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蓝雪花

红薯:小青柠的夏天

——(清文宗贵妃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公元1835年至公元1908年),她活着为家族谋富贵,死后被啃亲族们不择手段地利用炒作,发挥着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了侍女、亲戚、情人们的摇钱树。她是历史上被妖魔化程度最高的女人,人生每一步都被后人戴着有色眼镜和放大镜观察。

她生活的年代离现在不过100多年光阴,但是身世依然扑朔迷离。名字不详,连父母都考证出好几个。正史说,她出身镶蓝旗叶赫部,就是皇太极老娘的那个部落,被努尔哈赤给灭了。她爹惠征,最高职务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她娘富察氏。近年有山西的学者考证说叶赫那拉其实是山西长治市一个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汉族姑娘,原名王小谦。因为家徒四壁,她被当牲口一样卖来卖去最后进入正在潞安府做知府的惠征家做丫环,改名玉兰。后来富察氏发现她每个脚的脚底都有一颗痔,是皇后标记,就收为干女儿养起来待价而沽。这一说法列出了一堆证据做支撑,但是说服力不够强。我们以正史的说法为准。

清朝后宫是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每隔三年,皇帝都要选一次秀女,挑一批新鲜血液进来盘活后宫的深潭。宫女在宫中五到十年如果没受到宠幸就会被送回家找对象嫁人。清朝对待宫女还比较有人文关怀。出宫时可以得到几十两银子作为青春损失费。秀女是从二十四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中选出。前朝选秀有的比较看重容貌,以至于像王娡(汉武帝之母)这种已婚已育的都混了进去。清朝选秀比较严格,更注重品行和门第。在选秀女时,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从这点来看,叶赫那拉不可能是汉女,惠征有几个脑袋敢弄个汉女进宫?然后要着旗装,由皇帝和太后亲自挑选。

叶赫那拉参加了1852年咸丰皇帝的选秀,被封为懿贵人。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与前朝差不多,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只要入选秀女,进宫就是贵人,而且是五等贵人。这个结果说明,那拉氏的整体素质应该是过硬的,容貌身材和气质应该都相当好。慈禧是为数不多留有照片的清朝王后,估计很多人都看过,老年时期的照片可以说相当幻灭。但这不足为凭,任凭再美丽的容颜最后也必将是年老色衰。五等贵人又说明那拉氏家的出身不够高贵。满人入关没多久,已经被汉人的门阀出身观念给毒害至深了。秀女的门第直接影响她们在后宫的地位。有一份清庭的封秀女内幕这样写:公爵、将军家庭出身的秀女封为妃,知府、员外郎出身的封为嫔。叶赫那拉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的女儿,只能从最低的贵人奋斗。

那拉氏入宫后住进了长春宫。她自己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美得被全体人员嫉妒砸板砖,说明慈禧的容貌应该不会差。《十叶野闻》这样描述咸丰帝迷恋那拉氏“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当年李隆基迷恋杨贵妃也不过如此。而且,《清稗类钞》说她“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纪》说“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说明她不仅长得迷人,而且心思细腻,善察上意。揣摩上意是门技术活儿,不是人人都学得会。

咸丰帝非常好色,在太平天国起义闹得轰轰烈烈时,他“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除了三宫六院,他还让太监挑些年轻貌美的汉族女子安置在圆明园,经常以打更值夜班的名义跑去圆明园。“文宗渔色,于圆明园隅,暗藏春色,谓之四春,世竞传之”。其中四个得宠又美貌如花的,他给起了很香艳的名号—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而且咸丰帝还是个艺术爱好者,喜欢看戏,有时还亲自粉墨登场。

那拉氏深谙咸丰帝的喜好。她很努力地钻研提高自己的艺术才能。据史记载,她的字写得不错,临摹过名家的帖子,能写行书、草书,还会画兰竹。而且,慈禧与众不同的是,酷爱读书,“西后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她还在埋头苦读。这在后宫的胭脂堆里算是佼佼者。

咸丰帝整天吃喝玩乐,政务懒得理。在那拉氏得宠的时候,经常让她帮忙处理一些公务。“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有时候完全交给她代办,“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 (懿贵妃)仅司朱而已。”历史又一次重演,这和武则天、刘娥、萧绰等的经历多少有几分雷同。每一个垂帘听政的女强人都是由她们的老公创造参政的机会。据《慈禧外纪》记载,就是她劝说咸丰帝“用曾国藩,节制各师,借给湘军粮饷,无有缺乏。”启用汉族大臣去镇压汉族草根造反,这个以毒攻毒的计策已经泄露出那拉氏的政治手腕何等高明。又妩媚又能干,引起了咸丰帝的警觉。历史上太多这样的例子,清朝的祖训是坚决不允许女人干政。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拉氏锋芒露得太过了,咸丰“厌之,尝从容为孝贞后言妃机诈”。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弄不好会被赐死。但那拉氏命中该有她的天下,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就踩在那个点儿上,她怀孕了。

1856年4月27日,她生了个儿子,取名载淳。儿子的降临让她的命运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那拉氏的这个孩子是咸丰惟一的儿子。虽然他对那拉氏的心机隐约感到不安,但母以子贵,她还是被晋封为懿妃,没过多久再次晋封到懿贵妃,成为后宫的二把手。咸丰掉以轻心了,也许他觉得自己不至于人丁稀少到只有一个儿子,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儿子接踵而来,不用担心接班人的问题。有野史说载淳是那拉氏和奕訢的私生子,还有说是她狸猫换太子从后宫某氏那里抢来的。这些都不足信,现在的清宫解密档案有那拉氏生孩子的详细记录,连生前的胎动、用药回奶等细节都记录在案,可见野史都是冲她泼粪水极力想搞臭她。

1860年,英法联军6000多人攻打北京,咸丰帝望风而逃,跑得比兔子还快。当年永乐帝迁都北京,就是因为北京的战略地位重要,他要“天子守国门”,以防外敌入侵。明末亡国之君崇祯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拒绝逃跑,选择上吊自杀。相比之下,咸丰帝真是个一点气节没有的孬种,6000多洋人就把他吓得乱窜滚回了满人起源的东三省。他带领老婆儿子、王公贵族逃之夭夭,还不忘粉饰,说自己是去“巡狩”,到热河检查工作。

