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之变:一场匪夷所思的“斩首行动”

来源: 《中国国家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并不新鲜。但一群老百姓集结之后直接闯入皇宫,并且还大杀特杀,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1813年,癸酉年,九月。

九月十五日那天的中午,大清帝国京师紫禁城东华门之外,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气氛。

大门外,聚集着一群行商小贩。看打扮,似乎个个都是做小买卖的,人畜无害,但看面孔,却又个个神色紧张,感觉在共同谋划什么事。

就在这时候,其中的一个小贩因为一件小事,和往紫禁城里送煤的一个煤车夫起了口角,双方争执几句后都不肯让步,眼看就要动手,小贩撩起了外套,一阵雪白的反光直射人眼——那是一把明晃晃的刀。

堂堂皇城根下,紫禁城外,携带凶器,这不是反了吗?

煤车夫见状,当即高呼:有人带刀!

这一声喊,立刻吸引来了东华门的紫禁城守卫,而那群神色紧张的小贩互相对视一眼,忽然从外套里,杂货车货物下,粮食袋下,同时抽出了一把把明晃晃的兵器。

这一幕,不仅吓傻了送煤车夫,连紫禁城守卫也目瞪口呆:

这群人想干嘛?难道真是要造反?

不得不说,他们的想象力有些贫乏了。

眼前的这群小贩不仅要造反,还要冲进紫禁城,大杀四方。

这一年,紫禁城里坐在龙椅上的,是已经在位十八年的嘉庆帝。

是这帮小贩和嘉庆帝本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吗?倒也不是。但促使他们要实施如此一个大胆行动的原因,也和嘉庆帝脱不了关系——确切地说,是和嘉庆帝代表的清王朝统治阶级脱不了关系。

按理说,承接所谓“康乾盛世”的嘉庆帝,应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事实上,名义上的“康乾盛世”本来就千疮百孔经不起推敲,而嘉庆的老爸乾隆到了晚年,除了自己追求享乐外,也基本放弃了对国家的有效管理,导致纲纪废弛,腐败横生,阶级矛盾对立严重,说他给自己儿子留下了一套已经被蛀虫蛀空的帝国锦衣华服,恐怕并不夸张。

传至嘉庆,虽然上来就扳倒了和珅,填充了国库,他本人也不能说不用功,不努力,但祖上的这副“烂摊子”实在没那么好收拾,朝廷腐败,军纪废弛,大量农民在土地兼并中失去了自己的农田却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只能沦为流民——嘉庆年间,在北京城沦为流民的乞丐就超过了十万人。

乾隆帝画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爆发农民起义,是不可能的。

1796年,就在36岁的嘉庆登基那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这场起义前后参与的民众多达几十万,持续九年多,波及九省。清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1804年将起义军彻底剿灭,但也付出了战死一、二品高级将领20多人,副、参将以下400多人的代价,并为此耗费2亿多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至此,所谓的“康乾盛世”彻底划上了句号。

白莲教的起义虽然被扑灭了,但各地其他大小起义的烽火却依然星星点点,大小教派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个教派,叫做天理教。

关于天理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说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但更多观点认为,这个教派是由河南、山东直隶的八卦教、白阳教、红阳教、青阳教各种小教派慢慢整合在一起的。

天理教的主要领导有三个,一个叫李文成,一个叫冯克善,一个叫林清。

李文成和冯克善都是河南滑县人,前者原来是八卦教旗下教门“震卦教”的首领,后者是“离卦教”的首领,后来他们俩慢慢聚集了力量,成为了天理教的主要领导,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河南一带。

而林清是八卦教下“坎卦教”的教主,出生在顺天大兴(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一直活动在京畿一带。

没错,这场突袭紫禁城的“斩首行动”,就是林清策划的。

关于林清的身世和为人,主要依据的是官方版本。

嘉庆年间有个叫盛大士的人,别号“兰簃外史”,是嘉庆五年的举人,后来做到过清朝江苏省山阳县的教谕,大致相当于县教育局长。他曾在参阅政府史料后写过一本《靖逆记》——看书名即可看出立场和态度——是目前为数不多存世的记录那场突袭的史料之一。

