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失败及其传人在十六国北朝的复兴

来源:文史宴

本文节选自大司马的新书《宿命三国》

一、袁绍继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从根本上是与东汉朝廷为敌的

1、袁曹胜败一点都不简单

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顶级士族之家,个人才略也十分出众,是曹操之前的华北霸主,并且实力远胜于曹操,最后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成就了曹操的霸业。

官渡之战固然是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袁绍在此战中也损失了七万大军,对其衰落有很大的影响。但袁曹争霸的过程远不止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败因也远不是袁绍“不会用人”、“优柔寡断”等浅层次的原因,贯穿于袁曹争霸过程中的,是关东政权与普世政权的纷争,曹操的胜利,是普世政权对关东政权的胜利。

关东盟主袁绍

袁曹争霸的具体内涵,我们还要从袁绍、曹操的出身,以及关东、关中两地的深刻差别说起。

2、关东与关西的不同传统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人,在汉代属于关东地区。汉代的关东、关中是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西是广义的关中,也可以称为关西;函谷关以东则称为关东,因为函谷关在崤山之中,关东也可以称为山东。因为上古时代华夏文明的中心在北中国,所以无论关中、关东,其主体大约都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关中、关东这两个地区,从商周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传统。

关中地区的土地很肥沃,即《禹贡》所谓“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特别适合上古时代的耕种方式(中古时代农业进步以后则不再是上上之选了),所以粮食产量很高,足以自给自足。

同时关中又是一个四塞险固的封闭之地,关中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陇关,北有萧关,南有散关,有所谓“山河之固”。这样的地方因为粮食能够自给,不依赖于外部,地形又使外部势力也难以干涉,特别方便国君关起门来整肃内部,关中因此成为法家思想最好的试验田。

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原本也产生于韩、赵、魏等晋国分出来的国家,法家的大家吴起、商鞅学成于魏国,李悝是魏国人,慎到是赵国人,申不害是被韩国影响笼罩的郑国人,战国法家的大家基本上都修成于原来的晋国,而晋国也正是凭借今日山西省的山河之固,在春秋时代率先发展出比较集权的政体。在战国法家更高级的理论的指导下,关中催生了秦国这样高度集权的秦制帝国。

原晋国地区是法家大昌之地

关东地区则不同。关东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各国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依存的程度很高,社会力量因此难以被王权完全管束,颇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王权对社会的支配性较弱;另外关东地区是广阔的大平原,各国之间没什么屏障,如果国君想整肃贵族,容易造成动荡,被其他国家所乘,所以国君不敢造次,有强大的贵族制传统。

战国时代虽然关东六国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进行中央集权,但无论是齐国的威王肃政、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的魏文侯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国的乐毅强兵,其彻底程度都完全无法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比,在山东六国,贵族政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秦灭六国以后,关中、关东的地域矛盾并没有缩小,反而随着秦朝对关东的高压统治而激化,秦始皇活着的时候,陈郡、东海郡就已经成为秘密反秦的大本营,等到秦始皇一死,关东六国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秦大起义,在汹涌的怒潮之中吞噬了秦王朝。

继任的汉王朝也并没有完成两地的融合。西汉初年,刘邦原打算建都天下之中的洛阳,但汉初是中央集权与封建制并存的时代,在原来法家制度贯彻得比较彻底的秦、韩、魏三国故地推行秦制,由皇帝直接控制,在不太习惯法家的齐、楚、燕、赵等地实行分封制,所以汉朝境内其实有很多强大的诸侯,其天下还极不稳固,所以张良和娄敬建议刘邦定都长安,像秦国一样以四塞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来防范和对付山东诸侯。

而汉初也确实发生了刘邦诛杀异姓王和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等关中压制关东的战争,西汉也一直对关东深有防范,关东人进关中需要介绍信,还要检查行李,关中人去关东则还禁止带马匹,防止马匹流入关东,被关东诸侯用为战马。

汉初郡国并行形势

反观关东地区,其贵族传统虽经历秦始皇、汉武帝的一再摧残,却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秦朝开始实行的迁豪政策,将财产在某个数目以上的关东豪族全部迁到长安,让他们集中居住在皇帝的陵邑进行监视,使很多豪族在搬家的路上破产败落,但依然无法阻止关东豪族一波又一波的壮大;汉武帝派酷吏去关东大杀豪族,砍头动不动几百人起,灭了不知道多少家,也依然没有信心把他们尽灭,而只是想让他们取消自己的独立性,来做汉朝的官。

到了西汉后期的汉元帝在位时,被汉武帝强行绑架进官僚系统的豪族,在朝堂上的力量大大增加,迫使汉朝停止了摧残社会的迁豪政策,关东豪族的实力急剧壮大,竟能帮助汉光武帝刘秀消灭新莽政权,统一天下,成为东汉政权的依靠力量。