到热河之后,洋人的枪炮打不着他,总该调兵遣将扫除外患了吧。他阁下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还在包场看戏,天天锣鼓喧天,夜夜美女伴随,活的麻木不仁。要说他此时不想雪耻,那是冤枉了。他是有心无力,没那个本事没那个能耐,只能麻醉自己。1861年3月,咸丰帝薨。官方说法是得痨病死,但坊间一直传言他是自杀。清朝皇族、书法家启功就这样说。自杀不太可信,因为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这么做。一是儿子太小,那拉氏又野心勃勃,城府很深,他不会放心把江山交到他们手里;二是曾经跟自己争皇位的恭亲王奕訢正值壮年,智勇双全,随时可能把儿子的江山抢过去自己管理。要他杀了自己怕是不甘心。但纵情声色却在客观上加速了他的死亡。

怎么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死后江山怎么处理。在咽气之前,他确定了一个看似十分完美的权力制衡机制。太子交给肃顺,朝政交给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七个大臣,然后给钮祜禄氏和那拉氏各一个印章,“御赏”和“同道堂”。奕訢这会儿正在北京和洋人和谈,就被踢出局了。其中载垣和端华是铁帽子王;景寿是驸马;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是军机大臣,焦祐瀛是肃顺的人。肃顺等对政事的处理意见必须加盖两个印章才能生效。这个机制让那拉氏、肃顺互相制约,如果运行得好可以让国家太平。但是如果某一方坐大,那就形同虚设。

载淳登基后,钮祜禄氏和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咸丰帝在临死前想学刘彻赐死钩弋夫人那样处理掉那拉氏。某天,他春日泛舟,那拉氏毛遂自荐说自己在江南呆过很长时间,划船在行,“乃亲理篙楫以侍”,亲自摇橹。划船也是技术活,那拉氏可能太久没玩过变生手了。“讵文宗立未定,而后篙遽下舟为之侧,文宗颠堕水”,竟然把咸丰摇水里去了。咸丰很不爽,不少人趁机挑拨离间,“以那拉将覆满洲诅咒之说进”。

话说1619年,海西女真的叶赫部,也就是皇太极的外公家,被努尔哈赤消灭时,最后一代贝勒布扬古说了句话“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掉建州女真!”正史中没有记载这句。诅咒在皇太极时开始受到重视。皇太极在位时,翻新沈阳的旧行宫。挖房基时发现一块二尺长一尺宽的石板,上刻八个大字:“灭大清者叶赫那拉”。皇太极觉得外公家族阴魂不散,于是规定,皇帝不得以叶赫家族之女为妃,更不可封为皇后。

此时有人重提这个诅咒。咸丰心里也犯憷,“乃拟致之死”,打算赐死那拉氏。他这个想法曾经跟肃顺提起过,“ 朕不日将效汉武帝之于钩弋夫人故事,卿谓何如?”这是他的家事,谁敢乱发言。肃顺“不敢置一词”。不说话那就是默认,这事传到了那拉氏耳朵里,“衔肃”,恨死他了。如果咸丰杀了那拉氏还好说,他后来又犹豫了怜香惜玉了,这可就把肃顺给坑苦了。

咸丰设计的八大臣辅政方案一投入实施,就出了问题。八大臣想过把皇帝瘾,“擅政”。两宫皇太后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托孤八大臣召开第一次最高会议,讨论公文流转的具体操作办法。尤其是报告、请示和干部任免等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八位大臣没把两个女人放在眼里,不就是30不到的两个少妇嘛,头发长见识短。他们提出,圣旨由大臣草拟,太后盖章但不能修改。下面打得报告你们俩也不能看。这样一来,她们俩就成了管公章的小保管员了。钮祜禄氏和那拉氏都不傻,坚决不同意。原则性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她们要求拥有审核权、修改权、否决权,并决定盖不盖章。八大臣说什么也不能答应这样的要求,那不等于她俩就是皇上嘛。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争了四天后,八大臣让步,同意了她们的要求。这次会议让两宫太后看清了八个大臣的野心,她们俩拧成一股绳,打算除掉他们。恭亲王奕訢进入了两人的视野。

奕訢是咸丰的弟弟,也是皇族里面最能干的人才。在咸丰病重的时候,北京有个谣言说洋人想用奕訢代替咸丰。经过肃顺这些与奕訢不合的大臣添油加醋一掰活,奕訢被排斥在了托孤大臣行列。肃顺还以载淳的名义要求奕訢留在北京,不让参加咸丰的丧礼。

被挤出最高权力机构之外,奕訢当然不服气不甘心。太后通过密函的形式联络奕訢,他立刻对两宫抛来的橄榄枝做出了反应,快马加鞭来到热河,祭奠咸丰,然后单独和两宫太后见了面。这里出现个问题,肃顺等八大臣掌权后,对奕訢是小心防范,明文不让他赴热河的。奕訢抗旨到热河,肃顺竟然没有警觉没有任何反应?是大意还是出现了什么变故?没有史料佐证,总之是见了。单独会面长达两小时,主题就是除掉顾命八大臣。会面结束后不久,两宫太后突然要求回銮北京。肃顺感觉事情不大对头,他以洋人未撤走回京有危险为理由坚决不让回銮。两宫太后早就想到他会阻拦,那拉氏直说,回京后如有意外,不与你们相干。她必须回到北京,热河是肃顺的地盘,北京有众多同情和支持奕訢的势力,只有回到北京才能动手。肃顺还是掉以轻心了,两个小女人“彼何能为”。

这时回到北京的奕訢的势力已经做好了政变的准备,连要求太后垂帘听政的折子都写好了,就是有名的《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折子送到肃顺面前,他气得胡子翘老高;那拉氏看到折子是高兴得辫子翘老高。她趁机用这个折子来试探肃顺等人的态度。再次召开了两次最高会议,讨论如何处理这个折子。两宫太后不表态,让八大臣先讲,就是想试探他们的口风。几个老谋深算的家伙措辞强烈地抨击垂帘听政的想法。第一次会议的时候,那拉氏还算克制;第二次的时候就忍不住和八大臣掐起架来,舌战数小时,剑拔弩张,当庭咆哮,竟然把在场的7岁的小皇帝吓得直尿裤子,“及董御史疏上,三人纠党忿争,声振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两宫太后看八大臣态度强硬,只好退让,等回北京后再做打算。桂良等人一看折子被驳回,又出了一招,奏请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徽号为慈禧皇太后。