按照《靖逆记》的说法,林清曾经做过黄村巡检司衙门书吏,但因为贪污腐败被辞退,为人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是个标准的“人渣”。林清干过工程,开过茶馆,当过纤夫,卖过鹌鹑,后来入了八卦教下的“坎卦教”教门,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成为了首领,吸引的教徒开始越来越多。

林清画像

不管林清的为人究竟如何,但即便《靖逆记》也承认:此人会做人,出手大方,“有告贷者,辄给之,乡村仰食者万余家。”也正是因此,林清在京城中结交和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八旗子弟、宗室成员以及一些太监,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四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大清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有资格见皇帝了。

随着教徒渐多,势力渐大,林清的想法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嘉庆十七年这一年,直隶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先后发生了严重旱灾,像滑县这样地方的老百姓都只能吃草根和树皮度日,而地方官员依旧横征暴敛,贪污腐败,导致民怨沸腾。

此时,八卦教等教派已统一整合成了天理教,天理教的主要领导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人就聚在了一起,决定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按照他们的策划,起义军将在三省同时起事:林清负责直隶,李文成负责河南,冯克善负责山东。林清给教徒们许诺,一旦起义成功,就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土地和官职。林清自己号称“天皇”,李文成号称“地皇”,冯克善号称“人皇”。

大家约定的起义时间是嘉庆十八年的九月——按老黄历,那是闰八月,有凶灾。

在三路起义人马中,林清的任务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出人意料的,因为他要指挥队伍攻入紫禁城,“中心开花”,一举奠定大局。

但林清对此却非常有自信,甚至不怕泄密,还让人放出口号:

“若要白面贱,除非林清坐了殿。”

按照常理,一场如此高调的起义策划,很难不提前泄密。

其实早在林清他们策划起义的1812年,就有人泄露了起义计划——你林清自己到处传播口号和许诺奖赏,纸怎么可能包得住火?

最早接到报告的,是台湾知府汪楠。

当时他得到手下报告,因为抓到了一个在台湾淡水传播天理教的人,在拷打之下对方供出了一个惊天消息以求立功表现:天理教有个叫林清的人,明年策划攻打紫禁城,杀掉嘉庆皇帝,改朝换代!

汪楠的应对策略是:赶紧把他给我砍了——这种人为了保命什么胡话都会乱说。

到了1813年夏天的时候,清朝宗室、豫亲王裕丰也得到了消息。

裕丰的管家祝现那几天有事请假,他的族侄祝富庆偷偷前来禀报:祝现正和天理教教众聚众谋反,要攻打紫禁城!天理教已经在宣武门租了房子,正在秘密打造兵器!

裕丰倒是对这条报告引起了重视,但转念一想:祝现是自己的管家,去举报了怕是对自己也有影响,而经祝现的介绍,自己还曾去林清那边住过,更是脱不了干系。于是裕丰吩咐祝福庆继续观察,不能对任何人泄露——他决定以静制动,因为万一是谎报,自己去举报倒反而犯了傻。

到了天理教准备动手的前几日,京城的步兵统领吉伦也得到了消息。

当时嘉庆正准备结束狩猎返京,要途经蓟县,吉伦准备带人去接驾。正要出发时,他的一个参将得到了天理教要造反的消息,飞奔过来,拉住吉伦的马缰汇报,并恳请他留下来采取措施,却遭到吉伦的披头怒骂:

“最近那么太平,你疯了?说这些话?”

到了事发前一天,卢沟司巡检陈绍荣也得到了消息,他拉着宛平县县令一起去报告给了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刘镮之,但同样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和指令。

一群天子脚下的清廷官员对这次起义知而不报,但一个地方基层官员倒引起了重视。

九月二日,河南滑县知县强克捷得到了天理教即将起义的密报,立刻派人将李文成等二十四名主要统领抓进监狱——起义暴露。

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冯克善得到消息后,决定提前起义,攻占监狱,救出了李文成等人,又占领了滑县全县(强克捷自杀)。李文成随即宣布建立政权,自称“大明顺天李真主”。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天理教教徒随即纷纷响应,揭竿而起。

