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先驱:东印度公司

作者简介:Lancelot Holland,绵阳南山中学学生,对英国皇家海军史和英国近代史有一定了解。

一、17世纪

从一开始,英国人的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瓜分了大片殖民地。在伊丽莎白时代,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给了英国人向外扩张的条件。1568年,约翰.霍金斯和弗朗西斯.德雷克开启了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进行奴隶买卖,挑战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霸权。英国政府对私掠船主发放特许状,私掠船拦截西班牙运宝船,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帝国的海外势力。英国和西班牙的矛盾逐步激化。1588年的战役沉重打击了西班牙人的实力,也为英国人的商业贸易打开了一扇门。

东印度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出现的。1555年,莫斯科公司得到了王室的特许状,之后其他的贸易特许公司,如黎凡特公司也进行了商业行为。黎凡特公司的生意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几次探索商道的行动都遭遇到了失败。反而是英国人的老盟友,荷兰,直接从遥远的印度尼西亚运来了大量的香料。这严重刺激了靠海而生的英国人。黎凡特公司的股东们决定,创立一家新的公司,不再与奥斯曼人和阿拉伯人接触,直接与东方的印度等国进行贸易。他们于1599年征集了大量的股金,并在次年获得了王室的特许状,1602年,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

图1、2. 东印度公司的旗帜和徽记

此时的东印度公司规模并不大,在最初的十年内,他们从伦敦远航至东印度群岛,试图与当地人进行贸易。不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捷足先登,垄断了印度尼西亚地区的贸易。英国人与荷兰人发生了不少严重的冲突,在1623年,安汶岛的东印度公司贸易站遭到了荷兰人的进攻,迫使东印度公司放弃了这片土地。公司的股东们也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加繁华的国度,印度。

1608年,东印度公司船长威廉.霍金斯走上了印度的土地。此时的印度正处于其最强盛的时代。当时的印度有1.5亿人口,制造业产值达到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印度的纺织业极其发达,这个国度的精细棉纺织品,靛青和印花棉布在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产品的影响力甚至远至墨西哥。依靠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税入达到了当时的一亿英镑。从1586年至1605年,每年有18公吨的欧洲白银流入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城市的规模,人口,和富饶,远超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

威廉.霍金斯认为,这个国家绝不可能被武力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暴虐掠夺的模式,在这个国家完全行不通。1615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派遣使者托马斯.罗拜见莫卧儿皇帝贾汉吉尔,在贾汉吉尔的允许下,英国人获准在苏拉特建造贸易站。罗也认为,英国人绝对不可以与强大的莫卧儿帝国抗衡。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听从了他们的看法,在印度通过与官方的谈判获取特权,并通过合法贸易赢得商业利益。在17世纪,英国人显然在与莫卧儿帝国的商业贸易中达到了互赢的结果。公司股民每年所获利润可达百分之二十。1669年,东印度公司公司股票价格为130英镑,1677年为245英镑,1683年为360英镑。

1626年,东印度公司建立了第一个设防基地阿尔马冈,但是不久后就被废弃。1639年,在莫卧儿政府的同意下,英国人又建立了一个新的据点,马德拉斯城,之后从英国王室手中获得了孟买。1690年在加尔各答建立了城市。此时的英国人仅仅进行商业行为,其定居点和贸易站的建立都经过了莫卧儿帝国政府的许可,他们与莫卧儿人的关系比起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显然好得多:荷兰东印度公司成员大多数都是军人,手持武器,葡萄牙人则是在印度尼西亚建立殖民地,直接受葡萄牙政府的管制,葡萄牙政府向当地征税。英国人相比要友善得多,他们都仅仅是商人。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与莫卧儿人唯一一次冲突是在1686年,莫卧儿地方官员对英国商人进行侮辱,这激怒了东印度公司董事蔡尔德,蔡尔德很不明智地向莫卧儿人进行报复,最终被奥朗则布皇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被迫求和。皇帝也接受了英国人的投降。

图3. 蔡尔德向奥朗则布皇帝求和

东印度公司在国内的境地很耐人寻味。伊丽莎白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对东印度公司的态度飘忽不定。在1604年,1617年,1635年三次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1657年,克伦威尔给东印度公司再次颁发特许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也来到了黄金时期。复辟王朝的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认识到了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性,规定他们只需要缴纳一定费用,即可垄断对印度的商业往来。光荣革命后,辉格党人试图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并成立了另一家新的东印度公司,1702年,新老公司合并,任然称为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组织形式随它的法定权利演变而演变。在伦敦设有董事,副董事,和一个经股东选举产生的24人理事会。1709年,理事会改为董事会,1660年,私人贸易理事会成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事会召开越来越频繁,还添加了大量员工协助管理公司事务。

图4. 东印度公司总部(1801)

在东印度公司中,除了以公司名义进行贸易,还有不少以职员私人名义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也叫做港角贸易。绝大多数海外贸易公司都不允许私人贸易出现,因为这种走私现象显然会与正规的公司抢占贸易份额。但是,东印度公司是一个例外,它并不阻止这种私人贸易。东印度公司注意到了这种私人贸易的好处:它可以降低监管和执行成本,简化公司运营成本,还可以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这种私人贸易可以对贸易网络进行开阔,让更多的港口与英国人通商,在商业信息传递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机构有一种去中央化的倾向:东印度公司的运营并不受英国政府的影响,在印度的职员对位于伦敦的董事会的命令也常常阳奉阴违。当私人贸易的利益与印度本土官僚理由相矛盾时,印度的职员往往会不顾公司利益,与印度政府对峙。当然,这种现象在下一个世纪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与东印度公司的转型

如果莫卧儿帝国依旧强大,那么欧洲的特权公司也会像以往一样,安分守己,进行正当的商业活动,不过,没有如果。奥朗则布皇帝(1618–1707)时期是莫卧儿帝国最后的荣光,不仅是英国人在战败后俯首称臣,整个印度的地方长官和所有其他政权也服从于他的权威。但是危机已然降临。

