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蜻蜓——A-37“蜻蜓”攻击机越战二三事

“警戒,我们时刻保持警戒,我们的飞机就在搭建的地堡内待命,而我们的睡眠时间则被轮流,以便24小时能够随时出发……”

来自美国空军第604特种任务中队(604th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的前飞行员史蒂芬·布兰兹(Stephen Brandt)上尉的这一番描述向我们生动的描述了这些A-37“蜻蜓”攻击机飞行员的战斗经历。就在1969年,越战进入高潮时,他和其他与他一同驻扎在位于南越的边和基地(Bien Hoa Air Base)的飞行员们一起被投入到了战场,而在机场跑道东端的警戒室待命也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蜻蜓”其机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逐步升级,美国空军发现,传统的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在面对以小单位形式进行作战的越军的打击效果很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对所谓的 “反暴乱飞机”显示出强烈的兴趣。在对美国空军现有的各型战机进行评估后发现,作为当时标准初级喷气式教练机的T-37非常适合执行这样的任务。因此,在1963年,美国空军和塞斯那公司签定了合同,对2架T-37进行改进。

由于塞斯纳公司之前已经有为国外用户研制武装型T-37C教练机的经验,因此对于美国空军的这一要求也自然是手到擒来。经过工程设计,塞斯纳公司最终决定进行如下改装:首先,为了提高战场生存性,座舱周围被安装了防护装甲,油箱也被换装成自封闭油箱;为了增大航程,满足巡逻需要,翼尖处的油箱被换装为360升容量;同时,为了加强挂载能力,机翼结构被加强,同时每侧机翼下安装3个外挂架;机鼻右侧安装一挺通用电气生产的射速达3000发/分的GAU-2B/A型“米尼冈”转管机枪,同时安装MK20 Mod 4型射击瞄准具和照相枪。而为了适应增重之后的机体,发动机被换装为推力更加强大的J-85-GE-17A型涡喷发动机。


图1. GAU-2B/A在A-37机鼻内的安装情况

图2. 从这架乌拉圭空军的A-37上可以清晰看到A-37的翼下挂架布置情况

虽然美国空军方面一度对此兴趣下降,导致这一项目险些搁浅,不过到了1966年,随着越南战事不断发展,美国空军终于决定对该型战机进行实战测试,从而和生产商塞斯纳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了39架投入战场进行测试,并且正式命名为A-37。


图3. 1964年,1架飞翔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上空的YAT-37D试验机,在测试过程中,该机体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作为一种从教练机“进化”而来的轻型攻击机,A-37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却在越战战场上发挥出了很多远比其高大威猛的B-52和F-4们所达不到的作用。它可以带着看上去有些不成比例的弹药和燃料升空,然后出色的完成任务。虽然他们的功绩已经渐渐被其他战机的光芒所掩盖,但是对于他们的飞行员而言,驾驭它们投入战斗的经历依旧能勾起他们美好的记忆。确实,就在美军地面部队以及南越陆军和南方的越共游击队以及南下的北越正规军交战时,除了A-37,美军几乎找不到什么能够在如此近距离以如此低高度对己方部队实施如此猛烈和精确空中打击的攻击机了。

在当时,“喷气式”几乎成为了高空高速的代名词,而A-37的出现,将越战战场上的空中作战带入了一个低空低速的环境。在战场上,越南当地农民焚烧农作物所形成的呛人的烟雾不断灌入座舱,而由于A-37的座舱并未完全增压,这让飞行员们苦不堪言。当然,这还不是最危险的。由于飞行高度极低,越军地面部队对其射出的子弹经常击中飞机。每当看见子弹正朝自己射来时,所有的飞行员们都在默默祈祷:千万不要打穿座舱下面那块薄薄的装甲板……

类型

双座轻型攻击机

发动机

2台通用电气J-85-GE-17A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12.7千牛

最大速度(4875米高度)

834千米/时

最大巡航速度(7620米高度,1860千克挂载)

740千米/时

空重

281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6350千克

翼展

10.93米

长度

8.62米(不含受油管)

高度

2.71米

翼面积

17.98平方米

武备

1挺固定式GAU-2B/A“米尼冈”7.62毫米转管机枪,配有MK20 Mod 4型射击瞄准具,可挂载MK82、MK84等型号炸弹及其对地攻击武器

图4. A-37性能一览表


图5. 正在展示其外挂能力的A-37

一次警戒出击

就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几名飞行员还在警戒室内等待出击的命令。就在这时,警戒室内的铃声突然响起了。

“‘老鹰一号’(HAWK ONE)准备启动!‘老鹰二号’准备启动!”就在接到命令之后,待机的布兰兹立刻和另外一名飞行员汉克·霍夫曼(Hank Hoffman)上尉一起携带上自己的飞行装具,然后奔向了战机。而几乎与此同时,地勤人员正在启动飞机的辅助动力单元(auxiliary power unit),并且对飞机进行热车。