回京时,肃顺也大意了,他们八个大臣被打散分两路两批走,尤其严重的是他本人不和慈禧、慈安一批。两个太后一回京立即与奕訢会面,详细讨论了政变的具体措施。谋划停当后,两人于第二天召见奕訢、大学士桂良、周祖培、贾桢、侍郎文祥等人,哭哭啼啼,说这八个老东西欺负人,孤儿寡母的可怎么生活。这招萧绰也用过。参加会见的几个人都已经得到了奕訢的暗示,赶紧献上一计:先降旨让他们下岗然后再逮捕。这正是太后和奕訢密谋好的,连炒鱿鱼的圣旨都写好了,当众宣示八大臣的三大罪状,载垣、端华、肃顺下岗,景寿等五个人退出军机处。宣布是在八大臣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等他们知道大势已去。

政变就这么轻易地成功了,至始至终都没有走漏半点风声,八大臣全军覆没。这既可以说是慈禧政治手段高超,也可以认为是肃顺等八条水鱼太轻敌太自大。印章在太后手里,八大臣如果不除掉她们两个,所写的圣旨都难以生效,但是这两个女人所写的圣旨马上就可以盖章立即就能生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主动出击,一旦陷入被动就万劫不复。

第三天,两宫又连发两道圣旨由奕訢担任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第四天又补升他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和宗人府宗令。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鸿胪寺少卿曹毓瑛为军机大臣。文祥留任,组成了两宫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慈安太后不热心权力,实际是以慈禧为核心。她在政变成功后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不株连避免打击面过大。从肃顺家抄没的书信全部焚毁。整个政变是慈禧过人政治智慧的一次充分而集中的展示,巧妙得当的处理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政变。

1861年12月,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在奕訢的辅佐下,慈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一个28岁的年轻女人管理着像老牛破车般衰落的庞大国家,竟然还有些起色。要知道她公公道光帝一辈子勤勤恳恳艰苦朴素穿着打补丁的工作服都没能减慢大清朝下落的速度,被英国佬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得满地找牙。她看到满洲贵族整体素质下降,也认同肃顺所说的“满人大多是浑蛋”的观点,大批量起用汉族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刘长佑、郑元善、李续宜、严树森、毛鸿宾、江忠义等一大批汉臣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简直就是大换血,吓得满族大臣只打冷战。规模这么大的人事调整,让如此多的汉人控制各省的军政大权,老祖宗留下的江山就这样白白的拱手送给汉人了?慈禧不傻,她用的这些人都是被孔老二的儒家思想控制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忠君,说白了就是主子养的狗。虽然慈禧读书不多,却知道汉族的这些读书人中毒至深容易控制。依靠这些汉族武装,加上洋人武器弹药的支持,她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和回民起义,暂时避免了清王朝的解体。因为是奕訢洋务派,她支持发展军用、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加强了军事实力,促进了工商业发展。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竟然开始展现出一点中兴的气象。

说实话,早期的老佛爷慧眼看中的这批文臣武将,可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能人。她能从浩浩荡荡多如牛毛的各级干部中准确无误地找出“最杰出的政治家、最聪明的顾问、最安全的领导人以及最好的向导”,把国内的精英全部聚集在自己周围为己所用。中国历史上能像她一样眼又尖看的又准又敢放权的最高领袖屈指可数。公正地说,她做得不比武则天差,她的胸怀比武则天开阔,她对清朝的贡献不比孝庄太后少。孝庄、武则天、刘娥这些人生活在王朝的上升时期,人心思定,人才储备雄厚板凳够深,略施手腕就可以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慈禧生在乱世,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作为一个女性领导人她已经尽力往回拉但无法力挽狂澜。

她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还是个女人。她爱美,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她的贴身女官德龄在《清宫二年记》里说,“她像普通人一样,爱着各种生物,像花草、树木、狗、马等都是她所喜欢的。”她在颐和园种的菊花就有三四千种,还收罗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据说某天夜里突然下雨,慈禧被雨声吵醒,首先想到的是外面正在开放的菊花,直到太监通报已经用芦席把花都盖好才放心。她个子不高喜欢穿高跟鞋增高,高底平头鞋(电视剧里那种旗鞋)是慈禧的最爱,走起路来仪态万方。她喜欢打麻将,经常召诸的王福晋、格格到宫里打麻将。没人敢赢她,所以她每打必赢,赢了就心花怒放。打麻将输钱是最高超的送礼行贿手法。格格们会装作无心似地提出哪个朋友哪个亲戚没工作,慈禧一般会很爽快地封个肥缺。她爱读书,不管是张居正编写的儿童领导人的培训教材《帝鉴图说》,还是《红楼梦》她都读得津津有味。《红楼梦》一直都是清朝的禁书,她却让人在长春宫的墙壁上绘制了近二十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苏式彩绘壁画。还让人编写历代帝王和女主临朝听政的经验教训《治平宝鉴》,请大臣进行讲解,学习管理知识,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

1873年,载淳成年,慈禧还政给他。慈禧对这个独苗像所有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给他请最好的老师,四位大儒李鸿藻,祁寯(jun)藻,翁心存,倭仁;由恭亲王亲自给小皇帝制定课程表。皇家拥有的最好的师资力量、最好的教育条件,全部毫无保量地配置给载淳。本来他又没有高考的压力,又没有找工作的苦恼,一门心思读书就是了。但是他遇到了所有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课业负担过重。每天要学骑射,练枪法,学蒙古文,满文,汉文;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春秋左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些内容。他开始叛逆,开始敷衍了事,读书根本不在状态。都16岁了读个奏折还困难。更严重的是,他的注意力开始往外面的花花世界转移。寂寞难耐的他经常在伴读载澂、王庆祺的陪同下带一群小太监微服出去逛夜市、逛窑子。

载淳亲政后实际上没有能力管理政府,但是他很想从慈禧的阴影里走出来,就大举修缮圆明园准备让慈禧搬过去住。圆明园被烧毁,基本已经是一片废墟,重修需要大笔资金。国库的那点银子还要支付战争赔款,这引起了奕䜣等王公大臣反对。慈禧何等精明能干,但是载淳的政治智商却极低。他竟然对反对继续施工的恭亲王奕訢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有何哓舌?”“如此位让尔何如?”皇帝说出这样低水准的话,把奕訢雷得无语凝噎。他对这个不成器的侄子是恨铁不成钢,要是当初道光把皇位传给他而不是瘸子咸丰帝,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无能皇帝。他忍无可忍就把载淳逛窑子的事情给捅了出来。这可惹毛了载淳,马上下旨让他下岗。还连带把奕誴、奕譞、伯讷彦谟诂、景寿、奕劻、文祥、沈桂芬、李鸿藻等10多个人一起炒鱿鱼。小皇帝上台后没啥事做,重修圆明园是他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谁拦着他他跟谁急!慈禧知道自己的儿子水有多深,一听说闹出这么大动静,赶紧要求载淳停手。“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 从这个角度看,慈禧不还政给他也没有什么不妥,他哪是那块料。

