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敌为我用——朝鲜人民军初创时期对日伪满医疗专业人才的留用
来源: 迪尔说史
众所周知,与韩军一样,朝鲜人民军是一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创立起来的军队,那么在这一创建过程中呢,本着化敌为我用、满足当前应急需要的目的,人民军在创建之初留用了许多有日、满、伪背景的技术人才,笔者这回就来简单介绍下,其中被留用的军事医疗人才的一些信息。
正在做外科手术的人民军军医
尽管1948年2月8日人民军正式组建之前,已经有了平壤军事学院和中央警卫军官学校两所军事院校,但这两所学校都没有开设培养军医的课程,专门为人民军培养军医的人民军总部直属军医学校要直到1948年2月才成立。因此,为了完成即将创建的人民军部队的医疗单位的组建工作,有关部门只能从社会上的卫生医疗部门中征用人才。
首先获得军医军官身份的,是1946年8月15日成立的人民安保行政训练大队附属医院首任院长李丙勋(이병훈)。此人于1902年2月1日出生于庆州,是李应九(이응구)的长子,1922年毕业于庆州医科学校,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分配到庆州上村医院担任院长,后来还曾担任过日本总督府医生、庆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助理、庆尚北道道立医院医务官。
1936年,李丙勋辞职回到老家庆州,开设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私人诊所,1940年底,他又将这间诊所搬到平壤,并改名为私立李丙勋外科医院。1945年8月苏军进入平壤后,颇有觉悟的李丙勋立即把自己的医院捐献给新成立的平壤人民委员会,并靠着这份贡献和与总部医疗部部长李东英的同学关系,从1946年10月起兼任人民保安总部直属医院首任少校院长,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夕。
另一位最早获得军医军官身份的,是人民安保行政训练大队附属医院外科医生金明俊(김명준)。此人于1917年出生于平安南道大同郡,1942年毕业于平壤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平壤道立医院当了两年的外科医生。1944年2月1日,金明俊被调到日本占领军驻平壤陆军病理补给站大同郡釜山面医务室军医,半年后又被调到大同郡釜山面国民警卫队负责人。半岛光复后,金明俊于1946年11月被调到平壤的人民保安总部直属医院担任外科医生。
旧日军医护人员
从履历表可以看出,与李丙勋不同的是,金明俊在光复前曾在日本占领军担任军医,光复后却能立即转入新成立的人民安保部队,并继续负责医疗工作,这一点倒是极为少见的。这其中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本人非常了解军事医疗系统工作的特点,并在人民保安部队的服役过程中被证明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物。虽然升任军官的医生可能不止金明俊一人,但像他这样具有在旧日军服务背景的,恐怕是仅此一人。
之后可以确认的军医军官,为1948年2月8日人民军总部成立后,担任人民军总部后方军医部部长的李东英(이동영),由于此人同时兼任人民委员会卫生局局长一职,因此出席活动时一般身穿西装。
李东英,1895年出生于平安北道白川郡,1922年毕业于庆城医科学校外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忠清南道厅卫生科担任技术员,次年到庆尚北道金泉道立医院担任外科主任。1927年,李东英又被调到日本总督府担任医疗官,任职期间还在日本九州的帝国大学第二外科和东京帝国大学外科进行深造。1929年在总督府的服务期满后,李东英回到庆州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私人诊所。
半岛光复后,政治嗅觉极为灵敏的李东英立即加入新成立的人民委员会,并在1946年2月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委员长、东北抗联老战士崔庸健的亲信。靠着这层关系,李东英后来被任命为人民军总司令部军事医疗部部长。然而,在他兼任卫生局局长期间,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经验,无法顺利完成医疗体系建设目,而遭到苏联顾问的负面评价。
崔庸健
除了李东英外,同时期还有担任人民军总部兽医部部长的张锡浩(장석호)中校,此人毕业于平安北道新义州农业中学,后进入中国东北的长春大同学堂深造,在光复前曾担任伪满洲国医疗卫生部门的官员。兽医部副部长则是咸仁福(함인복)少校,此人是张锡浩的老朋友,同样毕业于新义州农业中学,光复前曾在平安北道熙川郡农业协会担任技术员。