东汉之初刘秀试图用度田政策清查豪族的田地,也因阻力太大无法实施,此后豪族更是通过与国家意识形态儒学的结合,进化为士族,很大程度上垄断了东汉的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守等职位,对国家政治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3、关东士族的天之骄子

袁绍就是关东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高祖父袁安,德行出众,儒学有成,成为汉和帝的司空,与专权的外戚窦宪针锋相对,不避强暴;曾祖父袁京是孟氏《易》的名家,极有声望的隐士,袁京之弟袁敞也精通易学,是汉安帝的司空;祖父袁汤在汉桓帝时把三公都做了一遍;其父袁逢、其叔袁隗都是汉灵帝的三公,袁家连续四代都出了三公,被称为“四世三公”,如果从三公的数量上来说则有五个,又被称为“四世五公”。

汉司徒袁安碑

东汉又是一个宗族势力大发展的时期,汉朝以孝治天下,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将孝义之人举为孝廉,用做官员。在西汉“忠”、“孝”两种品德地位是一样的,但随着汉朝皇帝的做法越来越让人讨厌,以及地方豪族的宗族壮大,“孝”的地位超过了“忠”,形成了“我主公的主公不是我的主公”这样的封建观念。

然后东汉人又将父子关系进行比附,座师之于门生,举主之于故吏,也都像父亲之于儿子一样,门生故吏不但要给座师举主效力,还要给座师举主的子孙效力,给座师举主的家族效力。

这种情况下,像汝南袁氏这样四世三公之门,能量就很大了,大到足以变天。袁家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察举征辟的人才无数,都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这还不算那些没做到三公但也做到九卿、郡守的袁家人。

这些门生故吏按社会伦理都应该为汝南袁氏服务,他们有的是地方郡守,有的是朝廷公卿,与袁家结成了一种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但又牢靠的关系网,袁氏家主只要打个喷嚏,天下也能动几动。

袁绍继承的就是这样巨大的遗产,当然在继承遗产上他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袁术。袁绍虽然是袁逢的长子,但是却是庶出,母亲是个婢女,在家中地位低微,后来还被过继给伯父袁成,袁逢的次子袁术是嫡长子,继承了袁逢的主要遗产,他瞧不起袁绍,骂同父异母的兄长袁绍为“家奴”。

庶出的名士袁绍

但是袁绍的才干和气象远在袁术之上,袁术还在那里飞鹰走狗的时候,袁绍已经在濮阳令的职位上干出了名声,而且为母亲服丧三年后,因为名义上的父亲袁成死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过继过来,所以这时又为袁成补服丧三年,儒家的道德规范不但履行得无可挑剔,而且还玩出了创意,又有吏才,虽然是庶出毕竟也还有袁家站台,其前途比袁术要远大得多。

如果说这时的袁绍只是关东士族中的一个后起之秀,那么接下来他的作为就把他推上了领袖的地位。

当时宦官掀起党锢之祸,迫害关东士族,袁绍拒不接受宦官控制下的朝廷的征辟,而且密谋营救被打成党人的关东士族,与陈留张邈、南阳何颙、南阳许攸等名士人形成了集团,并且凭借才干和声望成为集团首领,这就是他后世的基本盘,而这些人全都是关东人士。

黄巾起义爆发后,汉朝为避免士大夫与黄巾军联手,宣布赦免党人,这时袁绍才出任官职。

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借黄巾之乱掌握了军权,汉灵帝却不想立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为太子,而是想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为此他建立了西园新军,选袁绍、曹操等八人为“西园八校尉”,而以宦官蹇硕居首,命令京城禁军全部归蹇硕统领,试图剥夺何进的军权。

孰料汉灵帝荒淫无度,是个短命鬼,局都没有布好就翘了辫子,蹇硕仓促之下想杀何进,袁绍等士人出身的西园军将官却心向何进,蹇硕的司马潘隐向何进告了密,蹇硕没能杀成,反被何进杀死。

但何进对宦官的能量已经十分恐惧,为了安全决心灭掉所有宦官,这就跟党人或者说关东士族的理想完全重合,于是在外戚窦武与士族领袖陈蕃之后,又出现了外戚何进与士族袁绍的同盟。

何进把袁绍提拔为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同时倚为谋主,十分看重,袁术也沾光当上了虎贲中郎将,得以统帅部分禁军。

但袁绍又岂会真把屠户出身的何进放在眼里?他劝何进召外兵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何进也认为宦官在禁军中很有影响,他名义上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与何进父母都不同,原名朱苗)就跟宦官打得火热,用禁军杀宦官不是特别放心,所以同意了袁绍的提议。

