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调侃政要的“家谱”,牵出一桩侮辱总统的民国奇案
来源: 清风文史
中华民国时期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报纸几乎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消息来源。为了满足国人的娱乐需求,当时的报纸在报道新闻的正刊之外,往往还会出版一份副刊,上面多是诗歌小说这类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供大家阅读消遣。
这些副刊上刊登的文章虽然大多与政治时事无关,但偶尔也会出现几篇用黑色幽默讽刺时局的小品,1919年9月15日,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登的一个另类家谱便是如此。
当时读到这篇内容的人无不为作者的才华所折服,然而其也引起了北洋政府高层的不满,并引发了著名的“侮辱总统案”,这究竟是怎样一篇文章,案件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生动的家谱
当时刊登在《民国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多的文字介绍,只是用中国人很熟悉的家谱结构罗列了一些人的关系。我们知道家谱需要一个出发点,即所谓谱组,而这个家谱的核心人物是当时北洋政府中的高官徐树铮。
徐树铮是万皖系军阀段祺瑞的亲信,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在辛亥革命期间,其在北洋派系中便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当时逼迫清帝逊位的上书就是由徐树铮亲手起草的。
在民国初期,徐树铮也帮助段祺瑞做了不少事情,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皖系军阀才能在袁世凯之后成为民国的首脑。而且此人还有极佳的政治眼光,他不但大力建议中国加入协约国,更在苏联建国的同时出兵收复了外蒙,这些成就让他成为了英雄一般的存在,就连孙中山先生都曾经夸奖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按理说用这样一位风云人物做谱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其他内容却叫人忍俊不禁了。原来在这份家谱里,徐树铮的上司段祺瑞成为了徐树铮的父亲,而日本人更是成了徐树铮的爷爷。
一些围绕在皖系周围的高管更是成为了徐树铮的子孙辈,其中竟然包括当时已经64岁高龄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而且他还被注明是徐树铮的私生子,这无疑令人忍俊不禁。
那么这份家谱又为何要如此编排呢,段祺瑞的身份我们自然很好理解,他作为徐树铮的上司和长辈,对于徐树铮的发展多有提携,将两人视作父子也未尝不可。
可日本人又怎么成了段祺瑞的父亲呢,这一切还要从皖系执政后的表现说起。在段祺瑞集团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之后,他便立即倒向了日本人。他不但出卖了大量森林和矿产,还将不少铁路和港口的经营权交到了日本人手中,他甚至还险些认可了日本人提出的《二十一条》,简直堪称日本人的“孝子”。
段祺瑞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其他派系的北洋军阀都对他的位置虎视眈眈,为了保证自己的位置,他不得不借助日本人的力量。
而在皖系上台之后,徐树铮便在北京的安福胡同中建立了一个安福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其实就是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的“小朝廷”。其中的成员大多都成为了国会的议员,这让国会几乎成为了皖系的一言堂。
不过段祺瑞也知道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因此他们才在前一年的会议上推举北洋老臣徐世昌做了大总统。不过这个所谓的推举,其实只是皖系人的表演罢了,这和真正的公选总统根本是两回事儿,这也是为什么文章作者会将徐世昌比作私生子的原因。
除了这四个关键人物之外,安福俱乐部中的成员和其他皖系军阀也都被按照地位排进了家谱之中,其准确程度令人不禁暗自叫好,因此这篇文章在见报当天便引起了轰动。
二、侮辱大总统案
在全国百姓都在欣赏这篇奇文的时候,北洋政府的高层却坐不住了。虽然这篇文章中表达的内容都是事实,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别人这样将自己的行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不过《民国日报》从创刊之时便一直作为国民党的机关报纸,是国民党左派文人的理论重地,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们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处理他们。而且当时《民国日报》的编辑部设立在上海租界之内,那里也不是他们能够轻易涉足的地方。
不过徐树铮等人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们找来了之前曾经为北洋政府打过官司的意大利籍英国人穆安素,让他作为北洋政府的代表前往上海英国租界状告《民国日报》杂志社。
在起诉之前总要给《民国日报》安上了罪名,在左思右想之后,他们决定起诉《民国日报》侮辱了中国总统,这是对国家形象的抹黑。虽然当时中国实际上处于割裂状态,但是北洋政府确实是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国家政权,而且徐世昌在这个家谱里成了徐树铮的儿子,要知道他可比徐树铮整整大了二十五岁,这似乎也确实构成了人格侮辱。
于是穆安素拟好了一份文书,带着它只身来到了上海租界,而他此行的目的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在法庭上战胜对手,争取查封《民国日报》。
租界法院在接到这份起诉书之后态度十分认真,立即找人召来了《民国日报》的经理邵力子和总编叶楚伧。邵叶二人也知道穆安素的背后是北洋政府和皖系军阀,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找来了知名律师林百架为自己辩护。
三、罚款一百元!
在被告二人抵达法院之后,这场万众瞩目的审判会也正式开始。穆安素先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指出《民国日报》近日刊登的内容中包含了针对大总统徐世昌的侮辱性内容,这有损于国家形象,是违法的行为,他们不但需要向徐世昌以及其他涉及的官员道歉,《民国日报》也要被彻底查封。
在穆安素发言结束之后,林百架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针对穆安素的指控提出了三点反驳。首先是民国作为一个共和国,是赋予了百姓言论自由的,因此民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针对政治问题发表观点,这是这个案件的前提。
其次穆安素口口声声说这篇文章中含有侮辱性的内容,其实是因为他对于中国的文化不甚了解。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民国日报》的编辑部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文学改编来对自己的政府提出批评。
随后叶楚伧向在场的观众和英国法官历数了皖系掌权以来北洋政府的种种罪行,并尤其强调了亲日的表现。他指出之一段以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们为了和日本人亲近,损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这是百姓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这篇文章其实是民意的体现,更是尖锐的批评,而目的只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
第三点则是这起案件的原告理应是感觉受到侮辱的北洋政府官员,他们有义务到场陈述自己的感受,然而最终站在这里的却是一个和本案毫无关系的穆安素,他对于被害人心理的推论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在陈述完这三点之后,穆安素焦急地开了口,他强调说这篇文章即使是对政治的批评,但是由于其写作方式的特殊性,也足以引起百姓对于政府和总统的调笑。而且被告二人皆受过高等教育,理应在做事的时候更有分寸,他希望法官能够根据被侮辱者和辱人者的地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然而英国法官此时已经完全弄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由于英美的西方国家对于言论自由十分看重,而且也有讥讽领导人的传统,因此他完全不认为《民国日报》有什么大的罪过,要说起来,可能就是他们对于社会的反应估计不足,本可以采用更加缓和的讽谏方式。
因此英国法官最后裁定邵力子和叶楚伧每人罚款一百元。穆安素听到这个判决之后呆若木鸡,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法庭上失败。不过此时的他依然不甘心,便开始陈述一些荒唐的理由。
他说邵力子和叶楚伧二人之前就曾经因为发表反政府言论接受过北洋政府的处罚,因此他们的动机是很明显的,像他们这种人是根本不可能改邪归正的,所谓善意批评的解释根本不可信。
英国法官此时也被穆安素弄得火冒三丈,他指出穆安素后续提出的理由和本次案件无关,他的做法无疑是在藐视自己和整个法庭,如果他依然如此的话,自己就会以这个罪名对他进行起诉。
听到这里穆安素也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便只能灰溜溜地离开,而《民国日报》也得以延续,而段祺瑞和徐世昌只能顶着日本人之子和徐树铮私生子的名头任人嘲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