1948年5月,人民军总司令部兽医部部长改由张镇浩(장진호)中校担任,此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兽医学校,光复前曾在伪满洲国马政部当公务员。中国东北光复后,张镇浩加入了著名的朝鲜义勇军军李红光支队,并于1946年12月回国,被分配到人民安保行政训练大队。
1948年5月起,由于李东英被苏联顾问认为能力不够,李东华(이동화)中校被调来担任人民军总司令部军事医疗部第二任部长。此人是一名在苏联长大的朝鲜人,1923年曾在苏联红军捷尔任斯克步兵第3团服役十六个月,退伍后于1929年考入当地医学院,之后在苏联医疗教育体系中学习达十年之久。1939年正式毕业后,李东华被分配到苏联红军某部,担任军直属医院和某步兵旅团医疗队的一名外科医生。
1944年5月,李东华被调到由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改编的苏联远东集团军第88旅(抗联教导旅),担任少校军医主任。这支部队中有103名朝鲜人,包括姜健、金策、安吉、崔庸健和崔贤等人民军未来将领,身为少校的李东华是他们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李东华在光复后曾一度担任人民委员会卫生局副局长,后转入军队工作。
抗联教导旅官兵合影
1948年9月9日朝鲜正式建国后,又成立了国家安全保卫部,具有苏联背景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李东华自然又当仁不让地担任该部军事医疗课首任课长,此后他又当选第一届最高人民议会议员、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从此活动重心从军队医疗工作转到政治活动上,并继续活跃至朝鲜战争爆发前夕。
1948年11月23日,李东华从政后,国家安全保卫部军事医疗课的工作改由李基凤(이기봉)负责。此人于1933年毕业于庆城帝国大学医学院第四期,1940年11月1日被调到伪满洲国吉林省延吉医院担任医务官。中国东北解放后,李基凤积极参加解放活动,于当年9月12日与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行政部长朴松坡(박송파)共同创建了延边龙井医科大学(今延边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同时以教授的身份教授眼科课程,后于1947年返回朝鲜。
除了上述人员外,人民军早期的军医军官中,还有金基哲(김기철)、金春实(김춘실)、宋有燮(송유섭)、曹基镇(조기진)、崔昌洙(최창수)等人。金基哲,1918 年出生于咸镜北道,曾在伪满洲国圣益医院担任医务官,光复后在龙井医科大学担任西药学讲师。1946年,金基哲从龙井医科大学辞职并返回朝鲜。宋有燮是金基哲在龙井医科大学的同事,负责主讲细菌生物学课程,1946年3月返回朝鲜,后被分配到人民军任军医军官。
金春实,是平壤医科大学医生崔昌洙入党时的证明人,曹基镇则是光复后崔昌洙填写履历表的证明人。1948年11月,两人均被任命为人民军军医军官。崔昌洙,毕业于伪满洲国医学院,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在平壤医科大学担任医生,因此可以推断出,金春实和曹基镇在光复前也应该是毕业于伪满洲国医学院或平壤医科大学的。1946年8月,崔昌洙还曾被派往中国东北,担任李红光支队医务处处长直至1948年3月。
延边大学医学院大门(90年代)
通过列举以上在人民军初创时期担任军医军官的人员,可以总结出:
首先,除苏联红军派来的李东华外,其他人全部毕业于伪满洲国、日本、日占朝鲜的医学教育机构,并在伪满洲国和日伪的医疗机构工作直至半岛光复前。不过其中与金明俊、李丙勋、李东英、李基凤等毕业于专业医学院的军事医疗部军官不同的是,兽医部的军官张锡浩、咸仁福、张镇浩等人则均是日伪农业学校的毕业生。当然对这些人的选用也是经过层层考察的,具有军、警、特背景的医生则一般都会被排除在外;
第二,李东华、李丙勋、金明俊等初期握有实权的军医军官,都是外科医生出身,这大概与二战以来士兵死亡原因的改变有关。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随着抗凝血剂、抗菌剂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军队传染病死亡人数与战伤死亡人数的比例从一战期间的4:1骤降为战后的1:10,这样外科手术在军事医学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所以,在人民军初创过程中,掌握伪满洲国和日本医疗体系外科手术专业技术的医生能得到额外重视;
第三,建军后为人民军实际确立军事医疗制度的,显然是具有苏联背景的李东华,他在苏联医疗教育体系下接受了长达16年的专业培训,在地方医院、大学医院和军队医院中均有过从业经验,所以在人民军最高金司令官、副总司令崔庸健等人的支持下,最终决定将人民军军事医疗体系由初创时期的日伪体制改组为苏联体制。
不过由于相关资料的缺失,笔者对于以上人员在战争中和战后的经历就不是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