派去募兵的王匡、鲍信、桥瑁,以及调来京师的董卓、丁原等人,有的是袁绍的人,比如桥瑁、王匡,有的是何进的人,比如丁原,有的是跟袁绍、何进都拉的上关系的人,比如鲍信、董卓,但袁绍的人实力明显更强些,尤其是袁绍因为叔叔袁隗举荐过董卓,就把董卓当自家的门生故吏看待了。

袁绍的想法是,利用这些外兵干掉宦官,然后要是有机会,连何进也一起干掉,由袁氏来执掌汉朝朝权,后来董卓要废帝,袁绍针锋相对,喊出了“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这样的心里话,以“健者”自居,王夫之认为从这里“其心可知矣”,其野心和目的当与董卓不相上下。

袁绍与董卓针锋相对,野心相类

不久宦官铤而走险干掉了何进,这给了袁绍绝佳的机会,也给他省了不少麻烦,毕竟不用亲手把何进干掉再去擦屁股了。于是袁绍、袁术率军进宫,跟何进旧部一起对宦官进行绝种性屠杀,连胡须稀少的人也冤死了不少。

如无意外,把皇权集团的毒瘤外戚、宦官一同干掉后,接下来袁绍就会挟持皇帝,接管政权,汉王朝将完全由关东士族的掌控。

至于袁绍为何没能压住自家的门生故吏董卓,实现宏大的夺权计划?请看下一篇文章分解。

二、袁绍跟汉献帝仇深似海,当然不会迎立献帝

1、关西军阀控制朝廷
袁绍指着利用门生故吏董卓,连宦官和何进一起干掉,实现袁氏当国的终极理想,但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屯驻在城外的董卓趁乱进京,且完全不拿袁绍当回事。董卓是关西凉州势力的代表,统帅的凉州兵团战斗力极其彪悍,非洛阳禁军和关东新募的兵可比,董卓又玩阴谋,让部分士兵每天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又像新到的军队一样开进城来,让洛阳的百官以为西凉军源源不断到来,一下子就被震住了。接下来他就通过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把洛阳城的实力派何进旧部、丁原、二袁全部收拾了。
董太师粗中有细
首先,董卓通过弟弟董旻跟何进心腹吴匡的友好关系,收编了何进的旧部。然后,他对付当过并州刺史的执金吾丁原,执金吾是九卿之一,职责是率兵保卫京城,丁原的部众来自与匈奴、鲜卑交战的并州,凶悍程度不在西凉军之下,不好对付,董卓就收买丁原的主簿吕布干掉了丁原,把丁原的并州部众也吞并了,这样一来二袁就孤立了。关东募兵回来的鲍信虽然劝袁绍当机立断突袭董卓,袁绍终究是不敢冒这个险,而是准备回到关东集聚力量反抗董卓,有识之士如曹操、鲍信等,都隐约的预料到,天下分裂的浪潮即将到来。董卓掌控京师后,决定废立皇帝立威。因为陈留王刘协是董太后养大,号称“董侯”,跟自己一样姓董,有渊源,又觉得刘协比何皇后生的汉少帝刘辩聪明,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用淫威慑服了公卿以后,董卓如愿的立了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自己当上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专制朝政。

董卓既然掌控了汉室,一开始也想让关东安定,毕竟关东名士的力量极大,决裂了很不好对付。

当时关东名士虽然被宦官残害,但在社会上声望极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董卓也附庸风雅用一些名士风格的人当部下,他的一个谋主周毖是他老战友凉州人周慎的儿子,这时已经名士化了,敬慕关东士族,另一个谋主伍琼直接就是汝南名士,在他们的劝说下,董卓决定与关东士族和解。

于是董卓给党锢之祸被害死的陈蕃等关东士人领袖平反,恢复其爵位,擢用其子孙,又征辟了颍川荀爽、陈留蔡邕等大量关东名士入朝为官,还提拔大量关东名士如韩馥、刘岱等担任地方郡守,连跟自己翻脸的袁绍也不计较,给了个渤海太守以示拉拢。

董卓尽力拉拢的名士领袖蔡邕

应该说到这里为止,董卓的手腕还是非常老到的,甩出袁绍好几条街,如果他能够有远见一点,自控一点,那么控制汉朝天下当不是难事。

但董卓毕竟是在凉州从小跟羌人厮混长大的,其行事风格已经羌化了,虽然智商在线,做起事来却野蛮无比、无法无天,比如纵兵将举行社祭的百姓砍头,当成贼寇来领功;有大臣见他时忘记解剑,被他当场砍死;他又把被废掉的汉少帝和何太后灭了门,还进宫强奸公主和宫女,这些事情没有一件不是在挑战儒学士大夫的底线,关东士族岂能跟他善罢甘休?