消息传来,震动朝廷,嘉庆立刻下令派兵围剿。

但是,一直在皇帝眼皮子地下磨刀霍霍的林清和诸多天理教教众,却并没有得到李文成提前起义的消息——当然,让他们欣慰的是,尽管有过一万次的机会,但朝廷也不知道他们的行动。

九月十五日,远在黄村指挥的林清下令,按计划行事。

大约200名早已混进城的天理教教众,装扮成行商小贩模样,带着兵器,兵分两路,分别聚集到了东华门和西华门,准备分两路攻进紫禁城。

按照计划,应该是由宫内加入天理教的太监引他们进宫的。

但是,本文开头的那幕意外发生了。

一场潜入,顿时就成了强攻。

当运煤人高呼示警时,东华门的守门官兵立刻就关闭了城门。

这也导致东华门这一路的天理教众只来得及冲进了六七个人,其他人刚拔出了刀,就被关在了门外,直接宣布出局。

冲入东华门的几个教众还是非常英勇,在内应的太监刘得财带领下突入了紫禁城,一路穿过景运门和苍震门,要去击杀负责一个叫常永贵的太监。

好不容易冲进紫禁城,为什么要急着去杀一个太监?

这并非是天理教教众想的,说来说去,还是要说说那五六个作为内应的太监。

除了茶房太监杨进忠职务略高外,其他几个太监都是最底层的。他们出身贫苦,有动力加入天理教,却并没有什么格局和意识,只知道天理教能帮自己报仇。

当初有人曾劝林清多安排些人攻进紫禁城,但林清拒绝了,因为他真的认为天理教的人个个都武艺高强,更有神仙附体(别人劝他练点剑法,他认为自己“有神助”),二百人足够了——当然,在迷宫一般的紫禁城,需要太监领路,不然大家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而那些太监,也都相信天理教的“大哥”们真的个个都有仙法,所以他们认为胜券在握,一进皇城,就先急着带他们去给自己报仇。

那个常永贵,就是平时一直欺负太监刘得财的,刘得财带着教众去找他,就是希望先杀了他报仇。但常永贵是负责宫内警卫的太监督领,身边一直有一批大内高手。几个好不容易冲入紫禁城的教众随即遭遇了大内高手们的围攻,几乎全军覆没,都被绑了起来。

相比较而言,负责西华门攻入的那一队天理教教众运气就比较好,守卫并没有发现他们的意图,等想到关门时,已经有七、八十个教众冲入了紫禁城。

但是,负责接引这一路起义教众的太监杨进忠,却把大部队先引到了尚衣监——他之前有一次在这里补衣服,因为费用问题产生口角,希望教友帮他杀人泄愤。

等到这批天理教教众在尚衣间一番杀戮之后再赶往扼守皇城核心区域“咽喉”的隆宗门时,消息早已传遍紫禁城,隆宗门大门紧闭,城内的各路侍卫和援军也都闻风而动。

这就暴露出了这场“奇袭”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要杀入紫禁城?

嘉庆帝此时在外狩猎未归,并不在紫禁城内。但林清是知道这个情况的,他正是想利用紫禁城内空虚的机会来一场“奇袭”——根据后来的披露,他其实还安排了伏兵准备去伏击嘉庆帝队伍。但如此一来,派人杀进紫禁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按照林清的想法,是“闹了京城,想皇上就要回关东去了。”

就凭区区两百人,就能拿下紫禁城?林清认为,届时与河南李文成杀来的援军里应外合,“外城乱,内城不攻自破矣”。

但李文成的起义部队哪能那么快从河南攻入北京?事实上,林清连李文成被捕、起义计划泄露了都不知道。

不过,这支实际不满百人的起义部队杀入紫禁城后,并没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军覆没,甚至一度还杀得风生水起,如入无人之境。

因为这支草根队伍遭遇的紫禁城专业防卫部队,也上演了“迷之表现”。

事实上,天理教教众能一路攻到隆宗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是奇迹了。

紫禁城由清朝八旗的下五旗护军沿城墙分段警卫,四座城门和内卫则驻扎上三旗的护军营,从理论上说是戒备森严。嘉庆外出狩猎,虽然带走了大批精锐护卫部队,但留下来防守紫禁城的护卫,要围剿不到百人、没有任何爬墙工具也毫无战斗组织经验的民间教众,按理来说是不难的。