图6. 正在被拖出机库的1架A-37,可见其翼下已经挂载了炸弹

由于A-37外形较为低矮,因此飞行员几乎可以直接跨进其座舱,而且教练机出身的特点使得A-37的并列双人座舱显得异乎寻常的宽大。就在坐进座舱之后,布兰兹和霍夫曼立刻打开他们座机的电源开关,同时调整好座椅和降落伞的背带。虽然低空跳伞的安全系数较低,但是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依然有助于飞行员们在被击落之后能够全身而退。就在这些都已经准备就绪之后,霍夫曼按下了发动机的启动按钮。随即,攻击机的1号发动机就开始尖啸起来。当推力达到15%时,节流阀开始向发动机供气,而当发动机推力达到45%时,霍夫曼又启动了另外1台发动机。就在2号发动机开始空转之后,霍夫曼操纵战机滑向跑道。就在此时,他看见楚克·普瑟尔(Chuck Purcell)中尉(2nd Lieutenant)正好站在自己的后方。


图7. 站在其座机旁的飞行员理查德·马特尔(Richard Martel),可见A-37确实较为低矮。马特尔之前曾经在1967年的1次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中因为拯救了地面的特种部队而获得了1枚银星勋章

“边和基地,边和基地,”霍夫曼通过无线电对基地塔台发出如下语音,“‘老鹰一号’准备起飞!”

“‘老鹰一号’可以滑行,”耳机里传来了边和基地塔台的语音,就在飞机开始滑行时,他们还不忘对跑道一旁的地勤人员敬礼致意。滑过距离警戒室大约10到15英尺的位置时,翼下挂载的MK82型炸弹上的保险销被拔去,炸弹上的风轮开始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从此时开始炸弹已经进入待发状态。而为了防止机上的机枪走火伤人——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远高于人们的想象,布兰兹和霍夫曼必须调整飞机指向,确保一旦走火枪口前方没有人在场。由于电力驱动的转管机枪射速极高,因此很有可能在飞行员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子弹就已经被倾泻而出。

“开始起飞!”飞行员们调整了他们座机上的“塔康”导航系统,将频率调整到和地面匹配的频段,然后告之指挥部他们已经即将起飞。就在得到通知之后,跑道上的人员全部撤离。

“请和预定指挥部进行联系,他们将让你们和前进空中管制员(Forward Air Controller,FAC)进行沟通。”

和前1架起飞飞机保持15秒间隔,他们的A-37也很快冲上蓝天。就在离开地面之后,飞行员们开始检查自己的弹射座椅。由于飞机机舱没有增压,因此飞行员被禁止驾机飞跃25000英尺高度。不过,为了保证燃油充足,他们还是将飞机飞到了一个较为省油的较高的高度。


图8. 正在飞往战区的1个A-37双机编队

很快,布兰兹和霍夫曼就已经飞近前线,他们开始调整机上无线电频段,以便和前进空中管制员取得联系。就在和他取得联系的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这架A-37已经进入“与敌接触”(Troops in contact)状态。

根据前进空中管制员的导引,他们已经飞到了交战区上空,此时,他们甚至可以隐约听见地面上正在发生的战斗的声音,而敌方人员也正在向他们射出各种各样的弹药。“准备攻击!”借助机上的MK20 Mod 4型射击瞄准具,大群敌人已经被锁定了。两人推下了手中的操纵杆,驾机朝着下方被热带雨林植被所遮蔽的目标俯冲下去。随即,伴随着子弹和炸弹从天而降,大量的生命在瞬间就被无情的收割……


图9. 正在进行俯冲攻击的1架A-37,请注意其使用的武器并非常规的炸弹而是火箭弹

战斗在热带雨林上空

总体而言,在整个越战当中,驾驶A-37投入战斗的部队都保持了较高的士气和精神状态,而且飞行员之间乃至飞行员和其他人员之间都保持了相当不错的战友之情。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一共有12名A-37飞行员在战斗中阵亡。


图10. 在结束了1次任务之后,飞行员洛·韦伯(Lou Weber)正在和其座机地勤组长握手致意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在A-37所执行的近距对地支援任务中,前进空中管制员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前进空中管制员也会搭乘一些小型飞机飞临战区上空,通常是同为塞斯纳公司所推出的O-2A型通用飞机。由于这些前进空中管制员所处的高度比攻击机更低,因此他们也可以更加清楚的观察到地面的情况。通常,他们就如同在片区内进行巡逻的警察,在预定区域内进行巡逻,当有战机飞临战区时,这些前进空中管制员就会对他们进行任务简报,告知其己方和地方的方位等信息。有时候,这些飞机还会朝目标或者其附近区域发射一种被称为“威利·佩特”(Willy Pete)的白磷火箭弹,然后对附近的战机召唤:“朝我发射的发烟火箭弹落点以北50米投弹!”

