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人是怎样学英语的?末代皇帝溥仪竟然是英语高手!

之前,一段晚清公主流利说英语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她标准流利的发音,让很多网友都感叹自愧不如。她就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翻译——德龄公主。

这段视频录制于1930年,是在美国纽约福克斯公司的录影棚内录制的。

视频中,她穿着华丽的清朝服饰,踩着花盆底,落落大方地用英语呼吁世界和平。

目前,这段视频保存在南卡罗来纳大学,由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公司捐赠,标题写的是“德龄公主关于世界和平的演讲”。

而现在来看,她当时的观点依旧不过时。

实际上,德龄公主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这只是她的笔名,她真正的名字叫做裕德龄。她的父亲叫做裕庚,是晚清的外交官。9岁时,德玲就与父亲一起出使国外,在这期间,学习并掌握了多国语言。

17岁跟随父亲回到京城之后,因为自带“海归”的光环,又通晓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她便被慈禧太后召入宫中,作为慈禧的御用翻译,一时成了紫禁城的大红人。

德龄公主的英语是出使国外时在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父亲外交官的身份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那时候的很多人都没有她这么幸运,那他们又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

01、中国最早学英语的地方
清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为通商口岸,称为五口通商。这些地方成为了最先接触国外的地方,而广州则成了中国最先开始学英语的地方。

后来,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在上海租用公共租界,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发展开来。

比如:

good morning——清晨相见好猫赢

how do you do——好度油图嘘阔情

Mr.——如何觅市叫先生

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还朗朗上口呢?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不可估量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上海的“洋泾浜英语”也很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即便如此,当时还是有很多“洋泾浜”词语流传了下来,比如咖啡 (coffee)、雪茄(cigar)、的士 (taxi)、派克大衣 (parka) 等。

02、清朝各时期是怎么学英语的?
其实,我们标题所说的“古代人”指的就是清朝人。在清朝之前,中国很少与外国接触,所以几乎没有人学英语。

康熙时期康熙在位的时候,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并与俄国就两国边境问题进行谈判。

这时,康熙逐渐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所以就让八旗子弟开始学俄语和拉丁语等。

乾隆时期
十八世纪,欧美各国刮起了一阵“中国风”,争先与中国做生意,中国的陶瓷、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欧美。当时出口的货物种类齐全,价格还不便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取消了康熙在位时原本定下的四大海关,只留下广州,那里便成为了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贸易往来的唯一通商口岸。为了方便广州十三行与国外做生意,广州民间一些商人开始学英语,随即就出现了一些英语教材,主要欧《红毛番语》、《红毛番话》、《红毛通用番话》等。

《红毛通用番话》封面图
周振鹤 《大英图书馆所藏〈红毛番话〉抄本译解》
这些小册子说是教材,其实更类似于词典。其中,《红毛番话》收录了七百多个英语单词和短句,单词按照粤语发音的汉字来标注,例如“one”标注发音为“温”,“house”标注为“孝士”。

从一到十,都是这样标注的:

这些小册子可以算得上中国最早的英文教材了。
咸丰时期
到了1860年,又出现了一本比较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材,叫做《英话注解》。
《英话注解》中的英文读音也是用中文标注的,只不过用的都是宁波话。比如:茶杯Teacup(梯,克泼),茶馆Teashop(梯,畜泼),小屋smallhouse(史毛而,好胡司),晚餐Dinner(定纳欧)、黄豆芽Beansprout(皮痕,史泼而老脱)等等。

同治时期
到了咸丰的儿子同治时期,出现了一本叫做《英语集全》的教材。
这是一本用广东方言编著的英语学习书籍,作者叫做唐廷枢。书的每行右边是楷体英文,左上是中文意思,左下是音译,是早期西学东渐之重要经典。

03、光绪帝学英语偏科严重
康熙皇帝在位时,学过多种语言,但是都属于略知皮毛的那种。到了光绪皇帝,外国列强虎视眈眈,他从小便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长大,他自己也是有一定的维新思想,渴望能有所建树。

所以,在20岁的时候(1891年),他计划开始学起英语。

当时,同文馆总教习(应该说是外教)美国人丁韪良给光绪找了两个优秀的两位毕业生当老师。光绪非常刻苦,每天4点起来上课,对于语言也有较高的领悟能力。

只是没想到,这位皇帝偏科的严重,阅读和写作学得不错,口语非常糟糕。

丁韪良认为,光绪口语不好的原因是因为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悬殊,学生说错了,老师却不敢纠正。

丁韪良(中间)和他的中国学生学习了3年后,慈禧下令撤销光绪帝的英语课程。尽管如此,光绪帝并没有停止学习英语,他非正式地请过英语老师。

直到1903年,德龄进宫陪伴慈禧,她燃起了光绪学习英语的第二波热情,德玲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教光绪学英语。

她说:“他很聪明,记忆力又惊人的强,所以进步很快,然而他的发音却不很正确。不久他就能够阅读一般学校英文读本中的短篇故事了,而且能够默写得很好。”

德玲照片这么看来,光绪口语不好可能不仅仅是老师不敢纠正他错误的原因,口语确实是他的一个坎儿。所以,中国人哑巴英语的根源算是找到了。

04、溥仪皇帝是个学霸
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里,学英语那根本就不叫事儿,在英语的学习上,他可以算得上是学霸了。溥仪的老师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中国通”庄士敦,在教了他一些基础英文之后,就让他开始读《伊索寓言》《爱丽丝漫游记》等英文故事,还将中国的名著翻译成英文给他读。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溥仪迅速成为贯穿东西方文化的才子——年少的他用英语翻译了《四书五经》,相当于现在的教授级别。时隔二十多年之后的东京审判中,他也用流畅的英文和法官对答如流。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的写得一手漂亮的英文,字迹工整优美。
看了古代人学英语的方式,是不是觉得今天的我们很幸福呢?有了优秀的老师,严谨的教材,还有机会与歪果仁交流,锻炼口语……所以,想学英语,就要努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