载淳经常寻花问柳,很快就染上了脏病,据说是梅毒。身上出现紫色斑块,最后化脓发出恶臭。当时这种病还不常见,一开始当作感冒、天花来治疗。当时的种痘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皇族的小孩在婴儿期都会种痘,出天花肯定是托辞。因为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载淳的病迅速恶化,以至于面目全非,狰狞可怕。慈禧都不敢让儿子照镜子,吩咐太监把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藏不了就用红布盖住。

载淳之所以经常到花街柳巷去嫖,跟慈禧也有很大关系。她年纪越大控制欲越强,有点更年期综合症,对儿子的私生活横加干涉。给载淳娶老婆的时候,她看中了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14岁的女儿富察氏,慈安与载淳看中了蒙古状元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后来采取折中的办法,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慈禧十分不喜欢阿鲁特氏,一是载淳没采纳她的意见;二是阿鲁特氏对她伺候得不够乖巧。于是,她经常挑拨小两口的关系,派人监视皇后和载淳的夫妻生活,“阴使内监,时复监视之” 。监视了还要说出来让载淳知道,“谓帝行将亲政,国事繁颐,宜节欲,勿时宿内寝”,说什么要节欲要克制要保重身体,然后让太监偷看落实情况。载淳有五个老婆,却没办法享受年轻人该有的生活乐趣,一气之下搬到乾清宫独居了。在家被压制,他就只能偷偷出去发泄,这一发泄病就上身了。

野史记载,某天皇后阿鲁特氏去看望载淳,说婆婆又为小事骂她。她不知道隔墙有耳,话立刻传到了慈禧耳朵里。她赶到养心殿逮着皇后就打,还让太监准备棍子行刑。载淳已经病入膏肓,哪受得了这个,立即昏死过去。没过多久,薨了,阿鲁特氏被逼自杀。因为盛传她是吞金而死,民国时期孙殿英盗墓时,她惨遭剖腹,为的就是找那块金子。

慈禧对宝贝儿子寄予厚望,本打算辅佐儿子成事,现在儿子死了,她再一次由幕后走到台前。

载淳死的当晚,她和慈安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紧急会议,商量政府权力交接问题。慈禧主持会议,一开始她就给定了个调:此后垂帘如何?她们要第二次垂帘听政。然后才是选接班人。接班人俩人已经选好了,根本不用大臣们多操心,那就是载湉(tian)。载湉她爹是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他娘是慈禧的妹妹。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她的这一决定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甚至连醇亲王都没有事先得知。醇亲王得知皇帝人选后吓得“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因为他被吓晕,会议不得不中断,大家都忙活他去了,对慈禧的提议没有反对意见,也不敢反对。

就这样,不满四岁的载湉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他在睡梦中被抱走,接入养心殿时还在呼呼大睡。1875年1月,载湉登基,慈安、慈禧再次垂帘听政。这一年,她启用左宗棠出兵西北,打响了收复新疆的战役。1864年,英国、法国支持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1871年,沙俄也插了一脚进来,占领伊犁九城“晓示伊犁永归俄辖”。此时日本入侵台湾,西北和东南同时告急,政府官员针对两个地区的问题发生了分歧。李鸿章为首的多数派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为首的少数派要求收复新疆。此时,全国上下只有文祥和湖南巡抚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慈禧果断采纳左宗棠的建议,支持他率兵西征。左宗棠带着口破棺材义无反顾地上路了,最终在1878年收复除伊利外的新疆失地,并正式在新疆建省,保住了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期间,慈禧一直在努力给光绪帝洗脑,使他忘掉自己的亲生父母。不给饭吃,不给看病,毒打臭骂,试图用高压手段制服这个只有三四岁的小男孩。难怪醇亲王知道自己儿子中选后会吓晕过去。谁家的儿子不是自己的心头肉?他肯定非常清楚光绪进宫后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儿子,慈禧也不心疼,致使光绪因为营养不良身体一直非常虚弱,因为得不到关爱,心理一直十分压抑。

1881年,慈安暴亡,卒年45岁。慈安的突然死亡,让慈禧进入一人专政独揽大权的时代,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猜疑。坊间传言,慈安是慈禧害死的,版本有四种。第一,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饼后,中毒而死。司马衷的死法。第二,喝了放有毒药的汤后中毒死。贾南风的死法。第三,太医在慈禧的授意下不对症下药致死。司马遹的死法。第四,因为跟慈禧吵架被侮辱,吵不过就吞鼻烟壶自尽。

慈禧为什么要害死慈安?为了一个人专政?慈安活着也没挡她的道,她一直都是自己在表演。如果真是为了权力,在辛酉政变成功后就可以除掉慈安,为啥非要等到20年后才动手。慈禧可不是耐着性子忍着火气不发作的人。除非她们两个之间出现了根本的利益冲突,达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但从20年她们两个的合作来看,非常默契。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表现得仁慈忠厚,一个表现得狡猾凌厉。慈安的存在为慈禧设置了一道缓冲区,她出面对付那些对慈禧不满的大臣们,比慈禧自己动手效果好得多。以慈禧的精明,她不会看不出这一点。慈安是她手里最好用的牌。

《崇陵传信录》记载,咸丰帝临终时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遗诏烧掉。这份遗诏如果按常理推理应该是不存在的。咸丰帝死前曾经想过效仿刘彻,但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他会把这个任务推给明知道是心慈手软又没有权力欲望的慈安吗?他认为慈安会比他自己更有能力除掉慈禧?即使是他留了一手,想让慈安制约慈禧,那么慈安会不会把遗诏烧掉?既然是两个人秘密地当面鼓对面锣烧掉了,野史的作者难道是隐身在旁边看见了?他怎么知道密诏的内容和两人之间的动作?野史的一些说法都是道听途说,貌似很逼真但经不起推敲。