图5. 征战中的奥朗则布皇帝

奥朗则布抛弃了他的祖辈对宗教兼容并包的政策,他下令摧毁印度教神庙,停止公开支持印度教宗教仪式,并没收印度教教徒的土地。奥朗则布的行为撕裂了印度,他造成的宗教争端直到今天也没有弥合,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同盟逐步走向瓦解,各种宗教叛乱此起彼伏,地方的少数民族地主和农民也发起起义,不承认莫卧儿帝国的征税权。奥朗则布穷兵黩武,盲目向德干高原扩张,在吞并了贾布尔和戈尔康达两个国家后,马拉塔人成为了奥朗则布的敌人,让莫卧儿宫廷寝食难安。在希瓦吉的带领下,马拉塔人运用游击战术,靠劫掠维持军粮,在莫卧儿各大经济中心间来回穿插,沉重打击了莫卧儿帝国的税收。他们在1664年,1670年,1677年三次洗劫苏拉特,给了英国人一点小小的印度震撼,1674年,希瓦吉成为了印度教皇帝,与奥朗则布对峙。但是在1700年,马拉塔人的好运到头了,奥朗则布的大军攻入了马拉塔人的首都萨塔拉。不过马拉塔人依然采用运动战进行抵抗,让皇帝鞭长莫及。

图6. 不同时期的莫卧尔帝国版图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他从祖辈贾汉吉尔,父辈沙贾汗手里接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他在战场上攻无不克。在错综复杂的宗教政治斗争和战争中,他的铁腕让莫卧儿帝国得以延续,但是他去世后,他的后代却再也没有掌握局势的能力了。皇位继承的危机和庭臣的勾心斗角,让莫卧儿帝国内部极度混乱,而在奥朗则布打击中受到重创的马拉塔人卷土重来,他们利用莫卧儿中央的混乱,夺取了印度的西部和中部。马拉塔邦联由五个邦国组成,由佩什瓦对各个邦国进行协调。就像所有历史小说中描写的故事那样,马拉塔人兵临城下,莫卧儿宫廷无力控制,那么封疆大吏为了自保,则会割土自立。

1724年,尼查姆.穆尔克擅自离开首都德里,在德干高原东部的海得拉巴自立总督。奥德的萨阿达特和萨夫达尔也拥兵自立。虽然一些地区的纳瓦布(地方总督)依然忠于皇帝,莫卧儿帝国在事实上已经瓦解了。莫卧儿皇帝甚至难以自保。

1737年,马拉塔佩什瓦巴吉.拉奥兵临德里,在对德里城外劫掠后满载而归。更糟糕的是第二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对这个富饶但衰弱的邻国虎视眈眈。 波斯大军势如破竹,打败了穆尔克和萨阿达特前来勤王的军队 ,活捉了皇帝穆罕默德.沙。波斯人将德里城洗劫一空,印度皇帝的孔雀宝座也没有幸免于难。波斯人在他们的狂欢中得到了当时价值9000万英镑的宝物。为了运送它们,一共动用“700头大象,4000头骆驼,12000匹马”,德里的大火连烧八天,至少有十万人丧命。这个南亚最豪华的城市毁于一旦。波斯人还要求为他们提供10亿卢布现金,莫卧儿官员为了满足波斯人的贪欲,被迫搜刮民脂民膏,莫卧儿人家财尽失,妻离子散。即便在大难之后,莫卧儿人依旧持续内战,没有团结起来。

1753年伊玛德.穆尔克打败了萨阿达特,并进军德里,刺瞎皇帝阿拉姆吉尔,皇子沙.阿拉姆,即阿拉姆二世出逃在外,1759年,皇帝遇害,依然在逃的阿拉姆二世成为了名义上的莫卧儿皇帝。在此时的德里地区,向北扩张的马拉塔人和向南扩张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相遇了。

1761年1月14日,双方在帕尼帕特决战,马拉塔人战败,溃不成军,元气大伤。次年,艾哈迈德.杜兰尼赶走了穆尔克占领了德里。战争让莫卧儿民不聊生,在乱世中为了生存,很多农民背井离乡,成为了雇佣兵。雇佣兵这个职业在18世纪的历史上,将起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作用。

莫卧儿核心地区在遭受浩劫时,各大地方的纳瓦布的拥兵自立,反而让这些地区有了可靠的保护,地方得到了稳定,无比繁华。在奥德,法伊扎巴德的宫殿巧夺天工,海德拉巴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孟加拉这个莫卧儿帝国最繁荣的行省,银行业以得到充足的发展,贾加特.赛特家族成为了印度金融业代名词。而孟加拉吞吐最大的商港则是由东印度公司管辖下的,在1735年已经拥有十万人口的加尔各答。

东印度公司早已看到了莫卧儿帝国的衰弱。在1715年,东印度公司借莫卧儿中央内部动乱,获得了免税权和制币权。从1709年到1750年,它的进出口价值增加了一倍。18世纪上半叶,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生丝,棉和丝质衣物,棉纱,进口物则是大批的金银和铅,铜,锡等。

英国商人们满足于现状。尽管德里地区干戈四起,但是在富饶的孟加拉,在纳瓦布的庇护下,英国人依然可以进行他们的生意,从欧洲运来钱币,在印度购买商品,并返回欧洲获取暴利。公司此时除了在几处贸易站部署了少量的英国兵和大炮以自卫,军事能力也相当弱小。过于参与当地政治对英国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当地的纳瓦布和公司虽然有冲突,但是总体还是相对和睦。纳瓦布得到了税收,公司也发了财。但是英国人的宿敌,法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举动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吓出了冷汗,这一事件将会改变公司的走向。

1664年成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各大欧洲商业势力中势单力薄,他们在印度的贸易规模很小,资不抵债。但是在1742年,新任总督杜布雷在来到印度后不久后,也了解到了印度局势的不稳定。杜布雷也设法从莫卧儿皇帝手中拿到了铸币权,此外还有一项更加令人生畏的权力:军权。