但是,各个岗位的守军表现却让人哭笑不得:

当时值守苍震门的护卫营居然只有一名士兵,其他的都擅自离岗去玩耍了;位置同样重要的景运门有诸多士兵,面对教众却不敢迎战,只会匆忙关门;负责值守午门的统领策凌,一听到有人攻进紫禁城,居然掉头就跑;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后人那伦当时正午休后要去太和门值班,听闻有变,匆匆想通过熙和门到岗值守,到达时熙和门已被守卫从内部关闭,那伦呼叫开门,无人答应,守卫们透过门缝,胆颤心惊地看着那伦被冲上来的天理教教众乱刀砍死……

守卫不敢开门,可能也有他们的原因:他们中一些人的刀剑都锈迹斑斑,甚至有的连刃都没开。

关键时刻站出来的,居然是31岁的皇次子旻宁。

旻宁本来随父皇一起狩猎,但正巧提前返京,当时正在养心殿内。他平时就喜欢搞一些鸟铳火枪玩耍,听闻宫中生变,立刻指挥调度,下令关门戒严和调兵增援,更是从自己的房里拿出火枪,一枪击毙一个已经爬上墙头、挥舞白旗指挥的天理教教众,再一枪,又击毙了一个刚刚爬上墙头的教众。

影视剧中的旻宁形象

两枪击毙两人,顿时给宫内守卫稳住了阵脚。而天理教教众看对方火器厉害,也放弃了爬墙头的打算,转而四处骚扰,并试图放火。

到了接近傍晚时分,胜负天平终于明显倾斜:

紫禁城各处调来的火枪兵、长矛兵已经超过了1000人,而天理教教众根本无法突破隆宗门,开始四处逃窜和藏匿,有不死心的教众爬上城墙,挥舞着写着“大明天顺”、“顺天保民”等旗子呼喊,希望想象中从河南杀到的援军能够攻进来接应——他们随后被守卫全部射杀。

到了九月十六日,攻入紫禁城的大部分天理教教众都非死即俘。

十七日,所有藏匿于紫禁城各个角落的教众都被生擒,同时,根据被捕教众吐出的口供,在黄村指挥和期待接应河南援军的林清被捕。

经清点,朝廷方面在这次袭击中死亡四十余人,受伤六十余人。

十九日,嘉庆帝返回京城,并在二十三日亲审被俘的天理教教众。

不久之后,林清、杨进忠、刘得财等共七十三人,全部被凌迟处死,另有六人被判绞刑和斩刑,死者中有五十五人被戮尸;参与攻打紫禁城的教众亲属被发遣新疆为奴者四十九人,被押送到闽粤、四川为奴者八十八人。

三个月后,李文成率领的起义军也被官军剿灭,本人自焚而死。

虽然可以说是“有惊无险”,但这场“癸酉之变”,带给嘉庆帝的震动是巨大的。

早在九月十九日返京的时候,嘉庆帝就发布了一道《罪己诏》。

总体来说,这封《罪己诏》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表示自己挺冤的,一上来就写:

“朕以凉德,仰承皇考付托,兢兢业业,十有八年,不敢暇豫。”

后面又写:

“朕虽未能仰绍爱民之实政,亦无害民之虐事,突遭此变,实不可解。”

第二层意思,是高度表扬了皇次子旻宁的表现:

“朕之皇次子亲执鸟枪,连毙二贼,贝勒绵志,续击一贼,始行退下,大内平定,实皇次子之力也。”

确实,在长子已死的情况下,旻宁作为皇次子让老父亲嘉庆大为满意,不仅加官赏赐(加封智亲王,赏银万两),更坚定了选他做接班人的决心——这位“火枪王子”,就是后来的道光帝。

第三层意思,是责怪手下,认为他们玩忽职守: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

“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残生,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而对于这场杀入紫禁城的惊天闹剧,嘉庆给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评价:

“汉唐宋明未有之事。”