1个典型的A-37攻击编队由2架飞机组成,由于任务侧重不同,这2架飞机的挂载也各有不同。除了2个副油箱之外,长机通常还在剩下的4个翼下挂架携带4枚227千克MK82炸弹,而僚机则携带4枚227千克凝固汽油弹。这样一来,先轰炸后燃烧,飞行员们将这样的组合成为“震撼和烘烤”(Shake and Bake)。而对于飞机上固定的那挺7.62毫米转管机枪,飞行员们则评价不高。由于视野不佳,在一些任务中,飞行员们干脆选择不使用这种武器。不过,从A-37进行武器发射倒是类似于往一片篱笆地里扔石子,视野问题倒也并不是什么太要命的问题了。除了视野问题,7.62毫米子弹的威力也很成问题。相比起来,12.7毫米机枪吊舱则更受飞行员们欢迎。

在开始进行攻击之前,根据当时的天气和能见度,飞行员将选择俯冲角度。虽然飞机机鼻下方装有减速板,但是很多飞行员在实战中都很少使用。典型的作战模式为,飞机从大约1830米高度开始俯冲,在下降到大约915米高度时开始投弹,然后立刻拉起。由于速度较低,A-37在对地攻击时可以从容进入目标而不用担心飞过目标,而这一点对于跨音速的F-100“超佩刀”或者速度更快的F-4“鬼怪”而言则非常要命,在对地攻击中错过目标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这些飞机也会被投入夜间任务当中,虽然没有配备夜视仪,不过在任务过程中他们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支持。

除了前进空中管制员之外,在战斗中,A-37飞行员们还经常和陆军的OH-6A“卡友塞人”(Cayuse)直升机进行配合。这些观察用直升机通常被陆军称为“泥鳅”(Loach),而这些“泥鳅”的飞行员们很多都是非常年轻的士官。这些人很多人甚至只有19岁,他们在作战时非常英勇,似乎让人以为他们个个刀枪不入。

飞行员罗伯特·马卡卢索(Robert Macaluso)在一次对地攻击任务中就充分领略了这一点。就在战区上空,他的耳机里传来了一名直升机飞行员的叫喊声:“我在空地上的1条壕沟里看见了越共部队!”顺着他的指引,马卡卢索找到了目标,一个俯冲之后完成了攻击。就在改出俯冲之后,他听见有人在无线电里对那名直升机飞行员问道:“我们有没有命中目标?”

“我也不知道,”那名飞行员回答道。然后,几乎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那名飞行员将直升机降落到了壕沟附近,然后他抄起他的M16步枪冲到壕沟附近,打了几梭子之后又回到了他的直升机上,起飞之后立刻又用无线电通报道:“那些人还没被消灭!”就这样,马卡卢索的僚机又一次进行了俯冲攻击,经过这一轮俯冲之后,这一目标终于被完全摧毁了。

总的来说,这些A-37老兵对于它的使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们自信可以在除了螺旋桨的A-1“天空袭击者”之外的任何飞机上打出最佳的杀伤精确度。而且他们也相信,他们在战斗中从来没有造成过误伤己方的事故。在飞行过程中,有经验的飞行员经常选择单发飞行,即关闭1台发动机,以节省燃料,获得更大的航程和更多的留空时间。

曲终人散

在越战期间,美国空军曾经先后有3个中队装备了A-37投入战斗。作为最早组建完成的1个,第8对地攻击中队(绰号“狗”)于1969年11月18日开始了他们的越战之旅,而到了1970年,除了改编为第8特种任务中队的原第604特种任务中队之外,其他中队都被解散,他们的飞机也被转交给了南越空军。到了1973年,最后的第8特种任务中队也被解散,美国空军A-37攻击机的越战战记到此时为止也算是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番号中的“特种任务中队”的称谓,很多老兵都表示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中队不过是个普通的攻击机中队,实在是和“特种任务”毫无关联。

而那些被留在越南的A-37,一部分在战斗中受到了损失,其他少部分在南越最后的溃败中逃离了越南,而剩下为数不多的则被作为胜利者的北越方面缴获,并且在之后的战斗中继续被使用。


图11. 陈列在胡志明市越南战争博物馆内的1架A-37,机身上还“复刻”了美国空军的涂装

除了越南,A-37还曾经作为萨尔瓦多空军的一员被卷入了萨尔瓦多内战。在战争中,有多架在地面上被击毁,并且至少有1架在1990年11月23日被1枚SA-7击落。到内战结束时,萨尔瓦多空军还有9架A-37幸存。

虽然A-37离开了越南,不过那些曾经和它们朝夕相伴的飞行员们依然有很多对其念念不忘。约翰·布拉德利(John Bradley)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能够再有机会飞行A-37,他选择了加入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最终,他以中将军衔退出了现役。


图12. 1984年5月14日,来自伊利诺伊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1架OA-37B型观察/攻击机正在进行飞行训练

时过境迁,时间的车轮缓缓的划到了21世纪,就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间,饱受塔利班神出鬼没袭击的美军苦不堪言,当年飞翔在越南上空的那些轻盈的“蜻蜓”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只不过,早已经习惯了高技术作战的美军,对于这样的计划始终没能提起足够的兴趣,最终,“蜻蜓”依然还是无缘重返战场。

“它(指A-37)绝对是1种设计学上的杰作,可靠耐用,但是却鲜有被人认可。”那些昔日的飞行员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