还有野史说的绘声绘色,慈安未死之前,慈禧忽然得病,貌似很严重,还下诏让各省督抚推荐好医生。李鸿章、刘坤一、李瀚章等都把有名的医生送进了宫。慈禧病的期间,慈安单独听政。在她临死前一天早上,还召见奕欣、左宗棠、王文韶、李鸿藻等。左宗棠听说慈安死了,连连跺脚,“这才好好的,朝晨召见军机,慈容和怡,毫无病态,不过两颊微赤罢了。怎么半日工夫,就崩了?”依照惯例,太后有病要传御医,必须先知会军机处。医方药剂都得军机处检视。慈安得病军机处却一点都不知道。于是猜测跟着就来了。有人说慈禧装病,慈安去探病的时候,发现慈禧床上躺着名伶杨月楼。这把她惹毛了,立即把戏子给砍了。慈禧十分没面子,下药把慈安毒死了。

这又有往慈禧头上泼脏水的嫌疑。慈安和慈禧都是二十多岁就守寡,作为正常的女人找个情人也没什么不可以吧?难道皇帝们找几万美女在后宫是合理合法的,摄政的皇后做了寡妇就不能有男女生活?说慈禧淫乱后宫的都是些男权思想的假惺惺的卫道士。再说,慈禧有必要为了个戏子装病不上朝几个月之久吗?她可是对权力视之如命。既然她放心让慈安一个人临朝不怕自己被黑,那何必为了一个男人跟慈安翻脸。况且,杨月楼一直活得好好地,没有死在宫中。

那慈安和慈禧之间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有。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其一,慈安和奕訢走得比较近。奕訢经常拿嫡庶有别来打压慈禧。1881年的慈禧和奕訢已经过了蜜月期,两个人的关系开始走向破裂。不过慈安是否活着,并不影响慈禧对付奕訢。她对奕訢一直采取既打压又拉拢的策略。

其二,给同治娶的老婆阿鲁特氏是慈安看中的。同治和慈安的关系甚至比他跟慈禧还亲近。当年在热河,两宫太后和八大臣掐架的时候,同治被吓得尿裤子直往慈安怀里钻,而不是去拥抱慈禧。这说明慈安视同治为己出,非常关爱。他们两个行动一致,非要娶阿鲁特氏,肯定会让慈禧不满。儿子竟然敢忤逆她的意思,把她的好心当驴肝肺。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不是原则性问题,慈禧还是接受了阿鲁特氏做皇后。同治死后,阿鲁特氏殉葬,这点恩怨也就随风而去了。慈禧不至于要到6年后来翻旧账,跟慈安过不去。

其三,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得海被慈安、奕訢和同治帝三人合谋给杀了。在热河的时候,慈禧使用苦肉计把安得海赶回北京给奕訢报信,立了大功。这家伙非常聪明,狡猾奸诈,也喜欢搬弄是非,气焰十分嚣张。慈禧当权后,安得海总是在她面前说奕訢坏话,使慈禧削掉了奕訢的议政王职务,惹毛了奕訢,他看出安得海凭借自己的影响在干预朝政,就对自己的亲信说“不杀安得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载淳也十分厌恶安得海。某次因为点小事骂了他。安得海竟然跑去跟慈禧告状,慈禧掉过头把载淳骂了一顿。载淳自己动手做了个泥人,然后砍断脑袋,说“杀小安子!”

1869年,安得海得到慈禧的允许,自称钦差,身穿龙衣,派头十足地下广东游玩。载淳、奕訢和慈安听说后,密令山东巡抚胆子贼大的丁宝桢杀掉安得海。丁宝桢派出两路人马追赶安得海将他抓获,然后以太监违反规定私自出京又没有上头通报的理由,在自己的地盘上杀了安得海,随从20几号人全部砍头。慈禧听到信是大吃一惊,赶紧跟慈安、奕訢、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研究。结果大家出奇的意见统一,认为安得海违反祖制,私自出京,杀得好。慈禧没办法只好补发一个通知要求捉拿安得海,其实他已经死翘翘了。

从这件事看,慈安和奕訢、载淳三人跟慈禧是有权力争斗的。但是安得海的死也给慈禧澄清了一个谣言。当时民间传说安得海是假太监,并且跟慈禧有猫腻。安得海死后被丁宝桢暴尸以证明他是真太监。慈禧跟太监通奸的罪名被洗清了。丁宝桢杀了安得海后慈禧并没有对他打击报复,反而高歌猛进,官越升越高。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件谋杀案的主谋是载淳,不是慈安。死了个亲信却换来自己的清白,慈禧也没必要嫉恨慈安。

那慈安是怎么死的?清史专家徐彻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慈安是脑血管疾病,很肯能是中风或者脑溢血急性发作。从《翁同龢日记》记录的慈安的病症和用药情况来看,应该是此类病。慈安死后,慈禧马上召集重臣察看尸首然后以太后规格下葬。并不是像野史所说用苇席一卷就了事了。

慈安死后,慈禧一人大权在握,首先让她看着不顺眼的,当然是奕訢。机会说来就来。1881年,法国侵犯越南。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法军的企图是把越南作为跳板进军中国西南。一直活跃在西南的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应越南国王的请求帮助阻击法军。对于黑旗军,清政府一直采取镇压打击的做法。此时,慈禧极为灵活地转变策略,暗中支持黑旗军援越抗法,通过保藩来固边。但是被称为“鬼六子”的奕訢,对慈禧的苦心并没有领会。他喜欢外交谈判,啥事都想通过割地赔款来换个安宁,对慈禧备战固边的指令敷衍了事。慈禧对他的这种态度极为不满。北宁打了败仗后,慈禧大怒处理完前线作战不利的将领,接着拿政府高级官员开刀。奕䜣此时已经没有了棱角和锐气,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的确不太适合他。1884年,慈禧将他一撸到底,彻底下岗,赶回恭王府喝茶养病,“家居养疾”,不准过问国事。奕䜣集团的全班人马全部被开,包括宝鋆(yun)、李鸿藻、景廉等人。虽然后来仍然签订了《中法条约》但是要知道这是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

