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临终遗愿,想见见藤野先生,本有一次见面机会,却遭藤野拒绝

来源: 诸芳尽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每每重温鲁迅的《藤野先生》,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一句“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立马就会让人想起那个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摞大大小小的书的黑瘦先生。

1904年,鲁迅弃文从医,来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此结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正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说,藤野先生对于从中国来的“周树人君”非常照顾,不仅耐心地给他修正课堂笔记,关心他的食宿问题,还常常鼓励他。对此,鲁迅十分感激。然而,第二学年结束后,鲁迅便决定退学,并离开仙台。对于这位中国学生的选择,藤野先生很是惋惜,鲁迅也感到愧对恩师。

毕竟两年来,藤野先生是他见过为数不多的充满着“正能量”的先生,先生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和期望,鲁迅自是感受得到。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鲁迅的心中,这位比自己年长7岁的先生,不单单是教过自己的老师,更是自己在未知征途上的精神支柱。离别的那一天,藤野先生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且在背后亲笔题了字。

在当时,照片无疑是个奢侈品,只有关系十分亲密的朋友才会互赠,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由于鲁迅当时没有合适的照片回赠,说日后照了便寄过来,还说会常常通信,告知先生自己的一切状况。人在分别之时,总是容易说出动情的话,可随着四季更迭,曾经的那些“真切”,往往都消失在了时间的荒野。

在日本求学时期的鲁迅

此去经年,鲁迅一张照片也没有寄回来过,信也不见一封。关于“爽约”这件事,鲁迅曾这样解释道: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不知是记忆的偏差,还是情感的疏离,其实,在鲁迅刚刚回国求职时,是照过照片的,而且照得很精神,这张照片如今依然存世。

从日本刚刚回国的鲁迅

也许,只是他没有心情寄出去,便为自己找了个由头。

说起来,那些年鲁迅的状况的确很不好,作为一个刚刚回国的“愤青”,他曾努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可换来的,却是四处碰壁。

相较于国内的新青年,当时的鲁迅不可不谓“博学”,他不仅通晓古文、懂日语,还学过水务、矿物学、地质学和西医。

从仙台医专退学后,鲁迅写了好几篇有价值的文章,只是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理会,纵然他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没人愿意给他一只耳朵。同时,自己家中糟糕的状况,也让鲁迅应接不暇。

鲁迅(前排左一)

母亲逼他回去成亲,一个未来要举起反封建大旗的战士,却在无奈之下,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旧式女子;后来,还是因为女人,又和亲弟弟周作人断绝了关系。

这一桩桩一件件,对于鲁迅来说,不可不谓巨大的打击。

那句“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其实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失望。

自从回国后,鲁迅就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了墙上,说好回寄的照片始终没有寄,信也没有写,任凭那些承诺歉疚地记挂在心里。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

鲁迅当然清楚,这样不联系,一定会让恩师失望和担心: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注定会成为时间长河里一道耀眼的光,1918年,37 岁的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自此迈出了成为文学大师的第一步。

8年后,鲁迅终于鼓起勇气,写出了那篇传世的经典散文《藤野先生》,也许人的年纪大了,过去的时光反而变得历历在目。

若干年后,常有朋友问他,《藤野先生》中的那位藤野严九郎是否是真名?鲁迅肯定了这件事,并表示,自己十分想念藤野先生。

鲁迅

那些年,他也曾托日本的朋友打听先生的近况,却被告知十几年前,藤野先生就从仙台医专辞职了,早已不知去向。

要知道,自从鲁迅离开仙台医专,到后来发表《藤野先生》,这之间已经过去了20年,当初连一张照片都难以寄出的鲁迅,为何会突然想要寻找藤野先生呢?

想来,原因无非有二:

一来,当然是出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自从回国后,无论辗转何处,鲁迅始终随身带着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到一处,总要挂在书房的墙上。

鲁迅(右二)与同学的合影

正如文章中写到的那样,每当深夜疲倦之时,看到照片中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容,仿佛那抑扬顿挫的话语就在耳边,鞭笞着自己继续前进。

这20年来,藤野先生无形中给予了鲁迅莫大的鼓舞和力量,这是鲁迅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

二来,此时鲁迅的状况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说起来不会再“无聊”,不会再“让他失望”,他早已不是那个自卑的“周树人君”,而是左翼文学的一杆大旗——鲁迅。

现在他是“巨人”,曾经的四处碰面,变成了无坚不摧,而且摧枯拉朽!

鲁迅在仙台求学时的住所

1931年,日本学生增田涉来上海求学,拜在鲁迅先生门下。鲁迅对待青年学生一向用心,对这个日本学生更是格外照顾,一如藤野先生当年照顾自己。

后来,有一个日本出版商,专门来到上海拜访鲁迅,请求准许翻译《鲁迅选集》,并在日本出版。为此,这位出版商还专门选定了两位优秀的译者,一个是鲁迅的学生增田涉,另一个是日本诗人佐藤春夫。

“文章你们来选就好,只是有一篇《藤野先生》一定要录用,我希望借这个机会,找到藤野先生。”

日本诗人佐藤春夫

对于选集中的文章,鲁迅并没有在意,唯独那篇《藤野先生》,鲁迅是有着“私心”的。

1935年,《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此后,鲁迅多次向日本朋友打听是否有藤野先生的消息,但都杳无音信。

据增田涉回忆,有一次在鲁迅家中,先生特意拿出藤野先生的照片给他看,说:

“不知道老师现在状况如何?大概……可能……已经去世了?不知道他有没有子女,若是能找到他的子女也好……”