杜布雷立即行动起来,他开始招聘印度雇佣兵,并配备以欧洲的步兵装备,用欧洲的步兵战术进行了训练。杜布雷自信,他组建的这两个团的力量可以横扫印度,现在只需要一个契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英法进入了战争状态,这场欧洲的战火也延续到了南亚。一只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来到了印度洋水域,劫掠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杜布雷大为光火,向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据点马德拉斯发起进攻。他的军队碾压了只有少量守军的英国人,马德拉斯城在三天后即陷落。但是杜布雷的行为激怒了卡纳蒂克纳瓦布安瓦尔,他无法忍受法国人在自己的领地上挑起战争的行为,立即兴师问罪。纳瓦布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遭遇什么,一支仅仅拥有700人的法军在阿德亚尔以损失两人的代价,击退了一万人的莫卧儿军队。欧洲的先进装备与军事理论的优势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欧洲人的野心开始膨胀,杜布雷骄傲的宣称,他用五百名士兵和两门火炮就可以征服印度。

奥地利王位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根据合约,将马德拉斯换给了英国人,但是英国东印度也从战败中痛苦地认识到,拥有一只强大军队是多么的重要。杜布雷和英国人都开始积极干涉印度内政,进行武装颠覆,并出租自己麾下的军队给印度王公,使其自相残杀,自己则收取佣金得到暴利。 英国和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卡纳蒂克战争中为双方提供援助,这场印度人之间的战争也有着英法在南亚在角逐的影子。第一次来到印度的罗伯特.克莱武两次打败了法国人,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新星。马拉塔人也在1750年再次攻入了孟加拉,英国人被迫加强了他们的防御。但是无论怎样,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杜布雷开了一个坏头,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化,也让英国人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成为了军事实体。英国人的反应之快,不仅让英国人在印度人面前飞扬跋扈,法国人自己也会吃下恶果。

图7. “秃鹫勋爵” 克莱武男爵

三、七年战争与后七年战争时期

1755年,英法之间剑拔弩张,在北美,美洲殖民地和法属加拿大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法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在各自的母港枕戈待旦,这种紧张的局势自然也传达到了万里之外的印度。

伦敦的东印度公司董事们人心惶惶,如果一只法国海军舰队来到了孟加拉湾,那么东印度公司的据点将尽失。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的发展,印度国内的战乱迫使大量流民来到了孟加拉,此时加尔各答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大量的金银输入人这座城市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如果东印度公司丢掉了加尔各答,那么东印度公司就会在破产的边缘。东印度公司董事要求加尔各答总督德雷克加固城防,厉兵秣马,等待法国人的来临,并与时任孟加拉纳瓦布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过董事会的这些指示,德雷克一样也没有做好。

德雷克在加固城防这件事上并不积极。城里只有极少的民兵,城墙也摇摇欲坠。此外这恰逢孟加拉纳瓦布权力交接之时。老纳瓦布阿里瓦迪深知外国商业公司对自己辖区经济的重要性,他看到了英国定居点加尔各答的繁华,也知道容纳英国人可以提供税收,就业,并让社会安定;他也知道英国人现在已经拥有一支可观的军队,可以掀起动乱。他极力调节英法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并与特权公司们保持平和的关系。英国人加固城防显然是对他在这一地区权威的侮辱,不过阿里瓦迪还是愿意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阿里瓦迪命不久矣,他的继承人,也是他的外甥,西拉杰.道拉却全无阿里瓦迪的政治手段。西拉杰无知而放荡,在孟加拉地方欺男霸女,和孟加拉的行政官员和将领们关系极差,他觊觎他的其他家人的财产,还得罪了孟加拉的巨富,银行家贾加特.赛特家族。西拉杰与当地的法国商人较为亲近,也因此敌视英国人。

阿里瓦迪于1756年4月9日病逝。5月22日,西拉杰率领三万人攻下了卡西姆巴扎尔贸易站,贸易战主管沃茨投降。西拉杰调转枪口,在6月13日来到了加尔各答城下,19日,加尔各答失守,西拉杰在这种孟加拉最繁华的城市烧杀抢掠,无论是英国人的财物还是城内印度百姓的家产,全部落入了西拉杰手中。加尔各答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在这次冲突中,最令人震惊的自然是加尔各答土牢事件,西拉杰将俘虏关到一个狭小的地牢中,那里缺少空气流通,146人被关了进去,其中123人在里面活活憋死。

图8. 西拉杰•道拉

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加尔各答陷落几乎是灭顶之灾。公司股价大跌,在崩溃的边缘。但是东印度公司也不是没有翻盘的余地,因为8月16日,新任马德拉斯副总督罗伯特.克莱武来到了印度。与他一起的,有一只皇家海军分舰队和一小支正规的英国陆军。

图9. 加尔各答土牢事件

在卡纳蒂克战争中,克莱武因为对法战役的胜利声名鹊起,这一次,他来到印度的原因也是为了对抗法国人,不过法国军队并没有出现,反而是西拉杰给了孟加拉的英国势力灭顶之灾,克莱武现在要做的,自然是复仇。1757年1月2日,在遇到了零星的抵抗后,克莱武夺回满目疮痍的加尔各答,克莱武乘胜追击,奇袭了西拉杰控制下的胡格利港,反应过来的西拉杰包围了加尔各答,但是久攻不下,还遭到了反击。西拉杰战意全无,与克莱武签署了《阿里纳加尔条约》,恢复了英国人在孟加拉的特权。与此同时,沃森海军少将则开始了他本来的任务,夺取了孟加拉的法国贸易站金德纳格尔。