到此为止,慈禧真正成为了呼风唤雨唯我独尊的武林第一盟主,政府上下没有谁敢跟她说个不字。权力的绝对集中就是权力腐化的开始。慈禧也开始走下坡路。她喜欢享受和排场。据说每次吃饭都要上100盘菜。每天两次品茶时间上的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她喜欢吃豆芽,就需要专人一根儿一根儿地摘豆芽—把豆芽根儿上的须全部摘掉,同时,还不能弄断豆芽的本身。她泡茶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所饮的花茶是刚采摘的鲜花。当然了,这些都是小儿科。现在一些中层公务员的待遇都好过她。她最让人诟病的有两件事,在战事不断的时候大修颐和园和过60大寿。以至于有人把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都归罪于她。引来骂名的是说她挪用了三千万海军衙门的白银全部用于颐和园工程,导致北洋水师战败。

这个传言是梁启超在他的《瓜分危言》首先提出,“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现存的史料记载,颐和园的确挪用了海军衙门经费的账款,共计400余万两。海防捐357万两。此时北洋海防的经费都有稳定保障,每年约137万两。颐和园工程耗费民脂民膏,动用军费是荒唐可耻的。但主谋不是慈禧,而是光绪他爹醇亲王奕儇,为的是给慈禧安排晚年住所,让光绪亲政。挪用的款项通过海关关税和各省征收的土药厘金在甲午战争前大多已经还清。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倒台,不是几个工程能办到的。其实真正把清王朝推向风雨飘摇,让洋人趁虚而入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这场起义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领导者比清政府更无能更腐朽,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集权,导致地方拥兵自大,财政调度失灵,让清王朝严重伤了元气。话又说回来,慈禧挪用军费搞排场实在是有点醉生梦死。前期的英明果敢已经不复存在,脑袋有点被胜利烧坏了。

亡国也要过大寿。1894年,慈禧举国兴办规模宏大、豪华铺张的“六旬庆典”。按照国人逢十大庆的习惯,60大寿的确应该过,但是在国家油尽灯枯的时候,是不是要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她的确是主战的,“不准有示弱语”。但还是将她的60大寿列为政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时,慈禧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可能是想借60大寿撑门面,向洋人示威。但是这也太幼稚太天真了。前线已经吃紧,战争一触即发。军费都只能靠外国贷款,哪里有钱过大寿。她再次从军饷中提用100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200万两,摊派298万两来筹办自己的生日派对。这些还都是账面的。《翁同龢日记》描绘她生日当天的状况,“济济焉,盛典哉!”就在这一天,日军攻占大连。慈禧正在宫里轻歌曼舞,大吃大喝,还接连赏戏三天。最后导致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丢掉了对附属国朝鲜的控制;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后以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这次惨败,慈禧必须负主要责任。日本选择在这一年发动战争,就是知道她60大寿肯定不愿意打仗会委曲求全。

慈禧这件事的确办砸了。国际关系如此紧张,她不懂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道理,不集中精力一门心思搞军事国防建设,跑去修豪宅修公园。你修也要找个好口号,要说是为了再塑大国形象,是为了展现大清朝的经济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助推力,借60大寿拉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她显然不是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高手。花了钱却不知道先包装先搞舆论宣传,结果落下千秋万代骂名。

洋鬼子们一看天朝变成了这副德行,软柿子好捏,都纷纷伸手来打家劫舍。官方说法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时,光绪已经亲政了九年,但实际上还是慈禧说了算。“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光绪帝从头到尾都是她揽权的一颗棋子而已。光绪入宫就注定了他的杯具人生。不仅是个政治傀儡,私生活也完全被姨妈慈禧牢牢控制。他的皇后和妃子都是慈禧给选的。如果选个美女还好说,偏偏皇后丑的跟贾南风有的一拼。这个皇后不是别人,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儿。不仅长得丑,还又瘦又驼背。慈禧把侄女嫁给外甥,无非就是想亲上加亲,牢牢控制光绪。作为补偿,慈禧给光绪娶了两个妃子—瑾妃和珍妃。珍妃长得漂亮端庄,也十分聪明,让光绪多少获得一点安慰,俩人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光绪大婚典礼花去了600万两白银,而黄河泛滥中央才拨了10几万两银子赈灾。这样的场景在现在还经常发生,奈何!

光绪对姨妈密不透风的控制十分反感,无时无刻不想摆脱她的控制。1898年,他借力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行新政,进行变法。真正的目的是推翻慈禧,夺回属于自己的政权。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慈禧其实是支持变法的,她知道甲午战争败由她而起,也想通过改革谋求出路。变法前,她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事实也的确如此。慈禧可以说是清朝最开明的统治者。乾隆闭关锁国,她开始对外开放;康熙乾隆大搞文字狱,慈禧却把禁书《红楼梦》刷在卧室当壁画,报纸就是在她统治时期出现。话说现在看电视不还经常出现迎客松?康熙乾隆禁止采矿,怕把大清龙脉挖断;慈禧支持奕搞洋务运动;此外,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废除八股文,建立学校,引进西方法律,废除八旗制度,废除女人裹脚制度的都是慈禧。她执政的思想比清朝任何一个皇帝都先进,接受新事物的胸怀也比同时期的很多大臣都开阔。

既然如此,为什么她要干涉变法?教科书上说,以她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受到损害反扑镇压。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光绪和康有为的这剂药下得太猛太狠,本来已经积弱的政府根本受不了。这几个闭门造车的年轻书生一百天内下了一百多份公文,想在一个礼拜就大功告成,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么猛烈的变革立刻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强烈震荡,政府上下骂声一片。就好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你一天灌他几十副药不是想让他死吗?他们这么一折腾,政府运作几乎陷入崩溃。崩溃的结果是什么,发生内乱,国家分崩离析。慈禧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换了你你也不能。她必须出面收拾变法带来的烂摊子。而且,她也不能容忍光绪借机夺权的行为。

于是,光绪被囚禁,六君子被砍头,局势得到稳定。说实话,戊戌维新的历史地位被大大高估,慈禧又被丑化到不能再丑。什么屎盆子都往她头上扣。她在处理了变法的主要演员后,并没有开倒车,而是继续推行部分合理的新政措施。

此后不久发生的义和团起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是口号里的“杀一龙二虎三百羊”,龙特指的是光绪皇帝。这也说明光绪的变法已经危害到了社会底层草根们的生活。义和团的排外性和忠君性,得到了慈禧的欢心。她支持义和团对付洋鬼子。这又引起了洋人的极度不满,于是八国联军组建。他们要教训一下不听话的慈禧。慈禧也不是吃干饭的,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外宣战。但是这个宣战令又并没有交付到联军手里,只是在自家人里说说而已。