朋友们都知道鲁迅的这份遗憾,有意无意中,都在帮他寻找藤野先生,就算先生已经不在,找到他的后人也好。

鲁迅

后来,鲁迅的日本同学小林茂雄真的找到了藤野先生,而且藤野也还健在,只是造化弄人,那个时候,鲁迅已经去世两个月了。

据小林茂雄回忆,藤野先生的确如鲁迅文章中所写的那般,穿着马虎,专业上却极其认真。尤其对于考试的分数,十分苛刻,很多学生甚至会因为解剖学成绩不及格而留级,所以藤野先生在学校里的人缘着实不怎么好。就连藤野先生再三认真辅导的“周树人君”,三个学期给出的成绩却分别是“60、60、58”。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笔记,红色字迹为藤野先生的批改

然而讽刺的是,就是这种不理想的分数,竟也给当时的“周树人君”惹了麻烦。

学校里的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不可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多半是藤野在周树人的笔记上做了特殊标记,漏了题给他,为此,还偷偷拿走了他的笔记,仔细调查了一番。

这些事,后来都被鲁迅写进了《藤野先生》。

由于藤野先生的北方口音比较重,那些时髦的日本学生觉得很土,常常在背后笑他,那句“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就是一个旧式的北方文言句式。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

然而,来自中国的“周树人君”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在他听来,反而觉得“抑扬顿挫”。

说起来,藤野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的确不擅长,当时日本盛行西学,他也曾计划去德国留学,但因德语口语太差,未能通过入学考试。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那时日本的大学风气崇洋媚外,对学历极为看重,藤野先生因为学历不够而失业。

离开仙台后,藤野曾去东京进修过“临床外科”,再后来便回到了老家福井县,开了一家小诊所。

直到1935年,在鲁迅寻找藤野严九郎一无所获时,藤野先生却率先在儿子的口中,得到了鲁迅的消息。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画像

那时候,藤野先生的儿子藤野恒弥正在读高中。一天,语文老师交给恒弥一本书,说:

“这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文集,里面有一篇写的人叫藤野严九郎,跟你父亲的名字一样。你拿回去问问,看是不是他?”

于是,61岁那年,藤野先生在儿子带回的那本来自中国文学大师的文集里,读到了30年前的自己……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藤野先生

在那本文集的卷首,印有一张鲁迅的照片,藤野先生特意拿来放大镜,一点点地慢慢看,边看边说:“真的是周树人君啊!”合上书卷后,藤野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空,沉默良久,最后他对儿子说:“书里写的人的确是我,但是,你不要告诉别人。”

恒弥兴奋道:“这位中国文学大师如此尊敬父亲,父亲何不写信联络下,若能取得联系,想必他一定会登门拜访的。”

藤野先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身走掉了……

鲁迅

藤野恒弥很听话,这样一件足以令人炫耀的事,他竟没跟任何人说,奈何语文老师又专门问起,他也不好撒谎,便如实告之了。为此,这位语文老师还专程上门拜访了藤野严九郎,两个人聊了很久。

临走时,藤野拜托他不要与别人提起,老师应允后便离开了,此后真的再没跟任何人提起过。

所以,尽管“藤野先生”的大名在中日两国被读书人津津乐道,却没有人知道,现实中的藤野严九郎仍然在偏僻的山村中延挨度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临终前床头还摆着藤野先生的那张照片。这位中国伟大导师的死讯,很快就占满了日本各大报刊的头条。

鲁迅去世时的照片

后来,据藤野先生的侄子描述,那一天,藤野看着报纸上鲁迅的遗照,默默地把报纸举过头顶,拜了几拜。

同年年底,小林茂雄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藤野先生。

直到见了小林茂雄,藤野才知道,原来鲁迅不只是将他的照片挂在墙上,也不只是把他写进文章里,这些年,鲁迅一直在找他,直到去世前还想能见他一面,哪怕只能见一见他的后人。但如今,这已经成为鲁迅再也追不回的遗憾了。

听小林茂雄讲完这一切,藤野先生潸然泪下,悔不当初,直言自己去年看到这篇文章后,本有机会联系他见面,而这唯一的机会,却被自己错过了。

1936年10月,鲁迅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那么,那一年,藤野严九郎为何拒绝与鲁迅见面呢?在与小林茂雄的交谈中,藤野先生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周树人君在文章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和他联系的话,他该会有多么高兴啊。可是如今,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就蜗居在这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对文学更是一窍不通。”

藤野先生之所以说自己“不懂文学”,其实是他心里的一个潜意识:如果我也是搞文学的人,就可以有个正当的理由,跟鲁迅见面了。

藤野先生的画像

在他看来,自己被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大师称为恩师,但自己却只能以“解剖学老师”这一身份去见他,如此做一位大文豪的老师,实在是受之有愧。

这样想来,藤野先生说的“偏僻的农村”,其实是经济上的“贫穷”;“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亦是与鲁迅“地位”上的巨大悬殊。是啊,谁能想到,被这样一位闻名两国的文学大家日夜惦念的恩师,现在竟如此落魄潦倒……

兴许是命运的捉弄,这一幕,竟与当年二人的境遇如出一辙。

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照片背后的亲笔题

自1906年两人分别之后,先是鲁迅对自己的状况感到失望,不肯联系藤野;如今藤野同样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鲁迅。

也许,藤野先生这一生的意义,就是活在鲁迅的文章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可这个遗憾的结局,似乎是注定要发生,就像当年藤野先生在送给“周树人君”那张照片背后写下的字,恐怕也只剩下“惜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