图10. 普拉西战役示意图

西拉杰的战败引起了孟加拉内部的不满,阿里瓦迪的老手下本来就认为他是一个暴君,而和克莱武交锋的失利似乎证明了西拉杰是典型的人菜瘾大。与西拉杰交恶的贾加特.塞特也试图推翻西拉杰,孟加拉上层人士认为,也许和英国人合作更有利。反对派人士以米尔.贾法尔为首,与克莱武合谋推翻西拉杰,1757年6月13日,克莱武以西拉杰违反《阿里纳加尔条约》为由,向西拉杰宣战。在6月23日的普拉西战役中,克莱武彻底击溃了西拉杰。米尔.贾法尔在克莱武的扶持下成为了孟加拉纳瓦布,实际上是英国人的傀儡。作为推翻西拉杰的“酬谢”,孟加拉纳瓦布向东印度公司交付了三百万英镑,其中17万交给了克莱武个人,东印度公司发了一笔横财。几乎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分舰队夺取了本地治里,将法国人赶出了印度。

图11. 贾法尔和儿子米朗

东印度公司发的横财来自孟加拉的国库。在巨大的酬金后,贾法尔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孟加拉政府负债累累,他们无法支付官员的工资,军队的军饷也无从谈起,军队在哗变的边缘。孟加拉政治的不稳定自然也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行动,特别是半官方的私人贸易。公司在加尔各答复原后重新建立和扩展了在孟加拉的商业,因此孟加拉税收的剩余额都被用来购买孟加拉的货物运往伦敦或者在中国购买茶叶,这都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沃伦.黑斯廷斯向克莱武反应了这个问题,不过打算回国享福的克莱武压根不准备解决他自己造成了无政府状况。之前扶持贾法尔的贾加特.赛特家族也打算抛弃贾法尔。流亡的莫卧儿皇帝阿拉姆二世进入孟加拉,试图依次为跳板重振莫卧儿帝国,在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后,贾法尔和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在赫尔萨打败了皇帝。在解决了外患后,是时候处理内部问题了。在孟加拉银行家和加尔各答总督范西塔特的策划下,1760年7月,米尔.贾法尔下台,他的女婿卡西姆成为了纳瓦布。

卡西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主,他试图解决贾法尔时期的问题。他励精图治,整顿财政,并整顿了吏治,他认为孟加拉首府穆尔希德巴达距离加尔各答太近,先后迁都到巴特那和比哈尔。卡西姆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开始训练新式军队,并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不过,新纳瓦布残酷多疑,嗜杀成性,排除异己,他麾下的莫卧儿官员无不战战兢兢。

东印度公司还遇上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莫卧儿皇帝阿拉姆二世抛出的橄榄枝。这位流亡的皇帝考虑利用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和财富恢复莫卧儿帝国。1761年2月,皇帝与东印度公司谈判,皇帝授予卡西姆在孟加拉统治的合法性,东印度公司则保证帮助皇帝回到德里。但是,当皇帝发现东印度公司的承诺是空头支票,就离开孟加拉,前往了奥德。

在这个皆大欢喜的时刻,东印度公司得到了在孟加拉特权的合法性,皇帝从东印度公司手中得到了不少的资助,唯一的败者就是卡西姆。卡西姆认为,皇帝与东印度公司的合作显然会降低自己的存在价值。虽然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西塔特和议事会成员黑斯廷斯三令五申,要对孟加拉纳瓦布表示尊重。但是东印度公司下属的一线职员在地方飞扬跋扈,并不把纳瓦布及其手下放在眼里。普拉西战役后,公司的员工加入与印度人的合作中,他们及其下属接管了在本地利润巨大的商业,当纳瓦布权力与私人贸易抗衡时,公司的基层员工就与纳瓦布起了直接冲突。巴特那贸易站总管艾利斯甚至随意关押纳瓦布的官员。此外,东印度公司的一些职员,在一线强买强卖,并进行抢劫。黑斯廷斯痛斥了这些下属,不过艾利斯并没有放在心上对卡西姆十分傲慢。最终在1761年3月13日,卡西姆召集军队,向巴特那贸易站发起了攻击。

卡西姆的攻击人让东印度公司猝不及防,仓促派去对抗的军队接连失败。不过当东印度公司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卡西姆就倒了大霉。他的军队还是无法和公司身经百战的老兵抗衡。公司军队攻克了卡西姆的要塞比哈尔。卡西姆的残暴在战败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认为战败都是因为自己部下的背叛,他在巴特那杀害了大将纳拉因和自己最大的金主贾加特赛特家族,并屠杀了英国战俘,史称巴特那大屠杀。不甘心的卡西姆寻求奥德的纳瓦布舒贾的帮助,在重整旗鼓后,孟加拉和奥德的莫卧儿联军与东印度公司在布克萨尔展开决战。舒加和卡西姆一败涂地,奥德和孟加拉彻底落入了英国人手中。

卡西姆在战斗后逃亡,一贫如洗。1765年,舒贾再次战败。他向东印度公司投降。出人意料的是,公司并没有要了他的命。反而,公司任命他为奥德纳瓦布。在英国人提供的巨额资金下,舒贾乐于做英国人的傀儡。在奥德的阿拉姆皇帝允许公司拥有“迪万”(财政管理权)。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东部取得了极大的权力。然而,这只是开始。

图12. 莫卧尔帝国阿拉姆二世皇帝

普拉西战役以及布克萨尔战役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站稳了脚跟,为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从这时起,英国人开始直接对印度进行剥削,他们开始搜刮,掠夺巨额财富。占领孟加拉后,英国人通过双重管理制度,也就是让臣服的莫卧儿政府直接管理民事,但是他们只是傀儡,英国人自己则拥有此处的最高统治权。此时,他们不仅是商人,也不仅仅仅是军事实体,而本身成了政权的代表人。公司的职员以政权代表人的身份,垄断了最赚钱的行业,却阻止当地商人进入市场,东印度公司主宰了这些省份,他们拥有征税权,司法权,官员任命权,必要是也可以直接插足地方行政。东印度公司此前通过欧洲运来的金银与印度人做生意,现在英国人通过印度人自己交给英国人的税金,购买印度的产品,再运往欧洲售卖,财富源源不断从印度转移到欧洲。此外,英国人横征暴敛,肆意压榨农民,以低于市场价格抢购印度人的商品,再以高价强卖;他们压低劳动者的工价,让印度劳苦大众几乎是无偿给公司服务;他们还敲诈印度的商人。孟加拉,这个印度最富饶的省份,每况愈下,钱币短缺,贸易萎缩。