在朝中,汝南伍孚直接行刺董卓,失败被杀,颍川荀攸、南阳何颙、荥阳郑泰、太原王允等继续密谋刺杀董卓。

在关东,袁绍振臂一呼,讨伐贼臣董卓,地方郡守中袁家的门生故吏群起响应,冀州牧颍川韩馥、豫州刺史陈留孔伷,兖州刺史东莱刘岱、陈留太守陈留张邈、广陵太守陈留张超、东郡太守梁国桥瑁、山阳太守汝南袁遗、河内太守泰山王匡等一同举兵,几乎是一水的关东名士,袁绍的异母弟袁术自然不在话下,另一些人如曹操、鲍信虽不是袁家故吏,也因为政治理念和个人私交,起兵响应袁绍,大家公推关东士族的领袖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董卓见和解关东和解出这样一个结果,暴怒之下跟关东士族彻底决裂,把举荐关东士族的谋士伍孚、周毖砍了,袁绍的叔叔袁隗以及袁家在洛阳的人也被杀了个鸡犬不留。

袁绍也跟关西势力把持的朝廷决裂,把董卓派来解散联军的朝廷公卿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毋班、少府阴循、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杀了个七七八八,只放走德高望重的韩融一个,这里面还不乏八厨之一胡毋班这样的名士和阴循这样的外戚名族(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之族),可以说袁绍跟汉献帝朝廷的仇从这时就结下了。

2、关东盟主藐视关西皇帝
然而这时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董卓以及被洛阳的繁华消磨了志气,霸气仍在,雄气却没有了,西凉军固然彪悍,打关东联军还是颇有优势,但关东联军里加入了一个异数二楞子长沙太守孙坚,孙坚的老家富春(今杭州富阳区)山高林密,颇受山越影响,长沙郡又靠近武陵蛮,孙坚带着一支蛮越风格的部队北上,论野蛮不输于西凉军,论战斗意志比销金窟里磨钝了的西凉军还强,连败胡轸、吕布、董卓,逼近洛阳。
关东联军的异数——野人孙坚
按说西凉军要是动真格的也不至于就怕了孙坚,但董卓比以前水多了,又觉得都城洛阳地处关东,里面的关东人太多了,于是决定把朝廷迁到长安,使关西势力更容易掌控。迁都时又杀了不少关东豪族,还一把火烧了洛阳城。这样一来,一直以关东为根基的东汉王朝等于是被掘了根,朝廷离开后,关东地区就陷入了政治真空状态,没了朝廷维持秩序,关东联军内部为了抢钱抢粮抢地盘,就开始自相残杀,平时有矛盾的趁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兖州刺史刘岱就砍了东郡太守桥瑁,东郡是属于兖州的,估计这两人平时上下级关系就处的不好,这时就成为了天下大乱的导火索。一些不是关东名士的地方实力派也趁着秩序崩坏崛起,比如幽州的公孙瓒,辽东的公孙度之类,天下很快就陷入混战。在关东这个政治真空的状态里得益最大的是谁呢?自然是关东联军的盟主袁绍,其次是他弟弟袁术,袁术虽不是盟主,但也是四世三公袁家的人,门生故吏遍天下,在袁家内部比袁绍地位还高,因此也聚起了很大的势力。这种情况下,去迎立关西人立的天子汉献帝,是袁绍绝不愿意的,但是如果要统一关东又需要大义名分,于是袁绍决定找一个亲关东士族的宗室立为皇帝,做自己的傀儡,他想找的人就是刘虞。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是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

刘强是刘秀与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但刘秀心在阴丽华,加上郭圣通比较作,最终废了郭圣通,推阴丽华上位,身为太子的刘强心不自安,推让多次以后终于把太子之位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对刘强也一直很尊重。

刘虞自己的做派也与关东名士相近,他通晓儒家的《五经》,孝廉出身,后来凭借骄人的政绩一路当到幽州刺史,儒学吏才俱佳,正是东汉士族的典型特征。可以说刘虞是离汉室正统比较近的支派,祖上又有这么憋屈的让国之举,自己又如此出众,立他为帝是能得到一些人心的。

问题在于董卓废立皇帝固然是不对,但这不能反证袁绍废立就是对的。从西汉霍光废昌邑王以来,一沾“废立”两个字,就如同掉进了淤泥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袁绍想这么干时曹操就很反对表示不参与,当事人刘虞也坚决不同意。袁绍等人又想让刘虞自己给自己挂上“领尚书事”的头衔,实际上是也是另立中央,方便给关东诸侯封官,这会刘虞索性把袁绍的使者砍了表明心迹。

看来汉献帝虽然是董卓强行立的,合法性不足,但毕竟是汉灵帝的亲生儿子,血统上的优势在那里,还是不好另立一个的。既然不好另立一个,袁绍就以盟主的名义专制关东,对于关西势力拥立的汉献帝及其朝廷不怎么理睬,关东联军的诸侯也基本上跟袁绍同一个态度。

