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的母校校史《中西女中》出版

宋氏三姐妹是中西女中最著名的学生

1892年3月15日,一所新学校在上海汉口路西藏路转角处诞生了,校名是“Mc-Tyeire School”,中文校名“中西女塾”,这所学校后来以它的办学质量和拥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宋氏三姐妹校友而闻名海外。

中西女塾是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新式女子学校,也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1952年,中西女中与另一所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上海圣玛丽女校”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7月5日,几十位毕业于中西女塾的校友齐聚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追忆往昔,并庆祝《中西女中》校史的出版。

中西女中虽然存世的时间并不那么长,却留下来不少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最知名者莫过于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她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入学中西女中,后到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留学。宋霭龄1904年离校,宋庆龄和宋美龄均于1907年离校。

薛葩和两个女儿创办黄氏女学

还有1896届薛葩和1902届陈鸿璧都是中西女塾早期的学生,都为中国早期女子教育做出过贡献。薛葩为中国最早的传教士黄光彩的儿子黄佐庭的夫人。黄佐庭于1919在美国遇害身亡后,薛葩化悲痛为力量,创办了著名的“黄氏女学”,作家张爱玲就曾在“黄氏女学”小学就读。陈鸿璧毕业后在上海女子中学和育贤女学校任教、创办平民学校。辛亥革命时期,先后任《神州日报》主编、《大汉日报》编辑,是近代中国有成就的女性翻译家。

近代中国女性翻译家陈鸿璧

此外中西女塾早期的毕业生中还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严顺贞、第一位女律师及第一个驻联合国女大使程修龄;造就了一批从事科学的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学家黄量、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周芬芬、海洋地质学家顾小芸、主持我国自主研制大口径天体测量望远镜设计的王兰娟等。

和其他一些最初收容贫苦家庭孩子的教会学校不同,从筹备开始,中西女塾就将目标定位于中国上流阶层家庭的女子教育,这一办学宗旨的确定和美国传教士林乐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有关。

林乐知

林乐知于1836年出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艾伦庄园,家庭富裕。1858年林乐知大学毕业的那年,美国的宗教复兴运动席卷了整个佐治亚州。此时的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天津相继被英法联军武力占领。

随后几年,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其中《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自由传教,相比英、法,美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愿意用宗教渗透的方式来占领中国。19世纪初开始的美国第二次宗教复兴运动队年轻的林乐知产生了影响,此外他还受到邻居,一个卫理公会信徒家庭的影响,在卫理公会教堂,这些传教士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贫穷、落后、黑暗、妇女缠足、有弃婴、纳妾等现象的蛮荒之地,因而需要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在宣传的鼓动之下,林乐知定下了去中国当传教士的决心。到达中国后,林乐知历经坎坷,他在给叔婶的信中写道,他在中国已经见识了很多,但让人欢欣的很少,让人悲伤的太多,成百上千的人流离失所,连维持必需的生活都很艰难。而在与中国上层人士的交往中,他发现社会上层人士对于有用的人文学科和科学接受度很高。

中国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商人阶层特别认可英文和中文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此前中国国内对“留美幼童计划”的反对,部分原因是学生在留学前没有受到足够的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熏陶,以至于留学后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脱节。

《中西女中》封面

林乐知决定将工作目标转向中国的上层。几经努力,林乐知终于在1881年开办了中西书院,招收中国上层社会的男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中英语言、几何、物理、代数、航海、天文、地址、政治经济等。

中西书院取得了成功,申请人数超过预期,且学生无一例外来自上海或者全国各地最好的家庭。中西书院后,林乐知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妇女人群,中国妇女在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压迫下,有着强烈改变命运的意愿,他认为应当办一所吸收上层阶级女孩的高级女子中学。

海淑德

林乐知找到了劳拉·阿思科·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海淑德受过良好教育,曾任美国阿特兰大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林乐知相信海淑德是当任女学校长的不二人选。1892年3月17日,在美国妇女传道部和美国基督教南方卫理公会的支持下,中西女塾正式开学。学校英文名“Mc-Tyeire School”是为了纪念南方卫理公会墨梯(McTyeire)主教。

西藏路汉口路时的中西女塾小学部

中西女塾按照美国中学的教学要求严格治校,设置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宗教、家政等,学校早期所用课本,除了国文课本外,其他都是美国国内的中学原版英文教材。中西女塾延续了中西学院的成功,源源不断地有中国家长愿意付费让自己的女儿进来读书。不到2年时间,中西女塾校舍容纳的学生量已经达到极限,并于1917年搬迁至占地面积更大的新校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举国震惊,已改名为“中西女中”的中西女塾开设了急救包扎、看护伤员培训,在1931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受过培训的中西女中高中部许多学生参加了上海妇女救护伤病医院救护伤员的工作。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宪兵开始占用中西女中,将其作为伤兵疗养院,1943年2月,美、英籍教师都被迫进入集中营。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中西女中在中国教师的带领下,依然维持着教学。

抗战胜利,上海解放。新中国后的中西女中有了明显变化。1950年7月,美国基督教卫理工会华特主教建议在华全体传教士离开中国,因为从1951年起中国将完全收回教育主权,学校将不再聘用外籍教师。1950年底,中西女中的外籍教师们陆续离校回国。而后中西女中扩大了招生,并出现了免费学生,初中一年级新生教材全部采用政府颁发的新教材,宗教课完全取消,代之以政治思想教育,成立了少年儿童队组织。

抗战胜利后的中西女中复校了

1952年7月5日,中西女中和圣玛丽亚女中合并,成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中西女中的历史到此结束了,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传承了中西的传统,在培养女子人才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