东印度公司必定会为自己竭泽而渔的行为付出代价。

四、孟加拉大饥荒与诺斯法案

1768年,印度东北部遭遇了严重的自然危机,1769年则滴雨未下。愈演愈烈的旱灾造成了孟加拉农业的毁灭。“因为严重缺水,土地硬化,农民很难犁地为下一轮作物播种做准备”,水稻则变成了枯草。

到了1768年10月,灾难已经无法避免。粮价涨了五倍。饥肠辘辘的劳工开始卖儿鬻女。农村的道路上和田野里,大街小巷上,随时可见饥肠辘辘,奄奄一息的人和尸体。在穆尔希达巴德,每天都有700人领取赈济。农民卖掉自己的财产,购买粮食,耕种用的耕牛也下了肚。他们被迫吃掉了自己的种子粮以求生存。到了1770年6月,穆尔希达巴德每天有500人饿死,加尔各答也饿死了8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一共有超过一千万人死于非难。

诚然,东印度公司无法阻止旱灾的来临,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政权,有责任履行一个政府应负的职责,通过有效的救济,并通过减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并减少死亡人数。但是东印度公司没有那么做。东印度公司的一些商人垄断了大米,将搜刮的粮食高价卖给饥民,其利润率高达近十倍!此外,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议事会还企图增税,来维持公司的盈利,他们派遣印度兵,从无助的百姓家里夺走他们最后的财产,他们甚至为了维持治安,扩大军费开支,增加公司的兵员。尽管一些公司职员,比如比彻,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救济,还有一些公司职员破财帮助饥民。加尔各答理事会的黑斯廷斯也警告他的同事,无论在人道主义上,还是长远的公司利益上,公司里的投机者的做法都是错误。但是个人的私欲并无法被填满。

东印度公司的一线职员们认为天高皇帝远,他们尽可为非作歹,哪怕自己在印度丧尽天良,也可以在回到英国后凭借财产得到尊重,然而他们错了。

1771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暴行还是不胫而走。孟加拉惨绝人寰的景象在伦敦激起了轩然大波。印度在一瞬之间成为了伦敦街头巷尾的谈资。大量小册子和书籍在英国出现,揭露东印度公司的罪行。很多人指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发起了种族灭绝的十恶不赦的罪行。而英国政府在此时也惊讶发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从印度敛财后,回到英国,凭借财富,进入了议会和政府,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有能力左右政局。前首相查塔姆勋爵皮特认为,那些人“凭借腐败横行,强行闯入了议会。没有任何世袭的私产可以与这些黑金匹敌”。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的弟弟霍拉斯把东印度公司比作恶徒,妖魔,罪犯。让东印度公司走上这条道路的罪魁祸首克莱武在民间被称为“秃鹫勋爵”,人们写文章,安排戏曲挖苦他。东印度公司已经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东印度公司很快为自己的掠夺式统治吃下了苦果。公司职员中饱私囊的同时,公司本身却没有什么收入,孟加拉现在也没有民脂民膏可供剥削。现在,压垮它只需要一根稻草。1772年的金融危机让东印度公司彻底无法支撑。在金融风暴后,公司总资产只有500万英镑,却已经拖欠了160万英镑,还有900万英镑的还款义务。走投无路的东印度公司最终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寻求贷款。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的贸易中占重要的地位。在七年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就占到了英国总贸易额的超过百分之十五,此外公司的印度债券在英国国债中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东印度公司破产,整个英国的经济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议会同意为东印度公司提供140万英镑的贷款,这也是人类历史是第一次大额的政府救市行为。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东印度公司已经不能这么放任下去了。

英国首相诺斯同意提供贷款,但是东印度公司必须接受《调整法案》,此法案标志的英国政府开始正式干涉公司事务。其内容包括:

(1)改变公司内部机构,限制股东会议中股东的投票资格。它规定,董事每四年选举一次,董事会的人数为24人,其中每年有1/4的要退职,“公司董事会此后要向财政部交出印度寄来的有关税收的一切信件,并把有关民政或军政的切函件上交国务大臣”。这就是说,要向英国内阁备案,供内阁审查,英国内阁第一次获得了控制印度事务的权力。这是《调整法案》对公司宪章最根本的变化。

(2)改革公司在印度的管理机构。此前,公司在印度的三个管区是平行的,《调整法案》规定,把孟加拉管区总督升格为印度总督(仍叫做孟加拉总督),马德拉斯、孟买两个辖区都由他负责。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这两个辖区私自与当地土著王公签订协约的权力,制约这两个辖区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控制公司在印度的对外关系,这实际上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印度大总督由一个有4人组成的参事会辅佐,除了管理孟加拉管区事务外,还拥有孟买、马德拉斯管区宜战、媾和和批准条约的权力。总督和参事会接受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指令,由英王任命,人选不限于公司成员,任期5年。第一任总督是沃伦.黑斯廷斯。根据这项法案,英国实际上在印度设立了中央机构。虽然它的权力是不完全的,但是,既然总督及其参事会的任命权归英国国王,英国政府就可以借此影响公司的统治。

(3)改革司法体制,在孟加拉设立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三名法官组成,都由国王任命,负责审理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和英国臣民的案件,这就意味着英国国王在司法上也建立了对公司成员的监督。

《调整法案》是印度事务成为英国议会一个主要议题后,英国议会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其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英国首次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议会控制之下,将印度殖民地事务由公司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法案所规定的设立孟加拉最高法院,其目的是为了取代腐败的、效率低下的加尔各答法庭,是为了强制执行法案,防止公司职员歪曲法律。