曹操是袁绍少年时代的密友,当时青州黄巾闹得很凶,大举进攻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因为曹操的军事才干出众,又被士族领袖袁绍推为东郡太守,与士族关系颇近,兖州士族陈宫、张邈等迎接曹操做兖州刺史,曹操击降青州黄巾三十万人,整编为青州兵,安定了兖州。这时关西朝廷却派名士金尚(可能是西汉名臣金日磾后人)来担任兖州刺史,曹操完全不理,直接把金尚打跑。

后来李傕、郭汜控制了关西朝廷,朝廷又派马日磾、赵岐出使关东,增加朝廷在关东的影响力。

马日磾是大儒马融的祖孙,赵岐是马融的侄女婿,两人自己也是经学有成的名士,卖相甚佳,但马日磾在袁术那里被抢了符节,袁术拿着他的汉朝符节自己征辟了大批官员,就没打算还,而且还想逼他做自己的官,打关西朝廷的脸,把马日磾活活气死。袁绍那里虽然听赵岐的话跟公孙瓒暂时罢兵,但那是因为赵岐一向以来反对宦官的崇高名望,更多的是给赵岐面子而不是服从关西朝廷。

3、袁家内讧与关东分裂
因为袁绍这个盟主身份的合法性其实是比关西朝廷要低的,主要是出于关东士族反对朝廷的心理,所以他对关东诸侯的影响力是很松散的,并不能像朝廷对地方郡守那样颐指气使。袁绍一开始依靠的冀州牧韩馥,虽然是袁家的门生故吏,但在袁绍和董卓中选边时也曾经犹豫,后来又经常克扣袁绍军的军粮,袁绍用逢纪的计谋,暗中约新兴的幽州军阀公孙瓒攻打韩馥。公孙瓒打乌桓出身,军事才能出众,部下白马义从也能征善战,韩馥一下子陷入巨大的恐慌,幕府中的颍川名士荀谌等人心向袁绍,趁机劝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以保平安,袁绍就这样夺取了冀州,这才有了一块根据地。但对他的异母弟袁术,袁绍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说起来袁术跟袁绍完全可以平分秋色,袁绍是关东盟主,袁术是袁家嫡流,袁绍拉拢了儿时挚友曹操,袁术拉拢了王牌打手孙坚,袁绍跟士族首领八俊之一的荆州刺史刘表结盟,袁术在士族中的声望没有袁绍高,就跟相对粗暴的徐州刺史陶谦、幽州军阀公孙瓒结盟,二袁以关东为棋盘,进行了史诗般的中原大战。
二袁掀起的中原大战
首先袁绍自己硬扛巅峰期的公孙瓒,派名族会稽周氏的周昂去接收豫州,但周昂被袁术的打手孙坚打走,接下来袁绍跟公孙瓒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拉锯战,袁绍在界桥之战靠凉州名将麹义的战法打残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但是在巨马水之战中其部将崔巨业大败于公孙瓒。这期间有两件事对袁绍是巨大利好,一是袁术的王牌打手孙坚为袁术进攻刘表,战胜后轻骑追击,被刘表军的伏兵干掉,袁术丧失了一把锋利的尖刀;二是袁绍支持的曹操崛起,极大的改善了袁绍联盟的战略局势。

曹操依靠跟袁绍的亲密关系以及本身的才干得以入主兖州,击降青州黄巾三十万,从中间整编出“青州兵”,实力大增。此时公孙瓒决定打通与袁术的联系,夹击袁绍,公孙瓒的幽冀两州与袁术的南阳之间,以徐州的陶谦为联系孔道,于是公孙瓒派部下单经、刘备攻打青州,想要跟徐州陶谦连成一线,陶谦也来接应,曹操为袁绍出兵,把单经、刘备、陶谦打得找不着北,纷纷退走,袁绍因此避免了被战略包围的窘境,袁术联盟从此走衰。

次年,刘表切断袁术的粮道,袁术被迫孤注一掷进攻中原,他联系匈奴贵族于夫罗与黑山贼等,组成庞大的乌合之众,进攻兖州陈留郡。曹操与袁绍合兵出击,在匡亭之战中大破袁术,曹操随即穷追猛打,把袁术一路赶到淮南去才罢休。袁术虽然马上就占据了淮南,依然拥有强大的军政实力,但已经不再具有逐鹿天下的势头。

可以说,要不是袁家还有一个袁术分流了袁绍的实力,袁绍应该是可以凭借关东盟主的身份很快席卷关东,像后世的曹操那样,形成与关西和南方鼎足而三的特大势力。

但是因为袁术的搅局,公孙瓒、陶谦等强敌环伺,导致袁绍只能扶持金牌打手曹操,而以曹操的野心和才具,壮大以后自然就不是袁绍所能控制,于是就只有通过一场战略决战来决出关东的老大,可惜在两雄决战的官渡之战中曹胜袁败,汝南袁氏就此走向衰亡。

