的照片,也让美国对每天进出使馆院子的小汽车和货车数量了如指掌。
行动开始后,一切顺利,突击队员顺利抵达沙漠中的集合点。不料,由于之前对当地天气缺乏了解,伊朗境内刮起沙尘暴,从“尼米兹”航母上起飞的直升机中途有两架发生机械故障,只剩6架抵达目的地。由于降落地土质比较松软,一架直升机在满载突击队员准备起飞时发现已经深陷沙土,主螺旋桨负荷过重出现问题,无法继续执行任务。这样就只剩5架直升机,几经考虑后,指挥官琼斯认为现有装备无法保证胜利完成任务,于是在请示卡特后宣布任务取消。
意外在此刻发生,直升机起飞时,螺旋桨卷起一团团灰尘,能见度很差,一架正在起飞的直升机碰到了正在滑行的C130运输机,刹那间发生爆炸,燃起大火。运输机上的5名突击队员和直升机上的3名机组成员当场殒命,另有4人被严重烧伤。
最终,所有人乘坐剩下的运输机撤出伊朗,将5架完好的直升机和两架飞机的残骸遗留在伊朗的沙漠中。消息传出,美伊关系更加恶化,万斯也因为不满卡特没有提前告知他军事行动的事而辞职。内外交困的卡特不得不宣布放弃军事行动。
此次事件后,伊朗人把被俘的美国人分散到好几个地点严加看守,并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以防美国人发现他们的所在地。
四、人质获释
军事行动失败后,卡特基本无计可施,每天度日如年,一边是美国媒体依旧高度关注人质事件;另一边,卡特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作为总统,他还要考虑一大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郁闷地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最近这几天是我在白宫度过的最艰难的日子。”
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在开罗病故。人质事件出现转机。霍梅尼不用再担心的美国支持国王搞政变,美国也不用再发愁到底要不要把国王交给伊朗政府。巴列维去世不久,美国新任国务卿艾德蒙·马斯基就致电伊朗新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要求早日释放美国人质。伊朗不久作出回应,提出了四项条件:1.把已故国王财产归还伊朗;2.取消美国对伊朗提出的所有财产要求;3.美国保证不从政治上或军事上干涉伊朗内政;4.解冻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伊朗财产。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伊朗霍梅尼政权日子其实也不好过。由于美国制裁,伊朗经济更加困难,进口货物的价格比世界市场实际价格高近一半,花了不少冤枉钱。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打仗当然需要钱,释放人质,换取被美国冻结的财产,成为伊朗的刚需。于是,伊朗主动发出信号,愿意与美国谈人质问题。卡特派出以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为首的谈判小组,由阿尔及利亚政府做中间人,与伊朗代表展开谈判。最终,双方以霍梅尼之前提出的4点意见为基础,达成一致。最终,在新一届总统罗纳德·里根上台前,伊朗释放了全部人质。
本来,这些无缘无故被关押了一年多的美国人是可以向伊朗人提出索赔的。不过根据美国和伊朗当时达成的协议,这些人质不得向伊朗政府索赔。2015年底,在律师的帮助下,美国国会通过的最新年度预算案,决定向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的所有受害者进行经济补偿,每名人质每被扣押1天将获赔1万美元,被扣押时间最长者将得到超过440万美元。此外,人质配偶和子女还将得到60万美元的一次性赔偿金。当然,伊朗政府不会为此埋单,这些赔偿金来自于美国政府对一家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条款的法国巴黎银行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