英国政府还对那些在印度的刽子手进行了审判,克莱武首当其冲。这位普拉西胜利者最终在无休无止的庭审中心力交瘁而自杀。

此外,为了让东印度公司摆脱财政危机,英国政府允许公司垄断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贸易。英属北美殖民地向来不受英国政府的直接管制。北美殖民地由民选的参事会和殖民地议会直接管辖。英王仅仅派遣一名总督进行名义上的管辖。七年战争后,北美殖民地因为阿巴拉契亚禁止垦殖线的设立对英国政府不满,此外英国政府认为,七年战争在英国军队帮助北美殖民地清除了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威胁,北美人民有义务交税以弥补七年战争造成的巨大债务,虽然税率只有英国国内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仍然引发了北美殖民地的不满。七年战争以来,北美殖民地的经济突飞猛进,也给了北美殖民地向英国宗主国叫板的资本。当北美人民知道东印度公司将垄断北美茶供应时,十分愤怒。一来北美大批的走私商人购买法国茶叶获利,东印度公司的到来会断了他们的财路,二来东印度公司的名声也让他们误认为,公司会在北美进行和印度一样的专制统治。北美人民在1773年倾倒了东印度公司的九万磅茶叶,也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进一步激化了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图13. 沃伦.黑斯廷斯,第一任印度总督

沃伦.黑斯廷斯已经在印度生活了四十年。黑斯廷斯与他的同事不同,他曾反对对印度王公开战,并希望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在大饥荒中,黑斯廷斯也尽力救济了饥民。黑斯廷斯成为总督后,他终于有了权力为这个他认为是第二故乡的地方服务。黑斯廷斯日理万机,他统一了货币,将印度教法律编撰成文,并整理了穆斯林法律概要。他改革了税收制度,阻止商人压迫百姓,开设了邮局,并且组织了大量学者对印度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

不过黑斯廷斯依然受到印度参事会的制约。参事会的其他成员对黑斯廷斯没有什么好感,也对印度没有什么同理心。菲利普.弗朗西斯等人想尽办法给黑斯廷斯使绊子,阻碍黑斯廷斯行使他的权力。黑斯廷斯哀叹:“我无法行使国王赐予我的权力,只能让它不落入无耻之人的手中”。在1780年,黑斯廷斯与弗朗西斯进行了决斗,弗朗西斯负伤回国。

在加尔各答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时,两股势力正在崛起。马拉塔人从帕尼帕特战役的惨败中恢复了过来。在德干高原的南部,迈索尔帝国在海德尔.阿里的治理下也强盛了起来,他们进入卡纳蒂克地区,洗劫了马德拉斯郊外。1780年附近,海德尔的儿子蒂普苏丹在波利鲁尔战役中击溃了公司军队。1782年,东印度公司与马拉塔人签订了《萨尔拜和约》。祸不单行的是,法国势力再一次在南亚抬头,在海德尔.阿里的要求下,絮弗朗率领一只法国海军舰队来到了印度海岸附近,试图给公司致命一击。但是英国皇家海军也来到了印度洋,爱德华.休斯爵士与絮弗朗进行了五次海战,法国人仅仅占领了锡兰岛上的亭可马里。东印度公司躲过了一劫。

图14. 英国皇家海军上将爱德华•休斯爵士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地位受到了动摇。东印度公司再次向英国政府寻求贷款。英国政府现在也焦头烂额。1780年,康沃利斯在约克城投降,在北美的英军事实上已经停止了一切活动。1782年《巴黎合约》签订。以重商主义为指导的英第一帝国已经解体。一名英国议员悲观的认为:“我们同时失去了北美和印度”,英王乔治三世也认为“英国已经成为了二流国家”。英帝国正面临最大危机。

五、皮特法案与新的帝国观

埃蒙德.伯克出生于爱尔兰,他很早就进入了政坛,与老一辈辉格党人,纽卡斯尔,查塔姆等人有亲密的联系。在政治上,伯克具有传统辉格党人的自由精神。伯克认为,自由具有普世性,并不仅仅是英国人才拥有自由的权利。在辉格党寡头专政时期,他每每批评同党派的人士。1760年,英国政府试图立法剥夺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公民权,伯克在《关于反爱尔兰天主教立法的短论》中写道:“一项违背这个民族大多数人意志的法律实质上就违背了整个民族的意志”他认为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宗教迫害。在政府与北美关系激化的时,伯克要求于殖民地人民和解,因为“应该允许殖民地人们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权利”“英国人差一点就放弃了用来维护政体的原则”伯克认为“为了证明美利坚人没有要求自由的权利,我们每天都在竭力破坏那些维系我们全部精神力量的行为准则:为了证明美利坚人不应该获得自由,我们不得不贬低自由本身,而且我们不得不嘲讽我们祖先流血牺牲所追求的东西”

图15. 埃蒙德.伯克,托利党思想家,直今天到其理论对英国政治思想也有很大影响

在帝国内忧外患之迹,英国福克斯–诺斯联合政府提出《福克斯法案》,但是乔治三世对福克斯个人极其愤恨,在国王的干涉下,法案被否决,联合政府也因此倒台。新任首相小皮特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的信徒,他也乐于对东印度公司这个重商主义标杆开刀,根据《福克斯法案》提出了新法案即《皮特法案》。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又称《皮特法案》。这个法案主要涉及的是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管理机构。法案规定:

(1)由国王任命一个议会监督局(Board of Control)来监督、指导、控制所有涉及在印度的政府以及所有占领区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内政和军政事务。监督局由财政大臣、一名国务大臣和四名由国王指定的枢密顾问组成。

(2)公司董事会下达的一切信件、指示、命令都必须首先向监督局报告,不经同意不能下达。 监督局接到这些文件14天内将结果反馈给公司董事会。监督局有权提出意见,要求董事会修改,也可以就战争与和平问题直接下达指令。

