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科举创立于隋炀帝时期,完善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多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在教科书里,人们对科举制的其中一个评价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拨制度。但是,唐朝的科举却与后世有所不同,它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公平,世家大族出身的状元非常多。下面这个表格是根据史籍资料统计出来的唐朝75名状元的家世信息:
注:
1、唐朝追封孔子为文宣公,子孙世袭。
2、 关于历史名人之后的问题。咸通四年,萧仿权知贡举时,特意要求录取有才艺的名人后裔,事后被人告发而贬谪,但没有人提出要否定那些被录取的进士,说明大家都能接受科举对名人后裔的关照。
3、 关于清河崔氏,对历史稍微有所了解的都应该清楚,他有很多的荣誉地位。比如是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隋唐五姓七望之一。
4、 关于没有留下姓名、有姓名但没有家世信息的状元,他们也不一定都是寒门子弟,只是因为这些人影响太小、唐朝还没像后世那样重视状元,所以史书中没写。而在这75个状元中,大部分都是祖辈、父辈、兄辈在史书中有传,本人被附带提及罢了。
一
根据《登科记考》、《旧唐书》、《新唐书》等书籍考证,唐代有名有姓的状元共141人,有75人能够通过相关记载窥见其家世。在这75人当中,寒门子弟只有5个人,但他们也并非真正的出生微末,不是一般平民或者农民出身,只是近三代无人做官而已,家道中落是相对于以前辉煌时期,裴说、苏检、卢肇都是这样的例子。而颜标之所以为状元,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郑熏是颜真卿的资深粉丝,郑熏误认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子孙而把他选为状元(颜标虽然是误点,但也颇有作为,曾任御史、池州节度使兼刺史、饶州节度使兼刺史等。在叛军王仙芝猛攻下坚守饶州,城陷被俘,面对劝降宁死不屈,最后被杀)。虽然资料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仍然可以从上面三个表格中看出:唐代状元的家世大都非常显赫,寒门子弟考上进士、成为状元非常艰难。
根据这75位状元的家世信息,我们可以这么判断:唐朝的科举仍然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它的本质是上层社会内部选拔人才的机制。相对于九品中正制,唐朝科举确实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也只是在原先坚不可摧的城墙上打破了一个口子,使得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口子往上层流动。
二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唐朝的科举制度还未真正完善。除了武则天时期,唐朝科举的考卷都是不糊名的,考生姓名都是清楚的摆在卷子上的,这就意味着科考作弊有了方便之门。此外,唐朝科举采用”通榜”的办法,主考官可以根据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以供录取时参考。而举子可以用文章干谒,即考生在考试前,会先把自己的文章送给文坛领袖、主考官、宰辅等有社会地位之人阅读,这叫做”温卷”或者”行卷”,以博取名声。白居易、杜牧(杜牧拿的文章还是《阿房宫赋》,但主考官看了后说只能给第五名,因为状元已经内定了)、韩愈等大文豪都做过这样的事。从后世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丑闻,甚至是违法的,但是在唐朝,通榜和行卷都是合情、合法的。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世家大族从汉代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权基本都被他们所掌控。虽然隋唐两朝帝王都致力于摧毁世家大族的势力,但这个时期,世家大族仍然享有优越的政治、社会地位。而唐朝皇族本身就出自陇西李氏,是世家大族的一员,李渊、李世民更是靠着关陇集团的支持创立大唐。这就决定了唐朝的改革只能是通过温和的手段来削弱世族,并且,这种改革要真正完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个时候世家大族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影响科举。
唐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本身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经济条件,那他们必然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在科举上本身就有先天优势。再加上唐朝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世家大族出生的举子更容易考上进士,高中状元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