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大典:古代君王们的自我打赏工程
来源:燃烧的岛群
众多周知,古代大一统帝国治下,往往需要维持许多巨型工程。不仅花销不菲,而且往往有非常深远影响。从防御游牧入侵的长城,到疏通南北经济的大运河,乃至笼络知识阶层的科举考试,至今都许多思维流传。
相比之下,封禅大典就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只要君王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偶像包袱,就免不了斥巨资前往泰山之巅,以上苍的名义自封为圣。
封禅创始人
五岳山脉的地理概念 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早在先秦时代,地理上的五岳概念已基本成型。除后来被赋予特殊地位的泰山外,嵩山、华山、衡山和恒山都被标记出来,充当核心文化圈的边界符号。周礼下的王侯将相们,经常率众登山,举行各类祭天仪式或结盟会晤。
所以,当时的泰山在政治文化领域并不凸显。许多小诸侯的辖区并不与五岳接壤,也能就近找触及到的最高峰祭祀,根本没必然专程去东方的齐国借场地。
先秦诸侯可以选择任意山顶举行祭祀
然而,上述状态到公元前221年就戛然而止。作为大一统时代的开辟者,秦始皇首次跑到泰山办封禅大典。这首先是因为秦国的京畿远在西北,而嬴政经常要在各地间巡游,巩固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其中,坐拥泰山齐国故地是到最后才被兼并,还收留过很多先前败亡的五国诸侯,自然被视为反抗力量的潜在策源地。其次,当地自西周封建以来就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比较繁盛,足以在物资和精神层面上同步满足仪式所需。
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就在齐国儒生与术士们的簇拥下完成。虽然秦始皇的万年统御梦没有实现,但皇帝头衔、帝国制度和相关礼仪都被后世所继承。他的宝贝儿子胡亥就如法炮制,在公元前209年跑去齐地登顶。奈何仅仅过了2年,大秦帝国便在群起攻之下覆亡。
秦朝并没有因首创的封禅大典而万世一系
封禅奠基人
汉朝初年的帝王们致力于恢复经济 对封禅没有兴趣
汉朝初年,天下凋敝且皇室财力有限。无论是夺取天下的刘邦,还是相对低调的文景两帝,都不希望自己的政治形象与暴秦挂钩。因此,耗费巨大的封禅典礼被短暂搁置。直到心高气傲的刘彻登基,才将泰山之巅的仪式拔高至新高度。
根据史书记载,刘彻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内,曾先后举行过8次封禅大典。考虑到西汉的都城仍在关中,且古代的交通技术不够发达,那么每次往返的费用一定相当高昂。只是因为汉武帝将更多财富投入对外战争、赏赐宠臣或大兴土木,才不至于被批评家们轻易挑刺。
汉武帝的个人野心 促成封禅大典的复活
汉武帝如此痴迷于封禅,并非只满足于形式上的自我陶醉。当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流行起来,让原本没落的儒家获取皇帝青睐,迅速跃升成官方钦定的理论指导。加之武帝打破文景时代的对外妥协政策,对内又寄出削弱诸侯宗室的推恩令,必然要用崭新思想强化个人权威。以至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跑次泰山,乃至驾崩前两年还乐此不疲。
至此,封禅大典不再是暴秦父子们专属,几乎成为任何皇帝都能触及的天人相交盛宴。而且在单纯的政治宣誓目的外,还另有一层求仙拜神内涵。毕竟,当初发明仪式的秦始皇,就命手下四处搜罗永生秘诀。后来奠定仪式的汉武帝,本身又是长寿君主的代表。故而几乎每位登顶泰山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真诚诉求。
汉武帝的8次封禅 没能挡住西汉王朝的国力衰退
封禅的准入门槛
秦皇汉武的光辉履历 给封禅典礼设置了很高门槛
当然,由于秦皇汉武的履历过于耀眼,所以在无形中为封禅大典设立了很高门槛。作为至高认证仪式,必须要求参与者有足够拿得出手的成绩。例如创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凭军功战绩重建河山,终结了赤眉、绿林满地走的混沌乱世。所以才有底气登顶,将神圣的自封艺术发扬下去。
另一方面,生于和平时代的君主,也能凭借风调雨顺的成绩单谋求封禅。比如年代更晚的汉章帝与汉安帝,从未指挥过任何对外寇的战役胜利,也没有靠雷霆万钧的手段剪除内敌。但朝政较为稳定、经济恢复显著,故而能在无人掣肘的情况下赶往泰山。直到后来者陷于宦官、外戚间的血腥当政,遭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又再度便的无人问津。