慈禧虽然有心对付外国人,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有太多自身的局限。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她的知识、素养和军事指挥能力都不足以应付快速变化的局势。她仍然是一个擅长窝里斗的老式中国政治家,缺少对国际局势的了解和对国家整体走向的明确判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败得一塌糊涂,只好带着光绪等皇族再一次“巡狩”。打不过就学乖低头求饶,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这份和约让中国人恨得钢牙咬断,把签字的李鸿章和签批的慈禧都骂成卖国贼。但是,要知道“弱国无外交”,一个积贫积弱的战败国处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能怎么样?李鸿章签完条约就大口吐血不久死去。要说他崇洋媚外,妥协投降,恐怕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慈禧的确有推卸责任,卖国以避免被洋人追究为战争祸首的罪行,是她永远也抹不掉的耻辱。

1902年初,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此时的光绪仍然被囚禁,但心情截然不同了。他最宠爱的珍妃已经被慈禧让人推入井中淹死。珍妃这个女人心眼比较多,常常拿钱打点下人笼络人心。手里没钱就受贿卖官。她借自己受宠的机遇,竟然连道员一级的官也敢卖(要知道慈禧她爹惠征也不过是个道员)。最后弄了个文盲当道员被慈禧知道了。她的小聪明让慈禧又恨又怕,她和光绪的恩爱也让慈禧有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1894年,瑾妃、珍妃姐妹两个都降为贵人“以示薄惩”。珍妃被幽闭冷宫,不能与光绪见面。巡守前,慈禧让人把珍妃推进井里淹死。光绪超级郁闷,慈禧也不得安生。她在巡狩的时候天天做珍妃索命的噩梦,回宫后让人把尸骨打捞出来入棺下葬。

1901年初,慈禧决定推行新政,包括改革官制和刑律、整顿吏治、编练新军、兴办商务、振兴实业、兴办新式学堂等内容。她想要革新以挽救正在死去的清王朝。教科书上又扣帽子了,说慈禧的新政是为了巩固统治,是“假变法”。这种言论实在可笑,哪个朝代的变法哪个领导人的改革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统治?改革开放难道不是为了巩固现有的政权?没有慈禧的新政,就没有20世纪初的新民主主义思潮。慈禧的步子迈的很大,她在经济改革进行了4年后,就开始谋求政治改革。1905年,慈禧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的《宪法大纲》,复制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它的确存在加强皇权的缺陷,但这是她的历史局限性。她不可能革自己的命,要立宪也必须一步一步来。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太太能有这样的政治魄力,已经非常不容易。慈禧的这场新政,问题出在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快太大,犯了跟康有为同样的毛病。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了20年,改革开放30年都还只停留在经济改革层面,慈禧却想在8年内完成经济政治一揽子变革。过激的变革导致政局不稳,权力被削弱,最终导致清朝灭亡。激进的改革通常都会适得其反,戊戌变法是这样,文化大革命是这样,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也是这样。这是慈禧这个传统政客所不自知的。

慈禧有时无知得可爱。她讨厌火车头的轰鸣声,怕鸣笛声败坏紫禁城的风水,就让太监们挽着黄缎子织成的绳索拉着六节火车车厢跑。这辆太后专列前面有两队太监手持幡旗在铁道两旁引导,后面跟随着一些侍奉的太监。她坐汽车时,让司机跪着开车。她相信修铁路会破坏大清的气数。当然,这些是真正的时代局限性。

1908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突然死亡。一百年后的2008,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通过头发化验证实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证实光绪是被人毒死,让各种争论落幕。问题是,谁毒死了光绪。

《清稗类钞》中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病危期间,害怕死后光绪重新执政,让太监将他毒死的。在慈禧死前,曾给光绪一点权力让他接触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干部任免。似乎有权力交接的意思。这时有个事情让慈禧起了杀心,害怕光绪会在她死后推倒重来,翻一些旧案。就是戊戌变法的革命党人王照回国自首,光绪念及旧情,请求慈禧放过王照。要知道维新人士已经成为慈禧的死对头,光绪这样做出卖了自己的立场,慈禧害怕他会清算。当时政府上下,皇宫内外,还都攥在慈禧手里,也只有她有条件杀了光绪。更让人起疑的是,光绪头天前脚死,她后脚就跟去了。这总让人觉得是她明知道自己大限已到,让人毒死光绪免除后患。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里发现,伍廷芳曾经对日本公使说,慈禧驾崩时肯定会谋害皇上;启功先生也说他的曾祖父光绪是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酸奶而驾崩。

还有几种说法,比如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认为是袁世凯将光绪帝毒死;德龄声称是李莲英怕光绪翻旧账下的狠手;被列为嫌疑犯的还有崔士贵、隆裕皇后和奕劻。这几个人中隆裕皇后的嫌疑也比较大。在慈禧病重时她掌管后宫,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光绪被囚禁后也只有她能够到瀛台陪伴,医生开的药都必须经她的手。光绪一直冷落她宠爱珍妃,甚至把珍妃的死记在她头上。隆裕皇后可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光绪接班对她肯定不是好事。难保她不会铤而走险,毒死老公。

光绪死后,慈禧反应很快,立刻任命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第二天,慈禧病死,享年74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就要入土为安了,她还是不得安宁。传说慈禧在生前检查自己陵墓的施工进度时,发现墙壁上有个壁虎雕刻,勃然大怒。壁虎又叫守宫。在《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被尹志平破了贞操,手臂上的守宫砂就消失不见。守宫砂就是用壁虎制成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用朱砂喂食壁虎,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最后焙干为末,涂于女性手臂内侧,终身不灭,有交接其颜色会变淡,不如原先的鲜红”。汉人通常用这个东西来检验女人是否守身如玉。其实李时珍已经驳斥过这个用壁虎做守宫砂的说法,证明行不通。满人虽然不像历代王朝一样在后宫饲养壁虎,但喜欢在皇后、妃子陵寝的丹陛石上暗刻一只壁虎,用来检验她们的贞操,作为“镇物”。慈禧坚决不允许在自己的陵墓里出现壁虎,要求重修定东陵,并立刻将那块丹陛石换掉改成没有壁虎的石雕。这再次引发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她私生活的猜测。