(3)法案特别提出惩处公司雇员在印度的敲诈勒索、收礼受贿等行为。英属印度总督、省督及各级参事会由议会任命,公司继续保有文武官员任命权,但一切雇员都必须由董事会造册呈报,由下院批准。这意味着虽然统治印度的各种政策由东印度公司提出,但有关军事政治的最高决策权已转到英国议会手中。

(4)法案还加强了总督的权力。规定总督有权在涉及战时和军务处理问题上,对其他两个管区起监督作用。

(5)法案还明确反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扩张。

1786年.英国议会通过《补充法案》,对1784年《印度法案》作了补充。其中最重要条是授予印度总督更大权力,在紧急情况下,总督可以凌驾于参事会之上,可以就任军队总司令。1786年法案只是1784年法案的发展。通过这两个法案,英国政府对印度统治牢牢确立下来。

小皮特的《印度法案》是自1773年《调整法案》颁布以来,英国政府控制印度事务所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旧帝国解体之后英国政府为拯救帝国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它结束了《调整法案》试验带来的灾难,将公司的政治行动置于英国政府政策指导之下,制止了东印度公司职员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腐败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法案保留了公司的官职任命权,所以伦敦及东印度公司的大部分人也支持小皮特。在小皮特解散议会后的大选中,东印度公司获得20个席位,其中至少有14个议员支持小皮特,而且在监督局中,国务大臣邓达斯排除其他成员.管理权完全落入了他的手中,他事实上成了印度事务大臣,印度事务就此成了英国内阁内部事务。

图16. 英国首相小皮特

伯克是辉格党福克斯派的成员,按照该派的规定,伯克应当相对托利党人皮特提出的法案投反对票,但是伯克冲破了党派偏见,在各个场合支持皮特。在他的演讲词和信件中,我们看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帝国思想。

伯克帝国思想可以总结成两个方面:帝国宪章和殖民地托管。

伯克对帝国一词做了定义:它不同于国家和王国,是一个共同首脑统领下的国家的集合体,是一个庞大的政治联合体。其下属的各个地区拥有许多地方性的特权和豁免权,这些特权和豁免权与最高权威直接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尽管特权是对最高权威的豁免,但不是否定。帝国的任一部分都有自主权,如果某一部分篡取了帝国的权力,那就是破坏了整个帝国。

伯克认为,英国是英帝国的首脑,但她又非首脑,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帝国的部分与最高权威直接有矛盾,但是如果权限明确,这种矛盾就会减少。伯克关注自由,并希望将自由恩及帝国的全体国民。伯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英王是联邦的首脑,英国也是其中一个成员,联邦为了共同的利益存在,此外,联邦内各个部分平等,不能牺牲一个部分的利益换去另一个部分的利益。在18世纪的英自治领的成立和今天英联邦维持,都是以这个帝国宪章为思想基础。

伯克批判唯经济利益的旧殖民主义,他以为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殖民地政策忽视了母邦的义务,英国的形象因此种物质主义追求而受到损害,所以就影响了英国的长远利益。伯克认为应该为帝国的臣民谋福祉:“我们呼吁平等的精神,正义的精神,保护的精神,仁慈的精神,这应该成为英国治下每一-位臣民的特色。”但最核心的是伯克想重建英国形象,把英帝国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现在占大英帝国最大部分的印度的利益,而且将决定英国本身的信誉,我们要通过这一审判决定个人犯罪是否会被转变成公共的罪行和民族的耻辱,或者这个国家是否将把给其政府投上短暂阴影的这类罪犯改造成反映这个王国的荣誉、正义和人性的东西。

在印度问题上,伯克的殖民地托管理论是对重商主义利润至上观点的否定,他试图以正义、责任等来改造旧式的英帝国,为英帝国寻找道德制高点。伯克想让英国人明白,英国应该关注其声望和名誉,而不应该只关心利益和权力,因为利益和权力都只是暂时的。伯克主张良好的殖民统治,其最终目的是缓和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从而使英帝国的统治更加长久。伯克并不准备放弃英帝国,他们对英国殖民政策的批评,只是为了把英帝国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保持英帝国的更大活力。伯克让英国人意识到,关心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是大有必要的,英国统治者也开始在印度等地修建铁路、兴办学校。伯克认为应该让殖民地存在一个好的政府,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议会控制下,这个政府应该和其他政府一样,为臣民提供社会服务,通过实行法治,来根除腐败。伯克认为截止当时,英国人没有为印度人做一件好事,没有建立教堂,医院,公共大厦,学校,桥梁,没有修建公路,挖掘水库。如果英国人离开了印度,他们除了灾难什么都没有留下。

伯克对东印度公司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大多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道德低下,却拥有极大的权力为非作歹,伯克在议会公开指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推翻当地政府,扶持傀儡,通过手中掌握的武力强行征税,并通过军队镇压反抗,并抢劫印度王公贵族的财产,东印度公司是一个“不合法,不稳定,暴虐,掠夺成性,损公肥私”的组织。伯克将矛头对准了第一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正如前文所述,黑斯廷斯其实是英国在印度少数尽心尽责,心怀慈悲的官员,伯克显然选错了弹劾的对象。不过他弹劾的罪名在东印度公司中普遍存在。对黑斯廷斯的弹劾持续了十年,这对伯克和黑斯廷斯来说都是一场折磨。黑斯廷斯最终被宣告无罪。但是伯克始终对黑斯廷斯嗤之以鼻,他最著名的著作,被称为托利主义宣言的《法国大革命感想录》中,依然对黑斯廷斯进行了侮辱。

《皮特法案》和伯克殖民地托管理论是英国以及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方式的转折,在此之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图17. 被誉为托利主义宣言书《法国大革命感想录》

六、英国对印度的进一步征服与公司的式微

1786年,康沃利斯成为总督。6年前,他没能阻止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这一次他来到印度,决心不能让类似的事再次发生。