袁术走衰以后,接下来袁绍就该收拾强敌公孙瓒了。这时公孙瓒要对付一直不爽他的幽州牧刘虞,袁绍要安抚新征服的地区,于是两人对关西朝廷派来调解的赵岐顺水推舟,暂时停战。

公孙瓒回幽州干掉了深得幽州汉胡人民爱戴的刘虞,逐渐陷入众叛亲离的局面,袁绍则颁布仁政,在冀州的统治得以稳固,同时横扫并州的黑山军,把并州的一部分也收入囊中。

平定黑山军过程中,袁绍一度跟吕布合作,吕布虽是关东并州人,但出身行伍,跟董卓他们混久了又沾染了关西军阀的气质,深为袁绍所恶,袁绍甚至派人去刺杀吕布,吕布只好逃亡。而这时曹操因为杀害了兖州名士边让,以及借口其父被陶谦害死攻打徐州时大肆屠城,导致兖州士大夫集体反水迎接吕布为主,丢了老巢,袁、曹两家又多了一个强敌吕布。

这时袁绍可能是看到了曹操才略的可怕,让曹操把家人搬到邺城当人质,曹操虽在窘境,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拒绝了,这说明曹操已经有意自立门户,但强敌环伺的时候还得和衷共济,袁绍给曹操派了大量援军,帮曹操击败吕布,夺回兖州。

同时袁绍自己也击败公孙瓒,又联络乌桓各部和刘虞旧部骚扰公孙瓒的老巢,公孙瓒被打得雄心全无,进入等死阶段,袁绍的势力触角已经伸入幽州,同时他又派长子袁谭攻打青州。

白马义从毁于界桥之战后公孙瓒每况愈下

这时幽州公孙瓒缩回去了,徐州刘备无法摆平泰山贼臧霸的独立,救援孔融的道路被隔绝,青州的孔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青州被袁谭轻松夺取。

此时公孙瓒收缩兵力,在相当于今天雄安新区的易水之北挖土堆积山丘,在山丘上建筑营盘和高大的防御楼,称之为“易京”,公孙瓒所居的防御楼尤其高大。袁绍虽然已经取得对公孙瓒的全面优势,但要将公孙瓒彻底消灭还有待时日。

应该说此时的袁绍坐拥青冀并三州,实力远在只有兖州一州的曹操之上,曹操除非甘拜下风,否则一定要采用特别的招数翻盘,他的招数就是奉迎天子,然而以袁绍的精明,为什么不去阻止曹操呢?请看下一篇文章分解。

三、袁绍的失败及其传人在十六国北朝的复兴

1、曹操奉迎汉献帝是在坑袁绍

就在袁绍顺风顺水,曹操举步维艰的时候,曹操做了一件事,跟袁绍决裂了,那就是迎立汉献帝。

袁绍一直不迎接汉献帝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他从来把关西势力立的汉献帝当一根草,而且他觉得如果迎立汉献帝,上头有个人压着,还不如用他关东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方便,所以当关东色彩不那么浓厚的河北人士沮授、田丰建议他迎立汉献帝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积极,而出身于关东核心地带颍川的郭图、淳于琼等人则用类似的说辞加以阻挠。

而袁绍也认为以他关东盟主的威望和关东、关西之间长达几千年的矛盾,关东名士除了刘表这种厚道人对汉献帝还比较客气送点钱粮,不会有人真去迎立汉献帝。

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后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特别凄惨?就是因为关西势力分崩离析,关东势力畏惧盟主袁绍,都不去迎接汉献帝之故。不过事实最终狠狠的打了他的脸,他的多年密友曹操跳了出来,接纳了关西人立的汉献帝,公然向他叫板。

袁绍的劲敌兼密友曹操

曹操这么干,有他不得已的理由。

从兖州失而复得开始,他就已经下定跟袁绍分庭抗礼的决心。但是袁绍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才干一路走高,在河北四州打得风生水起,曹操却一直没打开局面,兖州根据地费了好大力气才从吕布手里夺回来,此外就只把触角伸入了豫州和徐州,眼看袁绍就要实现他“南距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想,再不飞跃一下就只能做袁绍的小弟了。

要飞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迎接汉献帝,借力于关西。果然,曹操迎立汉献帝后,关中诸将董卓一派的残余势力段煨和韩遂、马腾一派的前叛军都为曹操所用,曹操轻易的就命令关中诸将诛灭了因为攻击汉献帝而众叛亲离的前关西派老大李傕、郭汜。

