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谜团

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日本战后史上最大的谜团

34年前的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东京自卫队东部方面军总监部剖腹自杀。此事被称为“日本战后史上最大的谜团”。

1970年11月25日———《丰饶之海》已经在几天前交给了出版社,三岛挥舞着一把“关孙六”日本刀,携其追随者“盾之会”的成员突然闯入自卫队营地,将自卫队北方司令劫作人质,然后头缠白布登上一处高台,发表他的“勤王”演说。他叫喊着:“日本因经济繁荣而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但演说并不能令营中的自卫队员揭竿而起,重演1936年“二.二六”事变(日本军人叛乱事件)的惊心一幕,反而招致众人的嘘声和哄笑。面对这一场面,三岛转身冲进营区的总监室,冷静而精准地将刀切入自己的左下腹。他的随从们立即一拥而上,按日本的武士传统,再给他补上3刀,并割下他的头颅。

三岛切腹后,即有右翼分子指责自卫队背信弃义,没有如约举行起义,民间则要求彻底调查三岛的盾之会与自卫队的关系。自卫队出面辟谣,说三岛事件纯属他自己“奇情异想”的结果。

三岛去世后,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三岛在去世之前曾经去找过精神科专家,他的自杀是精神失常所致,正如日本的心理学教授福岛章教授在《三岛由纪夫的对抗同一性》一文中所写道的:“三岛本人也说,他感觉到了精神的衰弱和疲惫,并因此而感到困惑,预感到不久之后注定要到来的‘魂灵之死’、‘支离破碎的状态’和‘世界没落体验’。倘若确实如此,那么可以认为,三岛的自杀就像芥川龙之介的自杀那样,在疾病引发精神上的自我存在崩溃、解体和死灭前,采取行动以防那种悲剧的到来。”

2001年6月,前自卫队军官山本舜胜出版《自卫队的影子部队———杀害三岛由纪夫的真实告白》,声称要揭开三岛自杀之谜。山本舜胜说三岛的自杀绝非出于疯狂,三岛曾接受自卫队的特务训练,在这过程中对自卫队的期望值升高,而后又认为自卫队辜负了他的期望。山本舜胜说,他希望弘扬三岛“忧国忧民、慷慨捐躯的精神”,又说三岛提倡的“天皇信仰高于人道主义”是给现代日本开的良药。

我国作家莫言还写过一篇《三岛由纪夫猜想》,他说,三岛是个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最后那一刀使他成了神。

最后一刀,使三岛成了谜。

川端康成也自杀了

与三岛由纪夫之死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谜,就在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给了后人无数的猜疑,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

在谈到三岛自杀的原因时,研究三岛的权威佐伯彰一认为:“川端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三岛君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这是与作家的自尊心相关的微妙问题,三岛君在畅销书的问题上很介意,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

三岛自戕后,川端前往现场观看了三岛身首分离的遗体,受了很大刺激,他对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之后,川端又亲自主持了葬礼,说三岛的精神仍“活在许多人心中,并将载入史册。”

“继承者”村上春树不喜欢三岛

经常与三岛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人,他就是被称之为“三岛由纪夫继承者”的日本当红作家村上春树。美国作家杰.鲁宾说村上春树的作品和三岛由纪夫的相同点在于感受到“生命的允诺从来未能实现”。尽管外界如此评论,村上春树本人却从不认同。他说,在他前一代有三个重要作家,三岛、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他最喜欢安部,最不喜欢三岛,他没怎么读过三岛的作品,和三岛之间也没有任何相似点。

三岛倾心于日本过去那种严厉的爱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他把它们同战后日本崇尚物质享受的西方化趋势作了对比,对后者持否定态度。他反对日本模仿西方,对1960年代的日本很不满,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发展日本古老的空手道和剑道,并组织了约有80名大学生组成的一个有争议的私人队伍“盾之会”,旨在保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且在左翼力量暴动时,协助保卫天皇。

但三岛鄙夷的正是村上推崇的,村上说,他从未带着真正的兴趣读过任何日本小说,在他的年代,美国文化生机盎然,它的音乐、电视节目、汽车和衣服,样样东西都影响着他,他热爱这种文化,他看美国电视节目,读美国小说,他梦想着用英语写作。村上说,他的首要追求是,通过纽约和旧金山发生的同样事物的另一侧面,反过来描写日本社会,他的小说将愈加朝这个方向发展。而这些,无疑是日本年轻一代共同特征。(记者李琴)

【资料】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是日本著名小说家。
1946年,经川端康成推荐,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烟草》初获肯定,打开了通向文坛之路。
1949年,他的《虚假的告白》发表后,奠定了其作家地位。作品与日本近代以告白自我身边琐事和情绪感觉的“私小说”大异其趣,充满了大量的人格分析和心理分析,具有强烈的自我解剖倾向。它以变态的人物、变态的心理为描写对象,,意在反映战后一代青年在接受战败现实后精神上的虚无、孤独和失意奠定了此后三岛由纪夫创作的基本方向。
在60年代以前,三岛由纪夫受20世纪初法国作家雷蒙—拉迪盖和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影响,作品充满了唯美主义的色彩,大多描写人性的觉醒和男女爱情生活中的困忧与失落。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潮骚》(1954)和《金国寺》(1956),前者还曾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
进入60年代以后,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歌颂为法西斯捐躯的“英灵”。在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即所谓的“二·二六”三部曲——《忧国》(1960)、《明日黄花》(1961)和《英灵之声》(1966)中,这种偏见反映得尤为鲜明,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艺术倾斜和颠倒。此时,他还连篇累牍地发表政论文章宣扬军国主义。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政治思想上误谬多端,可是他在艺术技巧上的成功,又是同样不容忽视的。他的有些作品触及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精神虚妄和彷徨苦闷的病症,客观上反映了战后在日本现实的动荡不安中产生的消极、畸形的心理状态,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此外,其作品中的古艳语言,被认为继承了平安王朝的文学传统。三岛由纪夫采取日本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