慈禧的绯闻男友总共有7个之多,从王公贵族到饭馆的小二,啥货色都有。

第一大绯闻男友就是鬼子六恭亲王奕訢。野史说,慈禧没进宫就认识了恭亲王,并一见钟情,情深意浓。后来她被迫入宫做了秀女,但仍与奕䜣藕断丝连,经常找机会狂欢,甚至有人怀疑载淳是慈禧与奕訢的私生子。两情相悦可能会有,但弄不好也可能是慈禧一厢情愿,单相思。毕竟奕訢长的风流倜傥,他俩在辛酉政变后走得很近,近得让观众们产生联想。但是从慈禧一直压制奕訢,政治上敌对的态势来看,这个绯闻多半是捕风捉影。

第二大绯闻男友是慈禧后期的红人荣禄 。他在慈禧针对光绪和康有为的政变中立下大功。传说他是慈禧的初恋情人,在慈禧年少时曾救她免被富二代强奸,此后便关系暧昧,经常找机会风流。荣禄长的“风神俊逸”。德龄的《御香缥缈录—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一书中说,“在慈禧没有给咸丰选去做妃子以前,荣禄就是伊的情人;后来荣禄仍克尽厥职的做伊的忠仆。他们两人中间的一番恋爱,却就此很沉痛地牺牲了。”德龄担任过慈禧的女官,按理说不应该怀疑她的说法。但是这厮的书商业化炒作过于明显,属于慈禧的啃亲族成员。为了吸引眼球她捏造了很多子虚乌有的情节被人识破。比如说慈禧坐火车去奉天拜陵,北京到奉天从未开通过铁路,哪来的火车?这种造假过于明显的书也就合适拿去骗骗那些没到过天朝上国的洋人。基于这点,德龄同学的的初恋情人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在回忆录里说,慈禧出生后家里请过两个乳母,其中一位关嬤嬤,也做过荣禄的乳母。这可以说明一点,虽然他们不是表兄妹,但是的确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被慈禧收做养女。就是溥仪的生母。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说,荣禄和慈禧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当然不可能公开说自己外公跟慈禧有一腿。估摸着两人是萧绰与韩德让那种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喜爱的复杂关系。

第三大绯闻男友是自爆绯闻的英国作家巴克斯,在他的书《满州的没落》里详细描述了和慈禧的关系。他20岁时跟随莫理逊到北京。莫里逊是英国《泰晤士报》当时驻北京办事处的记者,后来做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王府井大街在海外叫做莫理逊大街。巴克斯爆料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慈禧开始主动接触洋人,邀请各国公使和公使夫人进入紫禁城和皇家御苑。巴克斯就这样闯进了慈禧一湖春水的生活。他年轻英俊、懂中文,立刻让68岁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拜倒在29岁的他的燕尾服下。两人秘密交往了6年,慈禧还送给他很多皇宫的宝物。据说,巴克斯持有的泥金《渔樵二十咏》的确是清宫所有。这段黄昏恋十分劲爆,竟然给慈禧枯燥的晚年生活来了段异国恋情,还是跟一个双性恋的老外,让人惊叹。虽然巴克斯有清宫的宝物,并不能证明他跟慈禧有男女关系。说不定是看他能说会道打赏的,也说不定是八国联军时期从圆明园抢的。鉴于洋人擅长捏造桃色新闻来为影片或者书籍大卖造势,巴克斯的自揭短可以认为是商业炒作。

第四大绯闻男友是古董商人小白。文廷式的《闻尘偶记》里记载,“壬午春(1882年),有琉璃厂卖古董白姓者,由阉宦李莲英引人大内,遂得幸于禧后,月余乃出。旋禧后有疾,安后密查之,乃知有孕。”说这个北京琉璃厂姓白的古董商长得比较帅,经李莲英拉皮条被慈禧宠幸,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才重获自由。不久,慈禧怀孕被慈安知道,慈安被慈禧毒死。慈禧此时已经47岁高龄,她还会怀孕吗?这种说法多少有点不靠谱。

第五大绯闻男友店小二小史。话说慈禧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派人去买。李莲英看金华饭馆的小二小史比较活络,就经常带他到宫里玩。某天被慈禧撞见,发现小史长得玉树临风,就留下来在宫里快活。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不敢养在宫中,寄养在妹夫醇亲王家,并杀了小史灭口,这小孩就是光绪。跟小史风流一下有可能,说光绪是她的私生子就有点胡诌了。从慈禧对待光绪的态度来看,那简直比蝎子还毒,比后妈还狠。要是自己的亲儿子会这个态度?

第六大绯闻男友李莲英。李莲英入宫前穷得叮当响,因为私自贩卖硝磺蹲了号子。出狱后开始摆小摊补鞋。经好友沈兰玉引荐进宫当了太监。小李子手巧,梳头盘头十分拿手,弄得漂亮精致。慈禧看他心灵手巧,一高兴打破惯例封为二品。两人经常并坐听戏,小李喜欢吃的东西,慈禧都给他留着。因为走得近,外面又像说安得海那样,传李莲英是假太监。这都是好事的人乱掰。李莲英入宫的时候又不认识慈禧,不净身哪里通得过慎刑司的验身。但是太监和宫女不照样能过夫妻生活,慈禧和太监就过不来?

第七大绯闻男友伯彦纳尔苏。话说慈禧某天在颐和园游玩,遇到内大臣僧格林沁的孙子伯彦纳尔苏。年轻人风度翩翩、身强体壮。风韵犹存的慈禧主动搭讪,轻松把小伙子泡到手了。后来,伯彦纳尔苏的老爸九门提督伯彦纳莫祜发现了这件事,要求儿子跟慈禧一刀两断。伯彦纳尔苏把慈禧送的金镯子砸成两截,然后自杀殉情。慈禧听说后,伤心得一塌糊涂,下令处死伯彦纳莫祜,追认伯彦纳尔苏为亲王,并为他在僧格林沁的陵墓旁修了一座墓。这件事可以证实为捏造。伯彦纳谟祜的长子伯彦纳尔苏是驸马,指婚的公主是慈禧的外甥女。公主夭折后,纳尔苏又被皇帝指婚给瑞郡王奕志的女儿。1889年,纳尔苏还担任镶红旗满洲都统,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雍正的六世孙;一个嫁给乾隆皇帝的六世孙。

无风不起浪,鲁迅也说,“真正的历史在中国文人的笔记里”。民间的传言有添枝加叶夸张的成分,但总归会有些现实的影子。慈禧二十多岁守寡又大权在握,有几个情人有几桩艳史很正常,要是没有,反倒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