曹操又以洛阳残破为由,把汉献帝迁到许昌,使汉献帝身边关西派的董承、出身白波贼的杨奉和韩暹都失势,轻松压制了关西派中的不服力量,可谓得关西之助力而无关西之害。

同时曹操拥立汉献帝还提升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的老爹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可以说出于阉宦浊流,虽然曹腾跟士族关系不错,曹操年轻时又敢打大宦官蹇硕的叔叔,总体上风评尚可,但毕竟不能跟袁绍相比,而且他在兖州阉宦脾气发作杀了兖州士族的领袖边让,捅了大篓子,名声直线下降,这下有了汉献帝的名望加成,号召力一下子回升,荀攸、钟繇等大名士纷纷为曹操所用,很多地方实力派如江夏李通、宛城张绣等也投靠曹操。

所以曹操马上就开始飞跃,首先用汉室的名义,联合孙策、吕布打残了贸然称帝的袁术,夺取了淮南大部分地区,然后曹操又拍平了吕布,夺取徐州,招安了青徐交界的臧霸等泰山寇首领。等到袁绍彻底搞定公孙瓒,曹操又派钟繇招抚了关中所有杂牌势力为自己所用,虽没有直接统治,但相当于盟军。

也就是说,当袁绍占有青冀幽并四州,带甲十万的时候,曹操也占据了兖豫徐三州和扬州的一部分,同时是关中势力的宗主,具备了与袁绍一战的实力。

2、官渡之战袁绍真正的败因

袁绍一直高估了自己这个关东盟主的影响力,他这个盟主的头衔其实没什么法统上的效力,对部下和在野士人的号召力也都是有限的。

这就造成了袁绍势力的两个问题,一是袁绍的部下对袁绍无法像对绵延数百年的汉室的那样从心底里效忠,所以他们跟着袁绍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争取最大利益,这就造成了内部河南派与河北派激烈的内斗;二是既然没有汉朝那么强的合法性,那么在招揽人才上就主要靠袁绍的个人魅力,关东盟主带来的加持远不及汉室,有人来了稍有不爽又走了,比如后来曹操的谋主荀彧、郭嘉。

等到袁绍发现曹操迎接了汉献帝以后马上野蛮生长,才体会到自己这个关东盟主跟汉家相比还是差远了,这下悔之无及,就想忽悠曹操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更近的兖州鄄城,好伺机夺取,曹操当然不会被忽悠,还以汉献帝的名义骂袁绍不忠。

袁绍大怒,曹操迎接汉献帝本来就是对自己这个关东盟主的一种背叛,还敢这么嚣张,虽然后来曹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做,自己做地位低一档的司空,但袁曹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很多人认为败于袁绍个人的优柔寡断、不会用人,这就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

袁绍因为合法性不及曹操,必须兼顾内部所有派系的利益,不能像曹操那样如臂使指的使用。袁绍手下最大的两个派系是慕名来投的河南派和就地提拔的河北派,在官渡之战中两派的内斗对袁绍军的失败起到了主要作用。

袁绍棋差一着

河南派以颍川名士为主,兼有邻郡的南阳名士,主要人员有名士颍川荀谌、颍川郭图、颍川辛评、颍川辛毗、南阳许攸、南阳逢纪等,军方有颍川淳于琼,其中边缘人物逢纪后来投靠了河北派;河北派则是河北各地的士人,主要有巨鹿田丰、广平沮授、魏郡审配等,军方则有河间张郃。官渡之战前后这两派的恶斗对袁绍集团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官渡之战前,河北派的田丰、沮授重视本地民生,认为袁军经过几年鏖战消灭公孙瓒后已经师老兵疲,建议凭借河北从汉末以来遭破坏不及河南的优势,屯田养兵,修整之后再凭绝对的硬实力碾压曹操,河南派的郭图则认为现在袁绍明显强于曹操,将来就不一定了,建议立即进攻,袁绍选择了河南派的方针,田丰、沮授强谏,结果田丰被下狱,沮授的部众被夺走三分之二,分给淳于琼和郭图;

在官渡之战前线,河北派的审配还以颜色,以不法为名将河南派许攸的家属下狱,许攸仓皇投奔曹操,献上了奇袭乌巢的翻盘大计;

救援乌巢时,河北派的张郃建议重兵救乌巢,河南派的郭图建议重兵乘虚攻曹营,袁绍又一次采纳了河南派的方针,等到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又诬陷张郃因为谋略被否有意不出力,张郃一怒之下投奔曹操,造成袁绍军的最后崩盘。

许攸和张郃的叛降是官渡战局扭转的关键节点,可以说河北派与河南派的内斗是官渡之战失败的主因。而袁绍回师以后,河南派的逢纪又进谗把河北派的田丰害死。

3、关东盟主不敌天下霸主

另外,袁绍因为主打的一张有局限性的牌,所以做不到像曹操那样不拘一格用人才。袁绍是以关东地域为号召,所以只能重用关东人,一些关西将领就算有本事也只能放弃。

比如出自凉州金城麹氏的麹义,用凉州战术为袁绍连续击败公孙瓒,是袁绍战胜公孙瓒最大的功臣,但最终被袁绍杀害;沾染了关西风格的关东人也不行,比如出身并州的吕布,先后投靠袁绍和袁术,结果在二袁那里都讨不了好,只能灰溜溜跑掉。

