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外宾商店:是如何为“工业化”筹集外汇和黄金的
来源: 吾球商业地理
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场景:一个苏联人故意模仿外国人的口音,冒充外国人在外宾商店里挑选商品。
当时读这段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以为就像我们这边前些年的友谊商店,只有外国人和手里有外汇券的人,才能在那里购物。
但是读了《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后才发觉,小说家笔下看似闹剧般的场景,其实映射着巨大的苦难。
苏联的外宾商店成立于1930年。正如其名字标示的,最开始,它的目标是“外宾”,即通过向来苏联的外国人出售苏联的土特产,向停靠苏联港口的海员提供补给,以赚取外汇。
那个时候苏联正在大搞工业化,急需外汇,外宾商店也肩负着为工业化筹集外汇的职责。
可是,外宾商店所能赚到的外汇却少得可怜,因为根本没多少外国人到苏联来。
但是到了1931年的年底,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1931年全年,外宾商店只赚了不到700万金卢布,可是1932年仅第一季度,就赚了750多万;1932年全年,这一数据猛然飙升到5140万金卢布;1933年,更是达到10650万金卢布。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外宾商店在短短的时间内“创汇”能力就大幅提升?这正是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在《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一书中试图揭示的秘密。
她发现,在1931年的年底,外宾商店的“创汇”目标发生了转变。苏联人民委员会下达命令,原本只面向外宾的外宾商店,获准可以面向“内宾”。
为什么面向了“内宾”,外宾商店就能大显身手了呢?其实,这才是秘密的真正所在:从1931年开始,一直到1933年,苏联发生了大饥荒。苏联的主要产粮区乌克兰、北高加索、中央黑土区、伏尔加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南乌拉尔、西西伯利亚、白俄罗斯,恰恰成为大饥荒的主要受灾区。
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苏联主要通过出口粮食等农产品换取外汇,国内粮食分配则采取凭票供应。但是由于发生了大饥荒,苏联公民即便手中有粮票,也无法在常规的合作社购买到足够的食品。
那一场发生在苏联的大饥荒,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长一段时期都讳莫如深。直至苏联解体,相关情况才一点点地为透露出来。那显然是一段极为悲惨的岁月。
可是,总有人能从中发现商机。苏联当局就发现:外宾商店虽然赚不到外宾的外汇,却可以赚到内宾手中的黄金。
在大饥荒中,外宾商店是少有的可以买到食品的商店。
于是,外宾商店的转向便水到渠成。而在饥饿的逼迫下,苏联公民除了将手中仅存的外汇、黄金以及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拿到外宾商店以换取救命的粮食,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
对外汇的渴求以及大饥荒,就这样共同造就了外宾商店的“辉煌”。营业额大幅飙升,下属门店也大幅增长。1931年11月,外宾商店大约有30家商店,且都位于少数大城市和港口。但仅过了一年,1932年10月,营业点就增加到257个,1933年初增加到了400个。最鼎盛时期,达到1500个。
覆盖的城市也大幅扩大,1932年10月,已覆盖了苏联209座城市,真正做到了“从莫斯科到最远的边疆,从南方山区到北方大海”。外宾商店就像一个毛细血管密布的血液循环系统,高效地吸取最末梢的饥饿的财富,为心脏莫斯科的宏伟蓝图,输送黄金。
开始的时候,外宾商店还只是瞄上了人们手中的黄金,但是很快,珠宝、首饰、古董、白银等值钱的物品,就都纳入了它的视野。甚至,外宾商店还成了苏联国内公民接收境外汇款的金融机构。
1930年代初,有一个两难问题曾深深困扰着苏联领导人:怎样增加境外汇款的流入,同时又不用给苏联收款人付一分“真正的外汇”。
这个两难问题,在大饥荒和外宾商店面前迎刃而解——国内饥民的呼救促使境外的亲戚朋友加速向他们汇款,但是苏联人取到的不是外汇现款,而是外宾商店的流通券。
这种流通券只能在外宾商店使用,因此所有的外汇现款,都进了国家的口袋。“狼能吃饱,但羊却安然无恙”,外宾商店真是天才的解决方案。
但是,狼与羊之间的交易,注定不会是公平的交易。拿着黄金等贵重物品去外宾商店购买食品的消费者,发现他们会面临两方面的夹击。
其一是格别乌。格别乌也肩负有为工业化获取黄金和外汇的职责。他们很快就发现,外宾商店的大门口,是他们绝佳的围猎场。有些心急的格别乌,甚至会亮出武器冲进外宾商店,当场逮捕正在交易的顾客、没收他们的黄金和外汇。
其二是外宾商店的价格。外宾商店是垄断部门,它的商品价格必定是垄断价格。外宾商店主席利文森在给外贸人民委员的一份报告里,计算了波兰、法国、苏联外宾商店的美元购买力。报告显示,当时,一美元在波兰可以购买1.3-1.8千克黄油,在法国可以购买600-750克,在苏联只能购买250-400克。一美元在波兰可以购买1.8-3.8千克肉类,在法国可以购买0.5-2.3千克,在苏联只能购买0.6-1千克。
其他基本食品的情况也类似:外宾商店不仅比华沙的商店贵,也比巴黎的商店贵。
这还是1935年,大饥荒已经缓解的情况下外宾商店的价格。
而在饥荒最厉害的1933年,外宾商店管委会居然两次提高了面粉、面包、糁这类大众消费品的价格。在当年,苏联为了创汇,谷物不惜亏本也要出口,但在外宾商店,面包却是商品中外汇利润最高的,这类商品的售价,是其出口价的5倍多。
饥荒最严重的1933年,成为外宾商店的“闪耀时刻”:这一年,饥饿的人们给外宾商店带去了价值5800万卢布的黄金,约合45吨纯金。
这些黄金,使外宾商店超额完成了宏大的“创汇”计划,也成为偿还苏联工业化进口外债的重要来源。
1932年,外宾商店的外汇收入排第四,仅次于苏联的主要出口商品石油、谷物和木材。1933年,外宾商店的外汇收入就跃居第一。
外宾商店的“创汇”能力如此之强,一般理解,它应该是当局眼中如日中天的红人。可是很奇怪,苏联当局对外宾商店的心态却颇为微妙。一方面,当局需要它不断地大量“创汇”,另一方面,却又对它的存在心存障碍。
因为在意识形态上,外宾商店完全与苏联的理念相背离。外宾商店实际是计划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外宾商店是出于特定目的而特许存在的,具有明确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因此一俟外汇需求减弱,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936年,外宾商店彻底关门。那个时候,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大饥荒也已过去,苏联领导人判断,人们手中的黄金,也没多少了。
正因在苏联的官方语境中,外宾商店是一个意识形态怪胎,尽管它对苏联的工业化可谓功劳巨大,但是在正史中找不到它的影子。
直至1990年代初,奥索金娜在浩如烟海的苏联档案中偶然翻到了一份“全苏外宾商店供应联合公司”的报告,外宾商店才终于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实际上,对于外宾商店的评价也极为分裂。利用饥饿来攫取当然堪称邪恶,但另一方面,正如有些人至今提起外宾商店仍心存感激那样,也多亏它的存在,一部分手中有黄金、有外汇的人得到了活命的机会。
只是,那些没有外汇、没有黄金的人,难道就只能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