康沃利斯到任后立即实行改革,禁止私人贸易,限制公司职员在印度的抢劫行为。康沃利斯在印度引进了文官制度,使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并通过严格的纪律进行约束。他采取了公务人员全部西化的原则,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并通过政府发放薪金,让公司职员不要为非作歹。此外,康沃利斯还建立了各级法庭制度,依法从严处理各种违法行为。

1784法案后,公司的贸易权与行政权分离。商人现在并不能依靠行政力量为所欲为,而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英占地区依靠高效的中央机构,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统一管理,为英国统一印度打下了基础。

康沃利斯在黑斯廷斯手中接下的,是印度最富饶的土地。孟加拉早已从大饥荒中走了出来。黑斯廷斯在任期间,东印度公司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在他兢兢业业的治理下,加尔各答已经成为了整个印度最繁华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四十万,政府的财政年年盈余。加尔各答的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是印度其他地区的同等阶级工资的五倍。此外,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支撑大规模的军队开支。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中仅仅拥有2000人的军队,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军队数量达到了5万。

此时的印度局势也有所改变。马拉塔人和迈索尔人已经崛起,他们凭借法国将领,士兵,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了强大的新军,此外,这些印度土邦也建设水利,改进耕种技术,发展贸易,虽然经济势力与东印度公司相差甚远,但是比起以前也是天差地别。莫卧儿皇帝阿拉姆二世在马拉塔人的帮助下,赶走了印度土地上的阿富汗人,在1773年回到了德里。他在首相纳杰夫的辅佐下征服了一些小邦。但是才华横溢的纳杰夫去世后,刚刚尝到胜利甜头的莫卧儿贵族再次内乱,在1788年的一次毁灭性叛乱后,阿拉姆皇帝本人眼睛也被刺瞎。阿拉姆皇帝不得不再次求助于他祖先的宿敌马拉塔人,莫卧儿王朝再也无法复兴了。

东印度公司的剑锋指向了迈索尔的蒂普苏丹。迈索尔人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帮助法国人,英国人必须要报仇雪恨。蒂普苏丹放弃了父亲海德尔的与其他印度地方割据政权一起抵抗英国人的策略,反而与他父亲的盟友大动干戈。此外,他不承认阿拉姆皇帝在名义上的正统地位,这种行为几乎等于向全印度宣战:要知道,哪怕是英国人,都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蒂普苏丹进攻了海得拉巴人,迫使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的尼查姆与东印度公司结盟。穷兵黩武的蒂普苏丹进攻了特拉凡戈尔邦,英国人和其他的印度土邦同时对迈索尔宣战,“迈索尔之虎”通过袭击英军的后勤线,拖慢了英国人进攻的时间,不过英国人依然在推进,包围了迈索尔首都锡林加帕塔姆,蒂普苏丹求和,失去了一半的领土。为了复仇,蒂普苏丹对内大批使用法国军官,让逃亡的雅各宾人来到迈索尔,对外与拿破仑密谋,请拿破仑率领大军,以埃及为立足点进攻印度,但是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纳尔逊在尼罗河口全歼了法国海军,让蒂普苏丹的计划胎死腹中。英国人再也无法容忍这个亲法政权的存在,新任总督理查德.韦尔斯利于1799年2月发动了第四次迈索尔战争,再次对锡林加帕塔姆进行围城,蒂普苏丹以及迈索尔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拥有重火力的英国人还是打破了城墙,攻入城内,蒂普苏丹力战身死。

图18. 理查德•韦尔斯利侯爵

韦尔斯利现在只有一个主要对手,马拉塔人。正巧马拉塔联邦内部发生了内乱,联邦中的辛迪亚王朝,哈儿卡尔王朝与马拉塔的佩什瓦巴吉.拉奥二世发生矛盾,兵戎相见。巴吉拉奥向英国人求援。锐气正旺的英国人不会放过打垮宿敌的好机会。英军分两路进攻,理查德的弟弟,阿瑟.韦尔斯利,也就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率领一只偏师在阿萨耶会战意外遭遇马拉塔主力,威灵顿袭击马拉塔人的侧翼,率领一万英军大破六倍于己的马拉塔新军。另一只英军也在德里会战中取得胜利。马拉塔人一蹶不振。在德里,英国人再次见到了阿拉姆皇帝。这位老人见证了莫卧尔帝国从欣欣向荣到战乱不断,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为了复兴帝国四处奔走,和各方势力打交道,但是在这时,皇帝也知道了谁才是帝国新的主人。

图19. 阿萨耶战场上的威灵顿

韦尔斯利的穷兵黩武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1803年,公司董事会说服英国政府让韦尔斯利回国。公司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也说明,他们已经无法左右英国政府派来的总督的意志,只能通过自己在国内尚存的影响力对政府提出建议。而这种影响力还在减小。在1760年,公司在议会中有103个席位,到了1834年,只剩下45席。此外,殖民地的中央政府和省府部门组建形成,官员各司其职,印度政府机制的完善也让东印度公司很难插手印度政府事务了。印度委员会监督下的印度政府在印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铺设铁路,建立工厂,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此外英国人还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禁止了印度传统陋习,比如禁止寡妇殉夫,禁止溺女等。在失去北美后,以印度为核心的英第二帝国建立了。但是这一切都与公司无关。

公司在失去行政权后,贸易特权也被剥夺。1813年,议会废除了公司在印度的商业垄断权,并在1833年彻底取消公司的贸易权,英国政府试图将公司转换成某种管理机构。1822年,马拉塔被彻底征服,在之后的三十年里,其他的小邦也匍匐于英国脚下。但是这一切都与公司无关。1858年的印度起义被称为印度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此时的印度人根本没有印度民族观念,只是旧王公为了夺取他们失去的特权,利用宗教蛊惑人民进行反英运动。但是其规模之大,破坏之巨也让英国政府瞠目结舌。在镇压起义后,英属印度政府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允许更多印度人进入政府高位。而东印度公司也被国有化。1874年,公司彻底解散。东印度公司在皇室的庇佑下而生,在战争与掠夺中而盛,在孤寂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