袁绍又是士族领袖,所以用人必须参考出身和资历,否则其基本盘士族会不满,这导致在战斗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他的人不及曹操的给力。

比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并不是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没有想到去抄曹操的老巢许都,实际上他派了部将韩荀(可能出自名门颍川韩氏)去偷袭许都,只不过被曹仁干掉了;

袁绍对乌巢防守也不是不上心,派出了资历极老的淳于琼,淳于琼也不像《演义》里那么无能,守乌巢也算有章有法,无奈被曹营的乐进砍死了;

官渡大战的同时,袁绍青州方面的将领有动作,但被依附曹操的泰山寇臧霸阻止;

官渡之战后,袁绍外甥、高门陈留高氏的高干率并州部队联合南匈奴南攻河东,又被钟繇招安的关西军阀马超、庞德打得大败而归。

官渡之战袁绍损失虽大,但袁氏割据四州,实力依然强大,但在袁绍羞愤而死后,又是河南派、河北派的内斗在几年内葬送了袁氏政权。

袁谭、袁尚背后是地域之争

河北派的元老审配和转换阵营的逢纪拥立了袁绍宠爱的次子袁尚,河南派的辛评、郭图则拥立不受宠的长子袁谭,内斗再度升级。

河南派甚至因为跟曹操那边的颍川士人更有共同语言而劝袁谭降曹,让曹操得以攻陷袁尚的大本营邺城,使冀州落入曹操之手,回过头来曹操反手就夺了袁谭的青州,并且将袁谭围杀在南皮。剩下袁熙的幽州、高干的并州都因为地近边疆,胡汉混杂,比较残破,袁氏大势已去,很快被曹操彻底灭亡。

4、十六国北朝的关东传统

可以说,袁绍这个关东盟主一开始完全是一张好牌,但是因为袁绍是关东士族的首领,关东本位思想极其浓厚,对关西势力拥立的汉献帝深恶痛绝,导致迟迟没有入手这张更好的牌,被曹操抢了先。

而曹操拿到这张最好的牌后,不论是关东还是关西,不论是士族还是豪族,都可以自由使用,其统治基础一下子扩展为袁绍的四倍,而袁绍势力对关东士族这张牌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只能继续打这张已经变差的牌,直到在牌局上输光为止。

消灭袁氏后,曹操南征受阻于赤壁,后来转而向西扩张,到曹丕时代,攻克了包含关中和雍凉在内的关西地区,其政权融合了关东与关西,但上千年的差异并不是这么容易消除的。关中地区的秦制传统和关东地区的贵族传统,依然在两块土地上发挥作用,当大一统政权西晋崩溃后,两种传统深刻的影响了在当地建国的十六国政权。

十六国在关中建国的有匈奴的前赵、氐族的前秦、羌族的后秦,前赵建立较早没经验,后秦地缘形势恶劣,从建立到灭亡,一直处于跟周边势力的恶战中,所以一直施行军事贵族制,无暇进行秦制改革。但前秦经苻生的残杀贵族和苻坚的重用王猛,成功的重建了秦制帝国,并且也依靠秦制帝国初期焕发出的巨大威力,统一了整个北方,但同样基于秦制帝国的缺少中间环节的缺点,一但中央遭遇强烈震荡就会分崩离析,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几乎是瞬间解体。

大秦天王苻坚  十六国唯一建成秦制国家的君王

在关东建国的则有羯族的后赵、慕容氏的前后燕,都实行的军事贵族制。前燕的慕容暐、后燕的慕容宝一度想加强中央集权,与关东的贵族传统发生严重冲突,马上就被察觉到异常的前秦、北魏打得分崩离析;前秦消灭前燕后,在关东推行秦制,则十分不得人心,导致关东人心思燕,所以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带着一点点兵回到关东,一呼百应,轻易复国。

直到南北朝,关中的西魏北周和关东的东魏北齐依然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西魏北周虽然有关陇集团存在,但在权臣宇文护和周武帝宇文邕手上仍然完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秦制建设,消灭了关东贵族制色彩更浓厚的北齐。隋唐时代,关东与关中的矛盾依然存在,李世民、武则天都有引关东以制关中的作为。

在唐代,山东贵族已经不具备威胁国家的实力,但其社会地位依然极高,宗室、高官以能与山东士族联姻为荣,直到黄巢之乱和五代十国,关东、关中一起衰败,关东的贵族传统才在无休止的战乱中逐渐断绝,而昔日的关东、关中之别接下来将会重演于南方、北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