光武帝刘秀延续了被搁置多年的封禅大典
换句话说,封禅虽有重大意义,但绝非每个皇帝都能如愿获取举办资格。本身就需要满足一定的客观条件才具备充分说服力。这就硬生生将一众三国、南北朝时代的君主们拦在门外。他们要么不曾将泰山纳入统治范围,又或是没能完成大一统帝国的重新构建。甚至有可能是不尊儒学的蛮化军阀,对仪式的神圣性、必要性都毫不在意。
公元595年,隋文帝杨坚挟攻灭南朝之余威,开始大张旗鼓的推出科举考试制度。鉴于大规模战事已经平息,儒学的政治重要性再度凸显,才重启中断达四个世纪的封禅仪式。但异常讽刺的是,由他亲手创建的王朝居然也二世而亡,亦如当初发明典礼的嬴政暴君。全天下重归乱世,在满地都是军阀草头王的拉扯中饱受煎熬。
隋文帝重开封禅传统 喜提二世而亡大礼
不过,更为诡异的剧情则发生在唐朝。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长兄篡位,一直想为自己办场盛大的封禅典礼。不料精力都被要务所占据,根本没空去齐国故地庆功。从最初对突厥人的逆袭防御反击,到后来攻打高句丽失败,几乎没能让他的军队远离前线,也就始终未能如愿去泰山搞自我认证。
倒是儿子唐高宗懂的抓紧时间。他在公元666年击败西突厥后,立刻组织队伍赶往山东,举办筹备已久的旷世大典。由于邀请到不少来自突厥、日本、新罗和西域城邦的使节,陪伴自己一同莅临巅峰,完成了历史上最热闹、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一次封禅典礼。
由于外邦使节众多 唐朝的封禅典礼最具国际化风范
岂料怂恿高宗大操大办的主谋,便是后来荣登宝座的武则天。由于只是一节女流,她也在上位后非常担心自己的合法性难题。于是绞尽脑汁,准备命人大张旗鼓的将自己抬上泰山封禅。奈何帝国在改名大周后就兵祸不断,近乎要将过去几代人的努力成果都奉还出去。最后只能改打擦边球,将仪式举办地放在嵩山。
读者看在这里,千万不要低估一次封禅所需的资源成本。尽管李唐在洛阳设有东都,却依旧距山东腹地有很长距离。而且帝王出行必须有相应排场,即便轻车简从都是一众多辎队伍,代价不亚于进行一场军事远征。沿途各地需根据行程表做大量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农作规律。在那个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如此任性的破坏力是可想而知。
玄宗皇帝在开元盛世进行了唐朝的最后一次封禅
公元725年,重开李氏江山的唐玄宗正沉浸于开元盛世之中。或许是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可比刘秀,国内外的正经条件也相对稳定,便前往泰山举行唐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封禅。奈何依然逃不掉“晚节不保”魔咒,因安史之乱沦为后人笔下的“由盛转衰标识符”。
到了公元1008年,宋真宗举办了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禅大典。由于三年前刚刚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又实在拿不出其他什么值得一书的功绩,就只能采取各类非常规手段,多次派人到皇宫大殿附近放置天书。不料在执政末期突遭妖帽妖风波,算是被命运给小小的打脸了一下。
为获得封禅资格 宋真宗不得不亲手捏造祥瑞
封禅的终结
宋朝灭亡 宣告了传统封禅大典的终结
公元1038年,党项人的西夏王国异军突起,北宋朝的太平盛世在实际上趋于完结。宋真宗的继任者们整日为战败和军费发愁,又顶不住儒学臣子们的制度性批评,彻底失去看封禅可行性。等到徽钦二帝永久北狩,康王赵构衣冠南渡,就连典礼场地都无法预留。
作为典型的异族统治者,12世纪的女真人和13世纪的蒙古人都对封禅大典没有兴趣。尤其是后者,本有相当充分的碰瓷条件,却无任何情绪搞此类认证表演。这倒不是说两朝精英里没有孔孟信徒,仅仅是因为儒学的重要性不若以往,故而在号召力、必要性方面都一泻千里。即便是高举汉家大旗的明朝,同样对前宋腐儒们的行为艺术嗤之以鼻,硬生生将封禅大典埋进历史的故纸堆。
乾隆10次上泰山祭祀 却不敢在用封禅之名
比较搞笑的是,17-18世纪的满清虽源自异族,倒是对儒家的大典有浓厚兴趣。于是,前有康熙2度上山,后有乾隆10回登顶。或许是考虑到典礼自带“诅咒效果”,往往只对外宣称是祭祀,而不再敢使用封禅一词。但爱新觉罗家的江山,还是在这段高潮后步入低谷。
到了现代,就时帝王家的封禅典礼皆成过眼云烟。泰山的文化地位却不降反升,依托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成为无数大众的采风优选。他们以登上顶峰为荣,怀着朴素的民间情感,维系着人们对古老山峦的最后一丝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